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中厚度颈动脉硬化斑块与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410例年龄在28~80岁的被观察者进行了颅外段颈动脉检测,其中脑卒中患者210例,健康对照组200例。结果脑卒中组颈动脉内中较对照组颈动脉内中明显增厚,动脉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增高。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作为观察脑卒中患者全身动脉硬化的窗口,对早期预防和发现心脑血管疾病有重要价值。

  • 标签: 颈动脉内中膜 脑卒中 彩色多普勒超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频探头、CDFI、CDE及SonoCT技术检测糖尿病患者颈部血管粥样硬化特点与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84例糖尿病患者行超声检查颈部血管检查,并与12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84例患者颈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为773﹪,IMT明显增厚,糖尿病组以软斑、混合斑为多见。结论高频探头能清晰显示颈部血管管腔内部结构;SonoCT技术的应用提高了颈部血管组织细微结构的分辨力;增加了血管病变边界和界面的可见度。

  • 标签: 彩超 糖尿病 颈动脉High frequency ultrasound evaluation and SonoCT detection of carotid artery intima-media thickne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麻醉复苏室(PACU)护士培训模式,为麻醉专科护士培训提供参考。方法总结笔者所在医院PACU护士培训的实践过程,从挑选培训对象的标准、培养目标、培训基地的条件、课程设置、教学效果评价、改进等方面总结经验,指导临床带教。结果通过规范化培训,PACU护士的专业素养有较大提高,培训模式初步形成。结论PACU护士的培训需要多部门、多学科的支持和配合,从而有利于其专科化的健康发展。

  • 标签: 麻醉复苏室 护士 培训模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频探头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颅外段颈动脉内中(IMT)厚度与高血压之间的关系。方法对84例入院的病人行常规颈动脉彩超检查,在二维模式下重复测量三次颈动脉IMT厚度并取平均值后观察与高血压有无直接关系。结果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厚度显著大于血压正常者,IMT增厚组高血压发生率显著高于IMT无增厚组,IMT增厚与高血压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结论通过超声测量颈动脉内中厚度对临床检测及预防高血压有一定参考价值。

  • 标签: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高血压 超声检查 彩色多普勒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2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厚度的改变及血脂康对其的影响,探讨血脂康调脂以外的动脉血管功能保护作用。方法6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超声检测其颈动脉内中厚度(ITM),在降压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以血脂康口服,12周后超声复查颈动脉情况。结果66例高血压患者,治疗前与治疗3个月后比较,治疗组患者的IMT有明显变薄趋势治疗前(1.13±0.21)mm,治疗后(0.95±0.13)mm,P<0.01。结论国产调脂药血脂康具有较好调脂作用外,还具有改善血管功能作用。

  • 标签: 血脂康 2级高血压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腹型肥胖及其肥胖类型与颈动脉内中厚度(cIMT)的关系,为儿童心血管结构异常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数据来源于2017年11月至2018年1月在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开展的"儿童心血管健康队列"基线调查数据。本研究纳入性别、年龄、体测指标、血生化指标和问卷调查变量等信息完整的儿童1 240名(男生657人,占53.0%)。采用协方差分析比较正常腰围组、腹型肥胖前期组和腹型肥胖组儿童的cIMT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腹型肥胖前期、腹型肥胖与cIMT增厚(以性别、年龄别的P95为界值点)及外周型超重/肥胖与腹型肥胖或前期的联合作用与cIMT增厚的关系。结果腹型肥胖前期组、腹型肥胖组cIMT水平高于正常腰围组(0.47±0.03、0.50±0.04 vs. 0.45±0.0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腹型肥胖前期组、腹型肥胖组cIMT增厚检出率高于正常腰围组(20.8%、49.5% vs. 8.8%,P<0.001)。调整各种潜在协变量后,与正常腰围相比,腹型肥胖前期、腹型肥胖与cIMT增厚存在关联(腹型肥胖前期:OR=2.53,95%CI:1.67~3.84;腹型肥胖:OR=8.56,95%CI:5.97~12.29)。与BMI和腰围均正常者相比,仅腹型肥胖或前期和混合型超重/肥胖均与cIMT增厚存在关联(仅腹型肥胖或前期:OR=2.24,95%CI:1.36~3.69;混合型超重/肥胖:OR=6.94,95%CI:4.87~9.90)。结论儿童腹型肥胖与cIMT增厚存在较强关联,混合型超重/肥胖与cIMT增厚的关联性更强。提示儿童心血管结构异常的防治,应当考虑混合型超重/肥胖的重要性。

