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6 个结果
  • 简介:词的是指用某个词来称呼某种事物的理由和根据,换句话说就是某一语素形式表示某一意义内容的原因,是指词语的可释性。词的是否存在,即词的音义结合关系有理性和无理性的问题,是一个让古今中外,不仅仅是语言学家,甚至哲学家们都争论不休的问题。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柏拉图的对话录《克拉图洛斯篇》中就记载着以克拉图洛斯为代表的“本质论”与赫尔摩根为代表的“规定论”的争论。“本质论”主张名称和事物之间(即词的音义之间)的关系是天然的、必然的,认为一切事物只有一个正确的、根据其本质生出发的名称,不是一些人约定怎样称谓就怎样称谓的。

  • 标签: 词的理据 汉语 音义结合 本质论 语言学家 事物
  • 简介:鸟类名词是人类长期以来依靠视觉、听觉、感知而产生的一种声音符号。然而,不同语言由于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心理因素和观察角度不同、汉维语从不同的视角依据某一种鸟的不同特征来对其命名。本文在两种理论类型的基础上分析汉维语100多种鸟名。探讨汉维语鸟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 标签: 鸟类 名称 思维方式 心理因素 维语 语言
  • 简介: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象似性理论为基础,对比、分析汉英两种语言中名量词的构建。作者将象似性的原则之一——隐喻象似性进一步划分为类比象似、转喻象似和联想象似。文章通过列举并分析大量的实例证明:大部分名量词的构建都以这三类象似性为,为解释名量词的构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 标签: 象似性 隐喻象似 名量词 汉英对比
  • 简介:综合英语是英语专业的主干课程,课堂教学是践行课程教学目标的主要方式,也是实现宏观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微观环节。多元化、多维度地考量综合英语课程的教学实践革新是实现"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有效保障。

  • 标签: 综合英语 课堂教学改革 多元理据考量 人才培养
  • 简介:“NP+好+V/A”是近代汉语产生的一个对NP特征进行主观甚度凸显的构式家族,其源构式是先秦时期就产生的“NP+好+NP”结构,构式“NP+好+NP”由于类推扩展而产生构式“NP非受事+好+V(O)”,构式“NP非受事+好+V(O)”又可以扩展为“NP受事+好+V”,这一扩展过程不但可以从构式产生的历史顺序和语义演变逻辑得到证明,还可以从构件“好+V”的词汇化过程得到证明。“NP受事+好+V”又可进一步扩展为构式“NP+好+A”,“好”也因其后的尾焦点由动词扩展到形容词而从一个具有主观甚度评判意义的形容词演变成一个具有主观评判性的程度副词。

  • 标签: 构式语法 承继 词汇化 语法化 “NP+Hao(好)+V A”
  • 简介:思维方式是语言生成的深层机制,决定语言的表达方式。从思维角度去研究标示语是一种研究根源的方法,能够更好地挖掘语言的本质,更好地认知语言特点,找到翻译的。本文旨在从中英文思维差异的角度来探讨中英文标示语,以期对这一特殊语体的研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对二语习得与教学提供新思路。

  • 标签: 思维差异 标示语 认知 翻译理据
  • 简介:意构形”被公认为字的早期来源,但多数表意字从未用于本义,从而属于假借字,给传统造字理论留下无解难题。其实这是“音构形”所致,即以词音相同为,取形彼词记录此词,故貌似象形实为假借。理由是:构形多元化使其成为可能;同音词是其独特造字意构形的局限使其成为不得不使用的造字方法;它比其它造字方法更具普适性和精确性;甲骨文中大量只借表它词的表意字是其证据。

  • 标签: 据意构形 据音构形 象形 假借
  • 简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阅读课文必须有“自己的心得”,并且“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大力倡导的教学理念。语文教师应该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努力在课堂上张扬学生的阅读个性,尊重他们的独特感受,创设宽松、开放的教学氛围,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给学生一个自主选择、自由表达的广阔天地。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个性化阅读往往走向极端,如“允许说不清,道不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允许有理的叛逆,有情的错误”,“允许学生怀着挑战进课堂,带着不满出教室”等。课堂上充斥的是肤浅的、片面的、盲目的自由发挥。有的教师形象地把这种阅读称为舍本逐末式、无理取闹式、黑自颠倒式。其实,多元解读是要有界的,也是要有据的。

