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作者采用断面解剖和间隙灌注方法观察了36具成年男尸的舌骨下区颈部脏器周围的筋膜间隙,结果表明,在颈部脏器的前方存在气管前间隙和舌骨下肌后间隙,在后方存在咽后间隙和危险间隙,本文讨论了这四个间隙的延伸和相互通连情况,有助于颈深部感染的诊断和治疗。

  • 标签: 筋膜 筋膜间隙 颈部 应用解剖学
  • 简介:茎突舌骨韧带骨化后断裂后引起的相应症状,在临床上易被误诊为其它的疾患,从而导致误治,引起不良效果。我们从1990-2003年共接诊治疗茎突舌骨韧带骨化断裂6例,现将2例典型病例报告如下。

  • 标签: 茎突舌骨韧带 骨化 茎骨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甲状舌骨囊肿与瘘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复方倍他米松与等量利多卡因注射液混合经皮刺注射在甲状舌骨囊肿,每4周注射一次。结果疗程结束时总有效率达100%。结论除手术治疗甲状舌骨囊肿外,复方倍他米松经皮刺注射在甲状舌骨囊肿疗法简单易行,有效率高,是临床治疗的好方法。

  • 标签: 儿童 甲状舌骨囊肿与瘘 临床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瑞芬太尼和芬太尼配伍异丙酚在小儿甲状舌骨囊肿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30例择期甲状舌骨囊肿手术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用瑞芬太尼和芬太尼配伍异丙酚行全凭静脉复合全麻,对照观察患儿的血流动力学相关参数及苏醒情况。结果两组均能顺利完成手术,而瑞芬太尼组血流动力学参数更稳定,苏醒更迅速、更安全。结论瑞芬太尼配伍异丙酚全凭静脉复合全麻用于小儿甲状舌骨囊肿手术,是一种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 标签: 瑞芬太尼 异丙酚小儿 全凭静脉复合全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口腔肿瘤术后缺损舌骨下肌皮瓣修补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60例口腔肿瘤术后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对照组(其他部位肌皮瓣修补)和观察组(舌骨下肌皮瓣修补),各30,比较治疗存活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成活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相较于其他部位肌皮瓣修补,口腔肿瘤术后缺损患者应用舌骨下肌皮瓣修补有着更高的成活率,具有应用意义。

  • 标签: 口腔肿瘤 术后缺损 其他部位肌皮瓣修补 舌骨下肌皮瓣修补
  • 简介:男,4岁。主因发现颈中上部偏左一肿物半年,近2个月逐渐增长,于2004年12月13日入院。半年前发现颈部肿物,约黄豆粒大小,诊断为“甲状舌管囊肿”,因患者年龄较小建议观察。近2个月来,肿物明显增大,无疼痛,收治我科。入院查体:甲状软骨与舌骨间正中稍偏左,可见一局限性隆起,约2cm×2cm×2cm大小,无压痛,界清,与周围无粘连,左右活动良好,上下活动欠佳,伸舌及吞咽时可稍上下活动,甲状腺区未触及肿物。B超显示:颈前囊性肿物。诊断:甲状舌骨囊肿。于2004年12月27日全身麻醉下行甲状舌管囊肿切除术。肩下垫枕、置头圈、头后仰位。常规囊肿表面弧形切口,剥离囊肿,沿条索状系带分离至舌骨,分离上下面附着肌肉,正中剪开舌骨,不去除部分舌骨,分离至约舌盲孔处离断。创面双极电凝处理,对位缝合舌骨上下肌群,置放引流条、固定,间断缝合皮下层,皮内缝合皮肤层。手术顺利,手术时间约30min。术后予抗炎、止血等治疗。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术后2d拔引流条,术后5d拆线,切口甲级愈合。术后病理报告:符合甲状舌管囊肿。

