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软组织损伤疼痛评分及康复护理效果。方法:以2020年5月至2021年7月间我院收入的80例慢性软组织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研究组40例与参照组40例,参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康复护理,对比两组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经过对比分析,研究组患者护理后疼痛评分与护理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参照组,且差异均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性软组织损伤患者采取康复护理的效果显著,可促进患者恢复,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 标签: 慢性软组织损伤 疼痛评估 康复护理 护理总有效率
  • 简介:摘要:[背景]探讨应用POLICE原则治疗急性踝关节软组织损伤的疗效。[病例]选择自2020年08月-2021年08月在我院采用POLICE原则治疗的80例急性踝关节软组织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疼痛时间、疼痛值、肿胀程度、消肿时间、踝关节功能。随访期间观察患侧踝关节功能和恢复运动的时间以及是否有关节不稳定、关节残余疼痛、踝关节撞击综合征等并发症。治疗后1天、3天、5天行VAS评分;治疗后4周行AO FAS踝关节功能评分、Baird-Jackson踝关节功能评分、Lowa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见80例患者治疗后疗效为痊愈和显效,平均痊愈时间为1.5周;于治疗后3d,1、3、4、6周进行随访,随访结果显示,随访期间未发生关节不稳定、关节残余疼痛、踝关节撞击综合征等并发症;治疗后1、3、5d的平均VAS评分为1.85、1.50、1.20分;治疗后4周行AO FAS踝关节功能评、Baird-Jackson踝关节功能评分、Lowa踝关节功能评分在治疗后随访过程中评分数值均呈明显上升趋势,末次随访时Valderrabano-Hinterman评定结果为优。[结论]应用POLICE原则治疗急性踝关节软组织损伤,愈合顺利,能尽早使患侧踝关节恢复致受伤前的生活和工作状态。

  • 标签: POLICE原则 踝关节 急性软组织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创伤性浅表软组织损伤中应用肌骨超声的价值。方法:将96例我院疑似创伤性浅表软组织损伤患者纳入研究,入组时间在2020年2月到2021年3月,对全部患者均实施肌骨超声检查,并将病理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比较肌骨超声诊断的准确性和诊断效果。结果:肌骨超声诊断创伤性浅表软组织损伤的准确性为93.75 %、灵敏度为93.90 %、特异度为92.86 %;肌骨超声对神经损伤、半月板损伤的检出率高达100.00 %,其次为囊性肿块的95.35 %,对半月板损伤检出率50.00 %相对最低。结论:肌骨超声在创伤性浅表软组织损伤中诊断准确性、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高,能较好的检出创伤性浅表软组织损伤疾病,并明确具体的疾病类型,适合在临床中加以推广应用。

  • 标签: 创伤性浅表软组织损伤 肌骨超声 半月板损伤 诊断准确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跗外侧动脉岛状皮瓣修复踝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自2013年7月至2020年12月,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江学院附属江南医院手外科应用跗外侧动脉岛状皮瓣修复踝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12例,其中外伤后软组织缺损伴骨或肌腱外露6例,骨折内固定术后软组织坏死内置物外露6例,软组织缺损面积为6.0 cm×4.0 cm~9.0 cm×5.0 cm。所有创面一期清创,待坏死组织界限清晰后,二期行跗外侧动脉岛状皮瓣进行修复,皮瓣的切取面积为7.0 cm×5.0 cm~10.0 cm×6.0 cm。皮瓣切取后,将血管蒂分离至足背动脉起始处,通过皮下隧道转移至踝部创面,其中1例因血管蒂不够长,术中在跗外侧动脉发起处以远结扎并切断足背动脉,以足背动脉近端为蒂进行带蒂转移。供区均切取髂腹股沟处全厚皮片植皮修复。术后常规给予预防感染、抗凝等对症治疗,术后通过门诊、电话、微信或上门等方式随访,了解皮瓣质地、外观、感觉、供区及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12例皮瓣及供区植皮全部成活,伤口良好愈合,无溃疡发生。术后随访时间6~108个月,平均17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形不臃肿,感觉恢复至S2~S3。结论应用跗外侧动脉岛状皮瓣修复修复踝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供区隐蔽,操作简单,安全性高,皮瓣质地、外观与受区接近,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 标签: 跗外侧动脉岛状皮瓣 踝关节 软组织缺损 修复 显微外科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肌骨超声在创伤性浅表软组织损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0月~2021年12月收治的疑似创伤性浅表软组织损伤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手术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分别为患者开展肌骨超声检查和CT检查,分析肌骨超声检查在疾病类型中的应用效果,并且分析检查的准确度、特异度和灵敏度。结果:将手术病理检查作为金标准,肌骨超声检查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均高于CT检查,两组对比具有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创伤性浅表组织损伤的类型,肌骨超声检查的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CT检查,疾病类型的诊断符合率对比具有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结论:为创伤性浅表软组织损伤患者采取肌骨超声检查,疾病的确诊率、灵敏度和特异度明显提升,同时还能准确的疾病的类型,对提高患者的确诊率有重要意义,为患者采取针对性治疗提供有力的数据。

