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静脉麻醉是小儿手术最常用而有效的麻醉方法。氯胺酮是小儿最常用的静脉麻醉药,但容易引起眼压增高,由此可能促使正常眼组织移位,带来手术并发症和后遗症,从而限制了氯胺酮在小儿眼科手术中的应用。鉴于静脉麻醉药泾丁酸有降低眼压的作用。为此,我们试图将丁酸与氯胺酮复合施行静脉麻醉,观察其麻醉前和麻醉后的眼压变化,企图找出一种既能获得满意麻醉效果,又可使眼压保持正常范围的小儿眼科手术麻醉方法。今将观察结果与评价报道如下,以供临床参考.

  • 标签: 羟丁酸钠 氯胺酮 高眼内压 静脉麻醉药 拮抗 小儿手术
  • 简介:1病例报告患者,男,5岁,体重14kg,因膀胱结石拟在分离麻醉下行膀胱切开取石术,术前30min阿托品0.3mg,鲁米那0.04g,安定33mg肌注,入室时因哭闹给予氯胺恫98mg(7mg/kg)肌注,手术进行25min时,追加γ-丁酸1500mg(107mg/kg)患儿安静,手术顺利进行,20min后结束手术。

  • 标签: Γ-羟丁酸钠 氯胺酮 呼吸抑制 复合麻醉 膀胱切开取石术 病例报告
  • 简介:γ-丁酸(Camma-hydroxybutyrate,CHB)具有降低机体脂质过氧化物(LPO)、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的药理机制,本研究以GHB联合放疗(Radiotherapy,RT)治疗恶性脑胶质瘤,以期提高患者生存率。方法:将恶性胶质瘤术后患者36例分为GHB联合RT组和常规放疗组前者于每次放疗前30min给予GHB200mg/m~2静脉滴注,常规放疗1.8~2gy/次,5次/周,处方剂量55~60Gy,后者除不使用GHB外其余同前者。随访观察肿瘤局部控制、生存和急性放射反应情况。Kaplan-Meier方法分析近期疗效、预期生存率结果:GHB+RT组1年、1.5年肿瘤局控率分别为62.20%、26.50%,对照组53.80%、13.80%GHB+RT组平均生存期为21.9±8.26个月,1年、2年预期生存率分别为80.0%、20.0%。对照组平均生存期为14.10±7.75个月,1年、2年预期生存率分别为66.67%、13.33%。GHB+RT组放疗后急性损伤2级、3级发生率分别为22.22%、16.67%,脑水肿、癫痫发生率分别为38.89%、22.22%;对照组急性损伤2级、3级发生率分别为33.33%、27.78%、脑水肿、癫痫66.67%、33.33%。结论:GHB联合放疗治疗恶性脑胶质瘤有助于减少放射反应,提高肿瘤局部控制率。

  • 标签: Γ-羟丁酸钠 胶质瘤 放射治疗 放射增敏剂
  • 简介:目的:研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istonedeacetylaseinhibitionHDACi):丁酸(SodiumButyrateNaB)腹腔连续给药对BALB/C小鼠体重增长及器官发育的影响。方法:20只健康,3周BALB/C小鼠随机分成2组(丁酸组和对照组);丁酸组腹腔注射丁酸(NaB)1.2g/Kg·d,连续21天;对照组同时间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21天后,测量体重;行4%多聚甲醛灌注、固定,取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脑组织以及小肠组织器官,做石蜡切片,HE染色两组比较有无器官损害。结果:1.丁酸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动物体重增长良好,平均增长11g,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HE染色见丁酸组:心肌细胞无变性,坏死,无炎性细胞浸润,无肉芽组织形成;脾脏红、白髓结构清晰,脾窦无扩张,未见炎性细胞浸润;肺间质无扩张,充血,未见纤维化,肺泡无水肿;肾小管上皮细胞无变性坏死,肾间质未见水肿;脑细胞周围间隙和小血管间隙无增宽;肠道纤毛上皮排列整齐,肠壁无出血,坏死,无渗出;肝细胞围绕中央静脉呈放射状排列,细胞无水肿,无胆汁淤积。未发现上述器官的病理变化。结论:丁酸长期腹腔给药安全,无明显毒副作用。

