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提高40岁以下青年人膀胱移行细胞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0月至2006年10月收治的13例青年人膀胱移行细胞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发病率、临床表现、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诊断、治疗及预后特点。结果青年人膀胱移行细胞占同期膀胱总数的5.1%(13/253),男女比例为12:1。以无痛性间歇发作的肉眼血尿为主要首发症状11例。临床分期La~T1期12例,病理分级Ⅰ级8例,Ⅱ级5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9例。13例随访1.5~9.0年,患者均健在,无肿瘤复发。结论青年人膀胱移行细胞有一定发病率,应引起临床重视。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预后好于老年人膀胱移行细胞

  • 标签: 膀胱肿瘤 青少年 移行细胞
  • 简介:目的探讨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在膀胱移行细胞(transitionalcellcarcinomaofbladder,TCCB)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80例膀胱移行细胞组织,30例旁组织及20例正常膀胱组织中的MGMT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及意义.结果MGMT在膀胱移行细胞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32.5%(26/80),显著低于旁组织(76.7%,23/30)和膀胱正常组织(65.0%,13/20);膀胱移行细胞分化Ⅰ级的阳性表达率为(48.6%,18/37),显著高于Ⅱ级(23.1%,6/26)和Ⅲ级(11.8%,2/17);但MGMT表达与膀胱临床分期、患者性别、患者年龄、肿瘤数量、发病次数均无显著相关.结论MGMT可能成为膀胱诊断及判断预后的标志物之一.

  • 标签: 膀胱移行细胞癌 膀胱癌旁组织 正常膀胱组织 MGMT表达 免疫组化
  • 简介:目的检测维甲酸受体β(RARβ)在膀胱移行细胞中的表达,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80例膀胱移行细胞组织标本中RARβ表达进行检测:男56例,女24例。病理分级Ⅰ级26例,Ⅱ级22例,Ⅲ级32例,临床分期T120例、T220例、T322例、T418例。复发性膀胱46例。10例正常膀胱组织作对照。结果10例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中RARβ均为强阳性。80例膀胱移行细胞中RARβ阳性表达28例,阳性率为35.0%。RARβ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以及复发密切相关(P〈0.05)。结论RARβ在膀胱移行细胞组织中存在表达缺失,其表达缺失程度与肿瘤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复发相关,可作为观察膀胱移行细胞复发指标之一。

  • 标签: 膀胱肿瘤 移行细胞癌 维甲酸受体β
  • 简介:目的探讨维甲酸受体β(retinoicacidreceptor-beta,RAR-β)在膀胱移行细胞中表达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80例膀胱移行细胞组织标本中RAR-β的表达。病理分级:Ⅰ级26例,Ⅱ级22例,Ⅲ级32例;临床分期:T120例,T220例,T322例,T418例;其中复发性膀胱46例。以10例正常膀胱组织作为对照。结果10例正常膀胱粘膜组织中RAR-β均为强阳性表达。80例膀胱移行细胞中RAR-β阳性表达28例(35.0%)。RAR-β表达在病理分级Ⅰ级以及临床分期T1、T2期膀胱中表达较高;在复发性与非复发性膀胱移行细胞中的表达分别为17.4%和58.9%,差异显著(P〈0.05)。结论RAR-β在膀胱移行细胞组织中存在表达缺失,其表达缺失程度与肿瘤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复发相关,有作为膀胱移行细胞预后指标的可能。

  • 标签: 膀胱肿瘤 移行细胞 受体 维甲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IPB)与膀胱移行细胞患者超声检查声像图所表现的异同点。方法将我院收治的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85例作为A组,选择同期入院治疗的膀胱移行细胞患者115例作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病灶声像图的异同点。结果IPB患者年龄显著低于膀胱细胞,B/T值小,L/T值大,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病灶形态相对比较规则,回声较均质,边缘光整,对于IPB患者来说病灶多为高回声,乏血供,而移行细胞患者的病灶为中等回区,供血比较丰富。结论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和膀胱移行细胞患者的声像学表现相似度比较高,病灶部位、形态、回声和血流等指标是进行声像学鉴别诊断的特征。

