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血管迷走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是晕厥的常见类型,大部分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等控制。对于部分年龄较大、反复发作、发作时存在心脏抑制且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考虑起搏治疗。众多起搏疗效相关临床研究的结论不一致,促使研究者不断探寻起搏在VVS中的真实疗效及疗效的影响因素,革新治疗对象筛选方法及起搏模式等。通过收集现有研究结果,本文从起搏治疗VVS的原理、疗效、适应证、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争议等方面,介绍起搏在VVS治疗中的发展历程。

  • 标签: 晕厥,血管迷走神经性 起搏 闭环刺激方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收治的血管迷走晕厥60例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PICU收治经直立倾斜试验确诊的血管迷走晕厥患儿60例为血管迷走晕厥组,选取同期我院健康体检的58例儿童为对照组,收集PICU收治的血管迷走晕厥患儿晕厥前诱因与晕厥先兆症状等情况;比较血管迷走晕厥组与对照组、不同性别及不同血管迷走晕厥疾病类型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心率变异性(HRV)指标变化结果。结果血管迷走晕厥组最大频域功率小时指标、血清CK、CK-MB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t=17.778、3.555、7.859,P<0.05);血管迷走晕厥男患儿CK水平明显高于血管迷走晕厥女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262,P<0.05)。结论掌握血管迷走晕厥发生诱因与晕厥先兆症状,联合动态心电图与CK、CK-MB检查可为临床评估血管迷走晕厥患儿提供参考。

  • 标签: 儿童血管迷走性昏厥 重症监护病房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晕厥是指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一过脑供血不足,表现为短暂的意识丧失,肌张力消失而倒地,是护理工作中常见急症。晕厥的种类有多种,最常见的是血管迷走晕厥(vasovagalsyncope,VVS),约占全部晕厥的58%。VVS是指各种刺激通过迷走神经介导反射,导致内脏和肌肉小血管扩张及心动过缓,表现为低血压和短暂的意识丧失,一般能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但发作时可导致意外伤害,甚至危及生命,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为了提高对VVS的救治水平,防止意外伤害的发生,提高VVS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将VVS的常见原因及护理措施进行简要归纳。现报道如下。

  • 标签: 血管迷走性晕厥 护理工作 意识丧失 意外伤害 脑供血不足 小血管扩张
  • 简介:摘要恶性血管迷走晕厥主要是指反复发作且伴有发作时持续3 s以上心脏停搏的血管迷走晕厥,对儿童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然而,目前对其诊断与治疗认识不足。本文强调重视恶性血管迷走晕厥的诱发因素与临床表现,正确识别儿童恶性血管迷走晕厥,综述其治疗现状、争议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 标签:
  • 简介:摘要血管迷走晕厥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反射晕厥,易反复发生,虽然没有直接的生命危险,却对患儿造成不同程度的躯体损伤及心理障碍,影响其日常生活和学习,也引起家长的焦虑。目前血管迷走晕厥的确诊主要靠直立倾斜试验,随着转化医学的开展,通过其他方法鉴别血管迷走晕厥与其他类型晕厥已取得了重要的临床价值,这对于基层医院开展晕厥诊治的相关工作将更加方便。该文将对血管迷走晕厥鉴别诊断的相关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儿童 血管迷走性晕厥 鉴别诊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恶性血管迷走晕厥(VVS)的临床特点及其危险因素。方法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7年6月至2021年12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并诊断VVS的368例患儿的病例资料。根据在晕厥过程中是否发生3 s以上窦性停搏分为恶性VVS组与非恶性VVS组,比较两组患儿的人口学特征。以病例信息完整的恶性VVS作为病例组,按照年龄、性别1∶4比例匹配同期非恶性VVS组的患儿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特征及相关检查指标。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或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恶性VVS的危险因素。结果符合标准的恶性VVS患儿11例,非恶性VVS患儿342例。病例组11例,对照组44例,11例病例组中10例心脏停搏发生在直立倾斜试验倾斜过程的第35(28,35)分钟,窦性停搏时长(9±5)s;1例晕厥发生在患儿排队等待采血过程中,窦性停搏时长为3.4 s。恶性VVS组年龄小于非恶性VV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7,10)比 12(10,14)岁,P<0.05]。病例组患儿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24 h连续5 min节段平均心动周期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47±9)比(340±8)g/L,(124±9)比(113±28)ms,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CHC是VVS患儿发生窦性停搏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3,95%CI 1.02~1.26,P=0.024)。结论恶性VVS患儿发病年龄偏小,临床表现无特殊,MCHC是恶性VVS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儿童 晕厥,血管迷走神经性 病例对照研究
  • 简介:摘要血管迷走晕厥(VVS)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晕厥类型,其机制涉及多个信号通路,目前尚未完全阐明。VVS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发病诱因、临床表现和潜在机制,仍然存在一定困难。本文旨在对VVS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策略作简要综述。

