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神经踝部以下皮肤分支神经痛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收集我院软组织门诊自2001年10月至2009年9月诊断为内踝后方神经主干神经痛者5例,跟内侧神经痛者9例,足底内侧神经痛者8例,足底外侧神经痛者7例,趾足底神经痛者1例,共30例。所有病例皆采取强的松龙25mg加2%利多卡因5ml注射至一定部位的治疗方法。结果所有病例皆在注射后10分钟止痛、麻药作用过后有的再现轻痛,有的未再现疼痛。24例一周后痊愈,3例经第二次及3例经第三次注射后痊愈。结论对于神经踝部以下各皮肤分支的神经痛,诊断依据是痛觉改变区域与各支神经分布区相对应,采取强的松龙局部注射的效果较为理想,不失为首选的治疗方法。

  • 标签: 胫神经 跟内侧神经 足底内侧神经 足底外侧神经 趾神经 强的松龙 局部注射
  • 简介:目的:同时观察帕金森病患者正中神经神经体感诱发电位的异常并推测其发生机制。方法:选择30名帕金森病患者和20名健康对照者,刺激正中神经,记录顶叶体感诱发电位的N20、P25、N30波,额叶的P20、N30波的潜伏期和波幅。刺激神经,记录顶叶体感诱发电位的P40、N50、P60波的潜伏期和波幅。结果:帕金森病患者上肢额叶N30和下肢N50波幅明显降低(P〈0.05)。结论:帕金森病患者上下肢SEP同时出现异常是黑质纹状体系统多巴胺缺乏的结果,下肢N50波幅比上肢N30与临床症状的严重性更有相关性。

  • 标签: 帕金森病 体感诱发电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腓深神经损伤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以降低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腓骨中下段骨折术后致腓深神经损伤误诊为肌腱粘连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例首诊均误诊为术后肌腱粘连,给予肌腱粘连松解手术及对症治疗,疗效差。术后确诊腓深神经损伤,行拇长屈肌腱末段离断并趾间关节功能位融合手术后,行走功能明显改善。结论腓深神经损伤骨科临床少见,早期临床症状轻,易忽视,易误诊或漏诊;临床应加强对本病的认识,提升关注度,提高诊断率,积极预防并及早给予科学合理的治疗措施,降低发生率,减轻患者痛苦。

  • 标签: 胫腓骨中下段骨折 腓深神经损伤 肌腱粘连 误诊 拇趾背伸受限
  • 简介:摘要:目的:本论文研究了一种新型的治疗足痉挛畸形的方法,即显微镜下选择性神经肌支神经束切断术。方法:该手术通过显微镜的引导下,有选择地切断神经肌支神经束,从而达到矫正足痉挛畸形的目的。为了评估该技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我们对一组20名患有 足痉挛畸形的患者进行了手术,并进行了术后随访观察。结果:显微镜下选择性神经肌支神经束切断术在矫治足痉挛畸形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术后观察发现,在手术后的一定时间内,患者的足部痉挛明显减轻甚至消失,步态得到了改善。此外,术后并未观察到明显的并发症或不良反应。结论:显微镜下选择性神经肌支神经束切断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足痉挛畸形的方法。然而,由于样本量较小且随访时间有限,进一步研究仍然是必要的,以进一步验证该方法的长期效果和安全性。

  • 标签: 显微镜下 选择性胫神经 肌支神经束 切断术矫治 足痉挛 畸形
  • 简介:摘要目的对区域神经阻滞技术在创伤腓骨骨折患者麻醉中的应用的探究与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3至2019年3月的腓骨骨折患者60名,依据入院就诊的先后顺序将患者分为甲组与乙组,每组人数为30人,甲组在手术中使用区域神经阻滞技术对腓骨骨折患者进行麻醉,乙组在手术中采用常规的麻药注射方式进行注射,麻药注射完毕后按照相同的手术顺序对患者进行治疗,统计两组患者在手术中的一般情况、镇痛时间及患者整体感受的数据,并加以分析。结果分析结构表明,手术中的一般情况不存在统计学意义,甲组相较于乙组而言,镇痛的时间较长(p<0.05),手术后,甲组的舒适感较高,乙组的舒适感较低(p<0.05)。结论使用区域神经阻滞技术对腓骨骨折患者进行麻醉镇痛时间要长于常规麻醉技术的麻醉时间,可以提高医院的医疗水平。

