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少见类型肝脏良性占位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经手术治疗及病理证实的113例原发于肝脏的少见类型良性占位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3例患者中男51例,女62例。年龄12~83岁,平均44.3岁。91.2%为单发病灶,8.8%为多发病灶。手术方法包括肝脏部分切除98例,肝脏消融12例,肝脏部分切除联合消融3例。术后病理共21种类型,占比最大的5种类型为局灶性结节性增生30例、肝细胞腺瘤16例、异型增生结节14例、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12例、黏液性囊性肿瘤11例,共占据了73.5%。术后随访6~120月均健在。结论少见类型肝脏良性占位术前不易确诊。术前磁共振检查有一定帮助。对于未有恶变报道的类型,可以考虑保守治疗或随访观察,交界性或难以明确诊断者应积极手术切除。

  • 标签: 肝肿瘤 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超声影像学检查方法和 CT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肾上腺占位患者临床诊断过程中的应用效果差异。方法: 2017年 3月 -2019年 5月,将本院 64例肾上腺占位患者基于随机方法均等分为两组,每组各包含 32例,参照组行超声影像学检查,研究组行 CT影像学检查,对比两组的诊断准确率衡量项目。结果:研究组的诊断准确率衡量项目高于参照组,组间有差异( P< 0.05)。结论:肾上腺占位患者实施基于 CT影像学检查方法的临床诊断,能获取准确有效结果,支持患者获取良好治疗干预,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肾上腺占位性病变 超声影像学检查 CT影像学检查 诊断结果 对比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乳腺占位鉴别诊断中高频彩超临床诊断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抽选本院就诊乳腺占位患者共91例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7月~2020年8月期间开展回顾性诊断研究。研究期间,研究病例先接受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其后接受超声引导下乳腺占位病理穿刺诊断。以病理诊断结果为基准,分析良性、恶性乳腺占位阳性检出率、敏感度,比较良、恶性乳腺占位血流信号指标差异。结 果:良性乳腺占位、恶性乳腺占位高频彩超阳性检出率较病理诊断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良性乳腺占位、恶性乳腺占位高频超声诊断敏感度均高于90%;恶性乳腺占位高频彩超诊断中PSV、RI、PI指标数据均高于良性乳腺占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高频彩超 乳腺占位性病变 鉴别诊断 应用价值
  • 简介:【 摘要】: 目的 观察分析 超声造影在诊断 肝脏占位中的临床 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 2018 年 3 月 -2019 年 8 月收治的 44 例 肝占位患者作 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均 经肝细胞穿刺活检或术后病理组织检查确诊, 分别行常规超声 检查及超声造影 检查,比较 两种检查 方法的疾病诊断符合 率、不同 病灶大小的疾病诊断符合率 。结果 造影组在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瘤、肝血管癌、肝局灶性脂肪变性、肝局限性结节增生等疾病的诊断符合率均明显高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在肝脓肿诊断符合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肝占位应用超声造影的诊断准确率较高 ,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 标签: 超声造影 常规超声 肝脏占位性病变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 颞叶占位伴癫痫的手术方法,及手术取得的疗效。 方法: 选取 2019 年 1 月~ 2020 年 1 月我院接收的 30 例 颞叶占位伴癫痫患者,将其纳入到本次研究中展开探讨。 对所有患者实施术前检查,采用颅脑磁共振成像、视频脑电图、脑磁图等,对患者脑部病灶情况进行检查,在此基础上对患者实施开颅手术。 结果:手术后与手术前患者症状的改善情况的比较,差异显著( P < 0.05 )。 30 例颞叶占位伴癫痫患者在手术中和手术后均未出现明显的异常现象,且无肢体功能障碍和感染的发生。其中,有 3 例患者在手术后出现了短暂性的失语现象,失语率 10% ,持续 1 周后恢复正常。结论:采用手术方式治疗 颞叶占位伴癫痫,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疾病治疗效果和水平。

  • 标签: 颞叶占位性病变 癫痫 手术治疗
