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因脑缺血而受到损伤的有关生理因素以及在治疗方面的进展,并对缺血后神经元的死亡机制作进一步的分析。以鼠为例通过实验对各组大鼠平均动脉压的变化、各组大鼠其它生理参数的变化、各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的比较、各组大鼠脑梗死体积的比较,就脑缺血损伤的相关病理生理机制影响因素及治疗等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对缺血后神经元的死亡机制作进一步的探索。

  • 标签: 大脑缺血 灌注 损伤
  • 简介:摘要脑缺血灌注损伤通常见于缺血性卒中血管通和心脏骤停恢复自主循环后,与神经功能转归不良密切相关,目前尚无有效的干预措施。外泌体是细胞分泌的纳米级囊泡,可通过血脑屏障,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较低的免疫原性。研究显示,不同细胞来源的外泌体介导的细胞间通讯可能在脑缺血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学过程中发挥有益作用,具有潜在的治疗价值。文章对外泌体在脑缺血灌注损伤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外泌体 神经保护药
  • 简介:脑血管疾病是目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因此,探讨脑缺血灌注损伤的发病机制及药物保护为临床提供合理的治疗对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就显得十分必要。现将国内外学者对有关脑缺血灌注损伤的机制及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以下综述。

  • 标签: 脑缺血 灌注损伤 药物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对大鼠脑缺血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体质量250~300g,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①假手术组(sham组):不施加缺血灌注处理;②缺血灌注1组(I/R1组):给予缺血30min,灌注24h;③缺血灌注2组(I/R2组):给予缺血30min,灌注48h;④缺血后处理1组(Post1组):给予缺血30min,缺血后处理后灌注24h:⑤缺血后处理2组(Post2组):给予缺血30rain,缺血后处理后灌注48h。用无创动脉夹夹闭双侧颈总动脉实现脑缺血,撤夹实现灌注。在灌注即刻给予双侧颈总动脉松夹15s/夹闭15S,如此3次,实现缺血后处理。实验结束制作脑组织匀浆,检测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作石蜡切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生物素脱氧尿嘧啶核苷酸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观察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与sham组相比,I/R1、I/R2、Post1、Post2组MDA含量增高,SOD活性降低(P〈0.05);与I/R1组相比,Post1组MDA含量降低,SOD活性升高(P〈0.05);与I/R2组相比,Post2组MDA含量降低,SOD活性升高(P〈0.05)。sham组可见少量凋亡细胞。与sham组相比,I/R1、I/R2、Post1、Post2组凋亡指数升高(P〈0.05);与I/R1组比较,Post1组凋亡指数降低(P〈0.05);与I/R2组比较,Post2组凋亡指数降低(P〈0.05)。结论缺血后处理可以抑制脑缺血灌注引起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和细胞凋亡。

  • 标签: 再灌注损伤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细胞凋亡 缺血后处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肢体缺血后处理对脑缺血/灌注损伤的影响,验证小鼠前脑缺血灌注损伤模型开展相关研究的可行性。方法30只小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A组),缺血60min组(B组),缺血60min+后处理组(C组)。用双颈总动脉阻断法建立小鼠前脑缺血/灌注损伤模型,以可复性阻断小鼠双侧股动脉作为干预措施。实验小鼠灌注24h后取脑,记数海马CA1区的存活细胞数、变性细胞率。结果海马CA1区细胞存活数,A组>C组>B组(P<0.01);细胞变性率,B组、C组都大于A组(P<0.05),但B组和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肢体缺血后处理可减轻脑缺血/灌注损伤;小鼠前脑缺血灌注损伤模型可作为开展相关研究的平台。

  • 标签: 远隔缺血后处理 缺血/再灌注损伤 海马CA1区
  • 简介:目的:研究orexin-A对缺血灌注大鼠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取成年雄性大鼠6只,观察MCAO前和MCAO后2h、24h的生理学参数,界定后续指标参考时间。另取20只大鼠随机分为MCAO组、vehicle组、orexin.A50p,g/kg组和orexin.A100μg/kg组(n=5),于缺血灌注24h后评估大鼠神经功能学评分和脑梗死容积。再取60只大鼠同样分成4组,(各组n=15),每组在术前、手术后6h、24h(各时间点n=5)取脑组织匀浆离心,检测上清液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ex)和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①大鼠MCAO术前、术后2h、24h生理参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脑保护参考指标在MCAO后24h内不受影响。②与MCAO组、vehicle组相比,orexin—A50和100Ixg/kg降低神经功能评分(P〈0.05)且梗死容积缩小(P〈0.05);术前、术后6h和术后24h,脑匀浆中GSH-PX活性升高,MDA含量降低(P〈0.05)。结论:Orexin-A可能通过降低脑内自由基水平,控制脂质过氧化物酶从而对脑缺血灌注损伤起保护作用。

