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利用后路内固定技术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颈椎疾患。方法:我科3年来行后路内固定18例,C1-C2不稳3例,各种颈椎损伤5例,其中颈椎管狭窄症8例、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2例,分别采用APOFTX椎板钩内固定、寰枢椎椎弓根螺钉、C3-C6侧块螺钉、C7椎弓根螺钉植入,然后连接钛板完成固定。结果:本组18例随访9个月以上。本组病例未发生推动脉、神经根损伤、脊髓损伤或脊髓损伤加重等严重并发症,术后复片,颈椎生理弧度及排列维持良好。无钢板螺钉断裂,1例单枚螺钉松动。18例术后6个月均获得良好骨性融合。神经功能恢复:Frankel评分平均改善1.6级。所有病人在2周带支具起坐或下床活动活动。结论:后路内固定技术安全可靠、术后即刻获得牢固的内固定,病人可早期活动、为下一步治疗创造有利条件。

  • 标签: 颈后路 内固定 临床应用 颈椎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路融合固定术在治疗寰枢椎不稳与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总结采用后路复位、减压和融合固定治疗的16例寰枢椎不稳病例临床资料。结果Apofix椎板夹固定9例,Axis钛板螺钉固定7例,均自体骨移植。完全复位8例,部分复位6例,原位固定2例。无椎动脉损伤、脊髓损伤、感染、固定失效等并发症。随访3-21个月,平均10±1.2月,X光片、CT复查所有病例3个月后均达到满意融合。脊髓功能有7.5提高到13分。结论后路融合固定术可使寰枢椎不稳与脱位获得即刻和长期稳定,方便术后护理和功能锻炼,临床效果好。

  • 标签: 寰枢椎不稳 后路固定融合 Apofix Axi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路切除高段神经鞘瘤及植骨内固定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2例高段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患者临床症状及神经功能均有明显改善,术后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在围手术期给予正确的指导和护理有利于手术的进行和患者的康复。

  • 标签: 颈椎 神经鞘瘤 护理
  • 简介:目的探索颅交界畸形术后吞咽困难发生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后路固定的颅交界畸形患者资料,按是否发生术后吞咽困难分组,比较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影像表现、颈椎序列测量值等的差异。结果共纳入25例,其中吞咽困难组13例,无症状组12例,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为52%。两组间:年龄、性别比、体重指数、术后带管时间,术前是否合并后组颅神经症状、是否合并小脑扁桃体下疝等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吞咽困难组与无症状组术后CCA[(129.1±9.6)°vs(137.9±7.1)°]、dCCA[(-4.1±4.0)°vs(6.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吞咽困难严重程度与术后CCA、dCCA有相关性。结论颅交界畸形后路固定术后吞咽困难较为常见,可能与术后斜坡椎管角缩小有关。

  • 标签: 难复性寰枢椎脱位 颅颈交界区畸形 吞咽困难 上颈椎序列 斜坡椎管角
  • 简介:【摘要】目的: 有针对性的探究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希望为临床提供一定参考。方法:本次研究对象选自于我们医院在2019年6月到2020年6月收治的7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针对对照组采取口服药物治疗方法,观察组采取的是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然后对两组治疗总有效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以及并发症发生几率的要明显优于对照组, P值小于0.05。结论: 针对脊椎型颈椎病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基于实际情况采取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要方法,这样能够呈现出比较理想的疗效,使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提升,避免或者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因此这种方法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和应用。

  • 标签: 脊髓型颈椎病 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总结一例脊髓损伤伴肋骨骨折术后患者的临床护理,脊髓损伤呼吸肌会不同程度的损伤,通过呼吸道护理、氧疗、肺功能训练、皮肤护理,管道护理、病情观察这几个方面落实护理措施,对预防呼吸系统并发症提供参考资料。

  • 标签: 颈脊髓损伤 肋骨骨折 急诊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髓损伤(Cervical Spinal Cord Injury Without Fracture Or Disloca,CSCIWFD)的1例患者进行分析和学习。方法:以1例无骨折脱位型髓损伤并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病例进行分析及文献查阅。结果:经过6个月的随访,术后患者四肢肌力明显恢复,皮肤感觉恢复正常,病理反射消失。结论:采用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髓损伤可有效促进患者脊髓功能及神经功能的恢复。

  • 标签: 颈髓损伤 无骨折脱位型 颈后路 椎管扩大成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颈椎曲度变小或反曲型脊髓型颈椎病后路手术中应用钉棒系统矫正生理曲度,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减压手术的疗效。方法对我院骨科2000年~2010年11月收治的具有完整资料的38例患者进行分析,采用钉棒系统固定恢复变直或反曲颈椎病患者颈椎生理曲度,后路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型术,比较术前术后JOA评分和术后改善率。结果38例患者中有30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0年,所有患者术后JOA评分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对颈椎曲度变直或反曲的的患者行颈椎后路侧块螺钉圆棒系统矫正生理曲度,同时行后路单开门手术,可以使脊髓向后漂移,起到充分减压的目的,避免前路减压的风险,手术效果良好。

