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王昌龄素有“七绝圣手”之称,他的闺怨诗不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创作手法上都有极高的成就。首先,在内容上体现了女性不同的“怨”。其次,在艺术上也运用了多种手法来表现闺怨诗的幽怨美。

  • 标签: 王昌龄 闺怨诗 怨情 艺术手法 幽怨美
  • 简介:唐代有着开明的民主意识和更为进步的妇女观,唐代的闺怨诗把妇女问题表现得更加充分。在男性诗人代言的同时,女性也自抒情怀,表现独守空闺的思亲之怨和处境两难的命运之忧,展示了社会各阶层女性的悲苦境遇,充满悲怨色彩和感伤情调。

  • 标签: 唐代 闺怨诗 悲苦境遇 悲怨情结 感伤情调
  • 简介:付秀莹的文学创作发轫于“芳村”,从成名作《爱情到处流传》到新近的长篇小说力作《陌上》,芳村是她的文学故乡,是她独特的美学天地。在此之外,她近年的笔墨也多集中于北京这样一个异乡。从“芳村”到京城,随着时空的流转,付秀莹渐渐在她所得心应手的乡村叙事美学之外,开启了一个新的叙事方向,发展出一套新的城市叙事美学。

  • 标签: 付秀莹 文学创作 闺怨诗 知识女性 小说叙事 性幻想
  • 简介:闺怨唐/王昌龄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1]顾璘《唐音评注》曾有言曰:“宫情闺怨作者多矣,未有如此篇与《青楼曲》二首,雍容浑含,明白简易,真有雅音,绝句中之极品也。”[2]此评论所指即是王昌龄的三首七言绝句诗。三首诗中,尤以《闺怨》一首,历来为人所称颂。通常评论家都是从少妇的“悔”字入手,认为:“伤离者莫甚于从军,故唐人闺怨大抵皆征妇之辞也。知愁,则不复能凝妆矣。凝妆上楼,明起不知愁也。然一见柳色而生悔心,功名之望遥、离索之情极也。”[3]或者,“题称‘闺怨’,一开头却说‘闺中少妇不曾愁’,似乎故意违反题面。

  • 标签: 《闺怨》 绝句诗 王昌龄 评论家 少妇 唐音
  • 简介:闺怨诗,顾名思义,即抒写闺阁中人怨愁之情的诗.男性作家们'借女人说话',表现的却是非女人的主题.有人说:他们的目的是'托志帷房'.我国人民深受儒家传统思想影响,信奉孔子提出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温柔敦厚审美原则.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创作主张要求诗歌创作在表现人物的欢乐和悲哀时,一定要适度.

  • 标签: 传统思想 女人 创作 儒家 孔子
  • 简介:摘要闺怨诗似乎是中国古代诗歌大家族中的一个“怪胎”,似乎本就应该由女性所作,却偏偏大多是男子所为。李清照的词则一反“怪胎”歪路,以女性本位创作闺怨词,负负返正,反而让闺怨诗得以回归“本色”。李清照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及其女性的情感和笔触给我们展示了真正的女性闺怨诗,以女性为主动叙事者的地位表达着女性情怀。本文从此角度以《醉花阴》为例,探究闺怨诗的女性本色。

  • 标签: 李清照 闺怨诗 女性本色
  • 简介:这首《诗经·卫风·伯兮》写卫国的女子因丈夫行役,自己辗转相思几至成疾,它和《诗经·王风·君子于役》等一起成为我国最早的一批闺怨诗;“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的诗句素来脍炙人口,而其余的诗句也对后来的诗歌产生了很大影响,只是人们没有充分认识而已。

  • 标签: “闺怨诗” 《诗经·卫风·伯兮》 中国 古代文学研究
  • 简介:作为一种新的批评话语资源,性别研究主要致力于通过分析性别与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揭示性别意识怎样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力量支配、引导人们的日常思维习惯与思想意识。随着女性主义理论的深入发展,一向被认为是中性的或无性的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也因性别视角的介入而变得复杂起来。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译者“不仅要考虑如何体现原文的性别特征,还要考虑作者的性别特征,考虑作者的性别、创作心理、原文读者和目的语读者对性别问题接受心理的差异、目的语文化系统中与性别有关的价值观念等等。而译者自身的性别特征也是无法回避的影响因素。”译者必须从性别的角度来研究并真实再现原作的性别特征,以达到对原文忠实的要求与标准。

  • 标签: 译者 双性同体 性意识 闺怨诗 性别研究 性别特征
  • 简介:姜夔词有他独特的风格,这与他的生平、性格有一定关系。他早年随父居汉阳,父死依姊而居,后客游湘、鄂、苏、杭等地。在政治上困顿、失意,因屡试不中,终身不曾做官。他平生好学、好客、好藏书。其少年时代就以擅长诗词著称,并且精通音律,能制作新声,是个多才多艺之人。在文学创作中,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其词多为写景咏物及记述客游之作,音节谐美,风格清峻雅致,是南宋后期婉约派的代表作家。扬州曾是历史名城,隋唐时是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古代诗人曾用“春风十里扬州路”“十里长街市井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等诗句来描绘扬州的市容。但“自胡马窥江去后”,扬

  • 标签: 扬州 代表作家 文学创作 对外贸易 姜夔词 南宋后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