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为角膜磨镶矫治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不正的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1年8月~2012年8月期间收治的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26例经积极的手术治疗后,眼部健康程度明显提高。术后3~6个月随访,患者预后良好。结论LASIK技术是治疗PKP术后高度不正的最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 标签: 眼科 治疗 屈光不正
  • 简介:目的:探讨近视性角膜矫治术后眼在眼部检查之所见。方法:应用手电筒、检眼镜和检影镜对48例空中乘务员92只经过不同矫治术后眼进行检查,同时,与100只健康眼对照。结果:矫治后眼80.4%检眼镜彻照时有角膜暗区,79.3%检影时有正球面差影动,Ortho-K后有85.7%检眼镜彻照时角膜出现明暗相间的同心圆,33.3%手电斜照时出现蜡膜弧形亮带。有9.8%的矫治后眼无任何阳性发现。政党眼有12%出现正球面差影动,余无阳性发现。结论:角膜暗区和正球面差是角膜矫治术后的共同表现,角膜暗区可作为矫治术后的诊断依据,正球面差可作为诊断的佐证;角膜同心圆和虹膜透亮带是Ortho-K后的特有表现。上述改变程度与矫治前屈光度、疗效、矫治后时间以及式等关系密切。

  • 标签: 乘务员 角膜屈光矫治术 眼科检查 体检 近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准分子激光角膜在成人不正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光手术患者200例(386眼),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入院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PRK组、LASIK组两组,每组10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的裸眼视力、等效球镜屈光度、眼压及角膜厚度。结果PRK组、LASIK组术前视力比较未见明显差异,术后1、3、6、12个月,两组平均裸眼视力均较术前显著提高,其中,术后1、3、6个月PRK组视力显著高于LASIK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但术后12个月,LASIK组视力显著高于PRK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PRK组、LASIK组术前屈光度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术后1、3、6、12个月,两组屈光度均较术前显著提高,其中,术后1、3、6、12个月,PRK组屈光度显著高于LASIK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PRK组、LASIK组术前的眼压、角膜厚度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RK组、LASIK组术后眼压、角膜厚度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但PRK组、LASIK组术后眼压、角膜厚度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准分子激光角膜在成人不正中的应用效果确切,能明显提高视力、改善屈光度、降低眼压及角膜厚度,且PRK、LASIK两种式各具优势,可根据临床适应证选择合适式。

  • 标签: 屈光不正 成人 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术 PRK LASIK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准分子激光角膜在成人不正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光手术患者200例(386眼),所有入院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PRK组、LASIK组两组,每组10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的裸眼视力、等效球镜屈光度、眼压及角膜厚度。结果PRK组、LASIK组术前视力比较未见明显差异,术后1、3、6、12个月,两组平均裸眼视力均较术前显著提高,其中,术后1、3、6个月PRK组视力显著高于LASIK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但术后12个月,LASIK组视力显著高于PRK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PRK组、LASIK组术前屈光度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术后1、3、6、12个月,两组屈光度均较术前显著提高,其中,术后1、3、6、12个月,PRK组屈光度显著高于LASIK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PRK组、LASIK组术前的眼压、角膜厚度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RK组、LASIK组术后眼压、角膜厚度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但PRK组、LASIK组术后眼压、角膜厚度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准分子激光角膜在成人不正中的应用效果确切,能明显提高视力、改善屈光度、降低眼压及角膜厚度,且PRK、LASIK两种式各具优势,可根据临床适应证选择合适式。

  • 标签: 屈光不正 成人 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术 PRK LASIK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高度弱视(不正性)治疗中应用角膜接触镜(透气性、硬性)的价值。 方法: 分析对象选择我院于 2018.6~2019.6 期间收治的高度弱视(不正性)患者 88 例,以不同治疗方案为依据实施分组分析, 44 例予以眼镜的患者纳入对照组, 44 例应用角膜接触镜(透气性、硬性)的患者纳入实验组,对 2 种治疗方案的应用价值进行对比和分析。 结果: 相对比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总治疗有效率提升明显,对比数据差异性显著( P<0.05 )。 结论: 高度弱视(不正性)治疗中应用角膜接触镜(透气性、硬性)可获得满意的疗效,建议推广。