  • 标签: 肌骨超声检查 创伤性浅表组织损伤 诊断效果 应用价值
  • 简介:摘 要:目的  观察氟比洛芬凝胶贴膏治疗急性软组织运动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 2021年9月~2022年9月就诊的11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应用云南白药气雾剂喷于伤患处,用药剂量根据患者病变范围大小进行调整,每日用药3~5次。观察组患者应用氟比洛芬凝胶贴膏进行治疗,对损伤部位进行贴敷,每日用药2次,每次1贴。所有患者连续治疗7d,两组24 h内给予冷敷,24 h后可酌情给予超短波无热量治疗,均未给予其他药物治疗。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其总有效率分别为50(89.29%)、35(62.50%),组间对比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氟比洛芬凝胶贴膏治疗急性软组织运动损伤,能够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病症,缩短治疗时间,快速恢复日常生活和工作,效果优于云南白药气雾剂治疗,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急性软组织运动损伤 氟比洛芬凝胶贴膏 白药气雾剂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肌骨超声在创伤性浅表软组织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5月~2022年5月收治的80例疑似创伤性浅表组织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接受肌骨超声和MRI检查,将两种检查结果和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诊断的准确率。结果:通过检查结果发现,所有患者的诊断准确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骨超声的价值在创伤性浅表软组织损伤中得到了很好的表现,是医生为患者提供诊断和治疗方案的有效辅助手段,在临床中可以运用推广。

  • 标签: 肌骨超声 创伤性浅表软组织损伤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就冲击波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Chronic soft tissue injury;CSTI)患者在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展开研究分析。方法:研究对象选自我院外科2021年1月~2021年9月收入的49例CSTI患者,按其治疗时间差异分为参照组24例、研究组25例,并在其诊疗过程中分别展开康复护理、康复护理+冲击波治疗,分析各自效果。结果:对比疼痛评分,护理前两组指标水平对比无明显差异(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为软组织损伤患者实施多元化有序物理因子治疗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掷骰子法将本院2020.7-2021.9间收治的软组织损伤患者80例分为常态组40例(行常规物理因子治疗)、实践组40例(行多元化有序物理因子治疗)。对比2组疗效及疼痛程度。结果:实践组治疗3 d、7 d后疼痛VAS评分均低于常态组且实践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常态组,两组数据对比提示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软组织损伤患者实施多元化有序物理因子治疗可提升总体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疼痛程度,值得加以推广应用。

  • 标签: 软组织损伤 多元化有序物理因子 疼痛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场综合治疗系统结合针刺在软组织损伤疾病的治疗中应用,总结相关临床经验。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慢性软组织损伤患者,从我院中选择该病例116例,入院时间均在2019年6月至2021年1月期间,按照姓氏排序进行分组,传统组与责任组均为58例,责任组接受磁场综合治疗系统结合针刺治疗,传统组接受中频电疗结合针刺治疗,其余治疗条件均一致,对比分析两组的疼痛情况和治疗有效率。结果:责任组患者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44.83%、93.10%明显高于传统组31.03%、70.69%,说明责任组的整体疗效更为确切,两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传统组与责任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生活质量在早期差别不大(P>0.05);随着治疗的介入,两组的疼痛程度减轻、生活质量提高,且责任组的改善更为显著(P<0.05)。结论:软组织损伤中频电疗效果不理想,磁场综合治疗系统能够显著提高疗效,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疼痛症状,有利于患者的恢复。

  • 标签: 软组织损伤 磁场综合治疗系统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场综合治疗系统结合针刺在软组织损伤疾病的治疗中应用,总结相关临床经验。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慢性软组织损伤患者,从我院中选择该病例116例,入院时间均在2019年6月至2021年1月期间,按照姓氏排序进行分组,传统组与责任组均为58例,责任组接受磁场综合治疗系统结合针刺治疗,传统组接受中频电疗结合针刺治疗,其余治疗条件均一致,对比分析两组的疼痛情况和治疗有效率。结果:责任组患者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44.83%、93.10%明显高于传统组31.03%、70.69%,说明责任组的整体疗效更为确切,两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传统组与责任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生活质量在早期差别不大(P>0.05);随着治疗的介入,两组的疼痛程度减轻、生活质量提高,且责任组的改善更为显著(P<0.05)。结论:软组织损伤中频电疗效果不理想,磁场综合治疗系统能够显著提高疗效,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疼痛症状,有利于患者的恢复。