  • 标签: 区域神经阻滞技术 胫腓骨骨折 麻醉
  • 简介:我院从1991年至今共收治因臀部肌注位置不当或药物剂量过大,造成小儿腓肌神经损伤16例,均采用药物酒火疗法加针灸治疗屡获良效。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胫神经/损伤 腓神经/损伤 酒剂 针灸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研讨区域神经阻滞技术在创伤腓骨骨折患者麻醉中的应用。方法:对2021年全年在我院治疗的58例创伤腓骨骨折病人,进行随机抽取,各抽取29例,设为研究和对照两组,分别对其开展区域神经阻滞技术麻醉以及全身麻醉,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麻醉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区域神经阻滞技术在创伤腓骨骨折患者麻醉中的应用价值较高,能有效缩减苏醒时间、术中输液量、丙泊酚使用量以及拔管时间,降低病人发生并发症的几率,适合于临床应用。

  • 标签: 区域神经阻滞技术 创伤胫腓骨骨折 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小腿抬高截石位护理对腔镜全子宫手术患者的影响。方法:纳入 2016年 1月至 2019年 2月收治腔镜全子宫手术患者 124例进行对照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入研究组和常规组,分别予以小腿抬高截石位护理和常规膀胱截石摆位护理,对比两组摆放体位所用时间、人力,患者术后生理舒适度,医生对术野暴露的满意度。结果:与常规组比较,研究组体位摆放所需时间更短、人力更少,术后生理舒适度和术野暴露满意度更高,两组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小腿抬高截石位有利于释放术者双手,缩短体位摆放时间,改善患者身心舒适度,为安全手术创造良好的条件,值得借鉴。

  • 标签: 全子宫腔镜手术 改良式截石位 护理分析 术野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神经局部振动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小腿三头肌痉挛及神经电生理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偏瘫下肢功能障碍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局部振动治疗。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Clonus阵挛分级法分别评价2组患者的肌张力和痉挛程度,并对神经运动与感觉传导、F波、H反射进行检测。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小腿三头肌MAS、Clonus分级评分、神经H反射的H/M比值、Hmax、Hmax刺激强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改善(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小腿三头肌MAS[(0.62±0.63)分]、Clonus分级评分[(1.05±1.02)分]、神经H反射的H/M比值(0.48±0.28)、Hmax[(3.75±2.09)mV]、Hmax刺激强度[(38.18±12.79)mA]较对照组改善优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辅以神经局部振动治疗,可通过抑制神经反射通路的兴奋性,有效缓解脑卒中患者小腿三头肌的痉挛程度,降低肌肉张力。

  • 标签: 局部振动治疗 脑卒中 肌张力 H-反射 F波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应用高频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SEW)技术行神经多点检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型糖尿病(T2DW)伴周围神经病变患者75例(DPN组)、不伴周围神经病变患者75例(NDPN组)及5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应用高频剪切波弹性超声成像对受试者右下肢神经进行多点检测(分别为踝管处、内踝上方4cm处、坐骨神经分叉稍下方处),比较三组各参数的差异,分析对DPN的诊断效能。结果:DPN组较NDPN及对照组神经束回声减低,神经外膜增厚,“筛网状”结构模糊。三组间神经CSA、E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影响神经EI。CSAmean的曲线下面积为0.832,敏感性为84%,特异性为78%,95%CI为0.798~0.910;EImean的曲线下面积为0.946,敏感性为89%,特异性为84%,95%CI为0.914~0.978。结论:高频超声结合SWE可准确反应出神经形态和硬度的改变以评估T2DW神经病变,从而为DPN的临床诊治提供有效依据。

