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索结蛋白和抗营养不良蛋白在腹内中的表达与老年腹股沟疝(inguinalhernia,IH)发病的关系。方法选择40例老年IH患者为研究组,20例无IH的老年阑尾炎患者为对照组,术中取同一解剖部位的腹内活组织,应用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及显微镜图象分析的方法,观察HE染色下组织的形态及免疫组化下检测肌细胞内结蛋白和抗营养不良蛋白的含量。结果(1)HE染色图像分析表明:两组肌肉组织的形态学改变经分级后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2)免疫组织化学和图像分析方法表明:老年IH患者中结蛋白的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P〈0.05);老年IH患者中抗营养不良蛋白的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P〈0.05)。结论老年IH腹内组织有明显的退行性改变,其肌细胞内结蛋白和抗营养不良蛋白表达减少,可能是老年IH发病的机理之一。

  • 标签: 腹股沟 结蛋白 抗肌营养不良蛋白 腹内斜肌 免疫组化
  • 简介:摘要1例主诉为发现眼斜27年、要求手术改善眼部外观患者就诊眼科,入院后眼部检查发现患者右眼明显上斜视合并内斜视,且伴有右眼下转功能不足,同时眼眶CT及MRI检查提示右眼下直缺如,行双眼斜视矫正手术,术中探查发现右眼有菲薄的下直存在,确诊为右眼先天性下直麻痹,内斜视。Ⅰ期手术将右眼上直后徙5 mm联合下直缩短6 mm,左眼内直后徙5 mm联合外直缩短4 mm,术后仍残余小度数内斜视。Ⅱ期手术将右眼内直转位至下直附着点鼻侧缘旁开2 mm处,术后眼位基本正位,手术效果理想。(中华眼科杂志,2020,56:626-628)

  • 标签:
  • 简介:病例:患者,男,51岁。主诉为“饱餐后右上腹疼痛5h”。患者入院前5h排尿时突然出现右上腹疼痛,汗出,排气,未排便,遂至我院就诊。门诊检查显示血象不高:腹部X-线检查见肠道稍有积气,未见明显气液平面,后收入消化内科。患者近期有口干、多饮、多尿及体重减轻情况,述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史3年,未正规治疗,但否认有高血压、冠心病及糖尿病史。

  • 标签: 腹内疝 病例分析 诊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现代建筑中异形结构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斜柱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施工过程中,斜体结构易产生一些质量问题,影响结构的美观与安全。因此深入探讨混凝土斜柱结构的施工工艺,制定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对于保证施工质量,更大程度地发挥建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着深远的意义。

  • 标签: 斜柱 混泥土 施工 质量 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侧内直后徙术与双侧内直后徙术治疗儿童集合过强型内斜视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到2012年1月我院手术治疗的68例儿童集合过强型内斜视患者,运用X2检验对两组手术后正位率、欠矫率和过矫率做比较,运用T检验对术前看近与看远斜视度N-D,以及N-D差值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正位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内直后徙组的欠矫率、过矫率比双侧内直后徙组的高(P<0.05),其看近斜视度、看远斜视度、N-D变化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内直后徙患者的N-D高于双侧内直后徙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内直后徙术与双侧内直后徙术治疗儿童中、大多数集合过强型内斜视的疗效一样,单侧内直后徙术和双侧内直后徙术都可以降低集合过强型内斜视儿童患者与看远视度的相差值。

  • 标签: 单侧与双侧内直肌后徙术 儿童 过强型内斜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内疝发生的原因,提高腹内疝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回顾分析68例腹内疝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证实为盲肠旁疝1例;毕II式结肠前胃空肠吻合术后输出段空肠疝入输入段空肠与横结肠系膜间隙6例,其中发生肠坏死1例,行疝复位、肠切除吻合后治愈;Miles术后盆底腹膜裂开所致内疝4例;降结肠造口术后降结肠与侧腹壁形成的间隙致内疝6例;大网膜与乙状结肠造口肠壁粘连形成内疝1例;因手术、腹腔炎症引起的粘连与腹膜、卵巢、膀胱、子宫、肠壁或肠与肠之间的孔隙改变形成内疝50例(73.5%),其中肠坏死3例,行疝复位裂孔修补、粘连松解、肠切除吻合后治愈。结论腹内疝术前诊断困难,对有手术史,经常腹痛或肠梗阻表现者应考虑腹内疝的可能,并应早期诊断及时手术,以防发生肠绞窄,肠坏死。