  • 标签: 甲状舌骨囊肿 手术并发症 寰-枢关节丰脱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小婴儿Pierre Robin序列征中腭及舌骨的发育情况及其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烧伤整形科行双侧下颌骨牵张成骨术的年龄小于3个月龄的Pierre Robin序列征患儿的资料,根据患儿术前头面部三维螺旋CT结果,评估腭和舌骨的发育情况,并对患儿进行分组。根据腭形态将患儿分为腭裂组和高腭弓组,根据舌骨形态分为正常组、轻度组、重度组。分析各组患儿术前年龄、性别、体质量、术前及延长器置入术后呼吸支持(气管插管)、喂养支持(鼻饲)情况、术前及术后3个月(延长器取出术前)时的营养(血清白蛋白浓度)情况。正态分布数据以±s表示,非正态分布数据以M(P25,P75)表示。患儿年龄、体质量及血清白蛋白指标的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各组间患儿术后插管及鼻饲时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术前及术后血清白蛋白指标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各组间术前患儿性别、气管插管、鼻饲喂养情况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68例患儿被纳入研究,其中男79例,女89例,就诊年龄(36±22) d,入院时体质量(3.6±0.5) kg,术前插管率18.5%(31/168),术前鼻饲率33.3%(56/168)。观察腭形态发现122例(72.6%)患儿伴有腭裂(腭裂组),46例(27.4%)表现为高腭弓(高腭弓组)。腭裂组及高腭弓组患儿在入院年龄、体质量、性别、术前气管插管呼吸支持、血清白蛋白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喂养支持方面,高腭弓组(45.7%,21/46)比腭裂组(28.7%,35/122)术前鼻饲率更高(P=0.044),且术后高腭弓组鼻饲时间明显长于腭裂组(H=11.565,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但2组患儿气管插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2组患儿呼吸、喂养困难等情况均明显改善,术后均不需气管插管及鼻饲喂养,血清白蛋白均明显增加,与术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1)。舌骨形态发育情况显示76例(45.2%)患儿舌骨形态发育正常(正常组),57例(33.9%)舌骨体或舌骨支结构完整,但形态较正常小(轻度组),35例(20.8%)部分或全部舌骨结构缺如(重度组)。正常组和轻度组在入院年龄和术前血清白蛋白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的患儿年龄明显小于正常组和轻度组,术前血清白蛋白也较另2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前呼吸支持方面,重度组气管插管率更高(34.3%),与正常组(14.5%)或轻度组(14.0%)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与轻度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鼻饲喂养方面,轻度组(40.4%)、重度组(45.7%)与正常组(22.4%)鼻饲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轻度组与重度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情况比较,重度组与正常组和轻度组相比,气管插管时间及鼻饲时间明显延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轻度组与正常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儿术后3个月血清白蛋白均明显增加,与术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Pierre Robin序列征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腭及舌骨形态异常。伴高腭弓患儿有较重的吞咽及喂养困难;严重舌骨发育畸形的患儿病情更重,有严重的呼吸和喂养困难。因此,早期评价腭及舌骨形态可能有助于评估术后预后情况,可尽快进行呼吸和喂养监测及相关的预防和治疗。

  • 标签: 舌骨 Pierre Robin综合征 婴儿,新生,疾病 牵张成骨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肩胛舌骨肌下前路肩胛上神经阻滞(SSNB)用于全麻肩关节镜手术患者的效果。方法择期行肩关节镜手术患者60例,性别不限,年龄18~64岁,ASA分级Ⅰ或Ⅱ级,BMI 18~30 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30):SSNB组(S组)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ISB)组(I组)。麻醉诱导前,I组在C5-6神经根之间、S组在肩胛舌骨肌下的前路肩胛上神经周围分别注射0.375%盐酸罗哌卡因15 ml。注药后30 min,记录膈肌活动度,膈肌麻痹发生情况和程度、SpO2降低幅度、呼吸困难和Horner征发生情况,C5-T1皮区感觉阻滞情况。记录术中瑞芬太尼用量。记录气管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记录术后24 h 15项恢复质量量表(QoR-15)评分、镇痛满意度评分、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补救镇痛情况、恶心、呕吐及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I组比较,S组膈肌麻痹发生率降低,程度减轻,膈肌活动度升高,SpO2降低幅度减小,Horner征和呼吸困难发生率明显降低,气管拔管时间缩短(P<0.05),C5-T1皮区感觉阻滞发生率、术中瑞芬太尼用量、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补救镇痛率、镇痛满意度评分、恶心发生率、PACU停留时间和QoR-15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肩胛舌骨肌下前路SSNB用于全麻肩关节镜手术患者不仅围术期镇痛效果确切,还可降低膈神经麻痹发生风险。