  • 简介:  【摘 要】 目的:分析超声诊断应用在甲状腺占位检查中的影像学表现。方法:选择本院在 2018 年收治的 90 例甲状腺占位病人为对象,对其先行常规检查,之后再选择超声诊断,分析常规检查和超声诊断的效果。结果:常规检查方法甲状腺占位的检出率是 80.00% ( 72/90 ),超声检查方法的检出率是 94.44% ( 85/90 ),两者相比有统计学差异( P<0.05 )。结论:对甲状腺占位的临床检查中采取超声诊断方法,可显著提高检出率,应用价值高,值得推荐。    【关键词】 超声诊断 ; 甲状腺占位 ; 影像学表现    甲状腺占位在临床上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多发病,分为良性和恶性病,根据其特点,良性早期没有明显的症状表现,症状观察方式往往难以得到确诊,在病变体积增大的进程中,可能会伴随呼吸、吞咽困难及声音嘶哑等,进而形成恶性病,引发恶性肿瘤等,而恶性病若未进行及时有效治疗,将会对病人生命安全带来极大威胁 [1] 。因此,对甲状腺占位性质进行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进一步分析超声诊断应用在甲状腺占位的诊断中所具有的临床价值,现对本院 2018 年收治的 90 例患者进行研究,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选择 2018 年全年间收治的 90 例经病理学证实为甲状腺占位病人,其中,男性有 31 例,女性有 59 例 ; 年龄介于 29 岁至 70 岁之间,平均年龄是( 46.31±2.58 )岁 ; 甲状腺病史介于 1 年至 26 年之间,平均是( 15.22±4.34 )年。所有病人对于本组研究均知情并且同意,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首先对所有病人实施常规的诊断方法,即观察患者的症状表现,分析其基本临床症状。接着对所有病人实施超声检查,具体方法如下:选择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所生产的 GE 730 与日本西门子公司生产的 SIEMENS3000 两种型号超声设备对病人进行检查。所有病人在接受超声检查过程中,去枕平卧取仰卧位,将颈部充分保留,并嘱咐病人尽可能保持自然的呼吸状态,使颈部和胸部肌肉充分放松,检查时不可吞咽和深呼吸。接着把探头频率调至 11MHz 左右,先从整体上观察病人的甲状腺,包括活动程度、内部回声、所处位置、峡部厚度、上下径、前后径及左右径等。最后重点观察病人甲状腺占位情况,记录好病变所处的位置、波及的范围、病变的大小、形态、数量、内部回声、钙化情况以及边缘规整、边界清晰程度等,同时观察周围情况,得出结果。     1.3 诊断标准    对本组研究所选择的所有病人经过检查后评价其甲状腺良性、恶性病情况,其中,良性的表现为:甲状腺病灶存在多发性特点,且病灶的周围晕环比较完整,形态比较规则,边缘比较清晰,甲状腺内部回声较均匀,且钙化影像显示粗大,血流并不丰富。恶性病的表现为:大多数表现为单发性病灶,甲状腺外部形态规则性差,边缘不清,内部回声不均,钙化影像中表现为砂砾样,血流较丰富。     1.4 统计学处理    将本组研究的结果数据用 SPSS23.0 软件进行统计,对比差异以 P<0.05 表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检出率情况    在本次研究结果中,常规检查方法甲状腺占位的检出率是 80.00% ( 72/90 ),其中,检出恶性病者 11 例,检出良性者 61 例 ; 良性中,检出为甲状腺炎者 13 例,结节性甲状腺肿者 9 例,甲状腺腺瘤者 15 例,甲亢 24 例。超声检查方法的检出率是 94.44% ( 85/90 ),其中,检出恶性病者 15 例,检出良性者 70 例 ; 良性中,检出为甲状腺炎者 16 例,结节性甲状腺肿者 7 例,甲状腺腺瘤者 15 例,甲亢 32 例。病理学结果中,检出恶性病者 16 例,检出良性者 74 例 ; 良性中,检出为甲状腺炎者 17 例,结节性甲状腺肿者 8 例,甲状腺腺瘤者 17 例,甲亢 32 例。     2.2 超声诊断的影像学特点    在本组研究中,病人多数结节内存在砂砾样钙化情况,表现为点状强回声或者针尖样强回声,常可汇集为簇状,其后无声影 ; 结节的回声减弱 ; 结节内紊乱、血流丰富,呈现中央型血供状态 ; 结节边界并不规则,且向周边呈浸润发展 ; 横截面的前后径比左右径大。以上指标表示恶性病特异性比较高。     3 讨论    甲状腺占位发生的原因比较多,临床表现无典型性,以往多依赖于触诊来诊断,不但容易漏诊,还无法准确判断病变的良恶性质。随着近年来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甲状腺占位诊断的准确率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其不仅可以发现 <2mm 微小病变,还可以准确判断良恶性质 [2] 。临床通过超声、 CT 和磁共振等对甲状腺占位进行检查,均能较好的明确病变位置、范围、大小、数量、边缘及周围情况等,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3] 。和 CT 、磁共振等诊断方法相比,超声诊断的操作更加简便,且无辐射、无创伤、价格低、可重复检查等,因此,其更适合用于甲状腺占位筛查中。    甲状腺占位可以分为良性和恶性病良性包含甲状腺炎、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腺瘤以及甲亢等,恶性病即甲状腺癌。不同的病变都会呈现出不同的超声图像表现,其中,甲状腺炎:甲状腺体积增大,探头加压有痛感,有多个回声减弱区,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 ; 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弥漫性肿大,有均匀低回声或等回声,病变为椭圆或圆形,边界清楚,晕环征明显,病变内有囊变或者出血可探及不规则液性暗区 ; 甲状腺腺瘤:病变为圆形或者类圆形,大小不一,有均匀低回声或等回声,有包膜,边界清晰 ; 甲亢:甲状腺的对称、弥漫及均匀程度加深,形态规则,边界清晰,回声偶增强或者降低,周围组织不受侵袭,只有受压移位情况,血流信号丰富 [4] 。