  • 标签: 弹性剪切波技术 糖尿病 周围神经病变 多点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区域神经阻滞技术在创伤腓骨骨折老年患者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93例行手术治疗的老年腓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47例、46例,对照组行全身麻醉,观察组行区域神经阻滞麻醉。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并无差异[(42.2±5.4)min和(43.3±5.7)min,t=0.953,P=0.343],观察清醒时间[(11.2±2.6)min和(14.5±2.8)min,t=5.714,P<0.001]、术中输液量[(415.6±27.5)ml/L和(686.6±36.3)ml/L,t=40.626,P<0.001]均低于对照组;患者手术各时点切皮时、上固定物、手术结束时、术后30 min血压、呼吸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血糖、白介素-6(IL-6)、血清皮质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13%、对照组为15.22%(χ2=5.07,P<0.05)。结论创伤腓骨骨折老年患者使用区域神经阻滞技术麻醉效果好,血流动力学指标较稳定,应激反应轻,不良反应小。

  • 标签: 骨折 区域神经阻滞 麻醉药,全身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创伤腓骨骨折患者应用区域神经阻滞技术的效果。方法:2020年6月到2021年5月,选取94例创伤腓骨骨折患者进行研究,经随机法分组,有对照组、研究组两组,分别应用传统椎管内麻醉技术、区域神经阻滞技术。结果:麻醉后观察组镇静、镇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麻醉后观察组、对照组不良反应率比较显示(P>0.05)。结论:创伤腓骨骨折患者手术期间应用区域神经阻滞技术,镇静镇痛效果理想,麻醉安全性较高,应用价值显著。

  • 标签: 创伤胫腓骨骨折 区域神经阻滞技术 传统椎管内麻醉技术 镇静镇痛效果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区域神经阻滞技术在创伤腓骨骨折老年患者麻醉中的作用效果。方法 本院收取2021年5月-2022年4月期间的5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7例。 采取区域神经阻滞技术对观察组进行干预,对照组进行常规麻醉,比较两组麻醉情况。结果 经治疗,观察组的各项麻醉指标,都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区域神经阻滞 创伤胫腓骨骨折 麻醉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神经阻滞下内热针导热治疗跖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9年7月至2019年12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疼痛科确诊为跖筋膜炎患者90例,年龄31~77岁,男38例,女52例,将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神经阻滞下内热针组(IHB组,n=45)和内热针治疗组(IH组,n=45)。IHB组患者超声引导行神经阻滞后给予内热针治疗,IH组患者仅行足底内热针治疗,两组患者均为单次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7、30及90 d时NRS评分,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和跖筋膜起点厚度;对两组患者治疗后90 d时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分析。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1、7 d时NRS评分,IHB组分别为[(3.5±1.2)和(2.5±0.8)]分,明显低于同时点IH组的[(8.8±1.4)和(3.9±1.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治疗后1 d时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IHB组(45±5)明显高于IH组(38±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跖筋膜起点厚度不同时点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90 d时,IHB组和IH组优良率分别为91.1%(41/45例)和88.9%(40/45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神经阻滞下内热针治疗跖筋膜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筋膜炎 胫神经 内热针治疗 超声引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带趾底固有神经和带趾背神经第二趾侧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指端皮肤缺损行第二趾侧皮瓣修复的患者40例40指。根据处理方法不同,分为带趾底固有神经组(20例20指),带趾背神经组(20例20指)。比较两种处理方法远期患者手功能满意度、皮瓣瘢痕外形、指活动度、受区皮瓣感觉(痛觉、温度觉、两点分辨觉)、供区趾腹感觉(痛觉、温度觉、两点分辨觉),分析疗效。结果带趾底固有神经组术后皮瓣及植皮全部存活。随访19~22个月,平均21个月,手功能满意度评分为(7.15±1.18)分;瘢痕定量评分为(3.85±1.09)分;指关节活动度为(245.50±18.35)°;皮瓣两点分辨觉为7~13 mm,平均9.35 mm,供区趾腹两点分辨觉为9~15 mm,平均11.55 mm。带趾背神经组术后皮瓣及植皮全部存活。随访18~23个月,平均20个月,手功能满意度评分为(7.05±1.15)分;瘢痕定量评分为(3.90±1.02)分;指关节活动度为(251.20±14.65)°;皮瓣两点分辨觉为5~9 mm,平均7.10 mm,供区趾腹两点分辨觉为6~10 mm,平均为7.95 mm。带趾背神经组术后皮瓣两点分辨觉、供区趾腹的两点分辨觉优于带趾底固有神经组(P<0.05);两组的术后移植组织存活情况、手功能满意度评分、瘢痕定量评分、指关节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保留趾底固有神经,缝合趾背神经的第二趾侧皮瓣修复手指指端软组织缺损,在改善指腹感觉的同时减少了对供区的损伤,是一种修复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较好术式。

