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从郭老逝世到今的八个年头,郭沫若研究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1978年6月至1981年春。这是郭沫若研究开始走向全面的时期;(二)1981年春至1983年5月。这是郭沫若研究由全面开始走向深入的时期。(三)1983年6月至目前。这是郭沫若研究由全面、深入开始走向系统的时期。由此可见,郭沫若研究的发展是健康的,有收获的。

  • 标签: 郭沫若研究 《尝试集》 积极浪漫主义 《女神》 诗体大解放 娜拉
  • 简介:现有的关于郭沫若书法研究的论著中,对其行书、行草书研究颇多,而对郭沫若的楷书则缺乏足够的重视。郭沫若早年以欧、赵、颜的楷书作为书法学习的基础,但其楷书风格的形成,主要得力于写经体。这与他誊录考古书稿中的大量文字所形成的书写习惯有关。郭沫若的写经体有自己的特点,其小楷长卷《胡笳十八拍》也是写经体,但风格面貌与其先前的写经体迥异,是郭沫若书法的第一佳作。

  • 标签: 郭沫若 楷书 写经体
  • 简介:郭沫若先生作为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家,是我国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历史的开拓者。如同他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方面多所创获,取得卓越成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一样,在中国古代思想研究方面也是如此。例如他的墨子研究就表现得非常突出。尽管他在这个部分的研究工作有一个不

  • 标签: 墨子研究 墨家思想 郭沫若先生 非乐 墨家学说 天志
  • 简介:郭沫若先生的学术思想经历了与《古史辨》的“不期而同”到超越疑古、重建古史的不同发展阶段,既包括对《古史辨》和罗王之学等近代学术的继承与发展,又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史学的有机结合,是中国史学史上一笔极其珍贵的财富,值得学术界很好地继承和发展。

  • 标签: 郭沫若 古史辨 超越
  • 简介:[公元1978年6月。[郭沫若躺在病床上。[天使般的护士们紧张而有序地实施着治疗。[女儿的画外音:“1978年6月,我的父亲郭沫若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他一会儿昏迷着,一会儿清醒着。

  • 标签: 郭沫若 画外音 天使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1-07
  • 简介:郭沫若揭示了《墨子》思想中,郭沫若对墨子思想中只有一点稍加肯定,因而他没有把《墨经》研究放在《墨子的思想》和《孔墨的批判》中

  • 标签: 墨学研究 郭沫若墨学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2
  • 简介:郭沫若揭示了《墨子》思想中,郭沫若对墨子思想中只有一点稍加肯定,因而他没有把《墨经》研究放在《墨子的思想》和《孔墨的批判》中

  • 标签: 墨学研究 郭沫若墨学
  • 简介:郭沫若是20世纪中国最有争议的文化名人之一.我们认为,郭沫若在中国现代历史上不可替代的位置毕竟不是作为道德家而确立的,从早期新诗创作到40年代的历史剧,互渗的思维方式和热衷于仪式的表现始终贯穿于郭沫若的精神结构之中.这既赋予了郭沫若"别有天地非人间"的天才灵感,也导致了他创造力的最终枯竭.从这个角度出发考察郭沫若的创作,有助于我们对郭沫若形成新的整体认识.

  • 标签: 郭沫若 互渗 思维方式 仪式 集体意识
  • 简介:郭沫若生平究竟写作了多少剧作,迄今无定论。本文疏理出郭氏创作、整理、编译剧作共21种。郭沫若剧作与中国戏剧文脉之关系还有待深入挖掘研究

  • 标签: 郭沫若 剧作数量 郭剧文脉
  • 简介:1926年初,郭沫若在回答陶其情对《马克思进文庙》这篇小说,将马克思的共产制度与孔子的国家主义视为"同根同源"的责难时,阐述了他对孔子认识的一个基本观点,即:"论人当以他的时代环境为背景,更当一针见血地捉到他的根本精神。"《马克思进文庙》和郭沫若在这里所坚持的观点,是在其宣告已经成了个"彻底的马克思主义的信徒",即思想经历了一场"洗礼"之后的二五、二六年间,公然表明对马克思主义与孔子思想精神"不相矛盾"的看法。这说明,第一,郭沫若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根本精神之认识,当其用

  • 标签: 孔子思想 儒家精神 中国文化传统 儒家哲学 三达德 先秦儒家
  • 简介:学术界对郭沫若史剧研究已有较详备的综述,由此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学术接力的前提。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图以生态论为视域,初步描述郭沫若戏剧研究史的基本图景。郭沫若史剧研究的生态图景在表层上呈现为阶段生成性与话语空间性;在深层上展现为研究话语的交互、层累与还原。相关的研究实绩,集中体现为对郭沫若史剧的历史考辨与理论阐释。在诸多著述的众声喧哗中,可能留存下少数经典文献,这就是郭沫若历史剧的一种研究生态。