甲状腺癌:病变的边界不清晰,内部回声不均,形状不规则,钙化较多,呈砂礫样或者簇状,坏死组织有液性暗区,后方有声影,对邻近组织产生侵袭,呈蟹足样变化 [5] 。    综上,超声诊断应用于甲状腺占位的检查中具有操作方便无辐射、无创伤、价格低、可重复检查等优势,可作为甲状腺占位诊断的首选方式。    参考文献     [1] 赵竹筠 . 超声检查在甲状腺良恶性占位诊断中的作用 [J]. 实用医技杂志, 2018 , 25 ( 04 ): 365-367.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显像对心脏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自2015年1月至2018年9月于北京安贞医院行18F-FDG PET/CT全身显像的3 678例受检者中,心脏占位患者共51例(1.39%)。将28例有病理诊断的心脏占位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10例,女18例;年龄:18~84 (52±14)岁。依据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原发良性组(组1,n=9),原发恶性组(组2,n=9),淋巴瘤组(组3,n=6),继发恶性组(组4,n=4)。患者均行早期(1 h) 18F-FDG PET/CT显像,其中22例患者(组1、2、3、4分别有6、7、6、3例)行延迟(2 h)显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Scheffe检验比较4组间病灶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和病灶/本底比值(TBR)差异,TBR=SUVmax/肝平均标准摄取值(SUVmean);另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组1、2、3、4早期显像SUVmax[SUVmax(early)]分别为2.6±1.5、9.9±4.0、20.5±6.1、9.2±5.8 (F=21.39, P<0.01),其中组1低于组2和组3,组3最高(均P<0.005);4组早期显像TBR(TBRearly)分别为1.1±0.6、4.1±1.6、9.4±2.6、3.7±2.0 (F=29.15, P<0.01),其中组1低于组2和组3,组3最高(均P<0.005)。4组延迟显像SUVmax [SUVmax(delay)]分别为2.4±1.2、11.0±5.9、25.8±7.7、13.7±7.7 (F=16.01, P<0.01),延迟显像TBR(TBRdelay)分别为1.3±0.7、5.5±2.9、14.4±4.9、7.9±5.0(F=14.78, P<0.01),其中组3均高于组1和组2(均P<0.005)。ROC曲线鉴别心脏肿瘤良恶性的最佳界值如下:SUVmax(early)=4.2、TBRearly=1.6,SUVmax(delay)=4.6、TBRdelay=1.9,各界值对应的诊断心脏恶性肿瘤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19/19、8/9、96.4%(27/28);19/19、7/9、92.9%(26/28);16/16、6/6、100%(22/22);16/16、5/6、95.5%(21/22)。结论18F-FDG PET/CT显像能较为准确地诊断心脏恶性肿瘤,而延迟显像能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 标签: 心脏肿瘤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脱氧葡萄糖 诊断,鉴别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分析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肝脏肿块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 2016年 9月 -2019年 3月收治的肝脏肿块患者 195例,均进行超声弹性成像和超声造影检查。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方法对鉴别肝脏良恶性肿块的诊断价值。结果 肝脏恶性肿块的评分为( 4.15±0.47)分,明显高于肝脏良性肿块的( 2.22±03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本组 195个肝脏占位中,超声弹性成像准确诊断 185个,其中恶性肿块 85个,良性肿块 93个。 弹性成像检查的敏感性、准确性、特异性分别为93.00%、 91.28%、 91.28%,超声造影检查的敏感性、准确性、特异性分别为 91.00%、 89.74%、 89.7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诊断与鉴别诊断肝脏良恶性肿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且与超声造影在诊断肝脏恶性肿块方面价值相当。

