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背景:纳米是以纳米技术为基础制成的新型抗菌材料,理化性能稳定,且在电学、光学、催化方法性能较高,但是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性能颇有争议。目的:探讨表面纳米涂层构建方法及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性能的影响。方法:(1)表面纳米涂层的构建:以羟基磷灰石及银粉末作为研究对象,根据20∶1比例进行充分混合,将混合物进行球磨后保证颗粒能达到纳米级;(2)抗菌性能观察: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对象,采用最小抑菌浓度试验测定表面纳米涂层构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振荡培养时的抑菌浓度值,采用扫描电镜观察经不同质量浓度表面纳米涂层处理后葡萄球菌结构。结果和结论:(1)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涂层与羟基磷灰石复合涂层一般形态表面涂层相对均匀。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涂层颜色略呈白色但是略带黄,羟基磷灰石复合涂层片呈白色,涂层表面毛糙,结合牢固,均未见涂层剥脱;(2)纳米组在37℃静态培养与37℃振荡培养抑菌能力,均高于羟基磷灰石组(P〈0.05);(3)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涂层在7,10,30h对金黄色葡萄球菌600nm吸光度值均低于羟基磷灰石复合涂层(P〈0.05);(4)与羟基磷灰石涂层相比,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涂层细胞颜色变浅,存在破裂死亡的细胞,并且金黄色葡萄球菌数量减少,存在大量空泡;(5)结果提示:以20∶1比例的微米羟基磷灰石与微米球磨经水浴、超声及热处理后成功构建纳米涂层,该涂层在金黄色葡萄球菌中能发挥优越抗菌效果。

  • 标签: 纳米技术 葡萄球菌属 葡萄球菌科 纳米银 抗菌材料 纯钛表面纳米银涂层
  • 简介:摘要:本文研究了基于纳米涂层的触摸屏显示性能提升。通过对纳米涂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发现其可以提高触摸屏的灵敏度、增强显示画质和延长使用寿命。进一步探讨了纳米涂层触摸屏的制备工艺、电气性能和机械性能等方面,并提出了优化设计方法、案化设计、厚度优化和驱动电路优化。最后,介绍了纳米涂层触摸屏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和其他领域的应用,并展望了该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前景。

  • 标签: 纳米银涂层 触摸屏显示 灵敏度 显示画质 使用寿命
  • 简介:为了探讨纳米对HepG2细胞DNA损伤、染色体畸变等遗传毒性指标的影响,以期为纳米体外遗传毒性评价提供参考依据,本文采用2种纳米材料(20nm-PVP包被纳米、20nm-无包被纳米),分别以20μg·mL^-1、40μg·mL^-1、80μg·mL^-1、160μg·mL^-1的剂量对HepG2细胞染毒24h,用Hoechst-33258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彗星实验检测DNA损伤,胞质分裂阻滞微核细胞组学试验法检测染色体畸变。结果表明,20nmAgNPs组在160μg·mL^-1时引起细胞凋亡数显著增多(P〈0.05);20nmPVP-AgNPs组在80μg·mL^-1和160μg·mL^-1剂量组中细胞凋亡数显著增多(P〈0.01)。2种纳米引起HepG2细胞发生细胞凋亡,并呈剂量效应关系。彗星试验结果表明,20nmAgNPs和20nmPVP-AgNPs在40μg·mL^-1、80μg·mL^-1、160μg·mL^-1剂量组中,Olive尾矩、尾长和尾部DNA百分比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2种纳米对HepG2细胞DNA损伤程度为:20nmAgNPs〉20nmPVP-AgNPs。胞质分裂阻滞微核细胞组学试验结果表明,2种纳米均不会引起核质桥数发生明显改变(P〉0.05),20nmAgNPs在高染毒剂量下引起微核总数、I型微核、II型微核、核芽数明显升高(P〈0.05);20nmPVP-AgNPs在各染毒剂量下均会引起微核总数及I型微核数量升高(P〈0.01),II型微核数在160μg·mL^-1剂量下升高明显(P〈0.01),剂量大于20μg·mL^-1时核芽数升高(P〈0.01)。20nmPVP-AgNPs对细胞核的影响大于20nmAgNPs(P〈0.05)。总之,2种纳米材料均会引起HepG2细胞DNA损伤及染色体畸变等遗传毒性效应的改变,无包被纳米比PVP包被纳米更容易引起DNA损伤,PVP包被纳米比无包被纳米更容易引起细胞染色体畸变相关效应;2种材料对HepG2细胞的损伤存在浓度-效应关系,浓度越高遗传毒性损伤越严重。