  • 标签: 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 膀胱移行细胞癌 超声检查 声像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上尿路移行细胞(UTUC)是一个具有侵袭性、相对少见的泌尿系恶性肿瘤,在所有泌尿系上皮性肿瘤中所占比例小于5%。在过去的30年里,其诊断与治疗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许多上世纪80年代较少见的先进技术目前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如输尿管镜检查、腹部断层成像(CT、MRI)等。UTUC的治疗也发生了类似的改变。

  • 标签: 上尿路移行细胞癌 泌尿系恶性肿瘤 膀胱癌 继发 人口 美国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治疗上尿路移行细胞合并膀胱前列腺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腹腔镜行肾输尿管全长、膀胱袖状切除和膀胱疾病处理及前列腺摘除术共10例.结果10例手术全部成功,术后无并发症,效果良好.随访3个月~3年未见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该法不仅具有腹腔镜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且处理合并症简单,适合治疗上尿路移行细胞合并膀胱前列腺疾病.

  • 标签: 腹腔镜 移行细胞癌 肾输尿管切除 合并症 上尿路 膀胱疾病
  • 简介:目的:为了探讨膀胱移行细胞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表达及其与血管形成定量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62例原发性膀胱移行细胞组织中bFGF进行检测,并对浸润性膀胱组织中微血管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膀胱中bFGF阳性表达率为46.8%,与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复发及预后有关(P〈0.05),与浸润性组织中微血管定量呈正相关(P〈0.05),结论:bFGF表达对膀胱生物学行为有重要影响,bFGF是膀胱血管形成过程中一个主要血管生成因子,bFGF表达和血管形成的定量有可能成为预测膀胱复发、转移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 标签: 膀胱癌 碱性成纤维细胞 生长因子 血管形成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膀胱肿瘤内微血管的分类,分析不同类型微血管及判断病人预后。方法 实验组为膀胱移行细胞患者46例,男38例,女8例,年龄35-85岁,平均年龄72.2岁。对照组为良性前列腺增生症12例,输尿管囊肿4例,男12例,女4例,年龄47-86岁,平均年龄70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单克隆抗体CD31、CD34、血管平滑肌动蛋白通过免疫组化分别染色血管,观察肿瘤微血管形态、数量及血管外周细胞的覆盖情况。电脑图形分析软件测定微血管密度,分析未分化微血管密度与膀胱移行细胞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和意义。结果 膀胱移行细胞内微血管分为两种类型:分化血管(CD34+)和未分化血管(CD31+/CD34-)。未分化微血管密度与膀胱癌病理级别呈正相关。结论 膀胱移行细胞中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微血管,未分化微血管密度在患者存活时间上是独立的预后因子,可为膀胱移行细胞预后评估和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 标签: 膀胱肿瘤 免疫组化 组织微阵列 微血管密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Galectin-3蛋白在人膀胱移行细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就诊于山东宁阳县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接受经尿道电切术治疗的膀胱移行细胞患者84例,所有患者符合世界卫生组织中泌尿系统肿瘤病理学和诊断学的标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Galectin-3蛋白的表达阳性率,比较分析Galectin-3蛋白在膀胱移行细胞组织中表达阳性率,及在不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初发以及复发肿瘤中表达阳性率的差异。结果Galectin-3蛋白在膀胱移行细胞组织的表达阳性率(66.67%,56/84)明显高于旁组织的表达阳性率(7.69%,4/52)(χ2=17.65,P<0.01);病理分级为G2(68.75%,22/32)和G3级(94.12%,16/17)的低分化膀胱移行细胞的Galectin-3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病理分级为G1级(42.86%,15/35)的高分化膀胱移行细胞组织的表达(χ2=2.39,P<0.05);Galectin-3蛋白的表达阳性率随着临床分期的增高而增高,在临床分期为T3期时高达100.00%(12/12)(χ2=10.44,P<0.01);Galectin-3蛋白在复发膀胱移行细胞组织的表达阳性率(69.23%,18/26)高于初发膀胱移行细胞组织(62.07%,36/5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5,P>0.05)。结论Galectin-3可作为诊断膀胱移行细胞和评估严重程度的生物标志物。

