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2 个结果
  • 简介:<正>一、一个争论颇多的问题“天论”是董仲舒思想体系的建构基础.董子之天的性质,是学术界争论较多的问题之一.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自然”说(以李民先生为代表)、“人格化的自然”说(以冯友兰先生为代表)、“至上神”说(侯外庐先生为代表)三种.本文大体同意冯友兰先生的观点,以董子之天为人格化的自然.

  • 标签: 董仲舒 “天” “象” 《周易》 冯友兰先生 人格化
  • 简介:董仲舒“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伦理思想,对于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的作用。董仲舒的荣辱思想是其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汉武帝时期统治阶级如何统一思想,加强中央集权,离不开对董仲舒荣辱思想的探讨。

  • 标签: 董仲舒 荣辱思想 忠孝 仁义 义利
  • 简介:西汉大儒董仲舒为养生有道之人,他的养生思想杂糅了儒、道、阴阳等诸家内容而自成一体。其主要的养生观点包括:仁人多寿、中和养身、循天养生、爱气养身等,研究他的养生思想,有助于理解中医养生理论形成的过程。

  • 标签: 董仲舒 养生思想 仁人多寿 中和养身 循天养身 爱气养身
  • 简介:董仲舒的生态思想丰富而深刻.“天人合一”的有机整体论是董仲舒生态哲学思想的核心,也是其生态思想的基础.董仲舒的政治思想就是构建一个“制约平衡”的有机政治结构,使“天一君一民”之间形成良性生态关系.董仲舒生态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是“爱物顺时”,强调保护资源、顺应自然,追求经济生产中天、地、人关系的和谐统一.

  • 标签: 董仲舒 生态思想 天人合一 政治思想 生态经济 生态文明
  • 简介:董仲舒《春秋繁露》对阴阳五行学说的论述应该是自春秋战国以来最为系统、最为详尽的。通过宇宙观、世界观的建构,通过对阴、阳、五行及其与天、人关系的充分论证,董仲舒第一次把阴阳五行予以了哲学的提升。阴、阳之转移,有互不相同的基本轨迹。因此,阴、阳之位次也不相同。通常状态下,阴与阳不可能同时在一个时空点上俱在、并出。所以,阴阳不得俱出。阴阳之间,阴是阳之助,阳是岁之主。阳绝对尊于、高于、优越于阴。天道总以阴为权、以阳为经,并显经而隐权、先经而后权。但阴阳之间存在着一种“合别”“中和”的关系。阴阳只有在中之居处才具有属于自己的开始和终结。“中”是天下万物的真正归宿,“和”是天地世界所生所成的真实本然。

  • 标签: 董仲舒 阴阳 位次 尊卑 中和
  • 简介:董仲舒治《诗》贵志重德,以诗证事、以诗证志,以阐发其政治思想为指归,赋予诗以哲学意蕴。提出诗书序其志、诗颂显德、以诗为法、诗无达诂等观念,这对后来诗义的理解产生很大影响。其诗观念体现其治经的方法论,并以此为其传播儒家思想、巩固皇权政治寻找理论根据。

  • 标签: 董仲舒 《诗经》 诗书序其志 诗颂显德 以诗为法 诗无达诂
  • 简介:众儒之首推崇皇帝董仲舒,出生于汉代广川郡,也就是现在的河北景县广川镇。他一生经历了文景之治,汉武盛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复兴了儒家文化,并将儒家学说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这位燕赵大地上走出的旷世大儒,他的思想至今都有着难以磨灭的影响。

  • 标签: 董仲舒 大儒 河北 文景之治 儒家文化 历史条件
  • 简介: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体系中,既有借天象示儆、貌似迷信的禳灾术,也有直面现实的社会救助主张。建构在阴阳五行理论基础上的求雨、止雨术,表达了董仲舒对水旱灾害的关切,他认为天灾的危害可以通过尽人事来减轻,王朝政治对于灾害救助非常重要,这种包含在禳灾术中的救助思想的积极性是显而易见的。重农、限民名田、禁止随意杀害奴婢、轻徭薄赋等措施具有防止和限制贫富分化以保民、安民的作用,调均贫富是董仲舒社会救助思想的重要内容,着眼点在于使天下容易治理。他把救助思想纳入到天人感应的神学思想体系之中,不仅关注救荒,而且将救荒与平时安民保民、济贫调均等问题结合起来考虑,思虑更加深刻。