  • 标签: 丁酸钠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 毒性
  • 简介:对比研究丁酸和氯胺酮对原代培养大鼠心肌细胞的毒性作用。方法将经原代培养成活4d后的大鼠心肌细胞分为5组,每组6孔。包括对照组,小剂量(HL,3×10^-3mol·L^-1)与大剂量(HH,3×10^-2mol·L^-1)丁酸组和小剂量(KL,1×10^-5mol·L^-1)与大剂量(KH,1×10^-4mol·L^-1)氨胺酮组。各组均于实验开始后8h终止反应,评定心肌细胞博动功能,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测定心肌细胞酶及电解质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KL组心肌细胞博动频率明显加快(P<0.05),而KH组减慢(P<0.05)。细胞形态学亦有相应变化。KH组LDH和AST释放量增加(P<0.05),ALP活性下降(P<0.05)。而HL、HH组的上述指标均无明显变化。各组间电解质变化未见显著差异。结论高浓度的氯胺酮具有直接的心肌抑制作用,而低浓度的氯胺酮却有正性变时性和变力性作用。无论低学浓度或高浓度的丁酸,均未见心肌细胞毒性作用。

  • 标签: 羟丁酸钠 氯胺酮 心肌细胞毒性 细胞培养 动物实验
  • 简介:以焦亚硫酸钠与甲醛、水进行反应,生成甲基磺酸钠。本实验研究了物料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甲基磺酸钠产率的影响,最终确定了一条合成甲基磺酸钠的最佳工艺路线,当物料比为:n(甲醛):n(焦亚酸硫钠)=2.6:1,反应温度为85℃,反应时间为1h时,产率为93.03%。

  • 标签: 焦亚硫酸钠 羟甲基磺酸钠 合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丁酸在活体新生SD大鼠肠屏障功能中的保护作用,建立丁酸对活体肠黏膜作用的量效关系。方法将出生后9 d龄的新生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其中4组使用丁酸(sodium butyrate,NaB),浓度分别为20 mmol/L、40 mmol/L、80 mmol/L、160 mmol/L等4组,对照组使用0.9%生理盐水;经回肠灌注不同浓度的NaB作用1 h后取回肠组织,在尤斯灌注系统(Ussing Chamber)上测定跨上皮电阻(transepithelial electrical resistance,TER)值,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病理学及炎症损伤情况,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法检测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ZO -1)的mRNA表达量,Western blot法检测Occludin、ZO -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尤斯灌注系统测得对照组在30 min、60 min、120 min时的相对TER值(各个时间点测得的TER值除以0 min测得TER值得到的百分比值)分别为(87.36±1.88)、(85.98±0.99)、(101.03±1.47),20 mmol/L组分别为(83.45±2.97)、(107.24±5.35)、(101.44±3.96),40 mmol/L组分别为(126.07±3.48)、(140.54±3.64)、(100.50±4.64),80 mmol/L组分别为(102.24±4.60)、(134.55±7.80)、(106.76±8.82),160 mmol/L组分别为(84.80±2.97)、(78.16±2.89)、(67.11±4.07);使用不同浓度NaB作用30 min,与对照组相比,40 mmol/L组的TER值明显增加(P<0.05),作用1 h时,40 mmol/L组与80 mmol/L组的TER值明显高于对照组、20 mmol/L及160 mmol/L组(P<0.05),但二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不同浓度NaB作用1 h后,根据损伤分级评分(0~5分)结果,160 mmol/L组(2.16±0.75)分,较对照组(0.33±0.51)分损伤明显(P<0.01),余各组损伤不明显(P>0.05)。40 mmol/L组及80 mmol/L组肠黏膜组织Occludin蛋白mRNA(1.80±0.31、2.13±0.90)表达量较对照组(1.01±0.21)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蛋白表达水平(0.58±0.04、0.73±0.01)较对照组(0.24±0.01)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ZO -1蛋白mRNA(1.36±0.24、1.45±0.58)表达量较对照组(1.01±0.11)上调不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蛋白表达水平(1.46±0.04、1.34±0.07)较对照组(1.07±0.05)亦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60 mmol/L组Occludin和ZO -1蛋白mRNA(1.27±0.47、0.92±0.25)表达量较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蛋白表达水平(0.47±0.01、2.90±0.04)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NaB对活体新生SD大鼠肠黏膜的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40 mmol/L或80 mmol/L的NaB能增强肠黏膜屏障的功能,这可能与肠黏膜组织Occludin和ZO -1蛋白的表达增加有关。

