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鄂西土家青年的国家认同是积极健康的,他们拥有高度的国家责任感、积极的民族团结观和良好的中华民族认同感。鄂西土家青年较高的国家认同度对鄂西青年自身的全面发展以及鄂西地区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剖析鄂西土家青年较高国家认同度产生的原因,探寻其进一步强化巩固的策略,旨在研究少数民族青年国家认同的基本条件和引导规律,提高少数民族青年政治教育的效果。

  • 标签: 鄂西土家族青年 国家认同 少数民族
  • 简介:<正>一、古老而美丽的诗歌民族“毕兹卡”(或“贝锦卡”)是土家的自称。他们世世代代集聚在湘、鄂、川、黔边境一带,生息繁衍。在湖北多分布在恩施地区及宜昌地区的五峰、长阳两县。信多种神教,敬奉族神(祖先神,土王)。土家语言继承古代巴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接近彝语支。明末清初顾炎武《天下群国利病书》载:“施州地,夹杂夷落,故乡者即夷蛮,巴汉语

  • 标签: 鄂西土家族 新娘 哭嫁歌 节奏 日常生活 性格
  • 简介:摘要:关于莲厢舞的起源,民间有三种较为普遍的说法,一是宗教祭祀,二是乞讨谋生,三是孤女“莲厢”的故事。最早对莲厢有记载的文献是清代毛奇龄的《西河词话》,文中提到莲厢为金人所制作,由此可见莲厢舞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莲厢舞本为汉民族民间舞蹈,后来被土家、白族、水族等少数民族所吸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鄂西土家在原有基础之上大胆创新,形成别具特色的“肉莲厢”、“双节莲厢”以及“滚龙莲厢”。   

  • 标签:
  • 简介:我们在旅行中经常进行大范围的快速转移,这已经成为我们的一种常态。这种转移的目的,在于节省时间和金钱。于是我们经常在夜间坐火车转移,奔向下一个旅行目的地,早上下车即开始旅游。好在我们有足够的能力在火车上倒头就睡,而且鼾声连天,乘务员不叫换票绝不醒来。

  • 标签: 后花园 土家族 鄂西南 大山 目的地 乘务员
  • 简介:摘要神话,是原始人类想象的产物,是先民针对宇宙自然的奥秘,透过奇妙的想象创造出的大量丰富多彩的故事,富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具有艺术的“永久魅力”,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历史价值,是了解人类童年生活和心理的钥匙。土家神话大量存在于《毛古斯》《摆手歌》《梯玛歌》和民间口头文学之中。土家先民们用奇特的想象赋予神话力量,借此来解释宇宙中的各种自然现象,在神明的身上寄托着自己的意志和信念、力量和智慧,他们把自然现象和人类的生存有机地结合起来,表明了当时人类对自然的探索与认识,是土家文化中的瑰宝。

  • 标签: 鄂西土家族 神话 特征 民族精神
  • 简介:土家主要分布在湖南省湘西土家苗族自治州、湖北省恩部。土家自称“毕兹(zī)卡”、“密基卡”、“贝锦卡”等,意为“本地人本民族文字。省恩施土家苗族自治州、四川省东部以及贵州省东本地人”或“土生土长的人”。土家有自己的语言,没有

  • 标签:
  • 简介: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处武陵山腹地的鄂西土家传统织锦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不仅满足了当地人的日常生活需求,而且承载着独特的心理倾向、文化观念和审美趣味等内容。鄂西土家织锦工艺对于自然的依赖、自由率真的创作意识以及重建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体现出鲜明的生态美学特征,蕴含着丰富的生存智慧。

  • 标签: 鄂西土家族 织锦工艺 少数民族文化
  • 简介:哭嫁,是我国汉族、土家、仡佬族、哈尼族、壮族等民族的一种婚姻习俗,哭嫁歌则是在出嫁仪式中由这些民族的新娘及其女性亲友们演唱的民间歌谣。"其中,分布在鄂西、湘西等地的土家的哭嫁歌,其丰富的内容远远超过其他民族,从而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文涉及的土家哭嫁歌将以鄂西南地区流传的歌谣为主。

