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于动脉破裂出血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动脉出血治疗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45例(干预护理)和对照组45例(常规护理),给予不同的护理方法,对比其效果;结果对照组的出血率为28.89%(13/45),观察组的出血率为6.67%(3/45),两组在出血率上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动脉破裂出血的患者试试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不仅能够提高其预后的效果,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医患关系,提升其生活质量,临床应用价值较大,具有推广意义。

  • 标签: 护理干预 颅内动脉瘤 破裂出血
  • 简介:目的探讨前循环动脉破裂出血的显微手术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清远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00例前循环脑动脉破裂出血患者的影像学及手术资料,所有病例均行开颅显微手术夹闭动脉治疗。结果预后按GOS评分分级:良好80例(80%);差13例(13%);死亡7例(7%)。死亡7例中4例为Hunt-HessⅣ级,3例Hunt-HessⅤ级。Ⅴ级存活2例中1例植物生存,1例生活部分自理;Ⅳ级存活23例中2例植物生存,2例生活部分自理,1例完全不能自理。结论采用开颅显微手术夹闭治疗前循环动脉破裂出血可获得满意疗效。对高度怀疑动脉破裂的自发性脑血肿术前3D-CTA检查可以明确出血原因并指导急诊开颅手术;已有脑疝形成,不具备行3D-CTA或DSA检查条件者,在开颅清除血肿术中对邻近血肿可疑动脉探查,可减少动脉的漏诊率并改善患者的预后。

  • 标签: 前循环动脉瘤 显微手术 脑内血肿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动脉破裂出血急性期弹簧圈栓塞治疗的临床疗效,总结介入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对31例动脉破裂出血急性期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动脉致密栓塞24例,动脉大部栓塞7例。术中出血1例,术后半年内再出血1例,死亡2例。结论动脉早期介入栓塞治疗具有微创、安全、恢复快、近期疗效好的优点。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弹簧圈 血管内栓塞 介入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介入治疗动脉破裂出血的治疗效果,探讨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对20例动脉破裂出血者行动脉介入栓塞术治疗,分析围手术期的专科护理方法,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症状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通过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患者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病人均停止出血并顺利康复。结论介入栓塞术是治疗动脉出血安全有效的方法,精心细致的专科护理,可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介入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脉破裂出血的早期显微手术效果。方法我院自2017年1月—2018年10月期间共收治有43动脉破裂出血患者,所有患者均给予早期显微手术治疗,选取其临床资料,分析43例动脉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继而探讨早期显微手术的治疗效果,继而探讨其临床应用前景。结果43例患者经治疗后,共有40例存活,死亡率为6.9%,其中40个颈成功夹闭,余下3个被成功包裹,术中有5例动脉破裂。结论早期显微手术治疗动脉破裂出血患者疗效显著,在确诊后立即执行手术治疗,能够有效夹闭颈,减少动脉再次破裂出血,降低致死率与致残率,值得推广。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破裂出血 早期显微手术
  • 简介:目的讨论以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动脉的疗效及技术要点。方法对68例动脉患者分别采用水解脱和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进行动脉栓塞。结果71个动脉中完全闭塞52个,闭塞95%以上12个,闭塞90%以上7个,术中动脉破裂2例,脑血管痉挛5例,死亡2例。42例随访3~30个月无复发。结论对破裂动脉采用可脱性弹簧圈进行血管内栓塞疗效可靠;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早期栓塞及有效的术后处理是提高治愈率的重要方法。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栓塞 可脱性弹簧圈
  • 简介:摘要报告1例脑室出血患者的护理体会,通过对患者的饮食护理、用药护理、患者出血情况得到良好控制,缩短住院天数,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远期生存质量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动脉破裂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病因,具有很高的致死、致残率。未破裂动脉广泛存在于普通人群之中,筛选高危动脉进行预防性干预有积极的作用。本文从动脉的流行病学、病理学、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等方面,对动脉破裂的风险因素进行综述。在流行病学方面,吸烟史、高血压、年龄、性别、家族遗传都与动脉破裂风险密切相关,在病理学方面,动脉壁上的炎症可能与动脉破裂的风险有关。在影像学方面,动脉的大小、位置、动脉壁的特征以及一些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可作为评价破裂风险因素的指标,同时动脉的生长情况也是高危指标之一,这些指标对于今后建立破裂动脉破裂风险因素评价模型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病理学 形态学 血液动力学 风险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脉破裂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选用2014年2月至2017年7月期间在医院进行治疗的42例动脉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并依据是否破裂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42例,对照组为动脉破裂患者,观察组为动脉破裂患者,对两组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密切的分析、总结,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危险因素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危险因素分为性别、年龄、高血压疾病史、吸烟史、糖尿病史、饮酒史、冠心病史、女性绝经史等,其中,观察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高血压疾病史、女性绝经史等相比于对照组,女性、超过60、有吸烟史、有高血压史、已女性绝经史等患者明显要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冠心病史、糖尿病史方面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动脉破裂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制定好相关的预防措施,避免危险因素的产生,提高患者的安全性和治愈率。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破裂 临床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随着显微外科、底外科、尤其是血管内神经外科及神经麻醉及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动脉的治疗安全性显著提高。现就当前破裂动脉的治疗选择手术夹闭、血管内栓塞及保守治疗等进行对比讨论,以飨读者。

