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传统资本主义批判以马克思与韦伯为主流,桑巴特相对弱势和边缘化。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从生产转入消费阶段,桑巴特从奢侈消费批判资本主义的视角重新受到重视,并在现代思想中形成了四种理解奢侈的思想范式。德国学者伯麦立足于批判理论传统,认为资本主义已进入了审美资本主义阶段,其特征在于私人领域经济化,关注的重点是消费或者说生产的展示,产生了一个名为审美价值的新价值维度。审美资本主义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积极诉诸传统资源,在价值层面上不断地自我理解和自我建构的特点。这启发我们反思社会主义也应该从传统资源中寻找支撑,实现自身的价值建构。

  • 标签: 审美资本主义 审美价值 批判理论 社会主义
  • 简介:资本论》是理论著作,也是具有辩证叙述要求的一部史书,归根结底,是“书写历史”的社会客观批判的工作体系。内在逻辑红线是“商品批判——资本批判”。此架构与“科学实证主义”无涉,在于内在剖析“价值之道”、“价值之德”以及“资本之道”、“资本之德”,奠立“事的科学”基础。这种研究使历史建立为“实践的对象”,产生认识,又进一步使逻辑建立为“认识的对象”,产生理论,从而完成了对于“康德主义知识论”的真正走出。

  • 标签: 《资本论》 商品批判 资本批判 社会客观批判
  • 简介:资本全球化是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经济本质特征——雇佣劳动和资本统治、物役经济与拜物教——在更普遍层面上的表现和拓展。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马克思的资本批判理论非但没有淡出历史。反而更显示出它的理论和现实的说服力。我们要运用马克思的资本批判这一武器,科学认识资本全球化以及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

  • 标签: 资本全球化 马克思 资本批判
  • 简介:所谓资本逻辑实际上是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的内在统一,换言之,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逻辑和资本逻辑是同一生产过程的两个方面,而不是两个相互独立的过程。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全面揭示了资本逻辑所具有的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系统阐述了资本在再生产过程中所遭遇到的社会和自然界限。资本逻辑内在地指向了资本的自我扬弃与内在超越,只有从马克思的资本逻辑出发,才能真正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内在危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资本逻辑是我们重新理解《资本论》的哲学意义及其当代价值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 标签: 当代资本主义 资本逻辑 《资本论》 再生产过程 反思 批判
  • 简介:马克思宣告宗教批判已经终结,继而转向政治经济学批判,即转向对现实的批判。本文旨在探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如何一以贯之地推进其宗教批判思路,分别从三个层面考察宗教批判“道成肉身”转化成了对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的批判由此揭开资本主义及其精神实质的神秘面纱。以宗教批判为线索来解读马克思的《资本论》,一方面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其资本主义批判的内在结构,另一方面也可以调和其与韦伯对资本主义精神与宗教之关系所作出的批判性反驳,此外,对于研究改革开放视域下中国社会意识变迁之哲学基础亦有一定借鉴意义。

  • 标签: 宗教批判 拜物教 资本主义
  • 简介:生态文明虽然是对大工业资本时代在场方式的某种超越,但是背后仍然可能隐藏着资本创新逻辑的故事。在以大工业资本为主导地位的旧全球化时代,资本逻辑曾经是反生态的,资本疯狂逐利曾经是造就生态破坏的主要原因。然而,以后工业文明为主导的新全球化时代,资本创新以各种节约型、高科技、生态化产业为主导,表现为一种生态资本主义。生态领域绝不是阻挡资本逻辑深度进入的天然屏障。只要有利可图,资本必将成为推动生态建设的强大历史动力;生态产业成为资本创新逻辑的必然产物。绿色资本主义不仅完全可能,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全球现实。深绿思潮是生态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生态社会主义预言“生态是资本主义天然屏障”的判定是对资本创新逻辑的严重误读。但是,生态发展的最终目的与资本的生态逻辑之间依然存在着本质上的对立。我们需要全面历史地重新反思生态文明与资本创新逻辑之间的辩证关系。

