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蛋白-L-天冬氨酸(D-天冬氨酸)-甲基转移酶(PCMT1)是一种修复,在人体组织中广泛表达,可以催化异构化的天冬氨酸残基转化为正常结构。PCMT1具有双重细胞功能,可作为RNA高甲基和转录辅因子,参与信号转导和转录调控等重要的生物学过程。PCMT1基因的多态性亦与多种疾病有关。PCMT1可抑制神经元细胞和心肌细胞凋亡,参与调节代谢,并且与胚胎发育和衰老相关。此外,PCMT1在多种肿瘤组织中高表达,是多种肿瘤性疾病的不利预后因素,其可抑制肿瘤细胞的凋亡,协助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调节肿瘤血管的生成,并且可促进耐药性的产生。未来PCMT1可能作为若干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新靶点。

  • 标签: 蛋白质-L-异天冬氨酸(D-天冬氨酸)-甲基转移酶 异天冬氨酸 肿瘤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是一类以心境抑郁、兴趣减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障碍疾病。其病因机制不清,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及高自杀率特点。当下主流的单胺类假说不能充分阐明其病理学特征,部分抑郁症患者对现有抗抑郁药治疗应答不佳。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拮抗剂和γ-氨基丁酸A(γ-aminobutyric acid A,GABAA)受体正向变构调节剂具有潜在快速抗抑郁效果,可能是抑郁症发病的新机制和临床治疗的突破口。NMDAR具有双向调节作用,适当激活可促进树突发育、神经元生长和长时程增强,但过度刺激会引起毒性反应,导致突触萎缩和神经元死亡。此外,炎症反应可诱导NMDAR功能改变从而产生抑郁症状。目前临床上新型抗抑郁药物NMDAR拮抗剂氯胺酮可能通过促进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释放增加、激活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物1(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complex 1,mTORC1)信号通路,进而促进蛋白合成、增强突触可塑性,从而起到快速抗抑郁和延缓抑郁复发的作用,但由于MDD患者NMDAR基因变异性较大,其潜在功能多态性影响临床症状表现和药物敏感性。本文通过梳理分析国内外最新研究,综述NMDAR功能异常与抑郁症发病、抗抑郁治疗作用以及临床应用现状,以期为抑郁症患者精准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 标签: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 抑郁症 氯胺酮 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胃癌患者肝功能指标丙氨酸基转移酶天冬氨酸基转移酶比值(LSR)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其对预测患者生存期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肠外科行胃癌手术治疗、且术后病理及随访资料完整的891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病例纳入标准:(1)术前明确诊断为胃癌,排除残胃癌及胃其他肿瘤;(2)术前未行新辅助治疗;(3)不合并其他严重疾病如急性冠心病、肝硬化、慢性肾衰等;(4)行胃癌根治术,排除姑息治疗或开腹探查病例;(5)术后病理资料完全,随访信息完整;(6)死亡原因与胃癌相关。取患者入院时采血结果,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别对LSR、血红蛋白、淋巴结转移率、肿瘤最大直径、碱性磷酸、谷氨酰转肽酶、总胆红素和乳酸脱氢取最佳截点。根据LSR截点分组,分析LSR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对不同LSR组别进行总体生存率的比较。并将相关临床因素和LSR纳入单因素和多因素Cox生存分析。结果LSR的ROC曲线最佳截点为1.43,LSR<1.43组682例,LSR≥1.43例209例。血红蛋白、淋巴结转移率、肿瘤长径、碱性磷酸、谷氨酰转肽酶、总胆红素和乳酸脱氢的ROC曲线最佳截点分别为130.2 g/L、18.0%、4.75 cm、68.1 U/L、16.55 U/L、5.58 μmol/L和135.8 U/L。LSR<1.43组与LSR≥1.43组患者比较,年龄(χ2=4.412,P=0.036)、肿瘤浸润深度(χ2=64.306,P<0.001)、组织学类型(χ2=8.026,P=0.005)、碱性磷酸(χ2=8.217,P=0.004)、谷氨酰转肽酶(χ2=33.207,P<0.001)、总胆红素(χ2=14.012,P<0.001)和乳酸脱氢(χ2=63.630,P<0.001)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SR<1.43组和LSR≥1.43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0.8%、31.3%、25.0%和64.9%、24.4%、1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40,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血红蛋白水平、肿瘤TNM分期、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率、淋巴结转移、组织学类型、肿瘤长径、谷氨酰转肽酶、总胆红素和LSR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TNM分期(HR=1.605,95%CI:1.332~1.936,P<0.001)、肿瘤浸润深度(HR=1.299,95%CI:1.168~1.445,P<0.001)、淋巴结转移率(HR=2.400,95%CI:1.873~3.076,P<0.001)、淋巴结转移(HR=1.263,95%CI:1.106~1.478,P=0.007)、肿瘤长径(HR=1.375,95%CI:1.134~1.669,P=0.001)和LSR(HR=1.427,95%CI:1.190~1.711,P<0.001)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LSR是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且检测简单易行,是胃癌预后的潜在标志物。因此,在术前综合治理阶段,应尽可能恢复和提高肝功能状态有助于改善胃癌患者预后,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 标签: 胃肿瘤 肝功能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周血天冬氨酸基转移酶(AST)与丙氨酸基转移酶(ALT)(AST/ALT)比值对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预后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郑州人民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118例结直肠癌合并肝转移患者,男76例,女42例,年龄(60.71±10.42)岁,年龄范围为27~75岁。将患者按照术前肝功能血清指标AST/ALT比值的中位数(1.15)分为高AST/ALT组和低AST/ALT组,每组59例。收集患者的基本资料和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术前一周内AST和ALT水平、术前癌胚抗原水平、原发癌灶是否合并脉管瘤栓、原发癌灶分化程度、原发癌灶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原发癌灶浸润深度、肝转移癌灶的肿瘤直径、肝转移灶的癌灶个数、肝转移灶的癌灶分布,并进行比较。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AST/ALT是否是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高AST/ALT组和低AST/ALT组间术前癌胚抗原、AST及ALT水平,原发癌灶的浸润深度,肝转移灶的肿瘤直径、癌灶个数及癌灶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AST/ALT组总生存期显著优于高AST/AL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高AST/ALT比值是患者低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AST/ALT比值较高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预后较差,AST/ALT比值可作为临床预后参考指标之一。