  • 标签: 超声检查 造影剂 弹性成像 肝脏肿块 良恶性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造影检查对肾脏非典型占位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9年6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44例肾脏非典型占位患者的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资料。男26例,女18例。年龄(55.9±13.7)岁。44例共47个占位,均行常规超声检查观察肿物的位置、大小、回声、边界、彩色血流情况,做出常规超声诊断。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肿物增强时相、增强水平、增强模式、是否有环状增强,做出超声造影诊断。将超声检查诊断与最终病理或临床诊断进行比较。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对肾脏非典型占位的诊断效能。结果本研究47个病灶中,诊断为恶性15个,良性32个。19个病灶经手术病理诊断,分别为肾细胞癌13个、肾淋巴瘤2个、肾囊肿3个、炎性肉芽肿1个;28个经增强CT或MRI检查诊断为良性肿瘤或假性肿瘤,且定期随访≥1年无变化,分别为血管平滑肌脂肪瘤5个、囊肿15个、肾连接部皮质缺损3个、肾柱肥大2个、未萎缩肾实质1个、驼峰肾1个、瘢痕1个。常规超声检查病灶最大径(2.5±1.3)cm。肾细胞癌常规超声检查以低回声多见(8/13);超声造影检查以快进快出为主(9/13),多为不均匀低增强(6/13),9个发现假包膜,6个发现坏死。2个肾淋巴瘤常规超声检查均为低回声;超声造影检查均为快进快出,等增强1个,低增强1个。5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常规超声检查为高回声;超声造影检查以慢进慢出为主(4/5),低增强2个,高增强2个,等增强1个。肾囊肿常规超声检查以无回声多见(16/18);超声造影检查,单纯性肾囊肿无增强,复杂性肾囊肿囊壁或分隔薄且均匀强化,呈慢进慢出、等增强或低增强。炎性肉芽肿常规超声检查呈囊实性;超声造影检查实性部分与肾实质同步强化,呈低增强。肾柱肥大、驼峰肾和局限性未萎缩肾实质常规超声检查为低回声;超声造影检查为与肾实质同进同出的均匀等增强,无明显包块轮廓出现。肾连接部皮质缺损和瘢痕常规超声检查为高回声,超声造影检查自始至终无增强。常规超声检查将1个炎性肉芽肿、1个未萎缩肾实质、2个复杂肾囊肿误诊为恶性,2个高回声肾细胞癌误诊为良性;超声造影检查仅将1个炎性肉芽肿误诊为恶性。常规超声检查对良恶性病诊断的敏感性为86.7%,特异性为87.5%,准确性为87.2%,ROC曲线下面积0.871。超声造影检查对良恶性病诊断的敏感性为100.0%,特异性为96.9%,准确性97.9%,ROC曲线下面积为0.984。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检查的ROC曲线下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结论超声造影检查对肾脏非典型占位的诊断效能优于常规超声检查,对于常规超声检查诊断困难的肾肿瘤,以及酷似肾占位病变良性和解剖异常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优势。

  • 标签: 肾肿瘤 超声造影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对鞍区占位患者视神经损伤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山西省人民医院2014年7月至2018年12月鞍区占位患者中眼科常规检查及视野检查无异常的22例(44只眼)为观察组;本院健康职工中选取22例(44只眼)为健康对照组。应用SD-OCT检测视盘周围和其四个象限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平均厚度及黄斑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复合体(mGCC)各层平均厚度,对检测结果进行对比,评估视神经的损伤。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pRNFL)和mGCC对鞍区占位视神经损伤的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pRNFL平均厚度[(96.19±16.86)μm]低于健康对照组[(109.59±7.79)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85,P=0.000)。观察组mGCC、黄斑区神经纤维层(mRNFL)、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层-内丛状层(GCL+)的平均厚度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94,3.478,3.557;P=0.005,0.001,0.001)。pRNFL、mRNFL、GCL+、mGCC的AUC值分别为0.757、0.643、0.702、0.688,诊断价值依次为pRNFL>GCL+>mGCC>mRNFL。结论SD-OCT在鞍区占位患者视神经损伤的早期诊断中具有临床价值,其中pRNFL的诊断价值高于mGCC。

  • 标签: 视神经损伤 神经纤维 视神经 视盘 病变,占位,鞍区 断层扫描,光学相干,频域 复合体,神经节细胞