  • 标签: 大鼠 丁酸钠 肠黏膜屏障
  • 简介:目的探讨丁酸对人食管癌Eca-109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将丁酸以1mmol/L、2.5mmol/L和5mmol/L与人食管癌Eca-109细胞共培养,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免疫组化(SP法)检测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蛋白的表达。结果Eca-109细胞经丁酸处理后,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到丁酸处理后的Eca-109细胞形态学发生了改变,细胞生长明显受到抑制;免疫组化检测实验组细胞的survivin蛋白表达阳性率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酸可诱导食管癌Eca-109细胞凋亡,其机制与下调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蛋白表达有关。

  • 标签: 丁酸钠 食管癌细胞 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丁酸对老年与青年哮喘小鼠作用的效果。方法分别将24月龄(18只)和4月龄(18只)雄性C57BL/6小鼠,用随机数字法分为3组,对照组(Ctrl),模型组(OVA),处理组(OVA+Sob),每组各6只。OVA抗原激发前2 d,处理组给予腹腔注射1 mg/g丁酸(Sob),OVA组和Ctrl组给予生理盐水干预,末次激发后1 d进行终点评估。比较不同月龄小鼠Ctrl组、OVA组和OVA+Sob组之间的气道高反应性(AHR)、肺组织切片苏木精-伊红(HE)病理表现以及肺组织炎症因子的差异,评价Sob对不同月龄哮喘小鼠的作用。结果乙酰甲胆碱(Mch)6.250 g/L(276.28±113.62和103.02±19.55,t=3.368,P=0.026)、12.500 g/L(457.53±157.29和114.76±20.28,t=4.338,P=0.022)、25.000 g/L(1113.16±256.98和567.87±187.34,t=3.538,P=0.009)刺激下,老年OVA组AHR较青年OVA组升高;HE染色显示,老年Ctrl组与青年Ctrl组比较,肺泡腔面积减少,部分实性变,肺间质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肺泡上皮细胞,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与各自Ctrl组比较,老年OVA组显著升高的细胞因子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P=0.035)、IL(白细胞介素)-17A(P=0.004)和IL-1β(P=0.001)。青年OVA组中升高的细胞因子为Eotaxin(P=0.001)、IL-17A(P=0.001)、IL-4(P=0.004)、角质形成细胞的趋化因子(KC)(P=0.012)和IL-1β(P<0.001);青年OVA组与老年OVA组比较,IL-4升高(Z=2.882,P=0.004);IL-1β降低(t=2.728,P=0.020);观察Sob对不同月龄哮喘小鼠的作用效果,Mch 12.500 g/L(P=0.015)、25.000 g/L(P=0.014)刺激下,老年OVA+Sob组AHR较老年OVA组缓解;Mch 3.125 g/L刺激时,青年OVA+Sob组AHR较青年OVA组下降(P=0.021);与青年OVA组比较,青年OVA+Sob组中IL-4(P=0.004)和IL-1β(P=0.014)降低。结论老年小鼠哮喘程度较青年小鼠更严重,可能与不同免疫表型相关;Sob对青年哮喘小鼠炎症因子的缓解作用,可能与青年哮喘小鼠AHR严重程度较老年小鼠轻有关。

  • 标签: 哮喘 羟丁酸钠 脂肪酸类
  • 简介:为研究丁酸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小肠形态的影响,本试验选用(21±1)日龄断奶、(6.62±0.03)kg健康“长×大”杂交仔猪36头,随机分为2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3个重复(栏),每个重复6头仔猪,公母各半。试验日粮是在以玉米豆粕基础日粮基础上添加0.1%丁酸。试验期为21d。饲养结果表明,在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0.1%丁酸可显著降低断奶后1周的腹泻发生率(P〈0.05),提高断奶仔猪7-21d的平均日增重(P〈0.05),对采食量和料重比无显著性影响(P〉0.05)。小肠组织形态观察结果表明,0.1%丁酸可显著提高断奶后第一周十二指肠和回肠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的比值和降低隐窝深度(P〈0.05)。

