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内营养支持对胃癌术后小肠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入组2013年10月至2014年12月我科收治35例胃癌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早期内营养组(20例)和早期静脉营养组(15例)。术前进行营养风险筛查.术后24h内对其分别给予滴入糖水24h后内营养乳剂的内营养和外营养支持.监测患者鸣音恢复的时间及胃肠道症状。结果内营养组和静脉营养组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分别为(46.1±20.3)h和(55.7±16.0)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5)。内营养组3例和静脉营养组2例患者出现恶心、腹胀或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均通过调慢输注速度和增加下床活动次数得以改善.两组胃肠道症状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胃癌术后24h后早期内营养安全、可行.不会延缓术后功能恢复和增加患者早期胃肠道症状。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胃癌患者术后早期施行内营养(EN)支持对胃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58例患者被随机分为EN组和外营养(PN)组,两组营养支持均等热量、等氮量,EN组于术后第1天开始由鼻肠管内输注营养液,PN组经静脉输注营养液,于术前1d及术后第7天测定两组患者尿乳果糖与甘露醇的比值(L/M)、血浆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TNF)及IgA。结果术后第7天,EN组L/M、血浆内毒素、TNF、IgA分别为0.08±0.03、(0.49±0.12)EU/ml、(39.40±4.62)μg/ml、(2.65±0.07)g/L,PN组分别为0.24±0.05、(0.55±0.12)EU/ml、(43.01±8.12)μg/ml、(2.17±0.10)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胃癌患者术后早期EN对黏膜屏障功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标签: 胃癌 肠黏膜屏障 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
  • 简介:摘要:胃肠道手术是外科常见的术式之一,手术后患者多数时间需要卧床静养,活动量较小,不利于功能恢复,因此,需要配合科学的护理干预措施。本文主要先就胃肠手术后影响功能恢复的因素展开分析,随后对促进功能恢复的护理干预措施进行综述。

  • 标签: 胃肠手术 肠功能恢复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上皮屏障是消化道与外界环境之间最大的交换界面,该屏障可以确保食物被消化和吸收,还可以防止病原体入侵和异常免疫反应。上皮屏障破坏与多种疾病有关。许多研究表明,肠神经系统在调节上皮屏障功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胶质细胞作为肠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上皮细胞具有营养和支持作用,参与调节肠道屏障功能。现就胶质细胞在上皮屏障功能中的作用与致病机制进行综述。

  • 标签: 肠胶质细胞 肠上皮屏障 肠神经系统 致病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为更好模拟儿科外营养相关并发症,拟用新生巴马小猪建立内及外营养相关模型。方法新生巴马小猪18只,分为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 EN)组和全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 TPN)组。EN组包括喂养1周(EN-1W, n=3)和喂养2周(EN-2W, n=3)小猪;TPN组包括外营养支持1周(TPN-1W, n=6)和外营养支持2周(TPN-2W, n=6)小猪。观察记录小猪体重和组织形态学;检测分析肝功能屏障功能。结果造模期间TPN小猪全部存活,TPN-2W小猪外营养相关并发症较TPN-1W更明显。与EN-2W组对照相比,TPN-2W小猪的体重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PN-2W小猪血清中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及胆汁酸含量明显高于EN-2W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形态学显示,TPN小猪肝脏门脉区有炎症细胞浸润并伴有肝细胞轻度脂肪变。与EN-2W组对照相比,TPN-2W小猪回肠绒毛萎缩变形、绒毛长度明显变短(P<0.05)、隐窝深度变浅(P<0.01),其通透性明显增加(P<0.05)。结论建立新生巴马小猪的TPN模型,模拟了婴幼儿外营养相关肝损害及屏障损伤等并发症,为研究儿科外营养相关并发症的发病机制提供了较好的动物模型。

  • 标签: 全肠外营养 小猪 动物模型 肠外营养相关肝损害
  • 简介:为了提高化疗疗效,增加剂量强度是常用的方法,但随之而来的是并发症的增加。多数化疗副作用被重视并得到积极防治,而化疗对屏障功能的损伤尚存在诸多认识上的误区和争议,近年来已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如化疗是否会导致屏障功能损伤,屏障功能损伤对肿瘤治疗有无影响等。

  • 标签: 肠屏障功能 功能损伤 化疗疗效 维护 化疗副作用 剂量强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内营养对全胃切除胃癌根治后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全胃切除胃癌根治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术后早期内营养支持,对照组给予常规营养方式,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实验组术后功能恢复情况要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全胃切除胃癌根治术后早期内营养支持可有效促进术后功能的恢复,有利于病人全面恢复。

  • 标签: 肠内营养 全胃切除胃癌根治术 肠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功能病的治疗。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促动力药物适用于反流样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抑酸剂也可用H2RA制剂代替。抑酸剂适用于溃疡型功能性消化不良。