  • 简介:【 摘要】: 目的 观察分析 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肝脏肿块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临床 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 2018 年 5 月 -2019 年 9 月收治的 90 例 肝脏肿块患者 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均 行超声弹性成像和超声造影检查。然后 以手术病理结果作 为金标准,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方法在 鉴别肝脏良恶性肿块中 的诊断价值。结果 肝脏恶性肿块的评分为( 4.19±0.52 )分,肝脏良性肿块的评分为( 2.27±0.36 )分,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本组 90 个肝脏占位中,超声弹性成像准确诊断 87 个,其中恶性肿块 34 个,良性肿块 53 个。 弹性成像检查的敏感性、准确性、特异性分别为 93.15% 、 91.31% 、 91.29% ,超声造影检查的敏感性、准确性、特异性分别为 92.14% 、 90.65% 、 91.04%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 标签: 超声检查 造影剂 弹性成像 肝脏肿块 良恶性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离体肝切除联合自体肝移植(ELRA)治疗肝脏复杂占位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09年6月至2017年5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50例行ELRA肝脏复杂占位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36例,女14例;中位年龄为51岁,年龄范围为13~69岁。患者均行ELRA。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术后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或电话方式进行随访。患者出院后前6个月行个体化随访,此后每3~6个月随访1次,了解患者肿瘤复发及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9年5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结果(1)手术情况:5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ELRA,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示R0切除率为100%(50/50)。50例患者手术时间为(630±186)min,其中9例肝脏良性占位患者手术时间为(684±168)min,41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手术时间为(618±190)min。50例患者临时性下腔静脉重建与门腔分流操作时间为(35±9)min,无肝期时间为(256±71)min,术中出血量为2 000 mL(400~10 000 mL),剩余肝脏质量与标准肝脏质量比值为65%±16%,其中9例肝脏良性占位患者剩余肝脏质量与标准肝脏质量比值为63%±14%,41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剩余肝脏质量与标准肝脏质量比值为65%±17%。50例患者中,35例血管侵犯(肝脏良性占位7例、肝脏恶性肿瘤28例),其中24例行体外血管整形重建术(肝脏良性占位6例、肝脏恶性肿瘤18例);12例胆管侵犯,因胆总管无法对端吻合行胆肠吻合术(肝脏良性占位5例、肝脏恶性肿瘤7例);2例胃癌肝转移、1例结肠癌肝转移、1例胰腺癌肝转移分别联合行胃癌根治术、结肠癌根治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术后情况:50例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为25 d(11~169 d)。50例患者中,12例发生胸腔积液,行胸腔穿刺引流术;10例发生胆汁漏,行腹腔穿刺引流术;3例发生胆总管吻合口漏,行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或胆道支架植入术;6例行2次手术,其中4例因腹腔出血行剖腹探查术,1例因腹腔出血合并门静脉血栓行剖腹探查门静脉重建术,1例因肝衰竭行抢救性肝移植。50例患者术后90 d内死亡9例,均为肝脏恶性肿瘤患者,其中3例死于重症感染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3例死于急性肝衰竭,2例死于腹腔出血,1例死于肺动脉栓塞。(3)随访情况:5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119个月。50例患者ELRA术后总体生存时间为17个月(1~119个月),1、3、5年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8.0%、45.9%、41.1%和41.9%、33.4%、30.8%;9例肝脏良性占位患者ELRA术后总体生存时间为68个月(10~114个月),1、3、5年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均为88.9%;41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ELRA术后总体生存时间为15个月(1~119个月),1、3、5年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3.4%、36.6%、31.0%和31.5%、21.0%、18.0%。肝脏良性占位与肝脏恶性肿瘤患者ELRA术后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626,11.766,P<0.05)。结论ELRA可用于治疗肝脏复杂占位,治疗肝脏恶性肿瘤患者的筛选标准应更加严格,以降低围术期病死率。

