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紫杉药物支架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2006年7月至2006年12月于南京市心血管病医院入选72例冠脉造影患者,48例患者行冠脉内单支架置入术,随机分为紫杉药物支架组(PES组)和金属裸支架组(BMS组)各24例,24例冠脉造影正常者为正常对照组。采用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量患者术后1d、术后6个月的内皮依赖性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FMD)与非内皮依赖性硝酸甘油介导的血管扩张(NMD)。冠脉支架置入患者,通过冠脉内灌注乙酰胆碱(Ach)、硝酸甘油,利用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CA)测量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内皮依赖性的血管扩张反应与非内皮依赖性的血管扩张反应。结果:术后6个月经皮冠脉内支架置入(PCI)病人中FMD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5.7%±3.2%vs11.4%±4.2%,P〈0.01),NMD两组无差别(P〉0.05)。PES组术后6个月FMD明显低于术后1d(4.6%±2.3%vs8.7±2.9%,P〈0.05),BMS组术后6个月与术后1dFMD无差别(7.8%±3.4%vs8.5%±4.6%,P〉0.05)。术后6个月PES组FMD功能低于BMS组(4.6%±2.3%vs7.8±3.4%,P〈0.01),NMD两组无明显差别(P〉0.05)。PES组术后6个月Ach灌注激发的内皮依赖性的血管扩张反应低于术后即刻(-32%±3%vs-8%±2%,P〈0.01),BMS组术后6个月Ach灌注激发的内皮依赖性的血管扩张反应与术后即刻无明显差别(-6%±3%vs-4%±2%,P〉0.05)。术后6个月PES组Ach灌注激发的内皮依赖性的血管扩张反应低于BMS组(-32%±3%vs-6%±3%,P〈0.01),两组非内皮依赖性的血管扩张反应无差别(P〉0.05)。结论:紫杉药物支架置入后6个月冠脉血管内皮功能发生障碍。

  • 标签: 紫杉醇药物支架 金属裸支架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 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 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
  • 简介:目的比较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sirolimus-elutingstent,SES)与紫杉药物洗脱支架(paclitaxel-elutingstent,PES)治疗冠心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CochraneCentralRegisterofControlledTrials、CNKI全文数据库,收集2006年1月至2011年10月公开发表的有关SES和PES疗效和安全性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对文献质量进行严格评价后,符合要求的RCTs进行资料提取及采用RevMe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项RCTs,Meta分析显示:SES组与PES组病死率(OR=0.98,95%CI:0.74~1.31,P>0.05)、心肌梗死率(OR=0.86,95%CI:0.69~1.07,P>0.05)和支架内血栓发生率(OR=0.94,95%CI:0.67~1.32,P>0.05)均无统计学差异,但靶病变血运重建(TLR)率(OR=0.67,95%CI:0.51~0.89,P<0.05)、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OR=0.08,95%CI:0.68~0.94,P<0.05)和支架内再狭窄率(OR=0.44,95%CI:0.24~0.79,P<0.05)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冠心病患者的病死率、心肌梗死率和支架内血栓发生率相似,但与PES比较,SES能明显降低支架术后TLR、MACE和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

  • 标签: 药物洗脱支架 雷帕霉素 紫杉醇 冠状动脉再狭窄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应用紫杉治疗恶性肿瘤的不良反应和护理。方法经病理学确诊的肺癌12例,食管癌10例患者,采用紫杉,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并对不良反应及时处理、细致护理。结果通过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和护理,患者患者均顺利通过化疗。结论及时发现和处理所出现的不良反应,将药物毒副反应降到最低限度,从而减轻患者的痛苦。

  • 标签: 化疗 不良反应 观察 护理
  • 简介:目的:观察紫杉脂质体与普通紫杉治疗晚期乳腺癌效果对比。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80例晚期乳腺癌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脂质体组和普通组,每组各40例。普通组用普通紫杉、阿霉素治疗,脂质体组用紫杉脂质体、阿霉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缓解率、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三项指标降低率、恶心呕吐发生率、皮疹过敏反应发生率,并比较两组患者Karnofsky评分的差异。结果:脂质体组临床缓解率跟普通组相似,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脂质体组Karnofsky评分跟普通组接近,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三项指标降低率、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在皮疹过敏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紫杉脂质体与普通紫杉治疗晚期乳腺癌效果相似,在毒副作用方面也相似,但跟普通紫杉相比,紫杉脂质体可以明显减少皮疹过敏反应的发生,值得推广。

  • 标签: 紫杉醇脂质体 普通紫杉醇 晚期乳腺癌 效果 对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紫杉辅助化疗治疗宫颈癌、卵巢癌的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月我院妇科应用紫杉为主联合化疗治疗宫颈癌、卵巢癌患者15例的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年龄30-65岁,平均年龄43岁。结果15例患者完成全程化疗,1例发生过敏反应,改用其他化疗方案;15例出现轻度胃肠道副反应,1例出现静脉给药药液渗漏,13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脱发。结论紫杉联合化疗治疗宫颈癌、卵巢癌,化疗过程中护士要全面掌握化疗药物毒性反应特点,加强药物毒副反应观察,做好各项防范措施,同时做好心理护理,可以预防和减轻毒副反应,保证化疗的顺利进行。