  • 标签: 晕厥,血管迷走神经性 心脏起搏 直立倾斜试验 心脏神经消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血管迷走晕厥(VVS)的临床诊治方法。方法选取52例2015年2月—2018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血管迷走晕厥患儿,通过直立倾斜试验(HUT)将阳性患者确诊为VVS,对于HUT阴性以及未行HUT检查的患者则根据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排除法进行诊断。结果本组52例VVS患者中,有37例(71.15%)反复发作,35例(67.31%)有诱因,31例(59.62%)有先兆,36例(69.23%)有意识的丧失;42例(80.77%)HUT实验为阳性,其中基础实验阳性例13(30.95%),血管抑制型24例(57.14%),混合型13例(30.95%)。在对其进行治疗后,随访9个月,有1例(2.38%)复发。结论临床上治疗VVS患儿时,先要对其临床特点以及诊断方法进行明确,并在此基础上给予其合理的治疗措施对预防疾病的复发具有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 临床诊治 直立倾斜试验
  • 简介:目的探讨PCI术后补液,暂停销酸甘油对减少血管迷走晕厥发生的作用。方法将冠心病PCI患者227例随机分为两组,补液组124组,对照组103组。结果补液组和对照组血管迷走晕厥的发生率分别为5.6%和15.5%,补液组晕厥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PCI术后给予补液,压迫止血过程中暂时停用硝酸甘油,可明显降低血管迷走晕厥的发生率。

  • 标签: 经皮冠脉介入术 血管迷走性晕厥 冠心病 压迫止血 硝酸甘油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管迷走晕厥患者直立倾斜试验全程的护理与观察。方法:以我院2022年10月到2023年4月收诊的46例血管迷走晕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划分为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对直立倾斜试验全程的护理与观察进行价值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有差异,(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对直立倾斜试验全程护理的满意度分别为91.30%和65.22%,有差异,(P<0.05)。结论:在血管迷走晕厥患者中采取直立倾斜试验全程护理措施,能够在改善患者负面情绪的基础上提升护理满意度,具备比较高的推广价值。

  • 标签: 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 直立倾斜试验全程 护理 观察
  • 简介:摘要:血管迷走晕厥(vasovagal syncope, VVS)是最常见的晕厥类型,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及日常生活和学习,引起家长的焦虑,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尤为重要。儿童血管迷走晕厥的治疗在国内外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巨大的进展,特别是个体化治疗策略的提出,显著提高了治疗的疗效。该文就儿童VVS治疗方法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血管迷走性晕厥 治疗 儿童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双腔起搏器治疗血管迷走晕厥(VV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1月至2018年11月本院血管迷走晕厥患者58例,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各29例。常规组实施基础治疗,起搏器组实施双腔起搏器治疗。对比两组直立倾斜试验(TTT)转阴率、复发率及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舒张压(DBP)、收缩压(SBP)、心率(HR)]。结果起搏器组TTT试验转阴率62.07%(18/29),高于常规组34.48%(10/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起搏器组HR、SBP、DBP水平分别为(83.87±13.65)次/min、(103.58±15.27)mmHg(1 mmHg = 0.133 kPa)、(73.47±13.66)mmHg,均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6个月,起搏器组复发率5.56%(1/18),低于常规组50.00%(5/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腔起搏器治疗血管迷走晕厥患者,能显著提高TTT试验转阴率,降低复发率,且安全较高。