  • 标签: OREXIN-A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神经保护
  • 简介:背景:脑缺血灌注后血脑屏障遭到破坏,引起脑水肿和脑出血,组织损伤程度加重。目的:总结分析脑缺血灌注动物模型血脑屏障相关分子,在脑缺血灌注后血脑屏障损伤中的作用。方法:以"Cerebralischemia-reperfusioninjury,bloodbrainbarrierpermeability,"为检索词,检索近十年PubMed数据库,文献检索语种限制为英文。以"脑缺血灌注,血脑屏障"为检索词,检索5年内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文献检索语种限制为中文。纳入与脑缺血灌注及血脑屏障损伤密切相关的研究;排除重复性研究。选取17篇总结分析。结果与结论:从炎症因子的浸润,基质金属蛋白酶的水解以及水通道蛋白的开放等方面总结脑缺血灌注损伤后血脑屏障相关分子,提出多因素多环节调控血脑屏障功能。CIR后血脑屏障开放的3h时间窗为急性期抢救缺血半暗带关键点,基质金属蛋白酶的后期修复作用也可为新药研发提供依据。

  • 标签: 脑缺血再灌注 血脑屏障 缺血性脑血管病 炎症因子 基质金属蛋白酶
  • 简介:目的探讨通心络对大鼠脑缺血-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31只雄性Wistar大鼠,根据不同给药方案随机分为24h对照组(7只)、24h通心络组(7只)、5d对照组(7只)、5d通心络组(7只)以及假手术组(3只).各组在造模前用等渗盐水或通心络灌胃预处理7d.依据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90min脑缺血-灌注模型.观察不同时间点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计算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下的梗死体积.结果脑缺血-灌注24h后的梗死体积对照组为(94.4±19.9)mm3,通心络组为(72.1±13.4)mm3;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对照组为(3.3±0.6)分,通心络组为(2.6±0.6)分.灌注5d后的梗死体积对照组为(123.9±18.6)mm3,通心络组为(100.2±12.8)mm3;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对照组为(2.1±0.4)分,通心络组为(1.2±0.4)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05).结论通心络对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后的脑缺血-灌注损伤可能具有保护作用.

  • 标签: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保护作用 通心络 神经功能缺失评分 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 大脑中动脉阻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花旗松素(Taxifolin)对大鼠脑缺血/灌注(cerebralischemia/reperfusion,CI/R)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局灶性脑栓塞模型,缺血1h灌注24h。光镜观察海马CA1区组织病理学改变;分光光度法测定脑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髓过氧化物酶(MPO)的活性;免疫组化法测定海马CA1区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RT-PCR法测定脑组织中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mRNA的表达。结果花旗松素能减轻脑组织病理学损害,降低脑组织MDA含量,升高SOD活性并降低MPO的活性以及ICAM-1mRNA和NF-κB的表达。结论花旗松素对大鼠CI/R损伤具有明显保护作用,其机制与其抑制脂质过氧化和抗炎有关。

  • 标签: 花旗松素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脂质过氧化 炎症反应
  • 简介:目的:观察荞麦黄酮对脑缺血灌注大鼠损伤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荞麦黄酮剂量组(100、200、400mg/kg)及尼莫地平组(6mg/kg),各组灌胃给药1次/d,连续5d,末次给药2h后,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灌注模型,灌注24h后将各组大鼠进行神经行为评分,并测定大鼠脑梗死面积、脑含水量;测定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0(IL-10)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内皮素(ET)、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及一氧化氮(NO)含量。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神经行为评分值、脑梗死面积、脑含水量、MDA、IL-1β、TNF-α、ET、iNOS及NO含量均显著升高,而SOD及IL-10含量下降。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荞麦黄酮各剂量组(100、200、400mg/kg)能不同程度改善上述指标。结论:荞麦黄酮在100~400mg/kg剂量范围内对脑缺血灌注损伤大鼠具有一定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抗氧化、抗炎及降低血管活性物质ET、NO含量相关。