  • 标签: 腹疝 诊断 外科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腹内疝的发病原因及诊断与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2010年12月手术治疗的腹内疝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0例,女6例;年龄11~67岁平均(39±9)岁;发病至手术时间为6h至7d,平均(3.9±1.5)天;有手术史1次者7例,2次及2次以上者11例。结果36例经剖腹探查确诊。15例坏死肠段切除肠管端端吻合术或结肠造口术;21例行脱入的肠袢复位;裂孔周边切除硬靭部分,修复裂孔或疝囊颈间隙。全组病例经手术治疗35例痊愈出院,1例死于脓毒性休克;20例随访1~15年,再发1例。结论先天性腹内疝与胚胎发育期中肠的旋转与固定不正常及肠转位时脏层与壁层腹膜愈接不全或肠系膜的部分退化或薄弱有关;后天性腹内疝与手术或外伤有关。处理为及时手术治疗,在使肠袢复位和修补疝颈或裂孔时,不可损伤肠系膜上动脉等重要血管。

  • 标签: 肠梗阻 腹内疝 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内疝的病因、诊断及手术治疗。方法对我院经手术证实的28例腹内疝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证实食道裂孔疝2例;小肠系膜裂孔疝1例;横结肠系膜裂孔疝1例;毕Ⅱ式胃大部分切除术后输出袢内疝5例;Miles术后盆底腹膜裂孔疝3例;其余16例为腹腔粘连带与腹膜、腹腔器官之间孔隙改变所形成内疝。全组治愈27例,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腹内疝多为腹部手术后引起,防止出现异常间隙、减少腹部手术后粘连可减少腹内疝的发生率;及早诊断、手术治疗是提高其治愈率的关键。

  • 标签: 腹内疝 诊断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内疝的CT征象及诊断标准,提高CT对腹内疝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腹内疝患者的CT及临床资料。结果术前CT诊断7例腹内疝,术后证实十二指肠旁疝2例,网膜孔疝2例,盲肠周围疝2例,吻合口后疝1例。结论双源flashCT能够准确诊断腹内疝,CT诊断和手术结果具有一致性,为临床手术方案的选择提供有效帮助。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双源 CT
  • 简介:调节性内斜视治疗前后视力变化 ,调节性内斜视治疗前后斜视度变化治疗前后远注视平均差18.63°,调节性内斜视治疗前后斜视度纠正极为明显

  • 标签: 临床疗效 内斜视临床 疗效观察
  • 简介:目的回顾性总结分析婴幼儿先天性内斜视手术麻醉过程,探讨其术中麻醉问题。方法46例先天性内斜视手术患儿,分两组:阿托品组和非阿托品组。两组均采用全身麻醉方法,手术过程中监测脉搏氧饱和度(SPO2)、BP、P、ECG、呼吸末二氧化碳(PetCO2),必要时进行动脉血气分析。结果术中除了心率改变明显,其余各项监测指标均在正常范围;术前给与阿托品心率上升幅度10%-40%,可以预防眼心反射引起的心动过缓;术中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与其他手术相比无明显增加。结论婴幼儿先天性内斜视手术可采用全身麻醉方法,术中麻醉要保持一定深度,需严密观察心率变化,出现明显的心动过缓时应及时给予处理。(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6,6:231-232)

  • 标签: 婴幼儿 先天性内斜视 麻醉 眼心反射 阿托品
  • 简介:摘要调节性内斜视是儿童最常见的内斜视类型,常需配戴远视矫正眼镜矫正眼位,以提高视力和双眼视功能。但调节性内斜视的病程较长,需要长期监测患者屈光状态的变化,维持远视足矫会干扰眼球的正视化发育过程,而远视低矫又有内斜视失代偿的风险,临床医师在治疗时常有困惑。同时高调节性集合与调节比值的调节性内斜视配戴双光镜的收益以及三棱镜对残余内斜视的矫正作用也一直存在争议。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结果,围绕上述问题展开讨论,针对调节性内斜视的光学矫正原则提出观点,以供同行探讨和参考。(中华眼科杂志,2021,57:331-335)

  • 标签: 内斜视 调节, 眼 屈光不正 眼镜
  • 简介:近年认识到,由腹内脂肪堆积形成的中心性肥胖是胰岛素抵抗的标志,是形成代谢综合征的基石[1].尽管胰岛素抵抗和中心性肥胖均与代谢综合征存在相关性,但腹内脂肪含量与代谢综合征的5条诊断标准均存在独立的相关性.由此提出,腹内脂肪堆积是代谢综合征发病的病理生理学基础[2].以下扼要阐述腹内脂肪与皮下脂肪的差异及其在代谢综合征发病中的地位.

  • 标签: 代谢综合征 腹内脂肪 病理生理学基础 胰岛素抵抗 中心性肥胖 脂肪堆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