  • 标签: 神经传导阻滞 臂丛 关节镜检查 肩关节 肩胛上神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头颈肿瘤切除术术后使用舌骨下肌皮瓣作缺损修复所取得的效果。方法择取2014年11月到2016年11月期间于笔者所在医院通过切除手术治疗头颈肿瘤的80例患者,按照其术后缺损修复所选用的不同类型皮瓣进行分组使用舌骨下肌皮瓣的40例患者归入研究组,使用其他部位皮瓣的40例患者归入对照组。组间对比皮瓣成活率及后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的皮瓣成活率达到87.5%(35/40),对照组的皮瓣成活率仅有47.5%(19/40);研究组的总并发症率为2.5%(1/40),对照组的总并发症率为17.5%(7/40)。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差异(P<0.05)。结论与其他部位的肌皮瓣相比,使用舌骨下肌皮瓣可以更好地修复头颈肿瘤切除术后患者存在的组织缺损,不仅皮瓣成活率更高,术后也极少发生并发症。

  • 标签: 缺损修复 舌骨下肌皮瓣 应用效果 头颈肿瘤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根据舌骨下肌皮瓣特点,修复甲状腺癌术后的食管缺损。方法应用舌骨下肌皮瓣修复甲状腺癌所致食管缺损8例,病理类型乳头状腺癌5例,滤泡状癌2例,髓样癌1例,观察皮瓣存活情况及远期效果。结果皮瓣全部存活6例,出现食管瘘最后疤痕愈合2例。结论舌骨下肌皮瓣可用于食管缺损的修补。

  • 标签: 甲状腺癌 外科皮瓣 食管壁术后缺损 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通过不同体位下舌骨位置与下咽气道的相关性研究,了解二者关系,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青年男性30人,每人分别拍摄常规头影测量侧位片及仰卧位头颅侧位片.将舌骨位置与最小矢状咽径大小做相关分析.结果:两种体位下最小矢状咽径大小与舌骨至咽后壁距离均呈显著正相关,与舌骨至蝶鞍点距离呈负相关;两种体位下最小矢状咽径有显著差异.结论:舌骨的位置可做为判定F咽气道大小的重要指标;体位变化亦对下咽气道产生影响.

  • 标签: 舌骨 最小矢状咽径 体位势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测颅法 OSAS
  • 简介:口腔恶性肿瘤包块舌癌、颊粘膜癌、牙龈癌等,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手术切除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在进行切除治疗的同时,同期进行缺损修复,不仅可恢复和改善患者的外形和生理功能,而且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我院自1997年2月开始采用舌骨下肌皮瓣修复口腔缺损,通过对皮瓣温度、颜色、毛细血管充盈、质地、针刺出血试验等观察与护理,皮瓣成活率高,报告如下。

  • 标签: 口腔恶性肿瘤 围手术期护理 肌皮瓣修复 舌骨下 术后缺损 肿瘤切除
  • 简介:患者,男,42岁。胸闷3月余,胃部胀满不适,转颈时症状加重。呼吸科及心内科排除心肺疾病,神经科经CT、MRI检查无异常,诊断为迷走神经功能紊乱症,服镇静类药物无效果,来我科治疗。患者胸锁乳突肌、肩胛舌骨肌、斜角肌均有明显压痛,给予患者上述肌肉放松治疗,5次后胸闷症状缓解,胃部胀满不适消失,随访两月无复发。

