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不同体位检查提高食管连接癌的显示率。方法用低张双对比造影检查食管连接癌258例,其中早癌63例。用立位、右前斜卧位、左前斜卧位和俯卧位检查,同时用正反两个方向翻转和钡剂流动的方法显示病变。结果癌显示率早癌立位最低,黏膜破坏、龛影和充盈缺损分别为11.83%、4.8%和5.04%,左前斜卧位明显提高,分别是24.4%、21.69%和23.23%。结论双对比造影的多体位、正反翻转和钡剂流动能提高食管连接癌的显示率。

  • 标签: 食管胃连接处 体位检查 X线检查
  • 简介:摘要目前食管、胃部肿瘤患者的人数逐渐减少,但食管远端以及食管连接部的肿瘤问题却愈发严重,且预后效果较差,确诊之后基本没有手术机会。为了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提升其生活质量水平,文章深入分析了食管连接部肿瘤化疗现状,明确了具体的化疗方法。

  • 标签: 胃食管连接部 肿瘤化疗 现状
  • 简介:摘要报道1例食管黏膜下腺导管腺瘤。肿瘤发生在食管-连接部,位于黏膜下层。组织学形态表现为含双层上皮细胞的导管,呈腺丛状、囊状分布。导管上皮细胞增生成多层,形成乳头状、微腺体状结构。瘤细胞温和/或轻度异型,未见核分裂象。间质内淋巴组织丰富,见淋巴滤泡形成。病理医师可能认识不足,容易漏诊、误诊。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GERD合并食管连接部流出道梗阻(EGJOO)在动力学特征、相关临床症状、食管24 h pH-阻抗测定中的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14年8月至2019年8月在珠海市人民医院就诊的512例GERD患者。依据患者是否合并EGJOO分为EGJOO组(85例)和非EGJOO组(427例),根据内镜检查是否合并食管糜烂分为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组(393例)和反流性食管炎(RE)组(119例)。分析各组患者的食管高分辨率测压(HRM)动力特征、相关临床症状和食管24 h pH-阻抗检测结果。组间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Wilcoxon秩和检验,配对资料比较采用McNemar检验。结果EGJOO组患者下食管括约肌(LES)静息压、整合松弛压(IRP)、远端收缩积分(DCI)、食团内部压力(IBP)、IBP最大值均高于非EGJOO组[分别为30.70 mmHg(22.50 mmHg,40.75 mmHg)(1 mmHg=0.133 kPa)比19.90 mmHg(14.50 mmHg,26.20 mmHg)、17.80 mmHg(16.20 mmHg,22.85 mmHg)比7.80 mmHg(5.20 mmHg,10.20 mmHg)、1 282.80 mmHg·s·cm(654.55 mmHg·s·cm,2 563.20 mmHg·s·cm)比818.90 mmHg·s·cm(495.10 mmHg·s·cm,1 365.10 mmHg·s·cm)、7.00 mmHg(4.40 mmHg,11.65 mmHg)比3.60 mmHg(1.10 mmHg,5.80 mmHg)、14.90 mmHg(11.50 mmHg,18.80 mmHg)比10.40 mmHg(8.10 mmHg,13.10 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7.82、-14.57、-4.25、-7.16、-6.27,P均<0.01)。NERD组患者LES静息压高于RE组[21.70 mmHg(15.65 mmHg,29.40 mmHg)比19.40 mmHg(13.60 mmHg,25.10 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7,P=0.014)。EGJOO组患者的DeMeester评分、长反流(>5 min)次数、最长反流持续时间、pH值<4时间百分比均高于非EGJOO组[分别为6.60分(2.70分,11.20分)比3.25分(1.30分,9.18分)、1.00次(0.00次,1.00次)比0.00次(0.00次,0.00次)、6.50 s(2.00 s,15.00 s)比1.00 s(0.00 s,5.00 s)、1.70%(0.30%,2.30%)比0.30%(0.00%,1.6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04、-2.94、-3.98、-2.42,P均<0.05)。EGJOO组治疗前吞咽困难的比例高于非EGJOO组[9.4%(8/85)比2.1%(9/4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0.01)。EGJOO组和非EGJOO组治疗后烧心、嗳气、腹痛、腹胀、胸痛比例均低于治疗前[EGJOO组:11.8%(10/85)比34.1%(29/85)、34.1%(29/85)比51.8%(44/85)、4.7%(4/85)比20.0%(17/85)、3.5%(3/85)比22.4%(19/85)、4.7%(4/85)比21.2%(18/85)。非EGJOO组:14.8%(63/427)比33.0%(141/427)、36.8%(157/427)比51.5%(220/427)、5.4%(23/427)比26.5%(113/427)、6.6%(28/427)比21.1%(90/427)、2.8%(12/427)比18.3%(78/4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McNemar检验,P均<0.05)。结论EGJOO患者LES舒缩功能障碍引起的症状更严重,酸反流更明显,且常规促动力药物对其治疗效果欠佳。食管糜烂的发生不仅与酸反流和酸暴露时间的增加有关,还与食管动力障碍、局部黏膜屏障功能等的影响有关。