  • 标签: 多元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 学生思维 文本 阅读实践 语文教师
  • 简介:20世纪80年代至今,语用能力研究得到迅速发展。文章从语用能力的习得研究和教学研究两个层面,梳理国内外语用能力的研究成果,反思我国语用能力存在的不足,对其今后研究从理论层面、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加以思考并提出建议。

  • 标签: 语用能力 习得研究 教学研究
  • 简介:审美功能背后有着坚实的心理基础作为支撑,不同审美功能所蕴含的心理理也有所不同。设问辞格审美功能的心理理主要有两点:一是“情”与“辞”的关系;二是“言”与“思”的转化。在设问最主要的审美功能中,朴素美、力量美和节奏美主要得益于“情”与“辞”的协调,动态美和均衡美则是“言语——思维”转化机制运行的产物。对设问辞格审美功能的心理理进行研究,有利于对设问辞格的审美功能和辩惑、说理等语用功能的理解和把握,具有突出的修辞学和语用学意义。

  • 标签: 设问辞格 审美功能 心理理据 修辞
  • 简介: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不应回避,也不能回避;但绝不能走"知识为主"的老路,更不能重蹈"死记硬背"之覆辙。《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如何正确对待语文知识内容的教学"已经做了较为细致的描述:"在教学中应根据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指导与点拨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识字、写字、阅读与表达,形成一定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良好的语感,而不在于对知识系统的记忆。因此,要避免脱离实际运用,围绕相关知识的概念、定义进行‘系统、完整’的讲授与操练。""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为了让广大一线教师更好地理解、处理语文知识内容的教学,本刊特邀请专家、有经验的教师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阐述、介绍,希望进一步引起关注,促进这个问题研究的深入开展。

  • 标签: 知识教学 教材文本 阅读教学 语言文字 读写能力 文体知识
  • 简介: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高职学生英语语用失误主要表现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两个方面,影响学生正确使用英语语言能力的原因有跨文化交际意识薄弱、传统教学模式和考试体制等因素,因此应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使用能力。

  • 标签: 高职英语 语言失误 社交语用失误 原因分析
  • 简介:“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是指以课文为凭借,目的是指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和语文方法,习得语言。那么,如何摒弃陈旧的教学观念,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通过课文内容学习其中的语文知识,进而通过相应的语文实践,形成并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呢?

  • 标签: 语用 语文知识 课文内容 习得语言 教学观念 语言文字
  • 简介:<正>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根据新课标精神,有效地落实对"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笔者以为,关键在于巧设语言训练点,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悟语言,内化语言,运用语言,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一、巧设感悟点,品味语言理解感悟是运用的基础。教师要善于捕捉文本中的感悟点,引导学生对精妙的语言进行细细的揣摩、品味,提高学生的语感。1.巧设情境。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各种感官去"触摸"、品味语言文字,从"语表层"到"内蕴层",进入文本的"意境",给语言文字赋予生动的灵性,从中

  • 标签: 训练点 内化语言 语言文字 新课标精神 阅读教学 语用教学
  • 简介:听过很多教师上《乡下人家》这篇课文。他们大多会在课堂上引领孩子们去感知美、寻找美、品味美,感受那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然而,仅仅这样做就够了吗?

  • 标签: 语用 设计 解读 指向 学会
  • 简介:笔者于2008年和2010年两次出席有关中国出版史学术讨论会,提交的论文都是以日时期日人所著汉籍和上海版图书流播韩国研究为中心。第一篇论文题目为《日朝鲜时期日人所著汉籍研究》,第二篇的题目为《日时期上海版图书流播韩国研究》②。

  • 标签: 日据时期 中华书局版 文献目录 汉籍 韩国 流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