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莫高窟早期世俗人物服饰大致有3类:一是上着宽袖长袍或襦袄,下着曳地长裙,总体上属于褒衣博袍式;二是上褶下裤,属于胡服——裤褶服;是故事画中的人物服饰与佛国中的菩萨、飞天等神灵相近。3类服饰可见莫高窟早期壁画世俗人物服饰的大来源:一是受华夏民族褒衣博袍的影响,服饰具有中原风韵;二是受北方和西北少数民族的影响,服饰明显保留着胡服的特点;是受西域波斯,尤其是佛国的影响,世俗人物服饰具有飘逸神灵的特征。

  • 标签: 莫高窟早期三窟 世俗人物服饰 供养人服饰 神灵化 胡服 中原风韵
  • 简介:莫高窟407中的藻井。被人称之为“莲花兔藻井”。藻井为四方叠涩交接而成.中心有八瓣莲花图案,莲花中心是只追逐奔跑的兔子。只兔子共用只耳朵。但整体画面却使人产生出一兔双耳的艺术效果,造型极为优美。莲花四周画八身飞天,姿态各异。藻井整体纹样丰富、生动、活泼。(见照)

  • 标签: 莫高窟 藻井 莲花 兔子 艺术效果
  • 简介:围绕莫高窟第249顶壁画的主要图像,中外学者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不同的结论。目前,学术界对这些图像尚不能形成统一的定论,但是基于欧文·帕诺夫斯基的图像学研究个阶段的基本理论,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从宏观上把握这些图像的组合原则,可以初步形成一个图像学的解释:不同文化渊源图像的“混用”汇聚成一个整体,共同表达了一个隐藏在图像背后的意义,即一个融合了外来佛教思想和本土道教思想的古代敦煌人心中的宇宙幻象。

  • 标签: 敦煌壁画 第249窟 图像学 宇宙幻象
  • 简介:为说明敦煌莫高窟第85颜料目前所处的状态,用色度计和CIE1976年表色系统进行选点监测,并进行X-衍射分析.分析、监测结果表明,第85颜料有7种颜色,其中绿色颜料是最稳定的一种.颜色的色度值不仅反映了颜料当前所处的状态,而且对了解古代画师调色、技法、配比等提供一定的线索.这些信息对保护修复有指导性意义.

  • 标签: 敦煌 莫高窟 颜料 色度 X—衍射分析
  • 简介:莫高窟第156是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在位期间修建的一座功德,关于该的建时间,前贤已有较多探讨且已几成定论。本文对内人物题记进行重新比对考查,并参照张议潮本人的官阶品级和职衔变化,推断该的始建时间有可能在大中五年(851)张议潮被朝廷任命为归义军节度使并赐封旌节之后不久,而出行图中的题记则是成通二年(861)张议潮收复凉州后的补(改)题。同时,文章还对第156的选址问题、内的《莫高窟记》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 标签: 第156窟 题记 开窟时间 选址 《莫高窟记》
  • 简介:第220甬道南壁龛内绘制药师说法图、释迦牟尼说法图和弥勒说法图,其中明显突出药师说法图的地位。龛上方是一组说法图,表现的是世诸佛。甬道南壁绘制的卢舍那佛、释迦牟尼佛、弥勒佛、药师佛、世佛等尊像与敦煌文献B.8719V《药师道场(文)》中启请和礼忏的重要佛圣相同,据此判断,第220甬道南壁的绘画作品与药师礼忏活动有密切关系。在敦煌石窟,像第220甬道南壁这样表现药师道场启请和礼忏佛像的壁画题材极为少见,值得重视。

  • 标签: 莫高窟 第220窟 甬道南壁 药师道场
  • 简介:本文考释了敦煌莫高窟第256东壁门北元朝至正年间所题的"大宋国"题记,认为它可能与南宋皇室后裔赵完普等人被元政府迁徙到敦煌安置的事件有关.

  • 标签: 建高窟 第256窟 至正 大宋国 赵完普
  • 简介:本文对敦煌莫高窟的影和影像进行了全面考察,认为影是为河西都僧统或其他有名的高僧大德而专门修建,内塑绘有都僧统或高僧大德的影像。影是敦煌家庙的一种类型,其功用就是纪念和瞻仰,是敦煌世家大族家庙的特殊体现。影内影像的塑绘,影响着莫高窟归义军时期的供养人画像更多具有邈真(写真)的性质,高其供养性质则处于次要地位,因而使这一时期的家庙具有真堂的性质。

  • 标签: 敦煌 莫高窟 影窟 影像
  • 简介:<正>这个标题有些费解,所谓"",是指我这几十年在北大校园的几个住处。不是同时拥有的所谓"狡兔",而是先后3个"定居"点。时过境迁,这些地方都变化很大,人事的变异更多,写下来也是一种念旧吧。1981年我从北大中文系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起先被安排住到南门

  • 标签: 北大校园 北大中文系 王瑶先生 畅春园 曹文轩 难忘的记忆
  • 简介:敦煌莫高窟第237中有一则汉文游人题记,含有统兵官、中书省左丞相(?)以及甘肃省(?)平章等官员题名,另外还有“红军至肃州赶(?)至”的记载。通过对黑水城出土汉文文书TK204V以及《明太祖实录》相关内容的考察,可知莫高窟第237汉文游人题记应与明初冯胜率军进攻甘肃事件有关,题写时间应在北元宣光二年六月初。