  • 标签: 功能紊乱症 肩胛舌骨肌 手法治疗 迷走神经 肌紧张 摘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内静脉肩胛舌骨肌淋巴结(jugulo-omohyoid lymph nodes,JOHLN)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颈内静脉后群淋巴结转移的预警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20例于本中心行侧颈清扫的患者资料,分析JOHLN与颈内静脉后群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JOHLN预测颈内静脉后群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83.5%、46.4%、82.0%、49.1%、74.1%,上部肿瘤JOHLN预测的准确率为84.3%;本研究有11例出现侧颈跳跃式转移,均有JOHLN转移,其中9例为上部肿瘤,2例位于中部。跳跃式转移中有6例出现颈内静脉后群淋巴结转移,且均为上部肿瘤。结论JOHLN能有效预测侧颈转移的风险。尤其是上部PTC,术前评估JOHLN,可帮助决策侧颈淋巴结清扫,减少再次手术或避免侧颈部过度治疗;对于上部肿瘤,JOHLN可能是癌细胞向侧颈转移的优先通道;JOHLN可能是上部肿瘤发生跳跃式转移的媒介。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癌,乳头状 颈内静脉肩胛舌骨肌淋巴结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性别12~16岁青少年上气道、舌骨及牙颌软硬组织差异及其相关性,为临床制定具有性别差异的诊疗参考。方法选择70例骨性Ⅱ类青少年患者,男女比例为1∶1,年龄、垂直骨面型严格匹配。用Invivo 5进行三维重建并测上气道、舌骨及牙颌软硬组织指标,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男、女性患者舌咽体积分别为[(6.68±2.71) cm3、(5.36±1.73) cm3,P=0.019],男、女性患者舌骨垂直距离分别为[(101.56±16.72) mm、(92.44±19.11) mm, P=0.037],具有统计学意义。男、女性Y轴角、NP-FH、RH、PFH、AFH、FHR、OP-SN、IOB、U1-E、Sn-G均有统计学意义。男性上气道与颌骨有显著相关性,女性上气道与牙齿角度及软组织有显著相关性。结论男性舌咽体积更大,牙颌软硬组织趋向于平面平整且上唇及颏部靠前的水平生长型。临床上制定不同性别的诊疗方案时,男性趋向于着重考虑颌骨指标对上气道及舌骨的影响,女性着重考虑牙性指标对上气道及舌骨的影响,旨在逐步建立反映不同性别患者特征的颌骨及牙性指标,为预判不同性别患者治疗后上气道形态及舌骨位置的改变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 标签: 性别 上气道 舌骨 软硬组织 锥形束CT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咽部冰刺激联合摄食训练应用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对舌骨喉复合体动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102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以电脑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女30例,男21例,年龄(63.52±9.63)岁;治疗组女31例,男20例,年龄(62.36±9.12)岁。对照组予以摄食训练,治疗组予以咽部冰刺激联合摄食训练。比较两组患者训练前及治疗4周后视频透视吞咽检查(VFSS)评分、舌骨喉复合体动度及不良事件。采用t检验、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组间统计学比较。结果训练前后治疗组的VFSS评分分别为(2.69±0.34)、(7.96±1.25)分,对照组分别为(2.85±0.41)、(5.62±1.02)分,训练前两组患者VF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两组患者的VFSS评分均高于训练前,且训练后治疗组VFSS评分高于对照组(t=10.358,P<0.001)。两组患者训练前舌骨前移、舌骨上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训练后,两组患者的舌骨前移、舌骨上移距离均高于训练前;且训练后治疗组舌骨前移、舌骨上移距离长于对照组(t=5.296、9.107,均P<0.001)。治疗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96%(1/51),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3.73%(7/51),治疗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27)。结论咽部冰刺激联合摄食训练应用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有助于提高患者吞咽功能,改善舌骨喉复合体动度,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 标签: 脑卒中 吞咽障碍 咽部冰刺激 摄食训练 不良事件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