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MTT法是评价细胞增殖的常规方法,但有时有一定的假阳性率。本文从细胞衰老角度进行研究,探讨假阳性率产生的原因和改进方法。方法使用能引起细胞衰老的抗肿瘤药物博来霉素和博宁霉素,处理人子宫颈癌HeLa细胞和人乳腺癌MCF-7细胞,采用MTT、SRB、台盼蓝染色计数法和克隆形成率等方法检测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衰老相关的β-半乳糖苷酶染色确定衰老细胞。结果低浓度的博宁霉素处理MCF-7细胞,明显引起细胞衰老。MTT法测得的IC50值最大,SRB和台盼蓝染色计数法测得的IC50值次之,克隆形成率法最为敏感,测得的IC50值最小,达到了nM级。结论细胞衰老明显影响一些抗肿瘤药物的MTT评价结果,使用克隆形成率法是最为可靠的克服细胞衰老影响的方法。

  • 标签: 细胞衰老 药效评价 MTT法 博来霉素类 抗肿瘤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桂枝茯苓胶囊治疗子宫肌瘤的药效。方法:纳入72例子宫肌瘤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用西药米非司酮治疗,观察组采取桂枝茯苓胶囊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瘤体体积、子宫体积及血各项性激素(E2、P、FSH、LH)均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降低幅度较对照组显著(P<0.05)。结论:应用中药桂枝茯苓胶囊治疗子宫肌瘤有助于缩小病灶及改善性激素水平,药效满意,

  • 标签: 桂枝茯苓胶囊 子宫肌瘤 药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不同炮制方法对中药药效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5月~2019年5月期间本院接收的以中药方式进行治疗的患者84例,根据所选炮制方法的不同(修制、火制、水制、水火同制),分别分为A、B、C、D四组,对比每组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四组患者服用不同炮制方法制备的中药后,其水火同制的D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5.2%,明显高于其他三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组合C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药材可采用不同方法进行炮制,其不同炮制方法对中药成分的影响各不相同,因此需要选择最为适宜的炮制方法,以此获得中药药效的最大发挥程度。

  • 标签: 炮制 中药 药效 效果
  • 简介:选用环虫酰肼5%悬浮剂1800mL/hm2,氯虫苯甲酰胺20%悬浮剂150mL/hm2,阿维菌素1.8%乳油1500mL/hm2进行药效对比试验防治稻纵卷叶螟。试验结果表明:环虫酰肼5%悬浮剂1800mL/hm2,氯虫苯甲酰胺20%悬浮剂150mL/hm2对稻纵卷叶螟有较好的防效,两者药后14d防效分别为91.3%、90.2%,且对水稻生长安全,对其他有益生物未见药害。建议使用时,用环虫酰肼5%悬浮剂1800mL/hm2或氯虫苯甲酰胺20%悬浮剂150mL/hm2于水稻稻纵卷叶螟1龄幼虫高峰期兑水6750L在水稻叶面均匀喷雾。

  • 标签: 药剂 稻纵卷叶螟 田间药效
  • 简介:目的比较吗啡在纤支镜术前联合阿托品应用与单用阿托品的麻醉效果。方法随机将120名需行纤支镜检查的患者分成A、B两组,术前均常规雾化吸入2%利多卡因。A组术前三十分钟肌注吗啡5-10mg,阿托品0.5mg。B组术前三十分钟只肌注阿托品0.5mg。结果A组在咳嗽程度、缺氧程度、声门开放程度、术后恢复方面优于B组(P〈0.05)。结论纤支镜术前应用吗啡联合阿托品的麻醉效果优于单用阿托品。

  • 标签: 阿托品应用 术前应用 纤支镜术 吗啡 用药效果 肌注阿托品
  • 简介: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基于药物系统生物学的药效评价方法研究。该研究采用了一种全新的药效评价方法,通过结合药物系统生物学和人工智能技术,对药物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估。该方法不仅能够全面地了解药物对生物体的作用,还能够预测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为新药的研发和临床试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 标签: 药物系统生物学 人工智能 药效评价 治疗效果 安全性 理论支持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探讨影响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合理用药效能的危险因素,并对患者合理用药效能建立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8年1-8月于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内分泌病房住院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305例,其中女性患者166例(54.4%),年龄(74.9±7.2)岁、病程(15.2±9.6)年,住院天数(10.4±3.2)d,降糖药使用数量(2.0±0.9)种。采用合理用药效能量表(SEAMS)、Morisky依从性量表(MMAS)、用药与再配药依从性量表(ARMS)、查尔森共病指数(CCI)和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等对患者进行评估,记录患者主要生化指标,Logistic分析患者合理用药效能的影响因素,ROC构建风险预测模型。结果根据SEAMS结果,效能足(≥26分)组患者233例(76.4%),效能不足(<26分)组患者72例(23.6%),两组患者年龄、病程、住院天数和空腹血糖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空腹血糖水平、ARMS评分等3个变量与合理用药效能相关;ROC结果显示构建的联合因子Y[Logit(P)=-15.164+0.434XARMS评分-0.067X年龄-0.082X空腹血糖达标],ROC下面积为0.910(95%CI:0.873~0.947,P<0.01),预测效能优于3个单独预测因子,可作为最佳预测因子进行合理用药效能的预测。结论与MMAS量表相比,ARMS量表更适用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用药依从性评价。临床药师在临床实践中可通过对患者合理用药效能及风险预测模型评估,针对性开展患者个体化用药指导,以提升老年患者自我用药管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 标签: 糖尿病,2型 合理用药效能 药物治疗依从性
  • 简介:摘要介绍了第一次应用稻好适,丙草胺+草克星,阿罗津+草克星,新马歇特+草克星,农思它的五种施药配方,并在插秧后二次用选用丙草胺、阿罗津、新马歇特+草克星对水稻田慈姑的防治效果及对水稻的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农思它处理的配方对水稻安全性以及防效,好于其他处理配方,其次为新马歇特+草克星,稻好适,阿罗津+草克星,而丙草胺的各项指标差于其它配方处理。