  • 标签: 汉代 董仲舒 社会救助 天人感应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简介:儒家伦理政治的主要原则,伦理政治理论建构的首要问题——将伦理与政治同构同化,董氏以治春秋为学

  • 标签: 再诠释 思想再 董仲舒思想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简介:儒家伦理政治的主要原则,伦理政治理论建构的首要问题——将伦理与政治同构同化,董氏以治春秋为学

  • 标签: 再诠释 思想再 董仲舒思想
  • 作者: 佚名
  • 学科: 军事
  • 创建时间:2019-06-07
  • 简介:董仲舒的音乐思想中,荀子的音乐思想以礼别异为前提,这一观点和荀子以及董仲舒强调王者制作雅乐的看法很不一样

  • 标签: 思想探析 美学思想 董仲舒音乐
  • 简介:董仲舒是西汉最著名的春秋公羊学大师,但董仲舒有无王鲁说,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从董仲舒讲孔子改制著《春秋》,《春秋》新王为黑统,黜夏、新周、故宋而论,就已经蕴含王鲁说,而且董仲舒确有王鲁说,肯定孔子缘鲁以言王义,并通过三世异辞说来发明。

  • 标签: 董仲舒 公羊学 王鲁说
  • 简介:<正>董仲舒是西汉《春秋》公羊学大师,司马迁曾闻道于董仲舒。拙文仅就司马迁和董仲舒二人思想的承续及区别,谈点不成熟的看法,以就正于方家。“以礼说《春秋》”实发于司马迁清代经学家皮锡瑞,在《经学通论》四《春秋》的《论董子之学最醇,微言大义存于董子之书,不必惊为非常异义》一节,引述《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回答壶遂提出的“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这一问题时的内容后,评论说:“案太史公述所闻于董生者。微言大义,兼而有之。以礼说《春秋》,尤为人所未发。”并且说“董子所谓礼义之大宗,

  • 标签: 董仲舒 司马迁 公羊学 公羊传 孔子 皮锡瑞
  • 简介:<正>董仲舒,生于汉文帝元年(前179年),卒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据苏舆《董子年表》),广川(今河北省枣强县)人。他少年时治《公羊春秋》,与公孙弘同学于胡母生。汉景帝元年(前156年)与胡母生一起立为博士。他授徒著书,十分用功,有“三年不窥园”之说(《汉书·董仲舒传》)。曾向汉武帝上“天人三策”,被任命为江都

  • 标签: 董仲舒 哲学思想 汉武帝 天人感应 统治者 目的论
  • 简介:儒家的发展到战国末年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逐渐与经学结合,使经学变作儒家的经典而儒家化,从此丰富了儒家的思想内容,而使它成为长期封建社会中的正统派思想,影响或者说支配我国人民的思想达两千年之久。秦统一后,虽经秦始皇帝之焚书坑儒,儒家濒于危殆,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汉初表彰经学而儒家复活。及董仲舒出而新儒家成立,儒家一统思想局面形成,汉朝大一统的天下也逐渐形成,遂成我国历史上最为光辉灿烂的一页。

  • 标签: 儒家化 新儒学 新儒家 野火烧不尽 公羊学派 始皇帝
  • 简介:儒家伦理政治的主要原则,董氏对伦理政治的制度精神高度重视,君、臣、民在政治布局中各得其宜

  • 标签: 再诠释 思想再 董仲舒思想
  • 简介:<正>一、董学研究的先期阶段在最近四十年间,欧洲北美董学研究有着显著的进展,它是在两个学术阶段中展开的.从时间意义上看,其间已面世的研究成果数量相当可观:从方法论意义上看,学者们都从董仲舒著作的可信性入手展开研究.先期学术阶段始于本世纪中叶,一直延续到70年代,以几部中国哲学史的出版为表征.这几部哲学史包括对归于董仲舒的有限的选集内容的评价和翻译.这类著作中最出名的三部是德克·布德英译的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陈荣捷的《中国哲学史料集》和F.W.莫待英译的肖公权的《中国政治思想史》.最近,这类专门著作有本杰明·施瓦茨1985年出版的《古代中国思想界》.

  • 标签: 董仲舒 桂思卓 《春秋繁露》 巴克尔 中国哲学史料 黄老思想
  • 简介:董仲舒如何在《春秋》中发现或挖掘中国历史精神、政治精神呢,进而从孔子对春秋的褒贬中凸现当时的历史一政治精神,对早期儒家的伦理政治建构

  • 标签: 再诠释 思想再 董仲舒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