  • 标签: 生态的资本逻辑 资本的生态逻辑 批判
  • 简介:作为对资本主义社会"历史之谜"进行解答的、马克思为之付出毕生心血的《资本论》,绝不仅仅是一部单纯的经济学著作,而是他"三大批判"——哲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和空想社会主义批判——所指向的"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的具体结晶。马克思的《资本论》真正体现了"三大批判"的统一,实现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理论的革命性变革。

  • 标签: 《资本论》 哲学批判 政治经济学批判 空想社会主义批判
  • 简介: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与交换活动并不受数学和逻辑法则支配,而包括数学和逻辑学在内的形而上学只不过是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方法论基础。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基础是形而上学,是依据数学、逻辑学和语言学的原理来描述现实的。它采用的范畴都极其抽象,现实中根本就找不到原型,是难以理解的"象形文字"。资本主义交换其实就是被包装成"等价交换"的不平等交换,而马克思的《资本论》就是从揭示这个秘密入手的。

  • 标签: 《资本论》 资本 数理逻辑 形而上学
  • 简介:作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福斯特从生态学的角度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全面的批判。他认为,生态学是反对资本主义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导致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他批判了“经济增长有限论”和“自然资本化”理论,批驳了生态帝国主义的错误观点,驳斥了“技术可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观点,认为不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制度,仅仅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加快生态技术的发展是不能真正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

  • 标签: 福斯特 生态批判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资本主义
  • 简介:美国垄断资本学派是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流派,它从经济、生态和文化三个维度对垄断时期的资本主义进行了深入批判。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具有强大的停滞趋势,且金融危机频繁爆发。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出现的全球性生态危机,已经上升到影响人类生存和地球上物种繁衍的高度。垄断资本主义的文化品质远远落后于其社会生产能力,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所宣扬的公正、民主、开放正成为名不副实的口号。这一切矛盾的根源就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本追求积累的无限性。美国垄断资本学派的资本主义批判对我们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 标签: 垄断资本 经济停滞 新陈代谢断裂 文化机构 社会变革
  • 简介:主体形而上学和资本主体性存在内在契合。资本主体性是指资本反客为主,攫取了人的主体性,成为吞噬和控制一切非资本之物的霸权,并最终导致“人受抽象统治”的生存状态。主体形而上学通过确立资本的主体地位在现实层面实现了对人的统治。马克思通过理论和经济层面的双重主体性批判.揭示出资本主体性的虚幻性.把人从资本统治中解放出来是马克思寻求的人的解放之路.马克思主体性批判采取了社会历史批判方式.不仅对主体性的“副本”进行批判,还对主体性的“原本”进行批判.对资本主体性的批判是马克思主体性批判的现实维度.彰显出马克思主体性批判的现实意义。

  • 标签: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主体性批判 资本主体性 主体形而上学 自由
  • 简介:资本主义全球化”和“文化批判”这两个概念各自都要求作者做出解释,它们的并列关系还隐涉到一个悖论。首先,资本主义全球化是一个不争的经验事实,还是一个来自某种视角的观察?资本主义全球化有哪些特征?它给个人与社会带来了什么样的冲击和后果?文化批判的一般定义和它在资本全球扩张时代的使命与职能是什么?如果说资本全球扩张的时代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需要文化批判,同时又比任何时代都更拒绝文化批判,那么这种悖论对文化批判本身带来了什么样的挑战?应该怎样应对?我提出这些问题,并不意味着只存在这些问题,而是这些问题给我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焦点和框架。当下国内和海外最热门的话题莫过于“全球化”,然而对大多数人来说,全球化唤起的世界图像只是技术、文化、教育、意识形态、叙事、具象、习俗、人员、资源、商品的跨国界大流动,更有甚者,全球化仿佛是一个给个人与社会带来无限机遇和活力的历史过程,一次给人类许诺解放与幸福的革命,较少有人看到全球化背后的资本帝国,更遑论这个资本帝国包藏的杀机和危机。全球化的确是一个多层面的复合历史现象,资本主义全球化只是它的一个层面,但这是它的核心层面、主控层面,其它层面都是派生的。资本的扩张必然挑战和更新已有的生产、调...