  • 标签: 腹型肥胖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儿童
  • 简介:摘要高血压是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慢性肾病、脑卒中等急危重症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通过应用临床调查的研宄方式,观察老年高血压中医辨证分型特点,探析老年高血压中医辨证分型与颈动脉内-中改变是否存在关联性,以期为老年高血压的辨证分型提供客观诊断依据。方法依据老年高血压诊断标准,选取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共82人。再根据高血压相关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将老年高血压患者分为肝火亢盛、阴虚阳亢、痰湿壅盛、阴阳两虚4个证型。所有患者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收集双侧颈总动脉内-中厚度数据。采用SPSS22.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 标签: 老年高血压 颈动脉内-中膜 辨证分型
  • 简介:为观察双龙丸对颈动脉内中厚度(IMT)的影响,将131例诊断为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分为两组:双龙丸组(82例)服用双龙丸1.5克/次,每日3次,治疗6月;开搏通组(49例)服用开搏通12.5mg/次,每日2次,治疗6月.观察患者血压、心率,24小时动态心电图,颈动脉IMT和斑块面积变化.结果:两组均非常显著性降低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P<0.01).两组治疗前后ST↓max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ST↓>1mm时间有显著性降低(P<0.05);双龙丸组ST↓>1mm的次数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ST↓max和ST↓>1mm时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IMT均有非常显著性改变(P<0.01),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治疗前后斑块面积均无显著性改变.提示双龙丸可能通过改善颈动脉内中厚度延缓动脉粥样硬化(AS)的进程.

  • 标签: 稳定性心绞痛 双龙丸 中药制剂 颈动脉 中膜厚度
  • 简介:目的探讨高血压前期对社区中老年人群颈动脉内中厚度(intima-mediathickness,IMT)的影响。方法对942名46~75岁广州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血生化检查和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JNC-7的血压分类标准,比较正常血压(normotension,NT)、高血压前期(prehypertension,Pre&#8209;-HT)和高血压(hypertension,HT)3亚组人群颈总动脉、分叉部、颈内动脉以及平均IMT大小。结果Pre&#8209;-HT和HT均与高龄、男性、肥胖、血脂异常、吸烟等危险因素相关。Pre&#8209;-HT人群颈动脉各段及平均IMT均比NT人群明显增厚(P〈0.001)。控制相关危险因素后,Pre&#8209;-HT人群平均IMT和颈总动脉IMT比NT人群明显增厚(P〈0.05),而颈动脉分叉部IMT和颈内动脉IMT增厚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0.082,0.133)。HT人群颈总动脉、分叉部IMT及平均IMT均比NT、Pre&#8209;-HT人群明显增厚(P均〈0.05)。结论处于高血压前期的中老年人群已存在较明显的靶器官损害——颈动脉内中增厚。

  • 标签: 高血压 内中膜厚度 颈动脉 社区 中年人 老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尿酸水平(UA)与颈动脉内中厚度(CIMT)的变化及其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CHD101例为实验组分为稳定性心绞痛组(SAP)4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组(UAP)25例,急性心肌梗死组(AMI)36例,冠状动脉造影排除CHD的患者31例,分别检测各患者UA水平并测量CIMT,观察各组之间水平的变化及其关系。结果CHD患者UA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且三组数值从SAP、UAP到AMI逐渐升高,而CHD组CIMT显著高于对照组,且从SAP、UAP到AMI逐渐增厚直至斑块的形成。此外我们还发现UA与CIMT呈正相关。结论UA可作为一个预测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指标,通过降低血UA水平,可能更好的预防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 标签: 冠心病 尿酸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中厚度和踝臂指数对冠状动脉硬化早期预测价值。方法41例健康体检人员为对照组,41例冠状动脉硬化早期患者为观察组,均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检测、踝臂指数测定。结果观察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踝臂指数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联合踝臂指数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明显高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踝臂指数(P<0.05)。冠状动脉硬化早期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呈明显正相关性,与踝臂指数呈明显负相关性。结论颈动脉内中厚度和踝臂指数对冠状动脉硬化早期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 标签: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踝臂指数 冠状动脉硬化早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对颈动脉内中的影响。方法选取随机2011年1月-2012年1月糖尿病患者60例为实验组A,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60例为实验组B,60例同期体检健康人群60例为对照组,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所有观察对象颈动脉内中厚度(IMT)。结果实验组A、实验组B患者中颈动脉内中的增厚增加程度均大于对照组,在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糖尿病、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中颈动脉内中(IMT)的厚度均增加大于健康人群,且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时IMT进一步增厚加重,应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进行综合干预,减少糖尿病患者突发的心血管事件,提高糖尿病的生存质量。

  • 标签: 糖尿病 颈动脉内中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维生素B12、叶酸干预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厚度的影响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86例脑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43例、对照组43例,干预组行叶酸及维生素B12联合治疗,对照组单用基础治疗,对两组患者颈动脉内中厚度(IMT)、血同型半胱氨酸(Hcy)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干预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70%,对照组为72.09%,干预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IMT无明显差异,经治疗后,两组患者指标均有明显变化,但是干预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Hcy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经治疗后,两组患者与治疗前有明显差异(P<0.05),但是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加用叶酸及维生素B12可有效改善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从而促使颈动脉内中厚度下降,可改善患者患者临床症状,有利于远期预后。