  • 标签: 肝肿瘤 离体肝切除 自体肝移植 围术期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显微镜下微创通道手术切除腰椎椎管内占位的手术方式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采用手术治疗的26例腰椎椎管内髓外占位(硬膜下24例,硬膜外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4例病变长度<3 cm;2例病变为多节段,其中1例病变长度为7 cm,1例为22 cm;均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显微镜微创通道手术切除病变。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标准评估局部疼痛的改善程度,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标准评估脊髓功能的改善情况;影像学随访关节突损伤程度及脊柱稳定性。结果26例患者的病变均为全切除,术后无神经功能障碍加重、脑脊液漏及感染者。术后随访时间为12~16(13.6±1.3)个月。16例神经根疼痛患者术后3个月疼痛均完全缓解,VAS评分中位数由术前的7分(5~9分)降至0分(0~1)分;术后12个月,26例患者的JOA评分由术前的(11.4±1.7)分恢复至(25.7±0.9)分。与术前比较,VAS评分和JOA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CT复查显示关节突及脊柱稳定性均未受影响,随访期影像学证实病变无一例复发。结论神经电生理监测下显微镜微创通道手术切除腰椎椎管内较小的占位及多节段囊性病,全切除率高、并发症少,对肌肉、关节突关节损伤小,脊柱稳定性好。

  • 标签: 腰椎 椎管内肿瘤 显微外科手术 微创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穿刺活检及增强MRI诊断在甲胎蛋白(AFP)阴性肝占位病变的准确性及穿刺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7年1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超声科行穿刺活检AFP阴性的肝占位患者资料共59例,其中男35例、女24例,25~67(51±3)岁,血AFP在正常范围内,比较超声引导穿刺活检病理结果和MRI两者之间的差异,分析其诊断价值并记录穿刺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组59例病例,其中恶性病占54.2%(32/59),良性占45.8%(27/59),超声引导穿刺活检术的灵敏度、特异度均为100%,而增强MRI分别为96.9%和81.5%。穿刺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腹、盆腔出血、感染、气胸等严重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穿刺活检和增强MRI对诊断AFP阴性肝占位病变均安全,但超声更准确,当患者临床症状较轻且缺乏特异性、增强影像学诊断存在不确定性时,选择超声引导下穿刺更有利于明确病灶的性质。

  • 标签: 甲胎蛋白类 肝肿瘤 超声检查,介入性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同轴套管针穿刺活检联合超声造影在肝脏占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采用超声引导下同轴套管针穿刺联合超声造影行肝脏肿物穿刺活检的165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09例,女56例;平均年龄(56±11)岁;病灶直径(3.4±1.2)cm。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采用超声引导下同轴套管针穿刺联合超声造影进行肝脏肿物定位穿刺活检。观察穿刺和取样情况、病理诊断、穿刺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同轴套管针一次穿刺可多点、多次、多方向取样。穿刺成功率100%(165/165),平均取样次数为3~4次。病理结果确诊率为100%(165/165),其中肝细胞癌98例,胆管细胞癌12例,炎性假瘤3例,上皮源性肿瘤2例,结核2例,结节性肝硬化9例,转移瘤18例,海绵状血管瘤3例,肝腺瘤5例,炎症性改变5例,局灶性结节性增生6例,胆管错构瘤1例,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1例。穿刺后并发症包括局部轻度疼痛,发生率33.9%(56/165);出血,发生率0.6%(1/165)。结论超声引导下同轴套管针穿刺联合超声造影进行肝脏肿物穿刺活检操作简单易行,能清晰显示穿刺目标,辨认病灶活性,且可一次穿刺,多点取材,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肝肿瘤 活组织检查,细针 超声检查,介入性 同轴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帧频超声造影(H-CEUS)在肝富血供结节动脉期成像的优势及其潜在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因肝局灶性病而行超声造影(CEUS)检查患者88例。根据病理及增强磁共振结果分为恶性组和良性组。研究对象分别行超声、CEUS和H-CEUS检查并记录动态图像。2位医师分别对超声、CEUS和H-CEUS图像进行独立分析并记录结果,统计分析CEUS和H-CEUS图像特征。采用t检验比较良性组和恶性组患者年龄和结节最大径的差异,采用χ2检验比较良性组和恶性组患者性别、结节数量和结节血流的差异、2种超声造影模式特征(开始增强时间、增强程度、均匀性、方向和血管形态)的差异以及2种造影模式下不同大小恶性结节血管形态的差异。