  • 标签: 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氨酸氨基转移酶 结直肠癌 肝转移癌灶 预后
  • 简介:天冬氨酸蛋白是主要的蛋白水解之一,广泛存在于细菌、真菌、动物和植物中。近年来,对植物天冬氨酸蛋白的结构及功能研究有了一些进展。本文简要总结了植物天冬氨酸蛋白的结构,典型的植物天冬氨酸蛋白的加工产生成熟过程,植物天冬氨酸蛋白在植物生物胁迫、非生物胁迫、种子萌发、有性生殖过程及植物衰老等方面的功能。

  • 标签: 天冬氨酸蛋白酶 结构与分类 加工机制 胁迫反应 有性生殖与衰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预后及复发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诊治的抗NMDAR脑炎患儿20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症状、辅助检查结果、合并肿瘤情况、治疗方案、复发情况及预后。结果女17例,男3例,发病年龄为(5.9±3.5)岁,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首发症状抽搐12例。临床症状:精神行为异常18例,运动障碍18例,癫痫发作17例,语言障碍17例。均未发现肿瘤。脑电图均异常,4例可见δ刷,3例为复发病例。头颅核磁共振未见明显异常4例,异常16例。复发病例8例,单次复发7例,3次复发1例。17例采用利妥昔单抗治疗。20例均好转,2例遗留癫痫,1例左侧偏瘫。结论抗NMDAR脑炎在女性患儿中发病率较高,儿童各年龄段均可发病,首发症状以抽搐最常见。常见的临床症状依次为精神行为异常、运动障碍和癫痫发作、语言障碍,肿瘤合并率低,脑电图异常δ刷对疾病严重度有提示意义。抗NMDAR脑炎复发率较高,以未使用二线免疫治疗的较高。利妥昔单抗对一线免疫治疗效果欠佳病例及复发病例均具有较好疗效。

  • 标签: 脑炎 自身免疫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 儿童 临床特点 免疫治疗 预后 复发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受体)是谷氨酸受体中重要的离子型受体。NMDA受体参与了神经系统的多种重要生理功能,而NMDA受体过度激活引起的神经毒性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而引起疾病的发生。近年来研究表明NMDA受体不仅存在中枢神经系统也存在外周组织中比如肺组织,NMDA受体过度激活可能与多种肺部疾病的发生存在密切联系。

