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一流作家,自然美、真率美和旷达美是其诗文美学特征的主要方面.陶渊明美学思想的主要源头在道家,老庄的自然观、求真贵真思想和天地赋命的旷达情怀对陶渊明产生直接影响,而陶渊明的诗文创作则实践了道家美学思想并将其发扬光大.

  • 标签: 道家思想 陶渊明 美学思想 影响
  • 简介:由《书法之友》杂志社和友声书社、蚌埠书画院联合举办的「全国首届书法艺术与道家美学学术研讨会」已于四月十二日至十五日在安徽蚌埠隆重召开,会议邀请了以友声书社学术委员为主体的国内二十多位中青年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和美学家汇聚淮上名埠珠城,就书法艺术与道家美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专门讨论,这种就书法艺术与我国传统的一个美学流派进行专题性讨论的方式在国内尚属首次。

  • 标签: 道家美学 书法艺术 学术研讨会 书法创作 淮河文化 美学流派
  • 简介: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共同历史地形成的。孔子侧重于人道,从人道出发强调天与人关系的和谐及人与人关系的和谐;而老子则侧重于天道,强调“自然无为”,认为人与社会均应顺其自然,合乎天地的客观法则。老子的思想经庄子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庄子以其想象奇特、色彩瑰丽的寓言式散文进一步丰富了道家哲学体系,最终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儒道互补”的格局。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大多兼具儒道两种气质,“达则兼济天下,穷则

  • 标签: 书法 道家 传统文化 汉字结构 象形 气韵
  • 简介:道德与文章,学问与做人。中国古代文人对此向来是并重的。陈广忠教授长期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主要担负高校音韵学、汉语史、文献学及地域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生治学,谨严而广博。先生为人坦诚儒雅,胸中丘壑遂成笔底烟云。先生新作《中国道家新论》(黄山书社,2001年6月)洋洋五十万言,便是这样一部容道德于文章,具有精深价值的专著。

  • 标签: 中国古代文人 新论 儒雅 文章 审视 坦诚
  • 简介:该书是孙以楷教授主持的国家“八五”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道家与中国哲学”的最终成果,由孙以楷教授、李霞教授、陈广忠教授、陆建华副教授等十二位学者用十年时间撰成。它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以道家哲学研究为主体,探讨每一历史时期道家哲学与其他中国哲学流派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厘清了

  • 标签: 中国哲学 道家哲学 主体 时间 学者 成果
  • 简介:林语堂(1895年10月-1976年3月),福建人,出生于传教士家庭。国际知名学者,文学家、哲学家。“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是他的座右铭。

  • 标签: 林语堂 道家观 中国 宗教信仰 生活方式
  • 简介:作者本着“以经观经,以传观传”的学术立场,在探索古易筮书占筮语言中的人生哲理,勾勒《易传》哲学观的形成面貌的基础上,进一步理清了《易传》与道家思想的渊源关系,并试图重建道家易学。文章认为,周易经传之间由筮书而哲学化的过程中,老子的哲学思想是承先启后的重要环节。文章以乾坤两卦为主要范围,一方面探讨了古经本意,另一方面又对经传加以对比,指出《易经》的人生哲理与辩证思维对老子体系形成的启发,以及老子引易入道,对日后《易传》以哲学化的语言诠释《易经》的影响,描绘了老子及道家各派思想在《易经》哲学化过程中的枢纽作用。文章还揭示出了贯穿《周易》古经──《老子》──《易传》这一思想脉络的二条主轴,即以道家思想为主体的自然观与辩证思维方式,并通过这两条主轴进一步分析了《周易》经传与老子之间的相互关系。

  • 标签: 乾坤道家 易诠释 道家易
  • 简介:一、道家的人性观道家认为,人的本性不依赖于外部的环境,贫富、贵贱甚至生命的寿夭、身体的健康或缺损都是无关紧要的.人的本性是与生俱来的那种无知无欲、素朴恬淡的自然之性.这种自然之性是本能的、内在的、天然的,无所谓善恶,一切善恶都是以后天的辨别之心看待人所获得的价值判断.