  • 标签: 敦煌 莫高窟第237窟 游人题记 北元
  • 简介:盛唐时期,敦煌法华造像在敦煌法华信仰与法华思想的影响下,正处于从题材到布局的全方位探索创新时期。第46的佛教造像正是这一时代背景下的产物。第46充分采用了塑、绘结合的艺术手法,其中的佛教造像主要集中在法华龛、七佛龛及涅槃龛大佛龛之内。从法华信仰以及修法实践的角度来看,礼拜七佛可以看作法华修法实践的一种“前行”方便,而了解大乘涅槃思想有助于深入领会《法华经》所说的诸法实相。本文认为,第46个佛龛造像的布局不是偶然形成的,而是精心设计的结果,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总体上呈现出比较浓郁的法华思想。

  • 标签: 法华龛 七佛龛 涅槃龛 法华思想
  • 简介:敦煌莫高窟第85是晚唐张氏归义军时期佛教教团都僧统翟法荣营建的功德,成通年开始修建,成通八年工程结束,《翟家碑》和翟法荣的邈真赞都有记载。翟法荣晋升都僧统的时间是大中七年前后,并没有立刻修建纪念他出任都僧统的功德,主要是因为当时收复河西的战争还没有结束,到成通二年收复凉州之后,归义军战事基本结束,开始文化建设。张议潮开凿了第156纪念收复河西一道和晋升司空,僧团首领翟法荣紧随其后修建了纪念他晋升都僧统的第85

  • 标签: 敦煌 翟法荣 第85窟 归义军
  • 简介:莫高窟第205是武周时期开凿的一个重要洞窟,壁画题材比较复杂。本文主要对西壁2铺观音图像进行考察,辨识出一些榜题文字,其中“圣历”年号的发现为确定此建造年代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西壁2铺观音像所表达的内容是观音向世俗信仰者施予财宝、施予甘露,具有观音与信仰者互动的图像特征,可能受到密教观音的影响。在以观音为主尊的佛教造像中,这可能是现存最早的观音与信仰者互动的图像,而后有密教观音中的“甘露施饿鬼、七宝施贫儿”的图像以及产生于中国的引路菩萨、送子观音等大量互动或观音图像,因此205这组观音图像是研究观音信仰的一个重要材料。

  • 标签: 武周造像 莫高窟第205窟 施宝观音 施甘露观音
  • 简介:本文在对莫高窟第138主室东壁门上智惠性供养图像全面分析后,表明了第138作为阴家大,智惠性与洞窟的密切关系,同时表明此智惠性与《阴处士碑》所记阴嘉政妹安国寺法律并非同一人,而是另有所指。学者们认为此洞窟系张承奉为其母亲营建功德的可能性并不大。传统研究认为阴季丰、阴海晏与第138的关系问题,也有待作更进一步考察的必要。

  • 标签: 莫高窟第138窟 智惠性 供养人画像
  • 简介:维摩展完善了这一以摩诘与文殊菩萨诘经变以门为中心的设计,始创于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第103维摩诘经变,发门为中心的设计,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以第103为代表的这种设计,在凸显维两位辩论者的同时,还可能蕴含独特的意匠,即以门喻“不二法门”,只有通过这一比喻法门的门,才能进入象征《佛国品》所说佛国净土的石窟主室。

  • 标签: 敦煌石窟 维摩诘经变 设计意匠 窟门 不二法门
  • 简介: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后,弓箭成为人类狩猎的首要武器装备。由游牧民族入主中原而创建的北朝,其骑射之风尤盛,相关的敦煌莫高窟北朝壁画、嘉峪关魏晋基壁画以及最新出土的山西忻州九原岗北朝墓葬壁画等是最直接证明。然而在敦煌莫高窟第285(西魏)顶南披却留有一幅以“近身肉搏”方式狩猎的图像,它既反映了游牧民族的智慧又体现了他们骁勇善战的民族个性。

  • 标签: 敦煌 莫高窟 猎第285窟
  • 简介:为了对108内不同位置的温度、湿度和空气压力进行监测,设置了12个点的传感器。监测结果表明,内温度存在着显著的昼夜和长期的变化,其中上层空气的温度变化尤其明显,而下层空气的温度变化则相对较小。在夏天,内的上层空气温度高于下层空气的温度。内空气的绝对湿度受外部环境严重影响,存在近似昼夜的变化。在分布上,内空气湿度在上层和前部高,而在下层和后部则较小。内存在着净的水汽输入过程,但水汽不是从洞窟的入口进入的。同样,内的空气压力也存在着明显的昼夜变化过程,并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升高或下降,内东侧的空气压力大于西侧的空气压力。这些结果一致说明,在108的东侧上层存在着水汽和热量的来源。研究结果为下一步的盐害防治工作提供了思路,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 标签: 空气温度 空气绝对湿度 空气压力 水汽和热源
  • 简介:诸家学者以《广清凉传》卷下载录的湖南楚王于公元947年送供五台山的记载而判定莫高窟第61五台山图的创作年代为947年或该年之后的结论是不可靠的。笔者从该五台山图中“永昌之县”的设置时间、莫高窟第61的开凿完工时间以及其它相关历史文献的记载,考察莫高窟第61五台山图的创作年代应为943年至947年之间的农历四、五月份。

  • 标签: 莫高窟第61窟 五台山图 永昌县 超化大师 马希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