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内胆(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ICC)起源于内胆上皮细胞,是一种罕见的肝胆恶性肿瘤,较易侵犯血管和发生淋巴结转移。近年来,ICC在全球的范围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由于ICC早期诊断较为困难,病人发现时多已处于中晚期,因此可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仅1/5,手术切除仍然是目前唯一具有治愈ICC的可行方法,但可切除性和可治愈率并不理想。经手术治疗的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30%。这篇综述重点讨论了ICC的流行病学及多学科治疗方法。为临床医师诊治提供思路。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影响内胆(ICC)患者术后生存的因素。方法2011年12月~2015年2月我院诊治的ICC患者94例,对其中35例行姑息性治疗,即内扩张胆管置管引流术,对另59例行根治性肿瘤切除术。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ICC患者术后生存的因素。结果经随访,本组94例ICC患者生存期为3~35个月,平均为(26.1±4.6)个月;1a生存率为76.6%,2a生存率为7.4%;单因素分析显示,ICC肿瘤数目、直径、肿瘤分化、血清CEA、CA19-9和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以及手术方法为影响术后患者生存的因素(P<0.05);经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肿瘤多发、低程度分化、血清CEA大于25μg/L、血清CA19-9大于182U/ml、手术切除组织边缘肿瘤细胞阳性、淋巴结转移和姑息性手术是影响ICC患者术后生存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ICC患者预后差,很多患者在诊断时已失去根治性切除肿瘤的机会,即使获得肿瘤切除而根治的患者仍存在很多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临床医生需认真研究这些因素,而给予相应的处理。

  • 标签: 肝内胆管癌 姑息性治疗 根治性切除 预后
  • 简介:摘要内胆(ICC)是发病率居第2位的原发性肝癌,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上升。ICC通常起病隐匿,导致确诊较晚。目前切除是ICC唯一被证实有效的根治性治疗措施,但切除率低,远期疗效不理想。局部治疗联合系统性化疗是目前晚期或不可切除ICC的主要治疗方法,但效果较差。随着对ICC基因表达谱研究的深入及二代测序技术的进展,多个异常信号转导通路(RAS/MAPK、MET、EGFR)及基因突变(FGFR2、IDH1/2)等潜在治疗靶点相继被发现。虽然目前尚无针对ICC的靶向药物获得批准使用,但已有百余项应用范围包括ICC的靶向药物单用或联合化疗的临床试验,部分显示良好的应用前景。随着ICC分子分型研究的进展,个体化的靶向治疗可能是ICC新的治疗突破点。

