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范长江是20世纪我国著名记者。当年,他为我国的独立和自由呼号,感动和鼓舞了亿万读者,在我国民主革命时期起过巨大的启蒙作用。他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创建人民新闻事业的功绩十分卓著,晚年还留下改进记者工作的宝贵教导。1991年,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决定设立"范长江新闻奖",树他为学习榜样,激励同业后来人。今年是范长江诞生100周年,本刊特约上世纪30年代即随同范长江工作的于友老先生撰写此文。

  • 标签: 范长江新闻奖 记者工作 新闻工作者协会 导师 民主革命时期 新中国成立
  • 简介:范长江同志被誉为“我国现代新闻史上最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一九八八年,在纪念中国记协成立五十周年之际,会议主席团、书记处作出决定,确认五十年前在上海成立的、由范长江参加发起并领导的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是中国记协的前身。在此以前,记协主席团还决定成立范长江

  • 标签: 范长江 《大公报》 共产党 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 毛泽东 蒋介石
  • 简介:范长江是靠在《大公报》上发表西北系列通讯开始在新闻界崭露头角的,一方面《大公报》于他有恩,另一方面他对《大公报》也是做出贡献的。但在武汉《大公报》时期,他却离开,是主动还是被迫,其中的原因成为一个不大不小的谜案。以前大家多认为是范长江的政治态度,在采访完西安事变后发生重大变化,自动“投共”去了;现在大家都比较认同是范长江的一句话惹恼了张季鸾,即值夜班是“出卖健康”,于是被张季鸾下了逐客令。

  • 标签: 《大公报》 范长江 政治态度 西安事变 张季鸾 新闻界
  • 简介:1938年春,台儿庄大捷之后,先父严怪愚到了徐州。同旅社住的一位《武汉日报》的记者告诉父亲,说:“名记者范长江明天便要到徐州来了!”语意中似挟讽诮。父亲说:“本是名记者嘛!我们欢迎!”他愤愤地说:“什么名记者?!我就不信那一套!未来之前,先创气氛,要别人为他准备住处,安排生活;既来之后,又大宴宾客,到处拉扯,简直像个大官僚!老实说,没有《大公报》这块牌子,凭他的本事,他‘红’得起来吗?”(长江当时是汉口《大公报》战地特派员)父亲说:“我佩服的倒是他的本事,而不是《大公报》这块牌子。

  • 标签: 严怪愚 范长江 记者 友谊
  • 简介:1927年6月,发生了四川军阀屠杀学生的“三·三一”大惨案,当时范希天还是一个17岁的中学生,他只身流亡到武汉,参加了第二十军的学兵营,当了一名小兵。后来他随营开拔到南昌,并正式进入以贺龙为军长的第二十军,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起义失败后,他跟着撤退的部队,辗转到过潮汕、广州、福建、江西,后来到了南京。

  • 标签: 新闻社 范长江 国际 南昌起义 中学生
  • 简介:建国以来,我的父亲范长江先生对自己的新闻工作生涯,一直十分低调。他只是在《记者工作随想》等文章中对往事偶有提及,即使对家人也很少谈及他在三十年代如何做记者。旧版的《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一直静悄悄地摆放在他的书柜里,我却从未听他讲解过这两本书。文革后我在北大研修新闻专业时,才从教科书中知道,父亲当年的记者经历非比寻常,他的两本书被视为中国新闻界的经典之作,但他本人却一直对自己的过去淡然视之,毫无矜功自傲之意,甚至似乎刻意回避这个话题,有人建议他重新再版这两本书,也被他明确拒绝了。而我心中隐约感到,父亲的低调不仅仅是出于谦恭自省,而是个中另有缘由:以其对历史与社会异常敏锐的洞察力,我父亲对这两本书可能招致的政治风险,或许早有不祥的预感。

  • 标签: 长江 回归 新闻工作 政治风险 父亲 记者
  • 简介:范长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记者,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便以大无畏的勇气和民众立场对我国的西北进行了真实的考察报道,最后集成《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书,使人们了解到了中国西北的真实情况,同时也显示了其新闻作品所具有的艺术特色。

  • 标签: 新闻作品 艺术特色 范长江 《中国的西北角》 无产阶级 30年代
  • 简介:在战云密布的西安两人相见恨晚1937年2月4日,周恩来在战云密布的西安,会见了冲破重重阻力,从绥远前线赶来采访的《大公报》记者范长江。“你在红军长征路上写的文章,我们沿途都看到了。我们红军里面的人,对于你的名字都很熟悉。你跟我们党和红军都没有关系,我们很惊异你对于我们行动的研究和分析。”周恩来握着

