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脑膜金黄杆菌败血的临床特点和抗菌治疗。方法总结10例经血培养证实病例的临床特征、药敏结果和治疗经过。结果年龄在生后至6岁的患儿,临床症状主要为发热、咳嗽,呼吸困难1例,激惹、抽搐1例,皮疹2例,嗜睡1例,面色苍白1例,反应低下1例;多有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嗜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严重感染的病例有血沉以及CRP的升高。从药物敏感试验看,抗菌活性较好的是万古霉素、美罗培南。讨论探讨儿科脑膜金黄杆菌败血与内科脑膜金黄杆菌感染临床症状的差别,以及治疗上药物选择的区别。更好的指导儿科脑膜金黄杆菌败血的诊治。

  • 标签: 脑膜脓毒金黄杆菌 败血症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败血患儿发生输液渗漏后的最佳护理方案。方法总结1例败血的患儿大面积输液渗漏后化脓病灶形成的原因,从局部伤口护理、全身用药等方面总结此类患儿输液渗漏后的处理方案与流程,减少并发的发生。结果经过及时诊治和精心护理,经28天后患儿化脓灶好转,无并发,痊愈出院。结论危重症新生儿合并严重感染,免疫力低下等发生输液渗漏后应警惕局部感染,精确持续动态的评估伤口情况,用变化发展的眼光处理输液渗漏,将恶变抑制在萌芽状态。所以,正确的渗漏处理流程是预防并发的首要砝码,也是促进患者康复的前提。

  • 标签: 脓毒败血症 新生儿 输液渗漏 感染化脓 护理
  • 简介:奶牛产后败血毒血是由局部炎症感染扩散而继发的全身性严重感染性疾病。败血的特点是细菌进入血液并产生毒素;毒血的特点是静脉中有血栓形成,血栓受到感染后。化脓软化,并随血流进入其他器官和组织中,发生转移性性灶或脓肿,两者可同时发生。

  • 标签: 产后败血症 毒血症 奶牛 感染性疾病 血栓形成 全身性
  • 简介:以往普遍的观点认为,埃希菌属、沙门氏菌属等肠杆科菌表面的菌毛功能主要与细菌粘附及侵袭力有关,其本身的组成成份与其致病性无直接关系。但近十余年的研究发现,埃希菌属、沙门氏菌属的一种“curli”菌毛的成分与临床上的毒症(sepsis)、败血(septicemia)、感染性休克(septicshock)、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InflammatoryResponseSyndrome,SIRS)等一系列由革兰氏阴性杆菌引起的严重的感染性病症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有关。

  • 标签: 败血症 脓毒症 菌毛 Inflammatory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yndrome
  • 简介:摘要一名10日龄足月儿因呼吸急促和母乳喂养减少,转诊至急诊科。该婴儿经阴道娩出,从母婴同室出院回家。患儿回家后纯母乳喂养,每2~3小时喂养一次。婴儿母亲描述婴儿从午夜开始出现反应不好且喂养困难,6小时无尿。儿科医生发现患儿呼吸急促,80次/min,伴有鼻翼扇动。患儿血糖为55 mg/dl(3 mmol/L),肛温为36.5°C。在急诊科,完成了腰椎穿刺和血液培养,给予氨苄西林和头孢曲松抗感染治疗。11个小时后,血培养提示为无乳链球菌阳性(B组链球菌/GBS)。

  • 标签:
  • 简介:摘要败血(septicemia,bacteriemia)是各种病原菌(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侵入血液循环,得到繁殖与播散,释放毒素和代谢产物并可诱导细胞因子引起严重毒血和全身性感染。常有高热、寒战、全身无力等毒血表现,重者可发生中毒性休克、DIC或迁徙性炎症。致病菌指典型致病菌,是引起传染病的病原菌,易引起流行。有些传染病的病程中也可有败血期或型。