  • 标签: 胆管肿瘤 靶向治疗 肝内胆管癌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胆结石切除术后发生内胆(ICC)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收治的1 071例行切除术治疗内胆结石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379例,女692例;年龄为(53±12)岁,年龄范围为12~86岁。患者入院后均完成详细术前检查。对于区域性结石,行解剖性切除术。对于弥漫性结石,切除局限于段或叶的区域性毁损病灶,必要时行肝胆管切开取石术和(或)胆道镜取石。当门部胆管存在严重狭窄影响胆道引流时,行肝胆管空肠吻合术、胆管狭窄成形术等。观察指标:(1)术前检查、手术和术后情况。(2)随访情况。(3)影响切除术后5年内发生ICC的危险因素分析。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切除术后发生ICC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9年12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数表示。连续性变量转换为分类变量时根据临床常用参考值或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最佳截断值进行转换。危险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itic回归模型,单因素分析结果中P<0.10的因素纳入多因素分析。结果(1)术前检查、手术和术后情况。1 071例患者术前检查:结石相关症状持续时间为8.2年(0~27.0年),CA19-9为(163±87)U/mL,癌胚抗原为(5.0±2.1)μg/L,左半、右半、双侧叶、总管或胆总管结石分别为545、245、228、53例,226例伴有胆管狭窄,172例伴有段萎缩。1 071例患者中,595例行解剖性切除术,272例行局部非解剖性切除术,143例行胆管切开取石术,61例行胆肠吻合术。26例患者术后影像学检查示残留狭窄胆管,74例术后残留胆管结石。(2)随访情况:1 071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8.6±1.5)年。1 071例患者中,92例发生ICC,发生率为8.590%(92/1 071);其中32例、66例、90例患者术后3、5、8年内发生ICC,发生率分别为2.988%(32/1 071)、6.162%(66/1 071)、8.403%(90/1 071)。(3)影响切除术后5年内发生ICC的危险因素分析。构建术前结石相关症状持续时间与术后5年内发生ICC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依据约登指数最大原则,以术前结石相关症状持续7年为最佳截断值,将术前结石相关症状持续时间转换为分类变量进行后续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结石相关症状持续时间、合并代谢性疾病、段萎缩、术后残留胆管结石是影响内胆结石患者切除术后5年内发生ICC的相关因素(优势比=2.939,2.654,1.903,2.361,95%可信区间为1.582~5.460,1.145~6.154,1.068~3.390,1.118~4.987,P<0.05)。将P<0.10的临床病理因素纳入多因素分析,其结果显示:术前结石相关症状持续时间>7年、合并代谢性疾病、段萎缩和术后残留胆管结石是影响内胆结石患者切除术后5年内发生ICC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2.843,2.469,1.922,2.202,95%可信区间为1.523~5.309,1.042~5.851,1.064~3.472,1.021~4.747,P<0.05)。结论内胆结石切除术后存在发生ICC的风险;术前结石相关症状持续时间>7年,合并代谢性疾病,段萎缩和术后残留胆管结石是影响内胆结石患者切除术后5年内发生ICC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胆道良性疾病 胆石症 肝内胆管结石 肝内胆管癌 肝切除术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胆管结石合并内胆诊断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间肝胆外科收治25例患者定为研究组,观察影像学检查情况、治疗方法。并选择同期单纯肝胆管结石患者25例为对照组,对比性观察肿瘤标志物检查诊断肝胆管结石并内胆特点。结果经B超确诊9例,CT确诊13例,MIR确诊21例,MIR诊断阳性率明显高于其它两种检查,P<0.05;研究组CA19-9与CEA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两组CA125、AFP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为降低漏诊、误诊率,应对长期反复出现胆管炎症状患者,考虑肝胆管结石并内胆,并给予多重检查确诊。

  • 标签: 肝胆管结石 肝内胆管癌 诊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胆管结石合并内胆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总结2002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46例经手术切除的肝胆管结石并发内胆的临床资料。结果46例内胆的发生率占同期肝胆管结石患者的3.9%(46/1186)。全组行根治性切除26例,姑息性切除14例,其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2.3%、53.8%、30.8%和57.1%、14.3%、0,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长期肝胆管结石的刺激和胆道感染可致胆管的发生。详尽的影像学检查可提高术前诊断率,提高疗效的关键是早期诊断及争取根治性切除,姑息性切除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肝胆管结石 肝内胆管癌 手术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内胆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对12例内胆患者进行MRI及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检查,回顾性分析内胆的MRI征象及与其他内占位病变的鉴别关系。结果内胆的MRI及MRCP表现有一定的特异性,肿块的延迟强化和病灶周围胆管扩张是内胆的特征性影像表现。结论MRI平扫加增强扫描并结合MRCP对准确诊断内胆有重要价值。

  • 标签: 胆管肿瘤 磁共振成像 胰胆管造影术 磁共振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胆结石合并内胆中E-cadherin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联系的意义。方法我们对30例诊断为内胆结石合并胆管的病人进行研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E-cadherin的表达,并选取9例肝胆管结石病例和4例正常胆管病例作为阳性对照。结果胆管细胞中E-cadherin的低表达率为70%(21/30),胆管结石细胞中低表达率为33.3%(3/9),正常胆管细胞中低表达率为0(0/4),三者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患者中,E-cadherin的低表达率与分化程度(P=0.023)和淋巴结转移情况(P=0.014)有关,而与年龄和性别等因素无关(P>0.05)。结论E-cadherin的低表达在内胆结石所致内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低表达率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和转移密切相关。