  • 标签: 丁酸钠 断奶仔猪 腹泻率 平均日增重 小肠形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丁酸对严重烫伤小鼠肠道屏障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将18只雌性8~12周龄C57BL/6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伤组、单纯烫伤组、烫伤+丁酸组,每组6只。将单纯烫伤组、烫伤+丁酸组小鼠背部浸入90 ℃热水中9 s,造成30%体表总面积Ⅲ度烫伤;将假伤组小鼠背部浸入37 ℃温水中9 s模拟致假伤。3组小鼠均于伤后即刻腹腔内注射乳酸林格液1 mL。此外,烫伤+丁酸组小鼠分别于伤前30 min及伤后即刻经腹腔注射300 mg/kg剂量丁酸溶液;假伤组及单纯烫伤组小鼠仅腹腔注射相同体积的无菌磷酸盐缓冲液。伤后24 h,取3组小鼠抽取门静脉血采用异硫氰酸荧光素-葡聚糖荧光探针示踪法检测肠道通透性,取回肠组织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肠黏膜带状闭合蛋白1(ZO-1)、闭合蛋白、密封蛋白1、密封蛋白2、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蛋白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18蛋白表达,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肠黏膜ZO-1分布。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及Bonferroni校正。结果(1)伤后24 h,假伤组、单纯烫伤组、烫伤+丁酸组小鼠肠道通透性分别为0.88±0.19、2.62±0.48、1.23±0.16。与假伤组比较,单纯烫伤组小鼠肠道通透性明显增强(P<0.01),烫伤+丁酸组无明显变化(P>0.05)。与单纯烫伤组比较,烫伤+丁酸组小鼠肠道通透性明显减弱(P<0.01)。(2)伤后24 h,与假伤组比较,单纯烫伤组和烫伤+丁酸组小鼠肠黏膜紧密连接蛋白ZO-1、闭合蛋白及密封蛋白1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0.05),密封蛋白2表达量明显增加(P<0.05)。伤后24 h,与单纯烫伤组比较,烫伤+丁酸组小鼠肠黏膜ZO-1及闭合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P<0.05),密封蛋白2表达量明显减少(P<0.05),密封蛋白1表达量无明显变化(P>0.05)。(3)伤后24 h,与假伤组比较,单纯烫伤组和烫伤+丁酸组小鼠肠黏膜NLRP3、IL-1β、IL-18蛋白表达量均明显增加(P<0.05);与单纯烫伤组比较,烫伤+丁酸组小鼠肠黏膜NLRP3、IL-1β及IL-18蛋白表达量均明显减少(P<0.05)。(4)伤后24 h,假伤组小鼠肠黏膜ZO-1沿细胞膜均匀分布,光滑连续;单纯烫伤组小鼠肠黏膜ZO-1分布不规则,有断裂;烫伤+丁酸组小鼠肠黏膜ZO-1分布改变较单纯烫伤组有所改善。结论丁酸能够抑制严重烫伤后小鼠肠黏膜NLRP3炎症小体激活,减少IL-1β和IL-18产生,从而减轻紧密连接蛋白表达和分布异常,保护肠道屏障功能。

  • 标签: 烧伤 肠道营养 紧密连接蛋白 丁酸钠 肠道屏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手术用氯胺酮安定、γ-羟基丁酸、异丙嗪的临床麻醉效应。方法应用氯胺酮、γ-羟基丁酸、异丙嗪复合麻醉行小儿手术65例。结果小儿麻醉应用氯胺酮较为普遍,应用得当,效果较满意。结论氯胺酮、γ-羟基丁酸、异丙嗪复合适用于小儿手术麻醉。

  • 标签: 氨胺酮&gamma -羟基丁酸钠异丙嗪复合麻醉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糖、丁酸、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在糖尿病诊断中的作用和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1年12月入我院治疗的48例重症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分别测定血糖、丁酸、糖化血红蛋白后,对测定结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在48例重症糖尿病患者中,其血糖、丁酸、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值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值,其中有5例合并酮症酸中毒症,8例合并糖尿病肾病,4例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结论定期测定血糖、丁酸、糖化血红蛋白,有利于糖尿病的早期发现、有利于控制糖尿病病情发展,有利于防治糖尿病并发症,在诊断和治疗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应用价值。