  • 标签: 周恩来 范长江 毛泽东 国民党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大公报》
  • 简介:1936年发生的西安事变,历史已有公论,正如毛泽东所说:“西安事变的和平饵决成了时局转换的枢纽,在新形势下的国内的合作形成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发动了。”从此,结束了自1927年以来的十年内战,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胜利。然而,第一位冲破国民党新闻封锁线,向全国人民公开报道西安事变真相和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确政策的,却是当时还不是共产党员的《大公报》记者范长江

  • 标签: 西安事变 范长江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真相 中国共产党 《大公报》
  • 简介:范长江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最杰出的新闻记者。我国新闻界的最高奖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只有两个,一个是邹韬奋,一个是范长江。这说明他们在中国新闻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巨大的威望和长远的影响力,是中国新闻界的“双子星座”。他们是广大新闻工作者的楷模,引领着一代代新闻工作者,为发展繁荣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而不断地奋斗。研究范长江,写好范长江传记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长江 新闻工作者 新闻记者 新闻事业 新闻界 中国
  • 简介:摘要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在进行机电设备安装的过程中会经常出现很多的技术问题,这就要我们高度重视起来,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改善,从而为机电安装工程的安全和质量提供一定的保障,基于此,本文分析了机电设备安装常见的技术问题及完善措施。

  • 标签: 机电设备 安装 技术问题 对策
  • 简介:范长江(1909—1970),原名希天,四川内江市人,是我国著名的新闻工作者,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他以《大公报》“旅行记者”身份,首次公开报道红军万里长征真实情况以及第一次向全国公开报道西安事变真相,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日的方针、政策。当年,他的延安访问记《陕西之行》轰动全国、闻名于世。

  • 标签: 范长江 新闻工作 《大公报》 万里长征 西安事变 《陕西之行》
  • 简介:“我们红军里面的人,对于你的名字(指范长江——笔者注)都很熟悉。你和我们党和红军都没有关系,我们很惊异你对于我们行动的研究和分析。”——周恩来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范长江,是以报道红军长征著称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三十年代中期震撼中国和世界的重大事件,是人类发展进程中的伟大壮

  • 标签: 人类发展进程 国民党军 埃德加·斯诺 《大公报》 江油 徐向前
  • 简介:摘要: 范长江,我国著名新闻从业者,他的新闻思想不仅指导了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实践,在当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自 21 世纪起,我国公共卫生事件频发,疫情报道在新闻中受到高度重视,本文以范长江坚持事实求是,以民为本的新闻思想为指导,范长江本人新闻业务的实践为模范,探索其对现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闻报道的启示意义。

  • 标签: 范长江新闻思想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 新闻实践
  • 简介:摘要随着可持续发展观的落实深化,我国各个省份都朝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形态过度。很多企业的发展都过于依赖资源,资源型企业要想发展只能通过创新手段实现对资源的充分利用才能迎合市场变化。在整合相关大型电厂能耗现状中,很多电厂中忽略了热能与动力工程中热能的损耗情况,导致相关电厂的盈利点浮动不均。本文就节能降耗中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实际运用为落脚点,着重根据现阶段能耗情况进行讨论,力求优化热能损耗排查分析程序,强化热能损耗控制,提升与调压技术相关的技术含量,为我国的电厂可持续发展奠基。

  • 标签: 能与动力工程 电厂 实际运用
  • 简介:近三十年来范长江的研究发展至今已呈现出遭遇瓶颈的态势。突破瓶颈,深化研究须突破三个问题:范长江是“人”还是政治符号问题;范长江的世界观及其内在矛盾问题;特殊语境的理解与历史理解问题。

  • 标签: 瓶颈 “人” 世界观 历史理解
  • 简介:2009年11月,在全国新闻界喜迎第十个记者节的时候.中国记协召开了纪念范长江百年诞辰座谈会。范长江青少年时代就追求革命、追求进步,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5年,他不辞辛劳,克服困难,历时10个月.深入我同西北部地区考察采访,公开报道了红军长征,采写了《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经典作品。1939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

  • 标签: 范长江 坚持真理 《中国的西北角》 崇尚 人民 品行
  • 简介:新闻媒体“走转改”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如失实报道仍有发生,虚假报道仍见诸于媒体。为了更好地改进新闻报道,培养优秀的新闻记者,需要继续深化“走转改”,范长江的新闻实践及新闻思想可以为“走转改”提供有益的借鉴,特别是其新闻思想中“群众观点的建立”、“正确而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深入实际的采访作风”,对深化“走转改”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 标签: 范长江 新闻思想 “走转改” 群众观点
  • 简介:2009年5月23日,《范长江记者生涯研究》首发式暨中国人民大学蓝鸿文教授80寿辰和从教55年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举行,来自我国新闻界及新闻教育界的100余位相关人士出席了研讨会。此次活动是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这为2009年范长江诞辰100周年的多种纪念活动拉开了序幕。

  • 标签: 学术研讨会 范长江 蓝鸿文 首发式 记者 中国人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