  • 标签: 肝内胆管结石 肝内胆管细胞癌 E-cadheri
  • 简介:摘要内胆是一种原发性肝癌。近年来,该病发病率在国内外呈明显上升趋势。因发病隐匿,侵袭性强,且缺乏有效治疗方法,内胆预后极差。国家科技部传染病防治重大专项课题专家组基于国内外本领域研究获得的循证医学证据,并结合符合我国国情的临床实践,特制订《内胆外科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该共识针对内胆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病理特征、临床表现、诊断方法、疾病分期、外科治疗、辅助治疗,以及其他局部、区域性和系统性治疗进行系统阐述,旨在规范、普及和提高对内胆的诊断和多学科治疗水平,改善该病总体预后。

  • 标签: 胆道肿瘤 胆管,肝内 外科 治疗 共识
  • 简介:摘要内胆(ICC)是恶性程度高、预后差的原发性恶性肿瘤。除手术切除外,目前尚无明确研究表明其他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对各种恶性肿瘤免疫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免疫治疗在各种抗实体肿瘤治疗手段中逐渐被重视,也成为ICC治疗的重要方向。而肿瘤微环境在探索恶性肿瘤免疫治疗方法中的重要作用也逐渐得到认识。本文概述了ICC的免疫微环境特征,对免疫治疗在ICC中的应用进行综述,重点阐述了ICC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癌症疫苗、过继细胞免疫治疗方面的进展。

  • 标签: 胆管肿瘤 胆管,肝内 治疗应用 肝内胆管癌 免疫治疗 肿瘤微环境
  • 简介:摘要内胆(ICC)是起源于二级胆管及其分支上皮的腺癌,具有早期诊断难、肿瘤恶性程度高以及预后差等特点。ICC较为少见,却是第二常见的原发性肝癌,发病率在全世界逐渐增加。根治性手术是ICC目前公认的唯一能带来较为理想长期生存的治疗方法,但许多手术相关问题,如淋巴结清扫、血管切除重建等能否为患者带来生存优势尚有争议。ICC的辅助治疗包括化学治疗、局部治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目前已有大量相关研究支持其疗效,但尚未形成统一标准。笔者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对ICC发病机制及治疗相关进展进行深入阐述。

  • 标签: 肝肿瘤 肝内胆管癌 肝周围淋巴结清扫 外科手术 分子靶向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胆结石合并肝胆管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普通外科在2010年1月至2014年5月期间收治的78例内胆结石合并肝胆管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行根治性切除术的患者,术后有2例伤口感染,经保守治疗痊愈;1例伤口裂开,经二期缝合治愈。行姑息治疗的患者中,有2例术后1个月内死于肝功能衰竭。据随访资料统计,行根治术的患者存活时间12—42个月,平均27个月;行姑息治疗的患者存活时间1—19个月,平均7个月。结论该病的早期诊断低,治疗预后差,长期肝胆管结石刺激及继发感染是胆管发生的重要因素,提高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疗效的关键是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争取根治性切除,姑息性手术可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胆管癌 肝内胆管结石
  • 简介:摘要内胆(ICC)是仅次于肝细胞内第2常见原发恶性肿瘤,具有发病隐匿、恶性程度高、预后差等特点。根治性外科切除是早期ICC的首选治疗方式,但多数患者在就诊时已失去外科手术机会,并且一般认为ICC是肝移植术的禁忌证。对于无法行外科切除的晚期ICC患者,既往主要推荐以吉西他滨联合顺铂的系统化疗,但收效甚微。近年来,以经动脉途径治疗、热消融治疗及放射治疗为代表的局部治疗手段逐渐得到临床认可,但是相关研究报道较为零散,无法为临床医师提供系统而全面的参考。因此,笔者就ICC的局部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讨论局部治疗联合其他治疗方式的疗效,以期对ICC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提供更多借鉴。