  • 标签: 鄂西南地区 哭嫁歌 土家族 艺术特色 民间歌谣 婚姻习俗
  • 简介: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以及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民居空间和景观环境也在不断改善和提高,以适应新时代人们的生活居住习惯和更高的精神追求。而庭院空间作为少数民族居住环境的一部分,更是大众了解当地风俗文化及建筑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湖北省西部的土家民居庭院空间为例,通过对城镇规划、乡村建设、景观美学等相关理论的归纳总结,来探析土家民居环境设计中庭院景观、植物配景、建筑小品和元素水景等所营造的具有当地特色的庭院景观效果的营造方式,以发掘并利用鄂西土家的地域特色,寻找出最适宜的庭院布局方式,从而解决土家民居庭院景观设计中“布局不合理,特征单一,环境空间结构单一”等一系列问题,进而对少数民族民居庭院景观环境的整体塑造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土家族民居 景观设计 住宅庭院
  • 简介: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民族图腾已经成为当前文化研究和民族音乐研究的主要内容。居住在湘鄂渝黔边邻地带的土家自古就相信万物有灵,他们认为大自然是有生命、有意识的活物,至今仍然可以在歌舞、戏曲中找到一些与白虎图腾、蛇图腾、洞穴图腾等有关的习俗。纵观土家的形成与发展历史,我们发现,土司时期的音乐文化与图腾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军乐器虎钮錞于的出土成为土家土司早期音乐活动最显著的标志。土家图腾与古老神话的延续与传承,音乐活动是一条重要的传播渠道,巫师、乐人与土民群体都参与图腾崇拜的过程,构成了土家文化传播的多重主体,由于土家图腾的特殊性,其与土司音乐互文性特质尤为明显,土家图腾与土家土司音乐是互文性利用的典范。

  • 标签: 土家族 图腾 土司音乐 互文性 阐释
  • 简介:湖北省鄂西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居住着二十七个少数民族,人口达127.8万人,占全自治州总人口的39.29%。少数民族中,以±家族(以下简称土)、苗族为多,分别占全自治州总人口的32.90%、5.46%。

  • 标签: 少数民族家庭 鄂西土家族 自治州 结构调查 苗族 总人口
  • 简介:<正>生活在黔东北的沿河县土家群众,每逢婚嫁喜日,修房造屋或丰收季节,三五成群的小伙子们便表演一种别有风趣的民间舞蹈——肉莲花。肉莲花,又叫莲花十八响,起源于清朝,由沙子场土家艺人杨通朝所创。杨通朝年轻时是个“灯迷”,因家庭贫寒,劳力缺

  • 标签: 土家族 莲花 民间舞蹈 黔东北 表演 沿河县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我到湖南张家界旅游时,在物华天宝而人杰地灵的武陵山的土家人村寨里,尝过一种色泽金黄,味道甜香的土家节日小吃——糯糍粑。在土家人的村村寨寨里,每逢春节来临前的农历腊月末,家家都要打糯糍粑,故在土家中流传着“二十八,打粑粑”的说法。所谓打糯糍粑,据当地《永顺县风土志》记载:“糯糍粑,系糯米饭在石臼中杵为泥,压成团形,形如圆月。大者直径约五尺,寻常者约四寸,厚三分至八分不等”。

  • 标签: 湖南 土家族 糯糍粑 制作方法 饮食文化
  • 简介:戏剧的起源、发展和繁荣,是受社会生产发展的制约的。德江县土家的傩堂戏,自然与土家在社会历史进程中逐渐衍变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兼备宗教、娱乐性质的祭祀、风俗、歌舞,形成为一种原始而古朴的戏剧形式。傩堂戏演出的特点是古朴、厚重,并有其固定的程式。从冲帷求神到娱人的剧情发展中;从固定的较为简单的板腔形式到综合性歌舞表演乡从仅用锣、鼓、钵、钹的伴奏以及表演中穿插许多拳术动作等,可见宗教与娱乐、民俗与歌舞紧密结合,兼收并容。它的形成与古时冲傩活动确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傩,又称大傩,据文献记载,殷商时期已经出现,周秦时期一直延续和发展,是春秋时期非常流行的一种驱鬼疫的宗教仪式。据《周礼·夏宫》云:“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傩,以索室殴疫。”《后汉书·礼仪志》的《大傩篇》

  • 标签: 傩堂戏 方相氏 德江县 黄金四目 帷堂 兼收并容
  • 简介:偷,历来是被视为可耻的卑劣行为,可是在鄂西一带的土家人聚居的吊脚楼里,至今仍保留着几种别开生面、饶有风趣的“偷俗”。这“偷俗、”不仅不为土家人唾弃,而且还受土家人的赞赏并传为美谈。

  • 标签: 土家族 土家人 吊脚楼
  • 简介:土家建筑形制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多次变迁,即从最初的穴居、巢居,发展到干栏式建筑、吊脚楼,再到当代的钢筋混凝土建筑,这一变迁过程反映出土家社会经济发展的轨迹。

  • 标签: 土家族 建筑形制 变迁
  • 简介:贵州省土家主要聚居在铜仁地区,情歌是土家民歌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以质朴健康的思想内容、绚丽多彩的艺术形式、生动活泼的语言风貌,构成了它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 标签: 贵州省土家族 情歌 探析
  • 简介:川东土家薅草锣鼓又称“宣汉县薅草锣鼓”,流传于四川省唯一的土家聚集地宣汉县境内,是劳动生产、声乐、器乐相结合的一种奇特艺术形式,展现了当地土家人在田地间薅草时边打锣鼓边唱歌的场景,既传承了巴人古乐,又原生态地保留了古巴人生活习俗,属川东特有的民间文化现象。2008年被列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 标签: 薅草锣鼓 土家族 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8年 劳动生产 艺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