  • 标签: 胃食管反流病 食管胃连接部流出道梗阻 高分辨率食管测压 24 h食管pH-阻抗测定 治疗
  • 简介:目的分析食管连接部小细胞癌的临床特点,结合文献总结其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室收治的13例经病理证实的食管连接部小细胞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复习国内外报道的肺外小细胞癌的临床资料,总结其诊断及治疗。结果本组13例患者,男性12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65.5岁(46~77岁)。4例患者术前确诊,9例术前存在误诊。12例行手术治疗,其中11例接受术后化疗,4例接受术后放疗。本组13例全部获得随访,2例术后生存时间超过40个月,1、3和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58.3%、37.5%、16.7%,中位生存期为14.0个月。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晚、广泛期是肿瘤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论食管连接部小细胞癌发病率低,其临床病理特点及生存预后特别,应视为一种特殊的组织学类型。

  • 标签: 胃食管连接部 肺外小细胞癌 临床病理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食管反流病患者食管连接部形态与24 h食管pH-阻抗监测结果、胃镜结果的相关性。方法抽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80例食管反流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食管高分辨测压、胃镜检查以及24 h食管pH-阻抗监测。根据食管高分辨测压结果对食管反流病患者的食管连接部形态进行分型,其中食管连接部形态Ⅰ型(A组)30例,Ⅱ型(B组)28例,Ⅲ型(C组)22例。分析三组患者胃镜检查结果(食管炎发生情况及分级)以及24 h食管pH-阻抗监测结果。结果C组食管炎发生率、LA-B级及以上占比高于A、B两组(P<0.05);B组食管炎发生率、LA-B级及以上占比高于A组(P<0.05);三组患者气体反流次数、非酸反流次数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A、B组24 h食管pH-阻抗监测结果比较(P>0.05);C组液体反流次数低于A、B组(P<0.05);C组酸反流次数、DcMeester评分以及酸碱暴露时间高于A、B组(P<0.05)。结论食管反流病患者中,食管连接部形态为Ⅲ型者DcMeester评分、酸碱暴露时间、反流次数以及食管炎发生率高于食管连接部形态为Ⅰ、Ⅱ型者。

  • 标签: 胃食管反流 24 h食管pH-阻抗监测 胃镜 胃食管连接部形态
  • 简介:目的探讨人工底折叠重建His角预防食管连接部癌根治术后吻合口反流的价值。方法食管连接部癌根治术中利用人工底折叠重建His角,使其接近恢复食管连接部的生理解剖。术后通过上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来评定其抗反流效果。结果实验组51例,无手术死亡,无吻合口狭窄及吻合口瘘,上下切缘均无癌残留。其中6例有反流症状,反流发生率11.8%;对照组51例,有反流者22例,反流发生率43.1%。两组反流发生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该术式具有较好的抗反流作用,且具有操作简单、安全等优点。

  • 标签: 食管胃连接部癌 人工His角 抗胃食管反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功能性食管连接部流出道梗阻(EGJOO)患者的临床特征,提高对功能性EGJOO的认知。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动力中心接受高分辨率食管测压(HREM)检查,符合食管动力障碍芝加哥分类标准(第3版)中EGJOO的诊断标准,同时通过胃镜、上消化道造影等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的91例功能性EGJOO患者资料。分析功能性EGJOO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疗效和临床转归,不同临床表现患者的HREM参数,以及不同治疗方法患者的症状和HREM参数。采用最小显著差异法或Tamhanes T2检验、Mann-Whitney U或Wilcoxon检验、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91例功能性EGJOO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吞咽困难(34/91,37.4%);有吞咽困难患者的食管下括约肌压力(LESP)和食管下括约肌松弛期间的食团内部压力(IBPLESR)值均高于无吞咽困难者[30.95 mmHg (26.27 mmHg, 39.37 mmHg)(1 mmHg=0.133 kPa)比27.35 mmHg (24.60 mmHg, 34.87 mmHg)、(8.25±4.64) mmHg比(5.69±4.65) 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076,t=2.539;P=0.038、0.013)。30例(33.0%)患者无特殊治疗,52例(57.1%)患者采用药物治疗,9例(10.0%)患者行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行POEM患者治疗前的吞咽困难发生率、最大食团内部压力值均高于无特殊治疗和采用药物治疗者[8/9比43.3%(13/30)和25.0%(13/52)、21.80 mmHg (15.45 mmHg, 28.95 mmHg)比12.20 mmHg (10.00 mmHg, 18.10 mmHg)和13.70 mmHg (11.07 mmHg, 17.82 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Fisher确切概率法,Z=2.814、2.390;P=0.023、P<0.01,P=0.005、0.017);行POEM、无特殊治疗和采用药物治疗的患者治疗前食管排空延迟或扩张的发生率分别为6/9、5/14和3/18,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0.039),其中行POEM的患者治疗前食管排空延迟或扩张的发生率高于采用药物治疗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0.026)。24.2%(22/91)的患者症状可自行缓解,随访过程中2例(2.2%)患者演变为Ⅱ型贲门失弛缓症。结论功能性EGJOO患者的主要表现为吞咽困难,LESP、IBPLESR明显升高者更易发生吞咽困难。对于存在明显食管连接部梗阻征象者更倾向选择POEM治疗,部分功能性EGJOO患者可自行缓解,少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贲门失弛缓症。

