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冠状动脉.肺动脉瘘(coronaryartery-to-pulmonaryarteryfistula,cvgv)行经介入封堵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长海医院心内科于2009年7月至2016年2月之间接受介入封堵术的58例CPAF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合并其他复杂心脏病变而需要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结果:58名CPAF患者介入封堵均获成功,平均植入封堵材料(2.35±0.87)枚。24名(41.38%)患者成功封堵后残余分流立即消失,34名(58.62%)患者仍有少量分流。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2~61个月。无出血、缺血等并发症。随访造影显示,其中3名(5.17%)患者出现了大量再通,后者随后均接受了再次封堵术并成功封堵。结论:介入封堵CPAF切实可行,但应选择适宜患者,且需要经验丰富的术者操作。治疗后冠状动脉瘘可能出现再通。因此对这些患者应进行随访造影或其他影像学检查。

  • 标签: 冠状动脉-肺动脉瘘 冠状动脉造影 经皮介入封堵
  • 简介:近些年来全世界范围内的冠心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严重危及人类的生命健康安全和生活质量,在我国冠心病稳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榜首,是导致居民死亡的首要疾病[1],因此探寻治疗的有效手段尤为重要,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逐渐应用于临床,本文主要就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特点及病理机制等一般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研究结果见下文:

  • 标签: 冠心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特点及机制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中应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8月~2015年3月收治的9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对照研究,借助于随机表法,我们将其列入观察组(本组共计46例)与对照组(本组共计46例),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行常规溶栓治疗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结果两组治疗有效率、动脉再通率对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中,冠状动脉介入疗法价值显著,可推广。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常规溶栓 急性心肌梗死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方法 选取 2016年 1月~ 2017年 1月收治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的住院患者 372例,按数据表法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每组 186例。干预组由责任护士针对围手术期的护理问题, 制定详细的护理措施,实施了系统的术前准备、严密有效的术中监测、精心的术后宣教及护理,对照组给予一般常规护理。结果 干预组患者术后并发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术后局部并发症发生率为 21.5%,对照组术后局部并发症发生率为 41.9%。结论 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患者进行科学、有效的 整体护理干预,有效地提高介入手术的成功率,减少患者的不适,降低了术后局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了疾病的恢复。

  • 标签: 桡动脉途径 围手术期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术前访视的目的是对要进行经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患者和患者的家属来进行术前的访视,对术前进行的常规宣教。将在2015年6月到2016年的5月的200位进行经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患者随机的分成2组,其中100位患者进行手术,另外的100位患者在术前手术护士进行术前宣教。得到的结果是进行术前宣教的患者不仅对手术的依从性、并发症的发生还有患者家属的反应都比只进行手术的患者的满意度高。由此得到的结论就是在术前对患者进行术前宣教是十分必要的。

  • 标签: 术前访视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介入护士 家属和患者
  • 简介:总结55例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消化道出血的护理经验。护理重点为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一旦发生消化道出血积极对症处理,出血多者及时输血补充血容量,同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健康指导,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自我管理行为,出院后建立回访档案,特别是术后前6个月密切随访。55例患者消化道出血均发生于出院后,46例在接受双联抗血小板期间(即服药1年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其中有25例患者行输血治疗;所有患者短时间暂停抗血小板药物、补液、质子泵抑制剂等对症治疗后好转。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消化道出血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老年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8例老年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4例。治疗组患者给予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药物保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治疗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6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术后未发生并发症。结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老年冠心病效果显著,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老年冠心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分析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术后口服水化补液预防造影剂肾病(CIN)效果,并讨论其护理方法。方法连续选择2016年1月1日~2016年2月28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5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仅予以术后口服水化补液)和研究组(术前术后均予以口服水化补液),同时加强患者的临床护理,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造影剂肾病发生率低于对照组造影剂肾病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vs.19.4%,χ2=12.682,P<0.05),研究组患者造影剂肾病发生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4.8%,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7.8%,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I术前、术后口服水化补液并予以临床护理,可以降低造影剂肾病发生率,安全性高,效果良好。

  • 标签: 冠心病介入治疗 水化补液 造影剂肾病
  • 简介:目的对冠状动脉造影(CAG)或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前短期大剂量阿托伐他汀预防造影剂肾病(CIN)的发生进行评价。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Ovid、Medline数据库自1997年1月至2016年7月的所有随机对照试验(RCT),并将CIN的发病率作为主要终点。结果8项RCT纳入本研究,纳入病例数1269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大剂量阿托伐他汀(40~80mg)治疗能显著降低CIN的发生率(P<0.0001)。结论CAG/PCI术前短期大剂量阿托伐他汀(40~80mg)治疗可以降低正常或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CIN的发生率。