  • 标签: 颅脑动脉瘤 手术夹闭 血管内栓塞
  • 简介:摘要动脉(IntracranialAneurysm)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的最常见原因,但大多数动脉破裂的患者预后并不理想,并且对社会和家庭及患者本人都产生了负面的影响,本文主要从分子生物学、血流动力学、形态学、动脉位置、个体因素等相方面进行了总结和探讨。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最终达到治疗疾病、减轻病人痛苦、社会及家庭负担的目的。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破裂因素 分子生物学 血流动力学 形态学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无创脑血管成像技术如CT血管造影(CTA)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的广泛应用,破裂动脉(intracranialunrupturedaneurysm)的检出率逐年增加,相应的治疗策略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是积极治疗或是保守观察各抒己见,尚未达成共识。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治疗方案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破裂动脉解剖学特点与动脉破裂的相关性,从而探寻动脉破裂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96例破裂动脉的三维CT脑血管造影资料,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体最大径,体长度、体宽度及动脉的位置做记录,计算其体长与宽之比,对上述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破裂动脉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年龄多集中在中年,53.1%的破裂动脉最大径在5~10mm之间,76%的体长与宽之比>1.5,61%的动脉呈分叶状改变或有小泡样凸起,后交通动脉占33.3%。结论动脉最大径、动脉体长宽比与动脉破裂有一定相关性;不规则性动脉可能更容易破裂出血;位于血管分叉部位的动脉可能更容易破裂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破裂 脑血管造影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破裂动脉破裂患者的临床效果,为破裂动脉破裂患者探寻安全稳定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血管内介入治疗150例破裂动脉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6例患者发病期均<3d,处于发病急性期,占同期栓塞动脉的4.0%。6例患者在动脉再次破裂后收缩压均上升至200mmHg左右,其中第1例和第4例患者出现瞳孔扩大症状,显示动脉破裂,经血管造影确诊为破裂动脉破裂时机分别为第1例发生在微导管及导丝导入过程中,第2-5例患者发生在栓塞过程中,最后一例患者发生在最后1枚弹簧圈脱落之时。经过术中栓塞和CT检查发现,第1-5例患者预后恢复状态良好,第6例患者在术后24h死亡。后经DSA复查,5例患者均未出现动脉再通。结论对急性期的动脉破裂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治疗能够有效防止动脉再次破裂,降低患者病死率与致残率,对患者治疗有积极意义。

  • 标签: 破裂 血管 颅内动脉瘤 介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