  • 标签: 糖尿病 血糖 羟丁酸 糖化血红蛋白 诊断 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β-丁酸和尿酮体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检测中的相关性和灵敏度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比较和分析健康人20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者20例血清β-丁酸和尿酮体含量及其在研究组内的阳性率。结果血清β-丁酸和尿酮体含量在对照组、糖尿病无酮症酸中毒组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通过血清β-丁酸的监测,可早期诊断糖尿病,预防和监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 标签: &beta -羟丁酸 尿酮体 糖尿病 酮症酸中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糖、丁酸、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在糖尿病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8例糖尿病患者病例资料,总结128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丁酸、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值。结果在128例糖尿病患者中血糖、丁酸、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值均高于其正常参考值,其中32例合并糖尿病肾病,26例合并酮症酸中毒症,70例糖尿病患者无并发症。结论定期测定血糖、丁酸、糖化血红蛋白对糖尿病的诊断,临床治疗及预防并发症均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 标签: 糖尿病 血糖 羟丁酸 糖化血红蛋白 诊断 价值
  • 简介:目的体外研究丁酸对人食管癌Eca-109细胞的凋亡作用。方法以1mmol/L、2.5mmol/L、5mmol/L丁酸处理Eca-109细胞,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凋亡的形态,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率,免疫组化(SP法)检测凋亡抑制基因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Eca-109细胞经丁酸处理后,透射电镜见到细胞核染色质浓缩,聚集于核膜处等细胞凋亡的形态特征,并见到凋亡小体;TUNEL法检测发现2.5mamol/L丁酸处理24h组与阴性对照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5.5%和1.6%,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免疫组化检测实验组的bcl-2蛋白表达阳性率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酸可诱导食管癌Eca-109细胞凋亡,其机制与下调凋亡抑制基因bcl-2蛋白表达有关。

  • 标签: 丁酸钠 食管癌细胞 凋亡 ECA-109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高胰岛素对低糖环境下近端肾小管上皮(HK2)细胞利用β-丁酸(BHB)供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在无糖及低糖环境下,用不同浓度BHB(0、0.5、1.0、2.0、4.0、8.0 mmol/L)干预HK2细胞24 h,检测BHB对HK2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在不同时间(0、6、12、24、48 h)下,检测2.0 mmol/L BHB对HK2细胞三磷酸腺苷(ATP)产生的影响。将HK2细胞分为正常对照(NC)组、低糖(LG)组、BHB干预(LG+BHB)组和高胰岛素(LG+BHB+HI)组,检测HK2细胞促凋亡基因Bax mRNA表达水平,抗凋亡基因Bcl2 mRNA、细胞凋亡数量、回吸收白蛋白、ATP产生、线粒体数量以及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共激活因子-1α(PGC1α)、线粒体融合蛋白1(Mfn1)、线粒体动力相关蛋白1(DRP1)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变化。采用不同浓度的胰岛素(5、50 ng/ml)干预HK2细胞,检测Na+偶联单羧酸转运蛋白1(SMCT1)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之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在无糖环境下,与0 mmol/L BHB组相比,2.0 mmol/L BHB组HK2细胞增殖能力增加(P<0.05);在低糖环境下,与0 mmol/L BHB组相比,2.0 mmol/L BHB组细胞增殖能力无明显变化(P>0.05)。与2.0 mmol/L BHB干预0 h组相比,2.0 mmol/L BHB干预24 h组HK2细胞ATP产生明显增加(P<0.05)。与NC组相比,LG组HK2细胞Bax mRNA表达、细胞凋亡数量、DRP1 mRNA表达均增加(P<0.05),Bcl2 mRNA表达水平、细胞回吸收白蛋白、ATP产生、PGC1α、Mfn1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与LG组相比,LG+BHB组HK2细胞Bax mRNA、细胞凋亡数量、DRP1 mRNA表达均降低(P<0.05),Bcl2 mRNA表达、细胞回吸收白蛋白、ATP产生、PGC1α、Mfn1 mRNA及蛋白表达均增加(P<0.05);与LG+BHB组相比,LG+BHB+HI组HK2细胞Bax mRNA、细胞凋亡数量和DRP1 mRNA表达均增加(P<0.05),Bcl2 mRNA、细胞回吸收白蛋白、ATP产生、PGC1α、Mfn1 mRNA及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与5 ng/ml胰岛素干预组相比,50 ng/ml胰岛素组细胞SMCT1蛋白及mRNA表达均降低(P<0.05)。结论高胰岛素可抑制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对酮体的利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酮体回吸收蛋白SMCT1的表达有关。

  • 标签: 高胰岛素血症 β-羟丁酸 线粒体 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