  • 标签: 双腔起搏器 血管迷走性晕厥 血流动力学 直立倾斜试验转阴率
  • 简介:血管迷走晕厥(Vasovagalsyncope,VVS)是最常见的晕厥类型。据估计约有40%以上的晕厥事件属于VVS。直立倾斜试验是诊断和鉴别诊断VVS的主要方法。基础倾斜试验特异性虽高,但敏感性却较低,药物激发试验则可明显提高其诊断价值。本院对110例患者进行BHUT和/或多阶段ISO药物激发试验用于VVS诊断,并对患者实行全程护理,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 标签: 血管迷走性晕厥 直立倾斜试验 药物激发试验 全程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 儿童血管迷走晕厥与体质量指数的关系。方法: 研究时间 2017年 10月 -2019年 10月,收治的确诊 儿童血管迷走晕厥患儿 56 例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健康儿童 50 名为对照组,收集两组研究对象身高、体质量、年龄等信息,比较两组不同年龄段 BMI 指标。结果: 3-7 岁组, 8-10 岁组,两组 BMI 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1-13 岁组, 14-15 岁组,研究组患儿 BMI 指标低于对照组健康儿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儿童血管迷走晕厥年龄较小时与 体质量指数的关系不明显,随着年龄的增长, 体质量指数显著低于健康儿童。

  • 标签: 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 体质量指数
  • 简介:【摘要】血管迷走晕厥是儿童常见疾病,严重危及患儿的身体、心理健康,因此给予有效正确的诊治尤为重要。近年来在中国专家与学者的努力下,中国儿童血管迷走晕厥的诊断技术、治疗均取得了重要的进展,诊疗效果也获得了明显的改善。本文主要针对中国儿童血管迷走晕厥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希望可以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借鉴。

  • 标签: 儿童 血管迷走性晕厥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直立倾斜试验检测血管迷走晕厥患者自主神经活动特点。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8月间本院收治的血管迷走晕厥患者47例,进行基础直立倾斜试验和硝酸甘油激发直立倾斜试验,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倾斜过程中记录12导联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每5 min测量1次血压。并分析基础直立倾斜试验阶段(服用硝酸甘油前)与硝酸甘油激发阶段(服用硝酸甘油后)的心率变异性频域指标(LFnorm、HFnorm、LF/HF)和心室复极动态指标(QTe/RR斜率、QTP/RR斜率)。结果47例反复发作晕厥患者在基础直立倾斜试验阶段均未出现阳性反应,进一步行硝酸甘油激发试验,表现出阳性21例,阴性26例。阴性组QTc间期明显长于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组患者直立倾斜试验结束时心率明显低于阴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倾斜后两组患者收缩压均下降,舒张压在阴性组中上升,阳性组中下降,但服用硝酸甘油前与基础值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直立倾斜试验结束时阳性组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低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直立倾斜试验过程中,阳性组患者在服用硝酸甘油后LFnorm、LF/HF出现下降,HFnorm出现升高,其中LFnorm明显低于服用硝酸甘油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性组患者服用硝酸甘油前后LFnorm、HFnorm、LF/H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服用硝酸甘油后阳性组QTe/RR斜率、QTP/RR斜率明显低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性组患者服用硝酸甘油后QTe/RR斜率、QTP/RR斜率明显高于服用硝酸甘油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立倾斜试验中交感神经兴奋为主突然向迷走神经过度兴奋转变是血管迷走晕厥的发病机制之一;其中心率变异性频域指标及心室复极动态指标具有较好的辅助诊断价值。

  • 标签: 血管迷走性晕厥 自主神经活动 直立倾斜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基础直立倾斜试验对血管迷走晕厥的诊断意义。方法选择2009年10月~2011年10月间因晕厥发作就诊的患儿43例,其中男10例,女33例。年龄最13岁,最小8岁,平均11.62岁。试验3d,停用一切影响植物神经功能的药物,试验前12h禁食水,检查时,先仰卧于电动倾斜床(带踏板、扶把及胸腹护带),平静休息5min,记录基础血压、心率、心电图,然后倾斜60°,直至出现阳性反应或完成45min的全过程。全程试验期间每5min记录血压、心率、心电图一次。结果阳性22例,占51.16%,女16例,占72.7%。结论直立倾斜试验对血管迷走晕厥具有诊断价值。

  • 标签: 血管迷走性晕厥 基础直立倾斜试验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灸百会穴治疗血管迷走晕厥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血管迷走晕厥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于物理抗压力训练治疗,观察组给予针灸百会穴治疗,持续治疗1个疗程后分析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7.78%显著优于观察组的68.89%,两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灸百会穴治疗血管迷走晕厥疗效确切,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针灸 百会穴 血管迷走性 晕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