  • 标签: 荞麦黄酮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小鼠脑缺血灌注后脑白质损伤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42只青年雄性C57BL/6J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吡格列酮组,每组14只。采用线栓法短暂性闭塞大脑中动脉制备脑缺血灌注模型。模型制作后第3天和第7天采用贴条试验进行神经功能评估。模型制作后第7天处死小鼠,应用HE染色检测脑梗死范围,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和免疫印迹分析检测脑白质损伤程度以及小胶质细胞表型变化。结果在脑缺血灌注后第7天,与模型组相比,PGZ组小鼠移除贴条时间显著缩短(P<0.05),脑梗死体积百分比显著缩小(P<0.05),皮质区和纹状体区MBP/NF200荧光强度比值显著增高(P均<0.05),CD16+/Iba1+小胶质细胞数量显著减少(P<0.01),而CD206+/Iba1+小胶质细胞数量有增多的趋势,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结论吡格列酮可减轻脑缺血灌注小鼠脑白质损伤程度和神经功能损伤,其机制可能与调节小胶质细胞由M1型向M2型转化有关。

  • 标签: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吡格列酮 白质 神经保护药 疾病模型,动物 小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亚低温对脑缺血灌注损伤的治疗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亚低温组,亚低温组大鼠采用头部亚低温(33 ℃~35 ℃)预处理3 h,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不做处理。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分析大鼠脑组织形态变化;采用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法分析梗死面积;采用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染色法测定大鼠脑组织细胞细胞凋亡;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分析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Atg7和Atg5表达水平;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分析自噬底物p63和LC3-Ⅱ表达水平。计量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亚低温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1.90±0.74)分]明显低于模型组[(3.40±0.7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66,P<0.05)。亚低温组大鼠运动功能评分[(6.40±0.97)分]明显低于模型组[(3.60±1.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46,P<0.05)。亚低温组大鼠脑组织梗死百分比[(24.79±2.57)%]明显低于模型组[(46.91±5.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55,P<0.05)。亚低温组大鼠脑组织细胞凋亡比例[(28.04±7.19)%]明显低于模型组[(63.76±5.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110,P<0.05)。亚低温组大鼠脑组织Beclin1和Atg7 mRNA表达水平(1.96±0.08;1.83±0.14)明显高于模型组(1.44±0.08;1.65±0.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550、9.849,P<0.05)。亚低温组大鼠脑组织p62和LC3-Ⅱ相对表达水平(1.40±0.09、1.39±0.11)明显低于模型组(0.84±0.04、0.88±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200、12.210,P<0.05)。结论亚低温处理可显著促进脑组织细胞自噬基因表达,促进细胞自噬,对脑缺血灌注损伤起到保护作用。

  • 标签: 亚低温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凋亡 自噬
  • 简介:目的研究褪黑素早期干预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灌注DNA损伤和修复关键蛋白-XRCC1的影响。方法应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灌注模型,将90只大鼠随机分为褪黑素干预组(30只)、缺血组(30只)和假手术组(30只)。褪黑素干预组术前30min腹腔注射褪黑素按10mg/kg给药。利用单细胞凝胶电泳、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褪黑素早期干预后脑缺血灌注DNA单链断裂和XRCC1的情况。结果XRCCl免疫组织化学显示,在各时相点褪黑素干预组的XRCC1蛋白含量均高于缺血组[缺血2h灌注10min(70.4±6.3vs59.4±3.6);1h(32±5.1vs24±2.9);4h(25±3.5vs11±2.9);12h(17.4±5.6vs9.1±1.58);24h(10、6±1.8vs7.2±1.9);48h(8.0±1.6vs5.2±1.3)],DNA单链断裂轻于缺血灌注对照组,并且在各时相点均有显著差异[缺血2h灌注10min(10.4±3.7vs13.4±3.8);1h(11.2±2.3vs18.7±5.9);4h(19.7±3.4vs33.6±9.2);12h(24.9±3.8vs42.9±13.5);24h(17.4±4.3vs27.5±4.8);48h(15.5±2.7vs25.4±6.6)]。结论褪黑素对于脑缺血灌注DNA单链断裂有保护作用,可能是减少XRCC1的降低。