  • 标签: 资本主义全球化 标准化 商品化 抽象化 文化批判
  • 简介:在马克思哲学视域中,资本所具有“生产要素”与“社会关系”的双重含义衍生出资本的广义与狭义的双重逻辑,这双重逻辑又必然产生双重作用。从总体上看,可以从“维度”和“领域”两个方面把握资本逻辑的不同表现形式。在维度上,可以从横向、纵向两个维度把握资本逻辑;在领域上,资本逻辑在政治、文化、社会和哲学诸领域有不同表现形式。资本主义发展形态嬗变导致资本的形态及其表现形式和运作方式不尽相同。在全球化资本主义时代,马克思资本逻辑批判的分析范式并未过时。

  • 标签: 资本逻辑 资本逻辑批判 马克思 全球化资本主义
  • 简介: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当代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第三阶段。它以生产“虚假需求”为典型特征,满足资本不断增殖的需要。“虚假需求”的生产必然地制造人类的精神痛苦,人类将通过对“虚假需求”产生机理的认知和“审美革命”的方式获得出路。

  • 标签: 当代资本主义 虚假需求 幸福 审美革命
  • 简介:基于商品、货币和资本经济范畴的逻辑递升,马克思着力对资本的拜物教性质进行了批判分析。他认为资本的出现是一个新的时代,由于雇佣劳动出现才确定了其统治。资本本质上是一种历史的社会生产关系,是过去劳动对活劳动的支配权。他详细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生息资本以及地租的拜物教性质,指出资本的拜物教性质不过是暂时的必然,资本的界限将导致它自我扬弃。

  • 标签: 资本 拜物教批判 生产关系
  • 简介:资本论》最为关注的就是“资本”问题。要真正理解和把握资本的“形式规定”,就必须对“资本本身”进行最为深刻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和“现象学”分析。

  • 标签: 政治经济学批判 《资本论》 现象学
  • 简介:马克思以商品为出发点,以资本为核心范畴,全面叙述了这个时代抽象统治的社会现实,进而揭示了人的存在的秘密。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资本的运动中获得理解和叙述。在这样的理解中,马克思旨在开辟一条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道路。直到今天,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依然显现出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马克思 现代性 资本
  • 简介:阿里夫.德里克是当代西方学术界著名的晚期马克思主义者和后殖民主义批评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批判全球资本主义的霸权时,延续了经典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批判的一套话语体系和分析方式,同时针对跨国资本霸权的地域扩展和领域扩展的现状,提出了“弹性生产”的资本主义的概念,实现了对“阶级”的立体化考察,构想了灵活的“弹性社会主义”的革命策略。德里克的全球资本主义批判思想展现了对经典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批判的推进和转移。

  • 标签: 全球资本主义 资本霸权 经典马克思主义
  • 简介:有机马克思主义以其中国元素和生态关切以及与马克思主义的天然联系而著称。作为一种新的替代模式,它必然要对旧的资本主义体制进行清算和揭露。在有机马克思主义者看来,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制度是共生关系,资本主义的正义流于表面,资本主义的自由、人权与民主受经济利益驱动,资本主义不是历史的终结。正确理解有机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对于坚定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有机马克思主义 资本主义 批判
  • 简介:当今世界仍然是资本作为主体的世界,仍然是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逻辑作为最高原则的世界。当然,西方主流经济学是无法预警全球化经济危机,也不能回答与解决经济全球化带来诸多的现实问题,更不能切实有效地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面对诸多问题,我们要秉承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精神,对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展开回应,为"全球化"时代诊断现代社会的"病症",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理论指导,彰显马克思资本逻辑批判的当代价值。

  • 标签: 资本逻辑 西方经济学 全球化 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