  • 标签: 谷氨酸 NMDA受体 支气管哮喘
  • 简介:新生儿脑损伤往往不是由某单一因素引起、而是由一连串相互交错不断发展的多种因素引起的,病理生理学改变十分复杂,牵涉到一系列受体系统的激活。谷氨酸是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主要兴奋性神经递质。其生物特性是通过一系列受体介导而发挥作用的。谷氨酸受体有两大类:一大类是G蛋白偶联的亲金属族受体,另一大类是离子通道受体,后者依据其相应的选择性拮抗剂被命名为AMPA受体,kainate和NMDA受体。

  • 标签: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1 新生儿脑损伤 激活 病理生理学改变 兴奋性神经递质 谷氨酸受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酮症,选择糖化血红蛋白(HbAlc)、天冬氨酸基转移酶(AST)、空腹血糖(FBG)联合诊断的价值。方法:选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存在酮症并发症患者作为观察组,无并发症患者作为对照组,各60例。分析各指标联合检测的效果。结果:两组相比,观察组HbAlc、FBG、AST水平均高。AST诊断敏感度81.67%,特异度80.00%,准确度80.83%;FBG诊断敏感度85.00%,特异度83.33%,准确度84.17%;HbAlc诊断敏感度85.00%,特异度86.67%,准确度85.83%;AST、FBG、HbAlc联合诊断敏感度96.67%,特异度98.33%,准确度97.50%。结论:AST、FBG、HbAlc联合检测,可以准确诊断疾病,降低死亡风险,值得推广。

  • 标签: 2型糖尿病酮症 空腹血糖 糖化血红蛋白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诊断
  • 简介:摘要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是由抗NMDAR抗体介导的自身免疫性脑炎。目前研究发现抗NMDAR脑炎患者经免疫及肿瘤治疗后大多数预后良好,但仍有4.5%~36.4%的患者复发。明确复发的危险因素对预防复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对抗NMDAR脑炎复发的危险因素进行综述,以期对预防复发提供帮助。

  • 标签: 脑炎 受体,N-甲基-D-天冬氨酸 复发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 NMDAR)脑炎是自身免疫性脑炎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其发病率逐年上升,有多种因素可触发抗NMDAR脑炎的发生,并可分为伴肿瘤型与不伴肿瘤型。抗NMDAR脑炎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诊断困难。近半数患者首次常规MRI有异常表现,而高级 MRI是加深对该病影像及病理和病理生理学认识的有效补充。本文对近年来抗NMDAR脑炎常规MRI及高级MRI技术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 标签: 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 脑炎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并分析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精神症状特征及照料者负担。方法将2011—2018年北京协和医院诊治的72例抗NMDAR脑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神经精神科问卷-知情者版(NPI-Q)评估治疗前、治疗后的精神症状和照料者负担。结果(1)抗NMDAR脑炎患者神经精神症状严重程度总分与苦恼程度总分相关系数在治疗前与治疗后分别为0.872与0.947,呈高度正相关(均P<0.001)。(2)免疫治疗前NPI-Q的12条精神症状出现频率均高于45%,免疫治疗后精神症状频率显著下降至45%以下,易激惹/情绪不稳、激越/攻击是最常见的精神症状,易激惹/情绪不稳、激越/攻击、睡眠/夜间行为通常同时存在。(3)精神症状严重的患者更倾向使用抗精神病药(Z=-2.581,P=0.01);免疫治疗后精神症状显著改善(Z=-6.611,P<0.001)。(4)首发与复发患者治疗前后精神症状的严重程度及苦恼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抗NMDAR脑炎患者经常出现严重的精神症状,并导致照料者负担加重,免疫治疗可显著改善精神症状从而减轻照料者的负担。