  • 标签: 脑缺血 褪黑激素 再灌注损伤 DNA损伤 DNA修复
  • 简介:目的观察木犀草素对大鼠急性脑缺血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大鼠急性不完全性脑缺血灌注损伤模型,测定大鼠协调性运动评分和脑缺血体积的变化.结果木犀草素对恢复缺血灌注大鼠的协调性运动功能,减少脑缺血体积有显著疗效.结论木犀草素具有保护脑缺血灌注损伤的作用.

  • 标签: 木犀草素 缺血再灌注损伤 自由基 大鼠
  • 简介:目的观察茶氨酸对脑缺血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为临床脑缺血灌注损伤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24只健康家兔随机分为四组:假手术组、脑缺血组、茶氨酸予处理组和茶氨酸治疗组。麻醉后分离血管.采用基底动脉、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制备急性全脑缺血灌注动物模型。假手术组仅分离动脉不结扎,予处理组在缺血前应用茶氨酸,治疗组在缺血后应用茶氨酸。缺血组不作特殊药物处理。各组分别在规定时间点即缺血前、灌注后30min、1h、2h采血测定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含量,取脑组织活检观察超微结构,处死动物测定脑含水量。结果茶氨酸予处理组和治疗组以上各项指标均较脑缺血组有显著的改善,提示茶氨酸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实验还显示茶氨酸予处理组在灌注30min时NSE含量与假手术组比较无差异.提示用茶氨酸予处理后可能使缺血后脑损害的发生延迟,为进一步的治疗争取了宝贵时间。结论茶氨酸对脑缺血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 标签: 茶氨酸 脑缺血再灌注 神经保护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测量脑缺血-灌注组大鼠缺血半暗带及海马区Caspase-9的表达情况,探索其可能的损伤机制并为以后研究调控其表达而阻断脑细胞凋亡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闭塞法(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灌注模型,缺血120min后恢复灌注24h。36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250±10)g,随机分为对照组(n=6)、假手术组(n=6)、缺血灌注组(n=12)。依据Zealonga神经功能评分判断造模是否成功,用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Caspase-9表达。结果假手术组大鼠未出现任何神经缺失症状;缺血灌注组大鼠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HE染色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神经元形态结构正常;缺血灌注缺血半暗带(部分额叶皮层及纹状体内侧区)及海马CA1区脑组织结构变疏松,间质水肿有空腔形成,神经元数量减少,体积缩小,排列紊乱疏松,神经元核固缩,染色质边集。免疫组化假手术组Caspase-9蛋白微量表达;缺血灌注组表达明显增强(P<0.05)。

  • 标签: Caspase-9,缺血再灌注,凋亡。
  • 简介:目的研究外源性硫化氢对大鼠全脑缺血-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1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6只)及等渗盐水组(6只)、NaHS干预组(6只)。采用改良Pulsinelli四血管闭塞法制备大鼠全脑缺血-灌注模型,在大鼠缺血-灌注后,NaHS干预组立即腹腔注射NaHS(25μmol/kg),等渗盐水组立即腹腔注射等量等渗盐水,均1次/d,共注射7d。假手术组仅暴露血管,不作其他处理。测定大鼠海马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含量,通过硫堇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密度。结果①等渗盐水组[(133±12)kU/g]和NaHS干预组[(229±21)kU/g]的SOD水平低于假手术组[(297±24)kU/g],等渗盐水组的SOD水平低于NaHS干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等渗盐水组[(55.4±6.2)μmol/g]和NaHS干预组[(22.5±7.9)μmol/g]的MDA水平高于假手术组[(6.1±1.3)μmol/g],等渗盐水组的MDA水平高于NaHS干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等渗盐水组[(88±15)个/mm2]和NaHS干预组[(156±19)个/mm2]的神经元密度低于假手术组[(237±25)个/mm2],等渗盐水组的神经元密度低于NaHS干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外源性硫化氢对大鼠脑缺血-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抗脂质过氧化损伤有关。

  • 标签: 硫化氢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脂质过氧化作用 大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