  • 标签: 反曲型脊髓型颈椎病 单开门手术 后路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神经后支阻滞麻醉用于颈椎后路手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86例拟行颈椎后路手术的患者,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均分为两组:神经后支阻滞麻醉组(Ⅰ组)和局部浸润麻醉组(Ⅱ组)。Ⅰ组根据神经后支的局部解剖特点,术前通过测量颈椎X线片,确定颈椎关节突关节腰部体表投影点,经皮穿刺阻滞手术切口相对应的双侧脊神经后支而麻醉颈项部;Ⅱ组采用传统的局部浸润麻醉。观察两组术中麻醉效果和麻醉作用时间,对呼吸、血流动力学和SpO2的影响,术后12、24、48h疼痛评分与镇静评分以及不良反应。结果Ⅰ组麻醉优率(74%)明显高于Ⅱ组(42%)(P〈0.05),Ⅰ组手术时间少于Ⅱ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麻醉药用量明显低于Ⅱ组(P〈0.01)。两组麻醉后和椎管探查时平均动脉压均升高,且Ⅱ组明显高于Ⅰ组(P〈0.05);两组SpO2均〉95%;术后24、48h的VASI组显著低于Ⅱ组(P〈0.05);两组无严重麻醉不良反应。结论颈椎的后路手术施行神经后支阻滞麻醉,与其他麻醉方法相比,具有操作简便、麻醉药用量少、麻醉效果确切、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轻微,降低脊髓及脊神经根损伤几率等优势,是安全可行的。

  • 标签: 可行性研究 颈椎手术 后路 颈神经后支 阻滞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对进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采用优质护理模式以此来减少并发症,做好效果评价。方法:通过选取参与本次研究的腰椎骨折患者,均使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收治患者共计72例。本次参与研究的腰椎骨折患者,分为常规组、试验组,分别采用不同的治疗方式。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试验组患者采用优质护理方式。结果:通过对两组腰椎骨折患者进行VAS评分比较,试验组整体评分均较优(p<0.05)。试验组腰椎骨折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评分分别为8.32±1.87分、3.53±0.61分、1.39±0.45分、0.82±0.14分。结论:对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在做好手术室护理中整体情况较好,并发症情况较少。

  • 标签: 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 手术护理 并发症
  • 简介:目的回顾性分析Arch钛板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作为前路减压融合术患者再手术方式的疗效。方法初次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并于本院再手术行Arch钛板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患者共10例,比较再次术前及随访时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评分、Cobb角和颈椎活动度的变化,同时比较再次手术前后椎管面积的变化。结果患者平均随访11。9个月,JOA评分由术前平均7.6分增加至11.3分(P〈0.01),神经功能改善率为41.83%;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Cobb角、颈椎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管面积由术前171.32mm2增大至227.46mm2(P〈0.05)。术后2例患者出现轴性痛,1例出现脑脊液漏;随访期间完全恢复。结论对于行前路减压融合术的患者,应用Arch钛板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作为再次手术方式在短期内安全、有效。

  • 标签: 颈椎 减压术 外科 脊柱融合术 内固定器 再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在后路术中使用石膏床患者预先使用安普贴预防面部压疮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12月74例后路手术使用石膏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上下半年分成两组,观察组在手术开始前使用安普贴,对照组按常规手术,使用海绵垫。观察两组发生面部压疮的例数与程度。结果实验组面部压疮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安普贴对后路术中使用石膏床患者预防面部压疮的有效措施。