  • 标签: 屈光不正 弱视 角膜接触镜 透气性 硬性 矫治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ICL和LASIK治疗角膜术后回退患者的效果。方法:通过随机取样法,选择了2018年4月至2023年9月53例患者,分为ICL治疗组(28例)和LASIK治疗组(25例)。结果:结果显示,ICL治疗组的感知质量得分显著高于LASIK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方面,ICL治疗组的发生率低于LASIK治疗组。患者满意度方面,ICL治疗组的满意度高于LASIK治疗组。结论:综上所述,ICL治疗相比于LASIK治疗在感知质量、并发症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方面表现出更好的效果。

  • 标签: ICL,LASIK,角膜屈光术后屈光回退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Pentacam测量角膜中央3 mm前表面曲率(Ra)、后表面曲率(Rp)及中央角膜厚度(CCT),根据测量结果,探讨角膜力及角膜指数的计算方法。方法: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17年2─10月在湘潭市中心医院和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医院接受角膜光手术或白内障手术术前检查的患者419例(419眼)。术前采用Pentacam对眼前节进行检查,采集角膜中央3 mm Ra、RP及CCT的相关数据,计算Ra与Rp比值(AP ratio)、角膜前表面力(Ka)以及后表面力(Kp),按照厚透镜高斯光学公式计算角膜力(KGOF)及角膜指数(Ncal)。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各种K值之间的差异。结果:Pentacam测量所得Ra、Rp、Rsimk、CCT、SimK分别为(7.73±0.27)mm、(6.34±0.24)mm、(7.73±0.27)mm、(537±33)μm、(43.65±1.52)D。AP ratio为1.220±0.026,角膜指数Ncal为1.328±0.001。结论:利用Pentacam测量角膜参数计算所得角膜指数可以提高角膜力及角膜后表面力预算的准确性。

  • 标签: Pentacam 角膜屈光指数 角膜屈光力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基于全角膜力(TCRP)的人工晶状体(IOL)力计算公式计算异常角膜后前曲率半径比(B/F)值的白内障患者IOL力的精确性。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连续选取角膜异常B/F值的白内障患者51例(51眼)。高B/F值组:B/F值≥85%,24例(24眼),B/F值为(86.2±0.5)%;低B/F值组:B/F值≤78%,27例(27眼),B/F值为(76.6±0.6)%。使用TCRP Method计算,角膜力采用Pentacam测量的以瞳孔为中心,中央3 mm范围的区域性的TCRP,采用IOLMaster 500测量眼轴长度和前房深度。术后3个月行裸眼视力(UCVA,logMAR)、电脑验光检查。所有患者、高B/F值组、低B/F值组这3组,组内TCRP Method、Higis、Hoffer Q、SRK/T、HolladyⅠ公式的绝对预测误差(APE)总体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中的Friedman检验法。各组中TCRP Method的APE分别与Haigis、Hoffer-Q、SRK-T、Holladay-Ⅰ进行两两比较,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结果:术后3个月UCVA:高B/F值组为0.19±0.09,低B/F值组为0.19±0.08,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87,P=0.435)。术后3个月采用TCRP Method计算的平均绝对误差(MAE):高B/F值组为(0.38±0.16)D,低B/F值组为(0.42±0.19)D。所有眼术后3个月按照TCRP Method、Higis、Hoffer Q、SRK/T、HolladyⅠ公式计算的MAE分别为(0.40±0.17)D、(0.64±0.25)D、(0.73±0.27)D、(0.98±0.32)D、(0.84±0.25)D,5种公式的APE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7,P=0.023)。进一步将TCRP Method的APE与Haigis、Hoffer Q、SRK/T、HolladayⅠ公式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97、3.53、4.01、3.75,均P<0.05)。高B/F值组和低B/F值组:5种公式的APE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2.35、13.21,均P<0.05)。结论:对于角膜异常B/F值的白内障患者,使用常规公式计算IOL力的精确性较差,使用基于TCRP的IOL力计算公式精确性高,术后视力佳。

