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静脉输液是临床对患者进行治疗的主要方法,此方法效果较好,可迅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是输液治疗中患者很容易出现不良情况,其中静脉炎是较为常见的,导致此问题发生的主要因素为药物输入浓度高和药物的刺激较强等。据相关研究数据结果显示,在患者中实施预防护理,可减少静脉压的发生率,意义显著。本研究则基于此,对临床研究进行综合整理,展开综述分析如下。

  • 标签: 静脉输液 静脉炎 预防性护理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  静脉穿刺是临床护理中的常用技术。穿刺的成功率,是衡量一个护士业务素质的最基本的要素。穿刺一针见血,不仅可以为抢救病人赢得时间,而且可以减轻病人的痛苦,使病人从内心体会到对护士的信任感与安全感,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同时也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本文就静脉穿刺失败的原因、静脉穿刺的技巧及穿刺失败后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指导三个方面来分析如何提高外周静脉穿刺成功率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静脉穿刺提供参考。

  • 标签: 静脉穿刺 原因 技巧 心理健康
  • 简介:摘要完全静脉异位引流(TAPVC)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心脏病。该病本身的治疗及术后肺静脉梗阻(PVO)是困扰心外科医师的一个难题。本文旨在总结近几年来国内外关于TAPVC术后PVO的研究进展,阐述其定义、机制、病理分型、临床表现、诊断及危险因素,以期能够正确认识PVO,为选择合理治疗提供参考,降低术后PVO的发生。

  • 标签:
  • 作者: 杨乔
  • 学科: 医药卫生 > 护理学
  • 创建时间:2022-12-07
  • 出处:《今日健康》2020年第1期
  • 机构: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胰腺外科,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 简介:目的: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采用经胭静脉介入溶栓治疗以及护理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6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分组后,实验组患者采用经胭静脉介入溶栓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全身溶栓治疗,两组患者均采用优质护理。结果:对比对照组患者得出,实验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更高,P<0.05。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采用经胭静脉介入溶栓治疗以及护理,效果显著。

  • 标签: 经胭静脉介入性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现阶段,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上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为医护人员开展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新生儿的顺应较差,而且患儿亲属对护理工作有着较高的期待,这种情况下,应用静脉留置针能够减少对患儿造成的损伤,医护工作开展效率能够得到明显的提升,而且护患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静脉留置针有可能导致静脉炎的出现,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患儿的痛苦,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新的难题。笔者在本文中研究分析了新生儿静脉留置针相关静脉炎的护理干预措施,以期能够帮助护理人员优化调整后续护理方案。

  • 标签: 新生儿 静脉留置针 相关性静脉炎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获得静脉狭窄可由多种原因所致,目前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但临床医生对于此疾病的认识仍不够充分,且对于其可能的病因、诊断及治疗尚未见系统论述。本文通过复习以往相关文献,对获得静脉狭窄病因及诊疗进行阐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进行球囊闭塞肝静脉造影,观察不同剂量造影剂对肝内静脉-静脉侧支分流(HVVC)检出率的影响,评价HVVC对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与门静脉压力梯度(PPG)测量结果的一致。方法采用前瞻纳入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接受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治疗的131例患者,按造影剂剂量分为低剂量组(5 ml)和高剂量组(10 ml)碘对比剂对同一患者进行3支肝静脉造影,采用Spearman秩和检验分析HVPG与PPG的一致。结果经肝右静脉测量发现门静脉压力(PVP)与肝静脉楔压(WHVP)之间呈正相关(r=0.241,P=0.001),肝中、肝左静脉测量的PVP与WHVP之间则无相关(均P>0.05)。注射10 ml碘对比剂发现更多的肝内静脉-静脉侧支分流。存在HVVC患者的PPG均值显著高于HVPG均值,HVPG与PPG之间无相关(均P>0.05)。无HVVC患者的HVPG与PPG之间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肝静脉测压应首选肝右静脉;应用10 ml碘对比剂可以更好地发现HVVC;HVVC可能影响HVPG与PPG的一致