  • 标签: 道家理想
  • 简介:我本行是戏剧文学.但我的兴趣爱好很广,有一阵疯上声乐,练得上额小肌发酸,关节发疼:喜欢芭蕾时,练得脚趾出血……七十年代末,兴趣转到武术:我想:老坐着写字,人不要写戆了。练武术,一是健身,二是激发创作。

  • 标签: 道家剑 武术 太极拳 套路 青萍剑
  • 简介:学术界一般的看法,认为道教、道家是两回事。确实,老庄之学中没有神仙世界,没有长生不死之道。大约是我国第一部道教史的作者傅勤家先生在《中国道教史》(1937年)中说:“盖道家之言,足以清心寡欲,有益修养。”“道教独欲长生不老,变化飞升。”就持这种观点。从现代学术眼光来看,道家为先秦诸子百家之一,是哲学派别;道教有信仰教义,通神仪轨,是宗教派别。

  • 标签: 道家思想 异同 1937年 神仙世界 长生不死 学术眼光
  • 简介:<正>道家是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老子所创的一个哲学流派,道教是古代巫术、方术依托道家在汉代形成的,以追寻长生不死、成为"神仙"为主要目标的,人为的世俗宗教,两者显然不能混为一谈。但是,道家和道教都以"道"来命名,其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道家和道教在根本理论上血脉相通。道教袭取了道家作为哲学最高范畴的"道",并将其改造成最高的宗教信仰,在道教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取道家的成果,道教越是趋向于高级和成熟,就越接近道家的老庄之学。而道家发展到后期,也不得不依托于道教,尤其是魏晋以后,更是教内之学强于教外,道教·成为道家的一个分支。本文试图从道家与道教历史发展的角度,对两者之间复杂而曲折的关系作一揭示。一道家的创始阶段可称为老学。《老子》一书奠定了道家哲学的基础,蕴含了尔后道家各派的思想因子。"道"是《老子》的核心范畴,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它既具有宇宙万物本原的含义,又具有社会规

  • 标签: 道教理论 道家学说 老子 庄子 主要目标 自然无为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简介:过去人们对道家的超越思想多有探索,超越是道家文化的精义和智慧的凝结,认为道家的超越思想属精神超越

  • 标签: 再发现 智慧再 超越智慧
  • 简介:本文试图探索汉唐几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皇帝与道家方士的复杂关系,研究他们之间的契合和悖离、利用和反利用,以说明道家方士对中国古代皇权政治曾起过不容忽视的作用.方士们确以不同方式介入过不同时期的政局,而作为国家首脑的皇帝也确曾经主动延揽,吹捧其威望和能量,授予相当权柄,因而对国政起过很大的影响.研究汉唐时期政治,是绝不能将道家方士的活动排除在外的.本文也认为,皇帝们宠用方士,其动机和态度是存在着巨大差异的,即有出于对宗教信仰的执着和虔诚,但更多则是基于实际统治需要,或两者兼而有之,将信仰和治术结合起来,巧为运用.当然,对于被称为方士的历史人物也不能笼统而论,他们之间的学理素养、道术修炼和人生追求、辅政的主张,甚至人品和活动方式都有巨大的不同.对于皇权和方士有代表性的人物及其活动,都必应因时因人因皇具体分析,尽可能公平地评价.

  • 标签: 皇权 道家方士 道术和政治 金石略刻
  • 简介:先秦道家美学人格论转变为魏晋道教“神仙”美学思想,其间最具代表性的文献是《老子河上公章句》和《老子想尔注》,它们在人(仙)格美的内在与外在、凡人仙人人格对比、神仙审美心理、道家道教人格修炼与艺术美之关系等四个方面,展示了道教美学人格思想的嬗变过程,再次证明了先秦道家美学思想与后世道教美学思想之间的亲缘关系,也证明道教美学思想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

  • 标签: 道教 人格美 思想
  • 简介:道家伦理与反资本主义精神,    四、相对主义与消解自我中心    道家伦理与后现代精神的另一个重要契合点是相对主义,道家伦理资源中潜存着某些与后现代精神相通的要素

  • 标签: 伦理后现代 后现代精神 道家伦理
  • 简介:东汉史学家班固(32-92年)在其编撰的《汉书·艺文志》(下文一律省称为《汉志》)中考察由先秦至西汉时期的学术源流得失,并就所见的不同著作判分学派归属。班氏在道家类载籍中著录了一部佚失已久的作品——《郑长者》,本文即试图对此部佚籍作一探讨。关于《郑长者》,《汉志》中如此记述:'《郑长者》一篇。'班固自注:'六国时,先韩[非]子,韩[非]子称之。'而唐人颜师古(581-645年)在注解《汉书》,提及《郑长者》作者的时候,引用西汉晚期学者刘向(前77一前6年)的《别录》,指称:'郑人,不知姓名。'~①可知《郑长者》只有一篇,篇幅短小,作者大概生于战国时期,但是在班固的时代,对其身份已不大清楚。到唐代的颜师古为《汉书》作注时,也仅能指出其书作者是郑国(今河南省新郑市)人,真实的姓名已无从知晓。另一位东汉学者应劭的《风俗通义》,也透露了一

  • 标签: 书郑 佚书 道家佚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简介:道家伦理与反资本主义精神,    四、相对主义与消解自我中心    道家伦理与后现代精神的另一个重要契合点是相对主义,道家伦理资源中潜存着某些与后现代精神相通的要素

  • 标签: 伦理后现代 后现代精神 道家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