  • 标签: 白内障 人工晶状体 屈光力计算 角膜后前曲率半径比
  • 简介:近视性参差是指两眼屈光度的程度或性质有一定差别,主要由于双眼眼轴长度发育不平衡造成,与角膜力无关.近视程度较高的那只眼多为主视眼.立体视是人特有的一项高级视功能,由立体视锐度、交叉视差和非交叉视差三部分组成.又有远近立体视觉之分且远近立体视差信息处理不完全相同.参差引起的视网膜像模糊和不等像视是影响立体视的主要原因.准分子激光角膜手术改变角膜曲率半径,消除视网膜物象差,术后立体视改善优于框架眼镜和角膜接触镜.

  • 标签: 近视 屈光参差 治疗 立体视觉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角膜光手术后出现回退的原因,并使用ICL植入矫正分析其治疗效果。方法以随机抽取方式获取样本资料,数据自2018年1月-12月准分子激光角膜光手术后回退患者中随机抽取90例,盲选法下对样本数据中患者进行分组,参照组、实验组/n=45,给予参照组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LASEK)治疗,给予实验组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ICL植入)治疗,指标对比选择视力、屈光度、疗效。结果裸眼视力和屈光度指标比较,在治疗前指标无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改善效果更加理想,P<0.05;有效率对比,实验组有效率更高,P<0.05。结论准分子激光角膜光手术之后出现回退的问题,采用ICL植入进行矫正,对于视力和屈光度进行治疗,整体疗效较为显著,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ICL植入术 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 屈光回退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ICL植入在准分子激光角膜光手术后回退患者矫正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3年9月在兰州爱尔眼科医院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光手术治疗后出现回退的120例患者为观察对象,采用简单化随机表法将12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实施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ICL手术)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及屈光度。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屈光度均有所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屈光度明显更低(P<0.05);结论:ICL植入能有效矫正准分子激光角膜光手术后回退,临床疗效显著且患者的屈光度明显降低,具有临床应用效果。

  • 标签: ICL手术 屈光回退 屈光度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飞秒激光角膜基质透镜取出(SMILE)及角膜基质透镜自体移植矫正远视及参差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989医院2019年3月至2020年6月成人混合性参差12例的临床资料,患者一眼近视,对侧眼为远视,双眼屈光度恰相匹配,近视的一眼采用SMILE手术,取出的角膜基质透镜备用,远视的一眼参照SMILE的式,但将备用的角膜基质透镜植入角膜瓣下。术后进行随访观察。结果全部手术均顺利完成。植入的透镜居中、透明,中及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术后视远及视近能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角膜曲率明显增加,角膜厚度明显增厚,视疲劳症状明显减轻,患者满意率为83.3%(10/12)。结论飞秒激光SMILE及对侧眼自体移植矫正远视及参差早期效果良好,但仍需大样本深入研究,而且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 标签: 矫正,远视 矫正,屈光参差 取出术,角膜基质透镜 移植术,角膜基质透镜,自体
  • 简介:摘要老视是指随年龄增长眼调节能力下降导致视近困难,多在40岁以后出现症状。老视的矫治包括重建调节和改善症状两种,前者目前仍难以实现,而后者主要为配戴凸透镜。随着越来越多的患者有摆脱框架眼镜的愿望,手术矫治的方法逐渐得到推广应用。准分子激光角膜光手术是手术矫治老视的常用方法之一,本文在介绍该手术矫治老视理论机制的基础上,回顾近期文献综述应用不同算法进行手术的新进展。