  • 标签: 高血压,门静脉 侧支循环 肝静脉 门静脉压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对产后卵巢静脉血栓静脉炎患者诊断期间采用超声的价值,以及超声检查的特征,以期为临床相关诊断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参考。方法:本项研究为回顾研究,入选研究时间界定在2018年1月-2021年12月之间,入选研究人员为该期间我院收治的产后卵巢静脉血栓静脉炎患者,入选研究总例数为10例,通过对上述入选人员临床诊治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获取超声检查该病症的特征,以及超声检查在其中的价值。结果:产后卵巢静脉血栓静脉炎在临床中的发生率较低,早期并无明显临床体征及相关临床症状表现,经超声检查可见患者腹主动脉或下腔静脉旁管状条形低回声,并且从其左侧或右侧卵巢外侧一直向上延续,直到其左肾静脉或下腔静脉处;经彩色多普勒血流图显示低回声内并无血流信号。结论:在对产后卵巢静脉血栓静脉炎患者实施诊断期间,采用超声检查技术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需要相关医师对该病症的超声表现有一个充分、全面的认识,以此提升临床诊断率,为后续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 标签: 产后 卵巢静脉血栓性静脉炎 超声特征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淋巴瘤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9月—2020年9月新乡市中心医院肿瘤内科收治的135例淋巴瘤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PICC相关静脉血栓将其分为血栓组(n=23)、非血栓组(n=112)。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PICC置管静脉、导管尖端位置、PICC置管肢体等数据,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对PICC相关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淋巴瘤化疗患者PICC相关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17.04%(23/135)。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置管静脉为头静脉、导管尖端位置在上腔静脉上2/3内、导管直径/静脉直径比值≥67%是淋巴瘤化疗患者PICC相关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淋巴瘤化疗患者发生PICC相关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置管静脉为头静脉、导管尖端位置在上腔静脉上2/3内、导管直径/静脉直径比值≥67%。护理人员应重点关注高危人群,积极采取干预措施,以降低PICC相关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 标签: 淋巴瘤 化疗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渗漏损伤为静脉输液并发症之一,表示输液中液体漏出或者外渗到皮下软组织或血管周围,损害皮肤软组织,需紧急处理,若消极处理或处理不当,极易引起灾害后果。因此应当重视静脉输液护理,降低渗漏损伤发生率。

  • 标签: 静脉输液 渗漏性损伤 防治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弥漫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肝移植受者门静脉重建方式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完成的10例弥漫PVT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2例;年龄(50.7±10.1)岁,范围在25~63岁;术后随访时间(66.3±25.8)个月,范围在8~96个月。彩色超声检查评估门静脉吻合口直径、门静脉内径和流速及有无腹水等,CT检查评估有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依此评估门静脉血流通畅情况、门静脉高压症治疗效果和受者生存状况。结果无粗大门静脉侧支循环7例中,行门腔静脉半转位吻合术6例,门静脉左肾静脉吻合术1例。术后6个月内受者腹水等门静脉高压症状逐渐缓解,其中4例仍有少量腹水,但上消化道出血术后未复发。截至2021年12月,受者门静脉血流通畅4例,死亡3例。其中,术后3个月出现下腔静脉血栓形成和肾损伤,术后8个月死于多器官衰竭1例;术后11个月死于原发病(肝癌)复发1例;术后44个月死于脑卒中1例。合并粗大门静脉侧支循环3例,根据侧支循环不同,行门静脉胃右静脉吻合术1例,行门静脉胃冠状静脉吻合术1例,行门静脉胆道周围曲张静脉吻合术1例。术后2个月内,3例生理性门静脉重建受者腹水等门静脉高压症状均逐渐缓解。其中,行门静脉胃冠状静脉吻合受者术后1个月吻合口血栓形成,抗凝溶栓治疗后吻合口恢复通畅。术后36个月出现上消化道出血,予以内镜下套扎和硬化治疗后症状缓解。另2例受者门静脉血流通畅。在最后一次随访中,存活的7例受者门静脉流速均在20 cm/s以上,肝功能正常。结论弥漫PVT肝移植受者选择合适的门静脉重建方式,可以保证足够的移植肝门静脉血流。术后受者门静脉高压可消退,肝功能可恢复正常。