  • 标签: 功能性肠病 治疗
  • 简介:摘要复方大承气汤是由大黄、芒硝、枳实、甘草、桃仁等组成,本方的导泻功能能促进肠管蠕动,加速胃肠功能的恢复,使病人术后尽早进食,有利于体能的恢复。

  • 标签: 功能失调 麻痹 注射
  • 简介:回顾分析外科危重患者82例的临床资料,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随机全静脉营养38例(PN组);内、外联合营养44例(EN+PN组)。分别于营养支持治疗前、治疗7d测定外周血内毒素;营养支持治疗14d测定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血清胆固醇(CHO)。营养支持治疗7d,EN+PN组与PN组内毒素血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63,P〈0.05);Hb、ALB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75,P〈0.05;t=2.026,P〈0.05);CHO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08,P〉0.05)。营养支持治疗14d,EN+PN组较PN组Hb、ALB、CHO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75,P〈0.05;t=2.292,P〈0.05;t=2.128,P〈0.05)。联合营养支持可有效改善危重患者黏膜屏障功能

  • 标签: 危重患者 肠黏膜屏障 营养支持 对比研究
  • 简介:摘要黏膜屏障由上皮细胞和细胞外成分共同组成,具有结构复杂和功能多样的特点。黏膜屏障以动态变化的形式,在机体消化过程中选择性地吸收水和营养物质、阻止肠道细菌异位、发挥肠道免疫功能,以协助机体维持肠道的完整性和免疫稳态。导致黏膜屏障功能紊乱的病因如慢性炎症、菌群失调、环境因素改变等,可独立或协同引发生化级联反应,导致慢性炎症的发生,进一步可导致多种肠道疾病如炎症性病、易激综合征、结肠恶性肿瘤以及一部分外疾病(如慢性非酒精性肝病、1型糖尿病、肥胖等)。了解黏膜屏障的损伤机制,对于研究肠道疾病或外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肠黏膜 肠疾病 综述 肠黏膜屏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姜黄素对脓毒症大鼠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及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87只3月龄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姜黄素组,每组29只。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复制脓毒症大鼠模型;术后10 min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经腹腔注射二甲亚砜4 mL,姜黄素组经腹腔注射姜黄素200 mg/kg(用4 mL二甲亚砜溶解)。每组随机取其中15只大鼠,于术后2、12、24 h采血,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降钙素原(PC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D-乳酸、二胺氧化酶(DAO)含量;术后12 h、24 h取大鼠回肠组织,计算回肠组织含水率,并在光镜下观察大鼠回肠组织的病理学变化;采用原位末端缺刻标记试验(TUNEL)检测回肠上皮细胞凋亡情况;同时观察每组剩余14只大鼠术后7 d的存活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术后各时间点PCT、TNF-α、D-乳酸、DAO含量均升高,PCT、TNF-α含量于术后2 h起与假手术组出现统计学差异〔PCT(μg/L):1.89±0.17比0.10±0.02,TNF-α(ng/L):216.51±1.47比85.25±8.20,均P<0.01〕,而D-乳酸、DAO含量于术后12 h起与假手术组出现统计学差异〔D-乳酸(mg/L):40.53±7.76比11.29±1.28,DAO(ng/L):1 120.40±302.35比330.02±81.28,均P<0.01〕。与模型组比较,姜黄素组术后各时间点PCT、TNF-α、D-乳酸、DAO含量均降低,并均于术后12 h起与模型组出现统计学差异〔PCT(μg/L):5.37±0.44比8.67±0.64,TNF-α(ng/L):211.12±4.31比313.30±18.46,D-乳酸(mg/L):29.74±1.41比40.53±7.76,DAO(ng/L):810.71±201.41比1 120.40±302.35,均P<0.05〕,术后12 h、24 h回肠组织含水率均明显降低〔分别为(68.34±0.68)%比(70.55±0.87)%和(69.41±0.59)%比(71.69± 0.87)%,均P<0.05〕。光镜下可见,假手术组术后12 h和24 h回肠组织绒毛结构基本正常;模型组术后12 h回肠绒毛萎缩、增宽水肿、高度下降,术后24 h绒毛水肿、萎缩进一步加重;姜黄素组术后12 h和24 h回肠绒毛水肿、高度等结构受损程度较模型组减轻。模型组回肠组织绒毛上皮细胞凋亡数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加(个:25.48±6.10比4.00±2.04),姜黄素组细胞凋亡计数较模型组明显减少(个:15.48±3.75比25.48±6.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姜黄素组7 d累积生存率较模型组下降〔42.9%(6/14)比50.0%(7/1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姜黄素可通过抑制脓毒症大鼠上皮细胞凋亡,从而保护黏膜屏障功能

  • 标签: 姜黄素 肠黏膜屏障 肠上皮细胞 脓毒症 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