  • 标签: 纳米银 HepG2细胞 彗星实验 微核 剂量-效应关系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研究纳米羟基磷灰石涂层陶瓷托槽的研制方法与力学功能情况,方法:选取44颗健康离体前磨牙,所涉时间范围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通过随机分组处理,将20颗离体前磨牙归于观察组,把余下20颗立体前磨牙纳入参照组。观察组运用纳米羟基磷灰石涂层陶瓷托槽,参照组应用常规陶瓷托槽,通过剪切力检验,对托槽力学功能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纳米羟基磷灰石涂层稳定性良好,厚度大约为100微米,土层托槽剪切力达到(7.32±1.71)MPa,ARI指数平均值达到1.46,与临床要求相一致。结论:托槽背板涂层性能稳定,力学性能符合标准,满足正畸临床要求。

  • 标签:
  • 简介:以聚乙烯吡咯烷酮为分散稳定剂,硼氢化钠和柠檬酸三钠为还原剂,水热法制备了不同形貌和粒径的纳米。透射电镜分析表明,改变反应温度可以调控纳米颗粒的形貌,改变反应时间可以调控纳米颗粒的粒径大小。控制反应温度140℃以下,得到多种形貌共存的纳米,140℃以上得到单一的球形纳米;固定反应温度130℃,得到三角形的纳米,延长反应时间,形貌无明显变化,粒径增加。

  • 标签: 水热合成 纳米银 形貌控制
  • 简介:目的采用廉价的CaCO3和CaHPO4·2H2O作为原料,在激光的作用下通过反应制备HA生物陶瓷涂层.方法利用X射线衍射仪和电子探针分析仪对涂层进行相分析、组织观察和成分分析.结果CaCO3和CaHPO4·2H2O按20:80的质量比混合时,在功率为600W、扫描速度为3.5mm/s的激光作用下可一步合成钙磷生物陶瓷涂层.结论在一定实验条件下,CaCO3和CaHPO4·2H,O可合成组织致密、结合状态良好的钙磷生物陶瓷涂层.

  • 标签: 激光合成 组织结构 钙磷涂层 纯钛
  • 简介:采用静电纺丝和紫外光还原的方法制备了含纳米颗粒的明胶纳米纤维.研究了明胶质量分数、硝酸加入量及光照时间对颗粒平均直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明胶质量分数的减小及AgNO3加入量的增多.颗粒的平均直径增大;紫外光照初期颗粒的平均直径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大,3h后基本不变。颗粒呈类球形分布在纤维的表面.平均直径为9~20nm。

  • 标签: 纳米复合物 静电纺丝 明胶纳米纤维 银纳米颗粒 形态
  • 简介:为了可控制备超细银粉,采用水热法,以乙二醇为溶剂和还原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保护剂和分散剂,制备出了尺寸均匀分布、分散性良好的纳米颗粒,并对其进行了扫描电镜(SEM)以及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测试.结果表明:在高的硝酸浓度下,容易得到粒径较大的纳米颗粒,而一直增大PVP与硝酸的比例并不能使纳米颗粒的尺寸持续减小.PVP在该反应体系中不仅起到分散剂的作用,而且还能促进乙二醇还原银离子.

  • 标签: 纳米银 水热法 聚乙烯吡咯烷酮
  • 简介:最近印制电子技术发展日益完善,这项技术在传统印制电路板行业中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本文着重介绍了应用于印制电子的纳米材料的发展现状,从与传统PCB导线制备工艺的比较中说明打印法制备导线及材料的优势。文中还讨论了用于印制电子的纳米材料的制备、墨水的配制、打印工艺、应用前景。

  • 标签: 纳米银材料 纳米银墨水 印制电子 电子材料
  • 简介:纳米是一种粉末状单质,能对抗数十种致病微生物。依托纳米的特性,西南大学学生谢彪和同伴创办科技公司,研发纳米医疗产品和生物环保产品,计划推向市场。谢彪是西南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研二学生。在本科时的一次实验中,他在硝酸中添加成分,意外发现纳米,“生产纳米的方法很多,但物理方法成本太高,化学方法污染严重,我们的方法弥补了这些不足”。