  • 标签: N-甲基-D-天冬氨酸 脑炎 精神障碍 问卷调查
  • 简介:摘要:目前,具有高度生物相容性的氨基酸作为添加剂与氢氧化钙结合生成的氨基酸钙螯合物已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Hua等发现Asp通过提高成核速率和抑制晶体生长而得到了晶型完美的氨基酸钙。Manoli F.等在氢氧化钙中添加谷氨酸,对其成核、结晶过程进行了详细研究和追踪报道。Hood等发现结构不同的氨基酸对无机钙盐的晶核生长的作用大相径庭,并且经过分析比较发现天冬氨酸对强氧化钙的稳定性是最好的,谷氨酸次之,亮氨酸的效果最差。Guo等选用三种不同的氨基酸:缬氨酸、丝氨酸、精氨酸,与无机钙盐混合反应,制备出了三种结构完全不同的氨基酸钙,这表明了无机钙可以与多种氨基酸发生络合反应。经过以上的研究总结,我们发现天冬氨酸与氢氧化钙的螯合物-天冬氨酸钙稳定性最好。天冬氨酸钙作为有机钙中的一员,不仅生物活性很好,而且它的化学结构十分稳定、水溶性好、易于被动物体吸收、利用率很高,几乎无毒副作用,且生物学价值明显高于无机钙盐, 对促进生物体的生长和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作用十分显著。因此,为了适应人体对钙元素的大量需求和国内广阔的市场,对于天冬氨酸钙合成与提纯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是目前迫在眉睫的任务,本研究以L-天冬氨酸和氢氧化钙为原料,合成一种纯度高的天冬氨酸钙。

  • 标签: 氨基酸钙 氨基酸螯合钙 天冬氨酸钙 合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患者运动障碍的临床特点、治疗效果和预后。方法对2012年6月至2019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收住院治疗的前瞻性录入的163例抗NMDAR脑炎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是否出现运动障碍将患者分为运动障碍组(75例,46.0%)与非运动障碍组(88例,54.0%),于患者免疫治疗后6个月和12个月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和预后等指标有无差异。结果163例抗NMDAR脑炎患者中,男性91例(55.8%),女性72例(44.2%),年龄26(19,34)岁。运动障碍组75例中,口面部肌张力障碍50例(66.7%)、肢体刻板动作45例(60%)、舞蹈样动作28例(37.3%)、偏身投掷动作9例(12.0%)、运动迟缓7例(9.3%)、震颤5例(6.7%)、肌张力障碍持续状态13例(17.3%)。与非运动障碍组患者相比,运动障碍组患者合并卵巢畸胎瘤(分别为14.7%、3.4%)、免疫治疗前改良Rankin量表评分3~5分(分别为76.0%、33.0%)、脑电图异常(分别为89.3%、77.3%)、腰椎穿刺压力增高(分别为53.3%、34.1%)、脑脊液白细胞增高(分别为73.3%、51.1%)、脑脊液NMDAR抗体强阳性(分别为44.0%、25.0%)、收住重症监护病房救治(分别为60.0%、9.1%)、接受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分别为80.0%、40.9%)、血浆置换(分别为36.0%、3.4%)、免疫抑制剂治疗(分别为37.2%、17.0%)的比例更高,发病至开始免疫治疗天数更短[分别为20(10,33)、35(15,77)d],免疫治疗至开始好转天数更长(分别为34(20,60)、20(15,35)d),并且上述指标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免疫治疗后6个月和12个月预后与复发情况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近半数抗NMDAR脑炎患者出现表现形式多样的运动障碍,运动障碍严重程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一定关系,经过积极的免疫治疗和对症治疗,大多数患者运动障碍随着原发疾病治疗好转而好转。

  • 标签: 脑炎 受体,N-甲基-D-天冬氨酸 运动障碍 肌张力障碍 治疗效果 预后
  • 简介:摘要为探讨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anti-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anti-NMDAR)脑炎预后不良和复发的危险因素。采用单中心、观察性队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0月期间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抗NMDAR脑炎患者44例。结果显示,单因素分析表明,预后不良组发病到免疫治疗间隔时间显著长于预后良好组(t=2.045,P=0.047),预后不良组的病程显著长于预后良好组(t=4.127,P=0.000 2),临床表现有运动障碍的患者预后不良显著增多(Fisher精确检验:P=0.014),预后不良组脑MRI异常者显著多于预后良好组(Fisher精确检验:P=0.017),预后不良组脑电图慢波>50%者显著多于慢波<50%者(Fisher精确检验:P<0.001)。首次发病免疫治疗时间<3个月、病程长、颅内压高、脑脊液蛋白高的患者易复发。二分类logistic 回归分析表明,患者有运动障碍、脑MRI异常、脑电图慢波大于50%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4.687、4.978和24.500,P值分别为0.018、0.016和0.000)。首次发病一线免疫治疗时间<3个月为复发的危险因素(OR值17.231,P=0.010)。综上,运动障碍、脑MRI异常和脑电图慢波大于50%可能是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首次发病时免疫治疗时间短于3个月,可能是复发的危险因素。