  • 标签: 郭沫若历史剧 层累 还原 生态论视域
  • 简介:本文主要从郭沫若的翻译思想、翻译研究的成果两个方面,梳理、分析这20余年来郭沫若与翻译关系的研究成果,并对郭沫若与文学翻译关系的研究进行了一定的前瞻性思考。

  • 标签: 郭沫若 翻译研究 述评
  • 简介:处在新旧中西交汇之际,郭沫若是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有重要影响的学者,无论是文学、史学,还是古文字学、文献学、考古学等,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就。郭氏的名物新证研究体现了他运用唯物史观承继传统考据学,并参之以古文字学、考古学、人类学等"新兴的科学的观点",融会新旧的治学思想与方法。

  • 标签: 郭沫若 名物新证
  • 简介:郭沫若离世距今整整30年,现就所了解的郭沫若史学研究作一回顾。郭沫若离世的最初一二年,以回忆、纪念性文章为多。1982年郭沫若诞辰90周年之际,中国史学会召开纪念学术报告会,成为研究郭沫若史学的契机。刘大年《学习郭老》将郭沫若比作“一部百科全书”,称其为“社会主义的司马迁”。

  • 标签: 史学研究 郭沫若 学术报告会 中国史学会 百科全书 社会主义
  • 简介:郭沫若,抗战时期,寓居重庆达八年之久(1939—1946年)。除积极指导抗日救亡运动外,为政之馀,还从事学术、文艺、考古活动,从另一个侧面支持民族解放运动,鼓舞人民斗志,影响极其深远宏大。郭老在重庆的政治、文艺、学术活动,早有专题论述,不再多赘。至于考古活动方面,目前尚无人涉及。笔者不揣譾陋,作此短文,用表崇

  • 标签: 考古工作 卫聚贤 铜器铭文 专题论述 田野考古 汉墓
  • 简介:综现本年度郭沫若研究的成果可以明显地发现郭沫若学术的文化内蕴阐释成为研究的热点;建国后的文学创作及对新中国文化建设贡献也开始被纳入研究的视野;一些学术价值较高研究成果也提升了以往研究的高度;许多争议较大的问题在争鸣中逐渐清晰;另外一些具有启示性的研究方法为郭沫若研究培育了新的生长点。

  • 标签: 郭沫若 研究论文 述评
  • 简介:1963年11月,郭沫若一家从北京酲四大院胡同五号搬进气势恢宏的前海花园(占地七千平米,前身是和坤私邸的前院),外人看来风光无限,实则危机四伏。就在这一年夏天,郭沫若最钟爱的儿子郭世英中断在北大哲学系的学业,下放到河南西华农场,起因是他与几名“反动学生”结诗社,讨论文学甚至政治问题。碍于其父声望,郭世英被当作人民内部矛盾处理,以自愿名义下放。

  • 标签: 郭沫若 晚年 政治问题 矛盾处理 人民内部 哲学系
  • 简介:《中国文学月报》第一号封二刊载着这样一则很小的报道:第三次例会昭和十年一月二十六日学士会馆出席者一百零四名关于"易经"郭沫若氏那一天,我在学士会馆里第一次见到了郭先生。我不是去听他演讲的,而是去拜托他写稿子的。

  • 标签: 中国文学研究 出席者 郭先生 次见 学生服 堂书
  • 简介: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郭沫若无疑是一位重要人物。要研究中国现代文化史,尤其是研究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人生道路与思想变迁史,就必须解剖郭氏的思想特性与分析其学术成就,因为郭氏代表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一种类型。这本反思郭氏思想轨迹的论文汇编,大抵反映了这种类型的面貌与特征。有关郭氏的研究,在本世纪20年代业已开始,到80年代达到鼎盛时期,有专门的学术研究团体,也有专门的学术刊物,可谓显学矣。然而,从进入90年代始,中国学界对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进行了较深入的反思,郭氏也就成了一系列反思对象中的重要一员。由于郭氏的经历与地位的特殊性,使得这类反思更富于警示意义。本书共分四部分,“暮年心路记”主要记述郭氏晚年在政治漩涡中的处境,以及在一阵紧似一阵的文化学术大批判潮中的心态,其中涉到了郭氏与鲁迅、陈寅恪、谭其骧、萧乾、沈从文等人的关系。“学术存疑录”主要讨论郭氏在学术上的是非得失,其中对《十批判书》与《李白与杜甫》等

  • 标签: 反思郭沫若 中国现代文化史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 历史命运 李白与杜甫 思想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