  • 标签: 半乳糖凝集素-3 膀胱肿瘤 癌,移行细胞
  • 简介: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ransurethralresectionofbladdertumor,TURBt)是目前治疗表浅性膀胱移行细胞的主要方法之一[1]。但膀胱具有高复发率,其术后需要定期门诊随访来巩固治疗。本次研究旨在通过对本院表浅性膀胱移行细胞患者门诊随访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为今后加强对这类患者的门诊随访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和依据。

  • 标签: 膀胱移行细胞癌 门诊随访 相关因素分析 癌患者 表浅性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 简介:目的介绍后腹腔镜行肾输尿管全长及膀胱袖状电切治疗上尿路移行细胞的经验。方法经后腹腔镜施行肾输尿管全长及膀胱袖状切除术32例。其中输尿管肿瘤20例,肾盂肿瘤12例。肿瘤位于右侧17例,左侧15例。2例输尿管肿瘤合并膀胱肿瘤。经尿道电切镜距输尿管口约0.5cm环形切透膀胱全层,对输尿管末端电灼彻底封闭输尿管开口。输尿管末端电切结束退出电切镜后留置尿管。采用腰部3个穿刺套管针入路,行根治性肾切除,输尿管尽量向下游离,下腹部行5~9cm切口,取出肾标本,然后行下端输尿管及膀胱袖状切除。结果31例手术顺利,1例术前有经皮肾镜术史,术中发生十二指肠瘘,手术中转开放修补十二指肠,术后恢复顺利。手术时间2.0~6.5h,平均3.5h。出血量25~1500ml,平均163ml。术后随访2~36个月。29例患者无瘤存活;1例患者术后2个月发生膀胱、盆腔转移,目前带瘤存活;1例患者术后2年发生膀胱肿瘤,电切后无瘤存活;1例患者术后第3个月死于心脏疾病。结论经后腹腔镜手术治疗肾盂和输尿管肿瘤,切口明显小于开放手术,术后恢复快。用电切镜环状切除输尿管末端可完整切除输尿管。

  • 标签: 肾肿瘤 输尿管肿瘤 腹腔镜 膀胱镜
  • 简介:高危T1G3浅表性膀胱移行细胞(SBTCC)与一般中、低危SBTCC不同,其恶性度高,具有高度复发和进展的倾向,约占SBTCC的30%。病变初期虽仅限于黏膜,却充分显示细胞结构不良,细胞分级常为Ⅲ级。在向膀胱腔内生长的同时常向下侵犯黏膜基底层和固有层,并在短期内发生肌层浸润和转移,预后不良。但也有近半数的T1G3患者病情相对稳定,与低危SBTCC相比,其临床平台期相对缩短。初发的T1G3肿瘤在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之后,如不行辅助治疗其复发率可为50%~70%,进展率为25%~50%。临床研究结果表明30%~50%的T1G3肿瘤在2年内发生肌层浸润与转移,故必须予以特殊处理。

  • 标签: 浅表性膀胱移行细胞癌 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 现代治疗 高危 肌层浸润 临床研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肾盂肾盏移行细胞CT诊断。方法对患者进行CT检查并诊断。结论CT扫描可确诊此瘤的存在,并且也可判断肿瘤的发展范围,对分期诊断起重要作用。

  • 标签: 肾盂肾盏移行细胞癌 CT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未发生远处转移的膀胱移行细胞患者发生第二原发(SPM)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EER)数据库中1988年至2016年诊断为未发生远处转移的膀胱移行细胞患者,使用竞争风险模型中的累积发生率函数(CIF)对选取患者发生第二原发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使用Fine-Gray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共纳入154 725例未发生远处转移的膀胱移行细胞患者。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婚姻状态、年龄、种族、性别、肿瘤是否浸润肌层、放疗、手术和化疗是发生SPM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未发生远处转移的膀胱移行细胞患者应行SPM发生风险筛查,以指导治疗、检测和随访计划。

  • 标签: 移行细胞癌 膀胱 第二原发癌 竞争风险 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