  • 标签: 肝移植 门静脉血栓形成 重建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和分析小儿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外渗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对其护理措施进行分析,期望能给同领域的护理技术人员提供一定理论支撑。方法 课题分析开展于2021年3月-11月,将我院接受静脉留置针治疗的患儿120例作为分析对象。为了形成护理对照,将患儿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单组的例数是60例,观察组:应用持续质量改进护理模式,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方式。评价指标:①一次穿刺成功率;②外渗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差异比较形成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持续质量改进 静脉留置针 规范护理 护理价值 外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完全静脉异位引流(TAPVC)的治疗经验及术后肺静脉梗阻(PVO)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儿童心脏中心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诊断为TAPVC的125例患儿临床资料。其中手术治疗116例。根据术后是否出现PVO分为2组,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比较2组围术期的临床资料,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TAPVC术后PVO的危险因素。结果116例手术患儿中男73例(62.9%),女43例(37.1%);心上型58例(50.0%),心内型35例(30.2%),心下型15例(12.9%),混合型8例(6.9%);手术中位年龄3.0(1.2,7.0)个月;中位体质量5.0(4.0,6.8) kg。手术患儿死亡13例,死亡率11.2%;发生术后PVO 18例(15.9%)。术后发生PVO组和无PVO组的Darling分型(心上型27.8%比56.6%,心内型27.8%比31.6%,心下型27.8%比10.5%,混合型16.6%比5.3%,χ2=8.571,P=0.036)、存在术前PVO(83.3%比21.1%,χ2=25.293,P<0.01)、有共汇(55.6%比81.1%,χ2=6.049,P=0.014)、术前危重状态(83.3%比31.6%,χ2=12.938,P<0.01)、体外循环时间[(128.800±47.254) min比(106.700±37.288) min,t=-2.094,P=0.039]、延迟关胸(27.8%比5.3%,χ2=6.227,P=0.013)、术后1 d吻合口流速[1.0(0.9,1.4) m/s比0.9(0.8,1.1) m/s,Z=-2.004,P=0.045]、术后1周吻合口流速[1.4(1.3,1.8) m/s比0.9(0.7,1.1) m/s,Z=-4.446,P<0.001]、机械通气时间[121.0(76.8,246.9) h比91.5(60.4,135.9) h,Z=-1.989,P=0.04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将上述参数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存在术前PVO(OR=797.179,95%CI:8.074~78 712.270,P=0.004)及术后1周吻合口流速加快(OR=11 848.376,95%CI:23.746~5 912 017.803,P=0.003)是发生术后PVO的危险因素。结论本中心关于TAPVC的外科手术结果令人满意,术前存在PVO及术后早期吻合口流速增快是发生术后PVO的高危因素。

  • 标签: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 肺静脉梗阻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过敏紫癜并发外周静脉留置针相关严重静脉炎特点。方法:研究区间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探究对象为此区间本院收治的过敏紫癜腹型患者40例,为患者建立外周静脉液通道,所有患者均使用舒贝康一次使用防针刺伤静脉留置针实施建立,待所有患者均穿刺成功后,根据留置针的使用规范对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结果:在40例患者中,12例过敏紫癜患者的外周静脉留置针通道成功建立,并实施静脉输液治疗在24h以内。患者出现留置针穿刺部位周围出现严重的静脉炎(级别:3~4级;静脉炎类型:红肿型、硬结),其中静脉炎的直径最大为(7.2±3.5)cm。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较为严重的静脉炎发生率为19%。10例过敏紫癜患者在后续的静脉输液治疗中,均通过使用钢针在侧肢体建立完成静脉输液通道,使用钢针建立静脉通道的次数为18例次,并发穿刺部位级别为1~2级静脉炎,共发生3例次(8%),变换患者的输液部位,持续完成治疗方案。并未出现3~4级严重静脉炎。结论:针对过敏紫癜患者治疗初期,应积极采用钢针静脉通道,与外周静脉留置针相比,钢针静脉通道不容易并发严重静脉炎,有效增加静脉穿刺的成功率,高渗和高危药用深静脉置管。拔出针头的手臂不测血压,不提重物,增加按压时间。

  • 标签: 过敏性紫癜 外周静脉留置针 静脉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究针对护理干预对外周静脉血管活性药物所致静脉炎预防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在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使用外周静脉血管活性药物的患者共15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电脑盲选的方式,将15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的护理模式进行干预;观察组采用针对护理的护理模式进行干预。对比分析对照组与观察组静脉炎发生情况。结果:经护理干预后,观察组静脉炎发生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其中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护理干预对外周静脉血管活性药物所致的静脉炎具有优良的预防作用,值得推广于应用。