  • 标签: 紫杉醇 妇科恶性肿瘤 辅助治疗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索简便可靠的紫杉药物激素预处理方法及重度过敏反应后再输注的可能性。方法在注药前12h、6h各口服地塞米松10mg,紫杉输注前半小时口服苯海拉明50mg,静点西米替丁400mg,肌注异丙嗪25mg。结果共发生与紫杉输注相关性过敏反应50例,其中36例发生荨麻疹,12例出现面色潮红、胸闷、气急,1例出现头晕、视物模糊、心.悸,1例出现过敏性休克。过敏反应发生率为10.3%。结论本组测验结果与国内外报道的过敏发生率明显减低,说明该激素预处理方法及发生过敏反应时的治疗流程有效.安全可靠。

  • 标签: 紫杉醇 过敏反应
  • 简介:1例32岁乳腺癌患者术后接受表柔比星联合环磷酰胺方案序贯紫杉化疗。应用紫杉(120mg,1次/周静脉滴注)第1周期后第6天,患者出现双足大拇趾甲空洞,孔径约2mm。按原方案行紫杉第2周期化疗。6d后,趾甲空洞变大,略有疼痛感。停用紫杉。给予双足保暖,并口服甲钴胺和外用红霉素软膏。4d后,患者足部疼痛感减轻,空洞未再增大。

  • 标签: 紫杉酚 指(趾)甲 放化疗 辅助
  • 简介:目的优化和确定反相高压液相色谱法测定紫杉固体分散体中紫杉的含量。方法色谱柱为PhenomenexODS3,流动相为甲醇-乙腈-水(40:30:30),流速为1mL·min^-1,柱温为40°C,检测波长为227nm,内标物为炔诺酮。结果在4~40μg·mL^-1度范围内,紫杉浓度与紫杉/炔诺酮峰面积比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加样回收率为98.42%,RSD为1.19%。结论方法准确、可靠,不但可以用于测定紫杉在固体分散体中的含量,也可用于紫杉固体分散体溶出度的检查。

  • 标签: 紫杉醇 固体分散体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 简介:目的比较紫杉脂质体联合顺铂与紫杉注射液联合顺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化疗毒副反应。方法45例非小细胞肺癌随机分为观察组23例和对照组22例,观察组采用紫杉脂质体175mg/m^2静脉滴注;对照组采用紫杉注射液175mg/m^2静脉滴注。两组均联合顺铂80mg/m^2,21d为1周期。评价疗效及化疗毒副反应。结果两组疾病控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过敏反应及3~4级骨髓抑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其余化疗毒副反应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紫杉脂质体联合顺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与紫杉相比,疗效相似,而过敏反应和骨髓抑制发生率低。

  • 标签: 紫杉醇脂质体 紫杉醇 非小细胞肺癌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临床上使用紫杉注射液后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方法对我院2010.10~2012.6间使用紫杉注射液后出现不良反应的4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有过敏反应、骨髓抑制、神经毒性、肌肉和关节疼痛、心血管副作用、胃肠反应、肝脏毒性以及脱发等。结论使用紫杉注射液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较多,医务人员应积极做好应对准备。

  • 标签: 紫杉醇注射液 不良反应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紫杉注射液的不良反应。方法对我院2010年2月—2011年2月62例使用紫杉注射液治疗中晚期癌症而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紫杉注射液的不良反应有过敏反应、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关节肌肉痛、心脏毒性等;62例患者经治疗后42例治愈,15例好转,胃肠道损伤2例,肾功能损伤1例,永久性脱发2例。结论紫杉注射液用于治疗中晚期癌症有较好的作用,但不良反应较大,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预防和救治其不良反应,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

  • 标签: 紫杉醇注射液 药物不良反应 治疗 预防
  • 简介:基金项目本研究为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资助项目(编号A2011577),摘要目的合成负载MRI可视性MG7抗体紫杉纳米粒对胃癌的诊断与治疗。方法采用开环聚合法制备PCL-PEG二嵌段元共聚物,通过共沉淀法制备负载MG7抗体及紫杉的PCL-PEG纳米粒,构建MG7Ab-PCL-PEG-SPIO紫杉并测定其形态粒径、zeta电位、体外细胞毒性、对人低分化胃腺癌BGC--823细胞株靶向效应、MRI超顺磁性。结果透视电镜结果表明得到了具有核壳结构的球形粒子,纳米的平均粒径为(146±35)nm,zeta电位为(274mv),空白载体材料毒性减低,具有超顺磁性,对人胃癌BGC--823细胞有明显靶向性。结论本实验研制的MG7Ab-PCL-PEG-SPIO紫杉纳米粒粒径可控、对胃腺癌BGC-823细胞明显靶向性、超顺磁性的特点,为有效的胃腺癌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探讨了氟代紫杉质量控制与药物分析技术的研究方法和应用。在质量控制方面,高效液相色谱(HPLC)、质谱(MS)等化学分析方法和生物活性检测、生物药物动力学等生物分析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药厂中,以确保氟代紫杉药物的质量和安全性。此外,数据处理和质量保证方法,如多元统计分析、验证和验证等,也在药物分析中起着关键作用。在应用方面,氟代紫杉药物分析技术在药物研发和生产中对质量保障起着重要作用,并在临床前和临床期间用于药物治疗监测,帮助评估药物疗效和安全性,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通过不断的验证和验证,药物分析技术不断提高其可靠性和准确性,为氟代紫杉药物的质量控制和临床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 标签: 氟代紫杉醇药物 质量控制 分析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