  • 标签: 维生素B12 叶酸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脑梗塞
  • 简介:目的评价经高频超声测量的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epicardialadiposetissue,EAT)和颈动脉内中厚度(intima-mediathickness,IMT)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92例接受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检查的患者,根据结果分为非冠心病(coronaryarterydisease,CAD)组25例和CAD组67例,CAD组依据病变程度分为轻、中、重三亚组;经超声测量EAT和IMT,对各组之间的EAT值和颈动脉IMT进行比较,将EAT和颈动脉IMT与CAD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CAD组与非CAD组比较,EAT和颈动脉IMT值明显升高[(6.54±1.21)mmvs.(4.98±1.33)mm,P〈0.05;(1.02±0.20)mmvs.(0.83±0.18)mm,P〈0.05];CAD三亚组之间随着病变程度的加重,EAT和颈动脉IMT值逐渐升高。直线相关分析显示EAT(r=0.624,P〈0.001)及颈动脉IMT(r=0.392,P〈0.001)与冠状动脉面积狭窄率呈直线正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EAT和颈动脉IMT均是CAD的独立危险因子,P值分别是0.028和0.032(P〈0.05)。以EAT值≥5.16mm诊断CAD,诊断敏感性83.6%,特异性68.0%,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为82.2%(P=0.001);以颈动脉IMT≥0.87mm预测CAD的敏感性77.6%,特异性64.0%,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为76.6%(P=0.001)。结论经超声测量EAT和颈动脉IMT可作为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简便、可靠和实用的评价指标,可作为CAD患者无创的协同诊断方法。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血管内超声检查 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脉压指数与股浅动脉内中厚度相关性。方法选择2013年2月至2014年3月我院心内科132例住院患者,对入选对象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股浅动脉内中厚度,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并计算出冠心病患者脉压指数,对冠心病患者脉压指数与股浅动脉厚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冠心病组脉压指数高的患者股浅动脉厚度明显大于非冠心病组(r=0.55,P=0.002);排除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的影响,偏相关分析显示脉压指数、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与股浅动脉内中厚度呈正相关(r=0.55,P=0.002;);多元线性回归分析(Enter法)显示脉压指数、收缩压与股浅动脉内中厚度正相关。结论股浅动脉厚度在冠心病患者中显著增高,脉压指数是影响股浅动脉内中厚度的危险因素之一。

  • 标签: 股浅动脉 脉压指数 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中(IMT)变化。方法选择84例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期选择88例无糖尿病史的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了解IMT变化情况。结果病例组IMT、弹性系数(Ep)及硬化程度(β)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且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比例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病例组患者软斑例数最高,其次为混合斑,硬斑最少,对照组硬斑例数最高,其次为混合斑,软斑数最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出现颈动脉内中增厚或斑块形成,且软斑比例更高。

  • 标签: 糖尿病 颈动脉 内中膜 超声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高血压病患者和健康正常人测定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的浓度及颈动脉内中厚度,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厚度与血清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挑选100例患有高血压病的患者作为实验组,其中男性50例,女性50例,平均年龄55.25岁。然后再选择100例在同一时间段,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50例,女性50例,平均年龄54.38岁。用FIA8100免疫定量分析仪测定所有参加实验的人的C-反应蛋白浓度,再用B超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然后分析C-反应蛋白浓度变化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结果实验组的C-反应蛋白浓度和颈动脉内中厚度明显比对照组的数据要高,并且颈动脉内中厚度越厚,C-反应蛋白也会随着增高。

  • 标签: 原发性高血压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血清C-反应蛋白 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白介素-6(IL-6)、白介素-18(IL-18)水平与颈动脉内中厚度(IMT)的关系。方法以64例ACI患者作为ACI组。3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利用放射免疫法(RIA)和酶联吸附法(ELISA)分别测定其血清IL-6和IL-18水平.分别测量其颈动脉内中厚度(IMT)值并分为IMT〈1.0mm和IMT≥1.0mm两个亚组。结果ACI组中IMT≥1.0mm者IL-6、IL-18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MT〈1.0mm者相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ACI组中IMT≥1.0mm者IMT与IL-18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549,P=0.001),与IL-6水平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ACI患者IMT增厚者血清IL-6、IL-18水平也升高。

  • 标签: 颈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内中膜厚度 白介素-6 白介素-18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评价颈动脉内中正常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弹性。方法选择2015年12月到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102例颈动脉内中正常的脑梗死患者,依据患者是否伴有颈动脉斑块症状将其分为正常脑梗死组与伴有颈动脉斑块脑梗死组,分别为50例与52例,同时选取同时期50名健康人员,使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对三组人员的颈动脉弹性进行测量,分别比较三组人员的颈动脉弹性参数,包括僵硬度(β)、压力弹性应变系数(Ep)、顺应性(AC)、膨大系数(AI)与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等情况。结果正常死亡组与斑块组的β、Ep、AI与PWVβ明显高于健康组,AC降低;并且正常死亡组的β、Ep、AI与PWVβ明显低于斑块组,但AC却高于斑块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血管回声跟踪技术评价颈动脉内中正常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弹性具有显著作用,能够有效的检测出颈动脉内中正常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弹性下降。

  • 标签: 血管回声跟踪技术 颈动脉内中膜正常 脑梗死 颈动脉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