  • 标签: 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 复发 预后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是由抗NMDAR抗体介导的自身免疫性脑炎。目前该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靠的动物模型对于研究其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就近年来文献报道的抗NMDAR脑炎动物模型进行综述,探讨每种模型的优点及局限性,以期为抗NMDAR脑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更为适合的动物模型。

  • 标签: 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 疾病模型,动物 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总结合并小脑共济失调的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11—2019年诊治的抗NMDAR脑炎患者中合并小脑共济失调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与预后。结果347例抗NMDAR脑炎患者中共有15例(4.3%)合并小脑共济失调,其中1例患者合并卵巢畸胎瘤,男性7例,女性8例,中位年龄28岁,从脑炎发病到出现小脑症状平均病程30.8 d,极期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平均3.73分,脑脊液白细胞中位数28×106/L。15例患者均接受了一线免疫治疗,1例患者接受了利妥昔单抗二线免疫治疗,9例患者接受了吗替麦考酚酯长程免疫治疗。随访时间7~66个月,末次mRS评分平均2.73分,预后良好者(mRS评分≤2分)6例(6/15)。结论抗NMDAR脑炎合并小脑共济失调者相对少见,此类患者在神经功能方面预后较差,应及时识别抗NMDAR脑炎患者的小脑共济失调症状,采用规范的免疫治疗方案和长程免疫治疗,以期改善预后。

  • 标签: 脑炎 受体,N-甲基-D-天冬氨酸 小脑 共济失调
  • 简介:摘要视阵挛是临床上较为少见的扫视侵扰类型,是多方向的无规则的无间歇期的连续性快速眼球运动,导致眼球固视维持障碍类似“跳舞”。报道1例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患者所伴发的视阵挛体征。该患者于病程第5周病情达峰,在非惊厥持续状态基础上出现视阵挛现象,伴口角及四肢频繁不自主抽动。在抗癫痫、甲泼尼龙及丙种球蛋白冲击等积极治疗下,视阵挛现象至病程第7周逐渐缓解。国内关于此类眼征的报道不多,结合文献分析其可能的产生机制,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体征的认识。

  • 标签: 视阵挛 受体 N-甲基-D-天冬氨酸 脑炎 扫视侵扰 眼震
  • 简介:摘要念珠菌是人体常见的机会性致病菌,在社会进步、医疗手段提高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侵袭性念珠菌病的发病率逐渐增高。目前临床上致病真菌耐药性日趋严重,亟需研发新的抗真菌药物。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在多种致病性念珠菌中都有发现,不仅参与念珠菌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在其耐药过程中也发挥重要作用,该的抑制剂有望发展成为新型抗真菌药物,解决目前抗真菌治疗的难点。

  • 标签: 念珠菌属 抗真菌药 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 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抑制剂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总结重症及难治性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出重症监护病房(ICU)后接续治疗阶段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案及预后,提出接续治疗流程建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9年10月在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神经科普通病房收治的重症及难治性抗NMDAR脑炎,重点关注转出ICU至出院的接续治疗,并进行随访。结果重症及难治性抗NMDAR脑炎20例,男女比例为9∶11,转入普通病房时病程为4.4(2.0,6.0)个月。6例神志清楚,6例为昏迷状态,5例为恢复早期,3例为恢复后期。并发症包括重度营养不良、肺炎、尿路感染、褥疮、白细胞减少等。7/18患者脑脊液抗NMDAR抗体高滴度阳性(≥1∶100)。10例接受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少数患者使用激素冲击(1例)、利妥昔单抗(2例)、鞘内注射甲氨蝶呤(1例)和环磷酰胺(1例)治疗,所有患者加用长程免疫制剂吗替麦考酚酯(1.0~3.0 g/d)。随访17.0(8.0,27.0)个月,16例(80%)患者预后良好(mRS≤2分),病死率10%。结论接续治疗阶段患者神经功能障碍突出、合并症多,治疗周期较长。全面评估神经功能与并发症情况,采取个体化的免疫治疗,联合支持治疗和对症治疗,多数患者远期预后较好。

  • 标签: 受体,N-甲基-D-天冬氨酸 脑炎 重症监护 治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