  • 标签: 纳米银 大学生 研发 致病微生物 创业 生物技术专业
  • 简介:纳米作为一种新兴的纳米材料,由于其独特的抗菌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商业化产品中.广泛的应用增加了它进入环境尤其是水环境的机率,从而对鱼类等水生生物产生潜在毒性效应.因此,近年来陆续开展了关于纳米对鱼类的毒理学研究.本文根据国内外文献查阅及分析,综述了纳米的制备、特性、应用、释放情况以及近几年来纳米对鱼类的毒理学研究进展,对今后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 标签: 纳米银 鱼类 毒理学
  • 简介:微生物气单胞杆菌(SH10)干粉在60℃、碱性条件下,可以快速还原氨溶液得到稳定的溶胶。采用水溶性的有机溶剂乙醇可沉淀溶胶。真空干燥后可制得水溶性纳米粉。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AS)测定银粉中的含量;利用紫外可见光谱(UV—Vis)仪、X射线粉末衍射(XRD)仪、低倍透射电镜(TEM)对SH10干菌粉还原氨溶液的产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银粉的平均粒径为6.69nIn,其水溶性、分散性较好。通过SH10干菌粉还原氨溶液前后红外光谱(FTIR)图的变化,对SH10干菌粉还原氨溶液的机理进行探讨。

  • 标签: 微生物还原 银氨溶液 纳米银颗粒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修复II度烧伤创面过程中纳米敷料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012年9月~2013年9月在我院就诊的120例II度烧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的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凡士林油纱作为创面敷料,观察组患者在创面敷料上选择纳米敷料;对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以及创面感染发生率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显著快于对照组,两组数据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发生创面感染3例,发生率为500%;对照组发生创面感染17例,发生率为2833%;观察组患者创面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纳米辅料作为II度烧伤患者创面修复过程中的敷料具有显著价值作用,能够加快创面愈合速度,并且降低创面感染发生率;因此,值得广泛采纳及应用。

  • 标签: 纳米银敷料 II度烧死 创面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2095-7165(2015)07-0297-0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纳米敷料治疗烧伤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2年1月到2023年1月我院烧伤科收治的60例烧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0例。患者入院后,均实施常规创面清洁及针对性药物,对照组在此基础性给予磺胺嘧啶乳膏,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将纳米敷料应用其中,观察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同时对比其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总有效率相比,观察组有效率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烧伤患者给予纳米敷料包扎换药,可以有效的促进创面愈合,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感染率,提升整体治疗效果。

  • 标签: []纳米银敷料 烧伤创面 临床疗效 创面愈合 感染率
  • 简介:目的:探讨制备新型基材料过程中,纳米颗粒载入反应时间对其体外抗菌性能和细胞相容性等生物学性能的影响。方法通过聚合作用以多巴胺在纳米表面构建聚多巴胺(PDA)膜层,通过调节纳米颗粒载入反应时间(15min,30min,60min),得到不同纳米颗粒浓度的聚多巴胺修饰。利用扫描电镜(SEM)、细胞黏附、细胞毒性及杀菌率等检测方法,对载不同纳米颗粒浓度的聚多巴胺修饰进行体外生物相容性及抗菌性能评价。结果载入纳米反应时间为30min的基材料较其他反应时间的材料表现出良好的细胞黏附能力、较低的细胞毒性和满意的抗菌性能。结论通过调整纳米沉积反应时间,可调节材料表面银离子释放量,可得到既有良好细胞相容性,又有较强抗菌能力的聚多巴胺/纳米修饰多孔

  • 标签: 多孔钛 聚多巴胺 纳米银颗粒 生物学性能 反应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纳米消毒凝胶对配药后的输液瓶外盖表面细菌生长的抑制效果。方法采用纳米消毒凝胶对配药后输液瓶外盖表面实施抑菌保护,并同时与其它几种消毒液处理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制配药后从第30min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被污染的输液瓶外盖数量与总菌落数均有所增加,同时细菌种类也变得更多,经鉴定前后所出现的污染菌种主要包括有G+杆菌、微球菌、类酵母样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等;比较5种不同处理方案各时间段输液瓶外盖出现的微生物污染的个数,均以采用纳米消毒凝胶消毒保护的抑菌方案最少,与其他抑菌方案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米消毒凝胶对制配药后的输液瓶外盖表面细菌生长具显著抑制效果,建议推广应用。

  • 标签: 纳米银凝胶 抑制 配药后的输液瓶外盖表面 细菌生长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纳米敷料与磺胺嘧啶软膏治疗烧伤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4月—2017年4月来该院进行治疗的60例烧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磺胺嘧啶软膏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纳米敷料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烧伤治疗情况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创面感染率较对照组低,烧伤创面愈合的时间较对照组短,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中有2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表现为局部的刺激症状;对照组中有9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3例表现为局部刺激症状及皮疹﹑皮炎,2例表现为粒细胞或及血小板的减少,2例表现为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表现为肝功能减退,1例表现为胃肠道症状。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米敷料保留了磺胺嘧啶强大的杀菌特点,同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改进,对于烧伤患者的治疗效果值得肯定,同时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感染率低,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 标签: 纳米银敷料 磺胺嘧啶银软膏 烧伤 创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