结果良性组与恶性组间患者年龄(t=3.428,P=0.001)、结节最大径(t=3.039,P=0.003)及结节血流比较(χ2=8.159,P=0.0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开始增强时间、增强程度与均匀性在CEUS和H-CEUS技术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造影增强方向及血管形态在2种造影技术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4.795、11.510,P均<0.05)。结节最大径≤3.0 cm的恶性组中2种造影技术在显示血管形态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983,P<0.001),结节最大径>3.0 cm的恶性组中2种造影技术在显示血管形态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提高超声图像帧频有助于准确地显示动脉期的增强特征和血管形态,尤其是对于最大直径≤3.0 cm的富血供结节H-CEUS可以弥补CEUS在这方面的局限性。

  • 标签: 超声造影 局灶性肝结节 肝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经胸心脏超声造影与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心脏站位性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本医院自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期间收治的60例心脏站位性病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分别给予患者经胸心脏超声造影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对比两种检查的心脏站位性病诊断准确率。结果: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对心脏站位性病的诊断准确率为85.00%,经胸心脏超声造影检查对心脏站位性病诊断的准确率为70.00%,数据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心脏站位性病诊断中具有良好的临床意义,可以清晰显示出患者心脏站位的实际情况,表现出心脏站位的位置、大小、毗邻关系以及形状等,给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确定提供了准确的诊断依据,临床检查意义重大。

  • 标签: 经胸心脏超声造影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心脏站位性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妇科良性性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3月至20205月间我院妇科收治的良性性病患者100例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实施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比较分析患者在治疗后的效果;结果100例患者的穿刺治疗首次便取得成功,液体被全部抽取干净,治疗结束后囊腔无回声,病变部位得到有效控制。所有患者未见并发症。结论妇科良性性病应用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方式,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患者的康复。

  • 标签: 超声引导 介入治疗 妇科 良性囊性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磁共振成像(MRI)在胆囊良性与恶性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早期鉴别诊断胆囊病变提供新思路。方法回顾分析天津市南开医院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连续收治的115例胆囊病变患者资料,其中男性50例,女性65例,年龄(57±12)岁。所有患者均接受MRI检查及组织病理检查,以组织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评估MRI诊断胆囊病变良性与恶性的效能;Kappa检验评价一致性。结果115例胆囊病变患者经组织病理检查共检出胆囊良性70例,其中胆囊息肉24例,胆囊腺肌症19例,胆囊腺瘤9例,胆囊或胆管结石18例;恶性病45例,胆囊腺癌37例和胆囊鳞状细胞癌8例。115例胆囊病变患者MRI检查结果显示良性64例,恶性病42例,一致率92.2%(106/115)。MRI诊断胆囊恶性病的灵敏度为93.3%(42/45),特异度为91.4%(64/70),阳性预测值为87.5%(42/48),阴性预测值为95.5%(64/67)。MRI检测与组织病理检查一致性Kappa值为0.838。结论MRI鉴别诊断胆囊病变良性与恶性效能较高,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性较好,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胆囊 磁共振成像 恶性病变 诊断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