  • 标签: 败血症 传染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禽出血性败血,又称禽巴氏杆菌病。该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家禽常发的一种接触性烈性传染病。因常见病鸡剧烈下痢,因此又称之禽霍乱。急性型以败血和剧烈下痢为主要特征,以高发病率,高死亡率。慢性型以肉髯水肿和关节炎为特征。本病是危害鸡生产最古老的重要疾病之一。常给养鸡场以毁灭性打击。除鸡外,鸭、鹅都能感染。所以在流行地区,常见鸡、鸭、鹅同时发病和死亡。

  • 标签: 出血性败血症 禽巴氏杆菌病 多杀性巴氏杆菌 烈性传染病 发病率 死亡率
  • 简介:摘要:败血作为一种严重的血流感染,病情加重后可发展为感染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较高。目前据研究表明,败血可以通过输血治疗,那么败血治疗到底需要输血来治疗吗?我们从败血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来分析败血治疗到底需要输血治疗吗?

  • 标签: 败血症 输血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新生儿败血的临床表现,并研究了其病原菌分布和临床抗生素耐药性状况,为治疗及降低新生儿败血病死率提供依据。分析对78例新生儿败血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及药敏试验。结论新生儿败血临床表现不典型,治疗采用合疗法根据血培养药效结果选择抗生素。注重新生儿脐部皮肤护理及呼吸道感染减少该病发生率。

  • 标签: 新生儿 败血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患儿男,2岁5个月。因不慎掉入锅内被热水烫伤,伤后在院外治疗。随后病情加重,伤后27d转入笔者单位。入院时患儿体温不升,呼之不应,皮肤湿冷,瞳孔对光反射、压眶反应消失,血压未测,心率〉140次/min,血象升高(白细胞计数〉30×10^9/L,中性粒细胞0.90)。患儿创面恶臭,皮下有弥漫性小隧道,呈蜂窝状。急诊查血钾为1.97mmol/L。创面细菌培养结果为奇异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

  • 标签: 脓毒性休克 重度烫伤 败血症 奇异变形杆菌 铜绿假单胞菌 白细胞计数
  • 简介:目的:探讨真菌败血的临床特征和早期诊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真菌败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7例均为医院获得性感染,1例为社区获得性感染;感染常发生在危重症监护室(10/18例)。17例医院获得性感染患者均有严重基础疾病和多种危险因素。临床表现主要为高热(39-41℃)和休克;主要致病菌为念珠菌属。10例好转,8例死亡(44%)。结论:真菌败血常发生于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应用广谱抗生素、化疗药物、激素、静脉营养及实施侵入性治疗是其危险因素,临床表现无特征性的,尽可能早期诊断和合理的治疗有助于降低病死率。

  • 标签: 真菌败血症 临床特征 早期诊断 治疗策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新生儿败血临床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1月到2018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新生儿败血7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新生儿的发病时间将全部患儿分为早发型(出生后72小时内)和晚发型(出生后72小时以后),每个组各36例,对比两组新生儿的临床症状。结果早发型败血新生儿血小板计数减低比例与晚发型败血新生儿对比,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晚发型新生儿腹胀、喂养不耐受情况显著高于早发型,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早发型与晚发型败血新生儿的一般情况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发型败血新生儿多为足月儿,晚发型败血新生儿多为早产儿,两种败血临床症状存在一定差异性,应根据新生儿的具体症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 标签: 新生儿 早发型 晚发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新生儿败血是新生儿期的危重病症以及造成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发病率及病死率较高。了解败血的危险因素及败血的病原菌,熟悉败血的早期诊断及治疗进展,减少败血的发生及并发的发生。下文就以上几方面进行探讨。

  • 标签: 新生儿败血症 早期诊断 治疗进展
  • 简介:摘要总结30例新生儿败血的护理。对于患败血的新生儿,护士要密切观察患儿病情,保持抗生素的有效使用,及时处理局部病灶,保证营养的供给,促进败血的治愈。

  • 标签: 新生儿 败血症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