  • 标签: 食管胃接合处流出道梗阻 高分辨率食管测压 临床特征 食管动力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食管交界癌根治性切除术的预后危险因素。方法抽取2016年11月至2018年11月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食管交界癌患者120例,均行食管交界癌根治性切除术,分析TNM不同分期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生活质量、生存情况,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120例中TNM Ⅰ~Ⅳ期患者术后并发症、生活质量、6个月~5年的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为性别、年龄、病灶长径、是否接受化疗、复发间隔时间、住院时间、手术时间、TNM分期(OR=2.013、1.917、1.968、2.042、1.986、1.785、1.635、1.422,P<0.05)。结论食管交界癌行根治性切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与患者自身、病灶、治疗情况相关,制定特征性个体防护方案,有可能改善预后。

  • 标签: 食管胃交界处癌 根治性切除术 预后 复发
  • 简介:目的探讨同期食管双原发癌外科治疗的术式的选择。方法回顾分析泰兴市人民医院2010年8月至2015年9月期间35例同期食管双原发癌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例采用保留网膜右血管弓食管手术方式,15例采用结肠代食管手术方式。结果保留网膜右血管弓手术组与结肠代食管手术组在手术效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方面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期食管双原发癌经保留网膜右血管弓手术方式是安全的,效果可靠,符合肿瘤根治原则。

  • 标签: 食管癌 胃癌 双原发癌 胃网膜右血管弓 胃代食管术 结肠代食管术
  • 简介:摘要通过分析道路桥梁连接的常见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式,提高路桥工程的设计水平,让驾驶员获得良好的行车舒适性。

  • 标签: 道路桥梁,连接,设计
  • 简介:摘要伴随我国道路工程建设规模的不断加大,对道路与桥梁连接的设计要求越来越高。为了保证道路与桥梁连接的施工质量得到更好提升,设计人员要结合道路运行特点,运用先进的设计理念,对原有的道路与桥梁连接设计方案进行改进,并不断引进先进的设计施工工艺,有效减少跳车事故的发生,为人们提供一个更加安全的出行环境。鉴于此,本文主要分析道路与桥梁连接的设计要点。

  • 标签: 道路与桥梁 连接处 设计
  • 简介:摘要:新时期我国路桥建设事业发展速度的加快,对经济社会长效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实践中为了使公路与桥梁连接的施工更加高效,丰富这方面的技术内涵,则需要考虑相应施工技术的引入及科学应用,使得路桥能够处于良好的应用状态,避免引发连接的施工问题,为这类工程科学建设目标的实现提供专业保障。基于此,文章将对公路与桥梁连接的施工技术进行系统阐述。

  • 标签: 公路 桥梁 连接处 施工技术
  • 简介:摘要:通过对比道路桥梁连接的疑难问题,明确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法,提升路桥工程的设计水准,让驾驶人员得到较好的驾驶舒适度。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管状食管术与全食管术治疗食管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76例食管癌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8)和对照组(n=38),对照组患者采用全食管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管状食管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减压时间、引流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反流性食管炎、胸综合征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针对食管癌患者,管状食管术治疗效果优于全食管术,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安全可靠,保障手术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食管癌 管状胃代食管术 全胃代食管术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食管癌患者采用管状食管术与全食管术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9年6月到2022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食管癌患者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数据,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与研究组各有28例,对照组接受全食管术治疗方案,研究组患者采用管状食管术,对比分析分组干预后的患者手术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经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各项手术指标比较对照组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管状食管术相较于全食管术,能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 标签: 管状胃代食管术 全胃代食管术 食管癌 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