  • 标签: 针对性护理 外周静脉血管活性药物 静脉炎
  • 简介:摘要:目的:血液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栓的临床研究,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4月23日—2020年1月10日由我院血管外科会诊的92例放疗科CRT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由彩超检查明确诊断,其中无症状74例,感染症状9例,血栓症状9例。会诊的主要问题包括:拔管时机及能否续用;是否进行抗栓治疗;是否需要制动等。结果:48例建议直接拔除导管;30例建议继续使用导管;14例建议延迟拔管并暂停使用导管。32例建议行抗凝和(或)抗血小板等的抗栓治疗,另外60例未建议受抗栓治疗。共4例建议行患肢制动,余88例未建议患肢制动或会诊中未提及。所有92例患者遵照会诊意见处理,无症状或致死性肺栓塞发生,无血栓新发或加重事件等发生。在74例无症状患者中分析显示,是否行抗栓治疗以及患肢是否制动均对该类患者肺栓塞的发生无明显影响(均χ2=0,P>0.05)。结论:对于有高BMI危险因素的PICC-RVT血液肿瘤患者,应及早控制BMI,提升血栓预防强度;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模型对PICC-RVT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可作为分析血液肿瘤PICC-RVT的有效预测工具。

  • 标签: 血液肿瘤 外周静脉 相关性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PHT)患者门静脉压力梯度(PPG)与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相关。方法2016年1月-2019年12月符合入组标准的752例PHT患者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术中获得的肝静脉、下腔静脉及门静脉压力进行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分析,相关采用Pearson相关检验进行分析,估计相关系数和决定系数。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肝静脉楔压(WHVP)为(27.98±8.95)mmHg,门静脉压(PVP)为(33.85±7.33)mmHg,其相关系数为0.329(P<0.001),决定系数为0.108。HVPG为(16.84±7.97)mmHg,PPG为(25.11±6.95)mmHg (P<0.001),其相关系数为0.145,决定系数为0.021(P<0.001),HVPG与PPG相差在5 mmHg以上524例,占69.7%,HVPG与PPG相差在5 mmHg以内或基本相等228例,占30.3%。肝静脉游离压(FHVP)与下腔静脉压(IVCP)的相关系数为0.568(P<0.001),决定系数为0.323。根据球囊阻断肝静脉造影后是否有肝静脉侧支分为两组,有肝静脉侧支组共157例(20.9%),无肝静脉侧支组共595例(79.1%),两组各参数比较:WHVP为(15.73±3.63)mmHg对比(31.22±6.90)mmHg,P<0.001;PVP为(31.69±8.70)mmHg对比(34.42±6.81)mmHg,P<0.001;HVPG(7.18±4.40)mmHg对比(19.40±6.62)mmHg,P<0.001;PPG(24.24±8.11)mmHg对比(25.34±6.60)mmHg,P<0.001;肝静脉游离压(FHVP)为(8.58±3.37)mmHg对比(11.82±5.07)mmHg,P<0.001;下腔静脉压力(IVCP)为(7.45±3.29)mmHg对比(9.09±4.14)mmHg,P<0.001。结论HVPG与PPG总体相关差,大部分患者的HVPG不能准确代表PPG,并且前者低于后者;肝静脉侧支形成是严重低估HVPG值的重要原因之一。

  • 标签: 门静脉高压 门静脉压力梯度 肝静脉压力梯度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发生相关血栓的危险因素。方法 抽取2020年1月~12月期间本院血液肿瘤科收治的50例行PICC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有未发生PICC相关血栓,将其分为血栓组(n=7)与非血栓组(n=43),对PICC相关血栓发生的单因素及多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观察组年龄60岁以上、长期卧床、头静脉置管、导管尖端位置在上腔静脉上段2/3处的患者,较对照组PICC相关血栓发生率高(P<0.05);Logtis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长期卧床、置管静脉为头静脉、导管尖端位置在上腔静脉上半段均是肿瘤患者PICC相关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肿瘤患者外周静脉置入PICC发生相关血栓的危险因素较多,需要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提前对高危人群加以干预,以降低血栓的发生。

  • 标签: 肿瘤 中心静脉导管 血栓 危险因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在肿瘤患者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中实施针对护理干预的价值。方法  抽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1月间在我院接受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肿瘤患者60例作为此次的观察对象,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各有30例的对照组与观察组,前者接受常规护理,后者接受针对护理,对比两组护理的不同效果。结果 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较低(10.00%),对照组较高(33.33%),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针对性护理 肿瘤 PICC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评价肿瘤患者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中采取针对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本次采取随机数字分组法,将我院在2020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80例肿瘤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40例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中采取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40例则采取针对护理干预方法,进一步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00%,与对照组的20.00%比较明显更低,两组数据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肿瘤患者,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期间,采取针对护理干预,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及应用。

  • 标签: 针对性护理干预 肿瘤患者 外周静脉 中心静脉导管 护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