  • 标签: 胆管肿瘤 局部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内胆(ICC)的组织学分型,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进行手术的64例内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S100P、N-cadherin、NCAM及黏液染色将其分为大胆管型、小胆管型及中间型ICC,分析各组患者的组织形态学特征。收集一般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随访,使用t检验、χ2分析及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各ICC亚型的临床及预后特点。最后,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ICC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28例(43.75%)、29例(45.31%)分别为大胆管型和小胆管型ICC,其余7例(10.94%)被定义为中间型ICC,且大、小胆管型ICC具有不同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大胆管型ICC预后较差,并且具有较高的血清肿瘤标志物[CA199(t=12.671,P<0.01)、CA125(t=13.108,P<0.01)和CEA水平(t=17.726,P<0.01)]和血管侵犯(t=4.293,P<0.05)及淋巴结转移(t=6.447,P<0.05)。并且,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对于大胆管型ICC,CA199升高和发生外转移是ICC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基于免疫组织化学指标和黏液染色的ICC分类标准可将ICC分为大胆管型及小胆管型两类,其中大胆管型ICC预后较差。

  • 标签: 肝内胆管癌 大胆管型肝内胆管癌 小胆管型肝内胆管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讨内胆患者术后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间行手术根除治疗的100例内胆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患者的详细个人资料以及CD68和CD15炎症的相关性因素、相关性生存资料等展开分析。结果肿瘤的分期、大小部位、手术切除的方式以及手术出血量都是影响胆管手术治疗预后情况的独立性因素,且炎症的相关性因子的表达和患者的总生存时间存在关联。结论患者的局部炎症状态CD15的高表达与CD68低表达影响胆管患者总体生存时间,患者的肿瘤的分期、大小部位、手术切除的方式以及手术出血量等是影响内胆患者手术预后情况的相关因素,希望为有效提升预后效果提供一定借鉴。

  • 标签: 肝内胆管癌 手术治疗 验证细胞 相关性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NF-кB、MUC1在内胆结石合并内胆组织的表达和意义。方法选取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近20年手术切除组织标本共90例,其中内胆结石合并内胆33例为实验组,内胆结石32例为对照组,正常内胆组织25例为空白组。组织切片进行NF-кB、MUC1免疫组化染色。结果①NF-кB、MUC1阳性表达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MUC1阳性表达率在肿瘤病理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③MUC1表达与否和肿瘤病人的累积生存率有关(P〈0.01)。结论NF-кB的异常表达是内胆结石及内胆的早期表现,MUC1过表达与肿瘤恶性程度和预后有关。

  • 标签: 核因子-КB 粘蛋白 1 胆管结石 胆管癌
  • 简介:摘要:内胆(ICC)属于常见的肝脏胆道类肿瘤,是因上皮细胞病变造成,这些上皮细胞,会沿着胆管系统,从小胆管到大胆管生存。但近几年对于ICC的病理学研究比较欠缺。因此本文着重分析,内胆的病理特点。

  • 标签: 肝内胆管癌 病理学特点
  • 简介:摘要:内胆(ICC)属于常见的肝脏胆道类肿瘤,是因上皮细胞病变造成,这些上皮细胞,会沿着胆管系统,从小胆管到大胆管生存。但近几年对于ICC的病理学研究比较欠缺。因此本文着重分析,内胆的病理特点。

  • 标签: 肝内胆管癌 病理学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混合型肝癌(CHC)及内胆(ICC)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并经病理证实为ICC或CHC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ICC或CHC患者225例,其中男性90例,女性135例,年龄(58.7±10.4)岁。依据病理类型分为ICC组172例和CHC组53例。健康对照组选自同一医院接受常规健康检查的个体,共纳入450名,其中男性189名,女性261名,年龄(56.7±9.3)岁。采用单因素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CC和CHC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核心抗体(anti-HBc)(+)(OR=9.373,95%CI:4.784~18.363,P<0.001)、丙型肝炎病毒抗体(HCV-Ab)(+)(OR=7.151,95%CI:1.195~42.776,P=0.031)、糖尿病(OR=3.118,95%CI:1.733~5.612,P<0.001)和内胆结石(OR=18.650,95%CI:5.210~66.767,P<0.001)是ICC发生的危险因素。HBsAg(+)/anti-HBc(+)(OR=54.891,95%CI:17.434~172.822,P<0.001)和HCV-Ab(+)(OR=37.785,95%CI:5.720~249.611,P<0.001)是CHC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HBV感染、HCV感染、内胆结石、糖尿病和肝硬化是发生ICC的危险因素。HBV、HCV感染是发生CHC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肝肿瘤 胆管上皮癌 危险因素 乙型肝炎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