  • 标签: 除草剂 慈姑 插秧田 防治效果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对网络药理学的内涵以及中药的药效作用机制进行了对比探讨,并且对中药及其复方的药效评价方法与技术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分析,认为随着越来越多的研究借鉴网络药理学的思想与方法来分析与阐明中药及其复方的作用机制,符合中药自身特点的药效评价方法与技术会越来越成熟。

  • 标签: 中药 药效评价 网络药理学
  • 简介:目的开展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药效评价研究。方法建立大鼠急性血瘀模型,观察血液流变学及凝血功能等指标;采用双光子活体成像技术,对小鼠脑血管闭塞-溶栓过程进行实时监测。结果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在血液流变性、凝血功能、血管内皮功能、炎症应答及氧化应激等方面具有调控作用;能够促进脑部微血管栓塞部位的血液流动,加快栓块溶解。结论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可有效防治脑部和周围血流循环障碍。

  • 标签: 中药注射剂 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 药效再评价
  • 简介:摘要:药学研究是指对药物的发现、开发、制备和应用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旨在改善人类健康及预防、治疗和控制疾病。在药学研究中,药理学与药效评价技术是两个重要的分支领域。药理学研究揭示了药物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机制,而药效评价技术则评估了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 标签: 药学研究 药理学 药效评价技术
  • 简介:摘要:本文旨在探讨药物的不同产地品质评价及其相关药效学研究。药物作为维护人类健康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其品质对疗效和安全性至关重要。然而,不同产地的药物质量存在差异,影响药效学研究的可靠性和结果的一致性,同时对药物治疗效果和安全性产生影响。因此,本文将介绍药物产地品质评价方法和解决对策,包括定量评估药物成分含量、评估药物生产工艺和质量管理体系,以及建立药物产地监管和认证体系等。通过加强药物生产监管和质量控制,提高药物产地的质量认证和标准化水平,以及加强国际合作和信息共享,可推动全球药物质量的提升,从而保障人类健康[1]。

  • 标签: 药物产地 品质评价 药效学研究 药物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  基于“成分-药效-质量控制”模式,探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指纹图谱,评价山银花质量。方法   选用10批山银花,采用Waters H-Class型超高效液相色谱仪、Waters BEH Phenyl色谱柱,以甲醇-水为流动相并进行梯度洗脱。制备对照品溶液以及山银花溶液。对其行精密度试验、重复性试验、稳定性试验、回收率试验以及建立指纹图谱、分析相似度。结果  本研究精密度良好、重复性良好、稳定性良好,方法准确、可靠。10批山银花药材样品共得到4个共有峰,且除了S8样品相似度为0.781,可能该样品为伪品之外。其余样品相似度均>0.95,质量较稳定均一。结论  UPLC指纹图谱可有效区分山银花,可直观、有效、全面地识别山银花及其伪品。

  • 标签: 成分-药效-质量控制 山银花 质量评价
  • 简介: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进一步普及和发展,人们不仅仅认识到心理因素对疾病的产生、发展和康复具有重要作用,而且还注意到心理因素对药物疗效的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分析心理药效的重要性及其影响因素来说明医务工作者在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时,既要重视药物引起的生理效应,同时还要重视病人在接受药物治疗时的心理效应。

  • 标签: 心理药效 重要性 影响因素 探讨 药物治疗
  • 简介:肾阳虚证动物模型是建立最早的中医证侯动物模型,近50年来人们相继运用药物、激素、手术等方法建立了基于西医病理和中医病机的两大类多种肾阳虚动物模型。现有模型研究尚不能完全反映中医肾阳虚证的本质,且造模方法不规范,缺少模型方法学、造模影响因素、造模机理等方面的系列研究,继而影响了温补肾阳药物的合理评价。为了更好地研究肾阳虚证的本质和提供更好的温补肾阳药的评价工具,应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中医临床肾阳虚证的表现为依据,结合现代病因、病机研究,研制更符合临床实际和中医理论的肾阳虚病证结合动物模型。

  • 标签: 动物模型 药物评价 肾阳虚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