  • 标签: 外科皮瓣 显微外科手术 趾底固有神经 趾背神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后肌移位术治疗腓总神经损伤所致足下垂及内翻畸形的早期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10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6例腓总神经麻痹性足下垂及内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2例;年龄33~48岁[(39.5±6.0)岁]。左侧4例,右侧2例。患者均行后肌移位术,通过异体肌腱移植,将后肌止点重建于第四跖骨,纠正足下垂及内翻畸形。比较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踝关节主动背屈和跖屈的活动度、足内翻和外翻的活动度;60°/s角速度时,踝关节背屈和跖屈的等速力矩峰值、足部冠状面内翻和外翻的等速力矩峰值。末次随访时观察足部的影像学Meary角、跟骨投照角及第四跖骨直径。术前和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评价踝关节功能。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17个月[10(6,15)个月]。末次随访时,踝关节主动背屈为6(0,10)°,足外翻为3(0,5)°,较术前[-31(-33,-28)°、-10(-12,-8)°]均显著改善(P<0.05);60°/s角速度的等速力矩峰值,踝关节背屈力矩[(7.7±0.8)Nm]、足外翻力矩[(7.2±0.7)Nm]较术前[(0.0±0.0)Nm、(2.1±0.6)Nm]均显著提高(P<0.01)。影像学检查未见获得性扁平足畸形和第四跖骨止点处形变。AOFAS踝-后足评分由术前的50~73分[(61.3±8.4)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75~97分[(86.8±7.2)分](P<0.01)。结论改良后肌移位术治疗腓总神经损伤后足下垂及内翻畸形,能够增加踝关节背屈和外翻的力矩,改善踝关节活动度,促进踝关节功能恢复。

  • 标签: 腓神经 移植,异种 足下垂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腘窝上坐骨神经阻滞在腓骨骨折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腓骨骨折手术患者60例,性别不限,ASAⅠ或Ⅱ级,年龄22~72岁,BMI18~30kg/m2。根据电脑随机表格分为二组,腘窝上坐骨神经阻滞组(P组)、对照组(C组),每组各30例。记录患者术后3、6、12h疼痛VAS评分,当VAS评分大于3分且单次剂量10min后无明显改善,给予静脉注射凯纷50mg补救镇痛,并记录补救镇痛率。术后12小时患者镇痛效果的满意度,进行10分制评分(0分,非常不满意;10分,非常满意)。结果P组患者术后3h和6h的VAS评分显著低于C组(P<0.05),二组术后12h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组患者术后补救镇痛率显著低于C组(P<0.05)。P组患者术后镇痛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C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腘窝上坐骨神经阻滞镇痛效果确切,可以为腓骨骨折手术患者提供安全有效地术后镇痛,提高患者术后镇痛满意度。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动脉穿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转移的临床应用及特点。方法对10例小腿内侧以后动脉内踝上穿支蒂隐神经营养筋膜蒂设计岛状皮瓣修复足及小腿皮肤软组织缺损。结果皮瓣成活率(9/10)90%,有1例皮瓣远端坏死,其余皮瓣质地满意,外形美观。结论该术式扩大了皮瓣切取面积与修复范围,设计灵活,血供可靠,旋转弧度大,能满意地修复小腿及足踝部皮肤缺损。

  • 标签: 隐神经 外科皮瓣 移植小腿 胫后动脉 皮肤缺损
  • 简介:目的探讨后动脉穿支为蒂的隐神经营养皮瓣的临床应用及皮瓣感觉重建的效果.方法采用后动脉穿支为蒂的隐神经营养皮瓣逆向转位修复前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17例,并将隐神经与创面近端皮神经进行端端或端侧接合,以重建皮瓣感觉.皮瓣面积:4cm×6cm~9cm×19cm.结果17例皮瓣全部成活,随访3~24个月.皮瓣感觉恢复S26例,S38例,S3+3例.结论后动脉穿支为蒂的隐神经营养皮辩可较好地修复前及足踝部皮肤缺损,神经修复后的感觉恢复也满意.

  • 标签: 皮辩 隐神经 胫后动脉穿支 感觉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