  • 标签: 老视 角膜外科手术,激光 激光,准分子 屈光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对角膜光手术后白内障患者的IOL屈光度的计算方法18例接受过角膜光手术的白内障患者为研究对象,男8例,女10例分别用临床病史法和Feiz-mannis法及其计算图表方法计算人工晶体度数,术后测视力,及电脑验光。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视力达到1.0.术后电脑验光值在+-0.5以内,以上两种方法结果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临床病史法和Feiz-mannis法及其计算图表方法计算人工晶体度数简单准确实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治疗不正患者的护理方案。方法选取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治疗的不正患者共78例,将其随机分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者设定为观察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者设定为对照组,每组39例患者。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44%,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6.92%,观察组的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满意度方面,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00.00%、76.92%,(P<0.05)。结论临床对不正患者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治疗的同时,配合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增进疗效,且护理满意度较高,方案值得推广。

  • 标签: 屈光不正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镶术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薄型角膜瓣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LASIK)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我院2011年6月~2011年8月收治的50例角膜厚度在450~500微米的近视患者使用超薄型角膜瓣(瓣厚度约为90-100微米)行LASIK手术,同时随机抽取50例角膜厚度在500微米以上的常规LASIK手术患者进行对比,并进行1年的随访观察。结果术后1月、6个月及术后一年两组患者裸眼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均达到手术前预计视力,观察组患者的术后裸眼视力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术后发生一例瓣下上皮植入,观察组发生一例轻微角膜瓣水波纹皱褶,无继发性圆锥角膜发生。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LASIK矫正中应用超薄型角膜瓣安全、有效、扩大了手术适应症范围,为角膜偏薄的近视患者提供了一种安全舒适、疗效确切的激光矫治式。

  • 标签: 超薄型角膜瓣 LASIK 屈光矫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婴儿期白内障摘除手术后患儿眼轴长度、角膜力、屈光度数变化情况及其发展规律。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医院杭州院区103例因先天性白内障婴儿期接受白内障摘除手术患儿的病历资料,男性61例,女性42例,行手术时月龄为(3.95±1.94)个月。双眼白内障患儿均双眼接受白内障摘除手术,选取左眼进行分析。入选患儿至少随访1年,患儿按白内障摘除手术时月龄分为<4月龄组和4~12月龄组,比较患儿白内障摘除手术前及手术后1年的眼轴长度、角膜力、检影验光的等效球镜度数以及变化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简单线性回归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双眼白内障患儿71例,<4月龄组33例,4~12月龄组38例;单眼白内障患儿32例,<4月龄组17例,4~12月龄组15例。<4月龄组双眼患儿术后1年眼轴长度变化量为(2.46±1.33)mm,大于4~12月龄组的(1.52±1.0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1;P<0.01)。相同手术月龄分组中,双眼患儿患眼、单眼患儿患眼及对侧眼,三者间术后1年眼轴长度变化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年,双眼患儿患眼、单眼患儿患眼及对侧眼眼轴长度均与实际月龄的对数高度正相关(r=0.68,0.52,0.73;均P<0.01)。角膜力随年龄增大总体呈减少趋势,<4月龄组双眼患儿术后1年角膜力变化量为(1.43±2.87)D,大于4~12月龄组的(0.68±2.10)D,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月龄组双眼患儿术后1年屈光度数变化量为(2.02±2.60)D,大于4~12月龄组的(0.69±1.8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5;P<0.05)。单眼患儿患眼4~12月龄组术后1年屈光度数变化量为(2.05±0.95)D,大于双眼患儿4~12月龄组的(0.69±1.8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9;P<0.05)。术后1年,双眼及单眼患儿患眼屈光度数均与实际月龄成高度负相关(r=-0.51,-0.54;均P<0.01)。结论婴儿期白内障摘除手术后1年,患儿眼轴长度增长,角膜力降低,屈光度数降低,且患儿手术年龄越小,眼轴长度、角膜力、近视漂移变化量越大。(中华眼科杂志,2021,57:34-40)

  • 标签: 白内障 白内障摘除术 无晶状体,白内障后 轴长度,眼 屈光,眼 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