  • 标签: 阿托伐他汀 造影剂肾病 冠状动脉造影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为了观察在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应用天琪旋压式桡动脉止血装置和TR-Band气囊式桡动脉压迫止血装置对穿刺部位进行压迫止血的效果分析。方法我院心内科自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桡动脉径路冠脉介入诊疗的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手术登记奇偶数分组,即A组100例和B组100例,其中A组运用天琪旋压式桡动脉止血器,而B组给予TR-Band气囊桡动脉止血器,对两组并发症情况和出血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手术成功止血,与B组相比,A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结论在冠脉介入术后动脉径路采用天琪旋压式桡动脉止血器优于TR-Band气囊桡动脉止血器。

  • 标签: 冠状动脉介入 桡动脉止血器 止血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冠状动脉介入法对老龄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2016年1月-2017年5月期间收治的的28例ACS患者,所选取的患者在进行手术治疗之前先给予患者300mg负荷量、氯吡格雷、0.3g巴比尔,然后实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在治疗之后进行1-12个月的随访。结果28例患者在治疗之后心绞痛症状明显缓解,患者出院之后进行随访,有8例患者在3个月左右出现了左心功能不全的症状,再次入院进行治疗,经过抗心衰治疗半个月之后痊愈出院。结论采用PCI术对老龄ACS患者进行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而且安全、可靠,但是怎样达到临床疗效更安全可靠,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

  • 标签: 急性冠脉综合症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临床疗效
  • 简介: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由于冠心病(CHD)的危险因素继续存在,术后冠脉再狭窄率依然很高。因此,PCI术后患者的自我管理十分重要。本文就PCI术后患者自我管理现状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为PCI术后康复提供可靠依据。

  • 标签: 冠心病 血管成形术 气囊 冠状动脉 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82例行介入治疗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按照治疗途径的不同将患者分为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组(观察组)和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组(对照组),每组41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患者,且观察组患者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为7.3%,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2.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与动脉途径介入治疗的疗效相当,均能取得较好的疗效,但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对患者的损伤较小,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借鉴并推广。

  • 标签: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介入治疗 桡动脉 股动脉 临床疗效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实施介入疗法后短期内再次引起胸痛的相关因素。方法搜集在2014年2月至2016年4月在医院实施介入疗法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共有200例的相关资料,总结术后出现胸痛症状患者引起胸痛的相关因素。结果介入疗法后短期内再次引起胸痛的比例是15.00%,因为机体存在情绪波动导致胸痛的比例是26.67%(8例),因为机体存在血栓导致胸痛的比例是3.33%(1例),机体血运重建异常而产生胸痛的比例是13.33%(4例),因为机体发生支架应激反应导致胸痛的比例是33.33%(10例),因为机体存在远端栓塞产生胸痛的比例是13.33%(4例),非心源性胸痛的比例是10.00%(3例)。结论在临床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实施介入疗法后短期内再次引起胸痛的比例较高且发生因素多元化,在临床介入治疗的围手术期需综合评估患者的相关因素,同时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避免患者情绪的剧烈波动,改善机体的血运状况,避免再次引起胸痛,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急性冠脉综合征 相关因素 胸痛症状 介入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其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80例,对患者进行经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在患者接受手术前、手术后1周和手术后24周分别对患者进行心脏超声的检查,检查患者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短轴缩短率(FS)、左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早期血流峰值速度(E)、舒张晚期血流峰值速度(A),以及E和A的比值(E/A),对患者手术前、手术后1周和手术后24周的心脏超声检查结果进行比较,根据患者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动脉介入治疗组和动脉介入治疗组,比较两组患者在手术前和手术后24周时的心功能检查结果。结果手术后24周时患者的LVEDD、LVESD、FS、LVEF、E、A和E/A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手术后24周时患者的LVEDD、FS、LVESD显著优于手术后1周时(P<0.05),动脉介入治疗组和动脉介入治疗组患者在手术前和手术后24周时的心功能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进行经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冠心病 心力衰竭 心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冠心病患者中应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11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意愿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n=55)单纯应用药物治疗,观察组(n=55)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治疗后在不同时间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在出院后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冠心病患者中应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 介入治疗 冠心病 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