  • 标签: 石膏床 面部压疮 安普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寰枕关节-斜坡螺钉行后路固定的解剖学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9年11月60例来院就诊并行枕区CT检查的成人CT影像资料,排除枕区域感染、损伤、肿瘤和畸形。利用CT扫描的Dicom数据在Mimics软件中进行解剖学参数测量,测量参数包括斜坡前缘、中部的高度和宽度,斜坡前方软组织最薄处厚度,枕骨髁关节面前后径、横径及内倾角,舌下神经管最低点至枕骨髁关节面垂直距离,上关节面前后径和横径,侧块高度,寰椎下关节突高度和宽度;再行三维数字化建模并模拟置入直径为3.5 mm的螺钉,在3-Matic软件中测量置钉参数,包括螺钉内倾角、头倾角及长度。取8具尸体标本,后方暴露颅交界区,按上述置钉参数将直径为3.5 mm的钛合金螺钉自寰椎下关节突与后弓移行处置入,经寰枕关节至斜坡;然后用摆锯沿钉道剖开,观察螺钉的钉道轨迹,验证置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男性斜坡前缘高度和宽度分别为(16.8±2.5) mm和(20.1±3.1) mm;斜坡中部分别为(9.7±2.3)mm和(22.4±3.7)mm。斜坡前方软组织最薄处厚度为(5.8±1.48) mm。枕骨髁前后径为(19.1±1.9) mm,横径(12.6±2.0) mm,内倾角为33.7°±4.5°。舌下神经管最低点至枕骨髁关节面垂直距离为(9.6±1.1) mm。寰椎侧块高度为(12.9±2.4) mm。上关节面前后径为(21.7±1.9)mm,横径为(11.7±1.4) mm。寰椎下关节突宽度为(14.9±1.4)mm,高度为(5.7±0.85)mm。螺钉进钉点至侧块移行中点所在垂线的距离为(2.5±0.6) mm,至中点所在水平线的距离为(2.3±0.7) mm;内倾角为18.4°±1.6°,调整范围为15.0°±2.8°;头倾角为55.6°±3.1°,调整范围为10.4°±2.4°;钉道长度为(53.0±2.8)mm。女性的解剖学参数较男性略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左右侧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具标本的经寰枕关节-斜坡螺钉均能安全、有效置入。结论经寰枕关节-斜坡螺钉可在不损伤神经、血管结构的情况下安全置入,可以作为枕固定方式的一种选择。

  • 标签: 寰枕关节 颅窝,后 螺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肌电图(EMG)检查是否可以预判C5神经根麻痹患者的功能恢复情况。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1月至2020年5月接受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897例,术后发生C5神经根麻痹的患者51例,其中男41例,女10例,年龄(59.3±8.2)岁。记录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发生时间、受损后三角肌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损伤后EMG的变化;结合患者的肌力恢复情况,将患者分为完全恢复组、部分恢复组和没有恢复组;并按损伤后不同的时间点(≤6周、6周至6个月及≥6个月)进行亚组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分类变量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结果共27例术后C5神经根麻痹患者接受了连续的EMG检查。在损伤≤6周的EMG检查中出现≥+2的纤颤的患者,其肌力将不太可能恢复,阳性预测值(PPV)为89.3%。损伤后6周至6个月间进行的EMG检查,与部分恢复组的患者比较,完全恢复组的患者检测到正尖波(55.6%和0%)的可能性更小(Fisher精确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募集相异常(88.9%和0.0%)的可能性更低(Fisher精确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更少出现运动单位电位(MUAP)时限增宽(66.7%和0.0%,Fisher精确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损伤后6周至6个月在检查中的募集相检测为干扰相的患者有可能完全恢复的PPV为89.7%。结论EMG可早期识别并预判C5神经根麻痹后可能出现的完全、部分或没有恢复等情况,对于早期判定功能不可能恢复的C5麻痹至关重要。

  • 标签: 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 颈5神经根麻痹 肌电图 预后
  • 简介:后路侧块钢板螺钉固定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的新技术,较传统棘突间钢丝固定之方法坚强牢固可靠,疗效显著.在护理方面,我们重点加强术中体位和耐受力的训练,术后脊髓功能恢复的观察,指导肢体功能锻练等措施,对手术的成功,疗效的提高,减少病残,降低并发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现总结护理体会如下.

  • 标签: 颈后路侧 钢板 螺钉 手术治疗 颈椎骨折 颈椎脱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对老年股骨骨折患者采用后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单侧股骨骨折老年患者90例,随机分为标准组与小切口组各45例,分别给予标准后路髋关节置换术与后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结果小切口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引流量及卧床时间均显著好于对照组,同时本组患者术后1dVAS评分与术后6个月的Harris评分亦优于对照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骨折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可广泛推广应用。

  • 标签: 老年股骨颈骨折 后路小切口 髋关节置换术
  • 简介:摘要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因其术式简单、操作方便、脊髓减压效果显著等优点,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对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术后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危险因素、预防措施及预后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对临床工作及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颈椎 脊髓型颈椎病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氨甲环酸不同给药途径在后路全椎板减压术中的应用-曾芳俊-医师在线杂志。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我院脊柱外科收治的75例行后路全椎板减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静脉组、局部组与对照组,各25例,静脉组采取5%葡萄糖注射液100 ml+氨甲环酸10mg/kg,在关闭伤口前30 min静脉滴注,局部组采取5%葡萄糖注射液10ml+氨甲环酸10 mg/kg,在关闭伤口前将局部伤口置于其中浸泡5min,对照组进行常规处理。比较比较3组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及术后总引流量及凝血功能指标。结果 干预后,静脉组、局部组的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及术后总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但静脉组与局部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静脉及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均可以明显降低后路全椎板减压术患者术后出血量,且不影响凝血功能。

  • 标签: 颈后路手术 全椎板减压术 氨甲环酸 出血量 凝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