  • 标签: 软组织损伤 磁场综合治疗系统 疗效
  • 简介:摘 要:目的  观察扶他林乳胶剂超声透入治疗膝关节软组织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 2020年10月~2022年10月就诊的6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耦合剂行超声波治疗,观察组采用扶他林乳胶剂作超声介质行超声波治疗,其余同对照组一致。两组在治疗期间均未给予其他药物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其总有效率分别为32(94.12%)、26(76.47%),组间对比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扶他林乳胶剂超声透入治疗膝关节软组织损伤,能够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病症,缩短治疗时间,快速恢复日常生活和工作,效果优于常规耦合剂行超声波治疗,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膝关节软组织损伤 扶他林乳胶剂 超声波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肌肉骨骼超声诊断创伤性浅表软组织损伤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从2021年1月到2021年12月,共纳入121名疑似外伤性浅表软组织损伤的患者。他们接受了肌肉骨骼超声和MRI诊断,手术病理作为金标准。评估了不同类型外伤性浅表软组织损伤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和检出率。结果:肌肉骨骼超声和MRI在敏感性和特异性方面没有显著差异(P>0.05)。肌肉骨骼超声在诊断创伤性浅表软组织损伤方面表现出较高的准确性,显示出与MRI相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此外,它还能有效地识别和区分各种类型的外伤性浅表软组织损伤,这具有实质性的临床意义。结论:肌肉骨骼超声是创伤性浅表软组织损伤的一种高度准确的诊断工具。它表现出与MRI相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能够精确识别不同类型的损伤。这一发现强调了肌肉骨骼超声在评估创伤性浅表软组织损伤方面的临床重要性。进一步的研究可以探索它在临床实践中的潜在应用和好处。

  • 标签: 肌骨超声 准确度 MRI 灵敏度 特异性 创伤性浅表软组织损伤
  • 简介:摘要软组织软骨瘤(STC)是一种由分化成熟的透明软骨组织组成的良性肿瘤。大多发生于手足部位的浅表软组织内,位于肝脏者极为罕见。本文报道1例肝脏STC,镜下观察该例患者肿瘤组织为分化良好的软骨组织,软骨细胞细胞核小而扁平,未见病理性核分裂象,肿瘤周围可见由纤维结缔组织形成的假包膜,可见炎性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表型:S-100蛋白广泛阳性,CD34阴性,Ki-67阳性指数<1%。STC临床表现不明显,依据临床病理组织学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表型可确诊,局部手术切除为其首选治疗方式。

  • 标签:
  • 简介:软组织血管纤维瘤(angiofibroma of soft tissue,AFST)是2020年WHO软组织分类中新收录的良性肿瘤,并将其归为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来源。该肿瘤2012年由Mariño-Enríquez A和Fletcher[1]首先报道并命名。国内外对于AFST的报道和分析不多。目前国内总结较为全面的是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许晓琳、刘尽国等做的24例AFST回顾分析[2]。虽然WHO已经正式收录为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来源肿瘤,但病理医师对其临床病理特点尚缺少充分认识,容易误诊。本文报道1例AFST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提高对该瘤的认识。

  • 标签:
  • 简介:摘要:皮肤及软组织感染SSTI是临床十分常见的疾病。此类疾病病情轻重程度变化很大,可以是轻度浅表局限性感染,也可以是威胁生命的深部坏死性软组织感染。SSTI 目前临床命名较为混乱,预后不一,治疗方法各异,涉及学科众多,轻者仅需简单的皮肤消毒即可自愈,重者病情进展迅速,短时间内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危及生命,治疗上需反复多次清创引流,甚至截肢治疗。

  • 标签: 皮肤 软组织 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临床护理路径在足踝软组织损伤经VSD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9月在该院进行治疗的78例足踝软组织损伤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及研究组各39例。对两组患者均进行清创及VSD治疗,对常规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对研究组患者行临床护理路径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足踝关节功能及恢复情况。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及足踝关节功能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 d及3 d,研究组患者VAS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 w及术后1个月,研究组患者足踝关节评分量表(Kofoed)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清创至植皮时间及换药次数均显著少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足踝软组织损伤经VSD治疗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干预,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同时对提高患者足踝功能恢复及缩短治疗时间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

  • 标签: 临床护理路径 足踝软组织损伤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疼痛程度 足踝功能
  • 简介:摘要:在临床上,下肢开放性骨折是较为多见的一种骨折类型,其往往是因为交通事故、坠落或暴力导致的,并且患者在骨折的同时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软组织损伤,所以在帮助患者进行骨折复位的同时也需要做好患者的软组织修复,以此促使患者的预后治疗得以提升。

  • 标签: 负压封闭引流 下肢开放性骨折 软组织损伤 临床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