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无骨折脱位型损伤的临床特征分析以及法医临床鉴定。方法:选取了2015年11月~2020年11月在我法医鉴定中心受理的无骨折脱位型损伤案件24例。对纳入对象的损伤程度、伤残等级开展法医临床医学鉴定。结果:在本次研究的24例无骨折脱位型损伤被检者中,伤病关系分析有10例为同等作用,5例为主要作用,5例为次要作用,4例未进行伤病关系分析。结论:绝大多数情况下对被检者均需要进行伤病关系的分析,通过法医临床学鉴定分析可以给出合理有效的伤病参与度结果。为之后工伤等评定提供重要参考。

  • 标签: 成年人 无骨折脱位 颈脊髓损伤 法医临床鉴定
  • 简介:摘要:在法医临床鉴定工作中,经常会遇到损伤的案例,但该类案件中常发现被鉴定人存在颈椎退变病史,针对此类案例,如何得出准确、公正的鉴定意见往往成为一大难题,案件办理过程中也往往会收到各方的不同意见,故笔者通过以下案例与大家共同分析探讨鉴定方法。

  • 标签: 法医临床 颈髓损伤 伤病关系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96例因交通事故造成无骨折脱位型损伤的伤残等级鉴定分析。方法:收集96例因交通事故导致无骨折脱位型损伤的被鉴定人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程度进行伤残等级鉴定分析。结果:96例伤者中,有82例伤者进行了道路交通事件评残鉴定,10例伤者进行了工伤评残鉴定,4例伤者进行了损伤程度鉴定。结论:通过对本次的96例由于交事故事所造成的无骨折脱位型损伤的伤者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在进行伤残鉴定时需要结合临床医学的诊断以及法医学的鉴定来判断,只是法医学的伤残评定没有直接的条款,需要比照相关的条列来判定伤残的等级。

  • 标签: 无骨折脱位型 交通事故 颈髓损伤 伤残等级鉴定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损伤患者围手术期加速康复护理质量指标体系,为护理管理者科学评估加速康复护理实施的质量提供工具。方法以三维质量模型为框架,结合文献检索法、质性访谈法及文本内容分析法,初步形成损伤患者围手术期加速康复护理质量指标体系。采用方便抽样法,于2021年3— 6月选取在北京、山东、黑龙江及内蒙古19家三级医院从事损伤围手术期管理的25名专家为研究对象进行2轮德尔菲函询,通过对25名专家的函询,最终构建损伤患者围手术期加速康复护理质量指标体系。结果2轮专家函询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均为100.0%(25/25),2轮专家的权威系数均为0.88,2轮专家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0.24、0.26,最终构建的损伤患者围手术期加速康复护理质量指标体系由3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及38个三级指标构成。结论本研究构建的损伤患者围手术期加速康复护理质量指标体系具有科学性及可靠性,可用于损伤患者围手术期加速康复护理质量的评价。

  • 标签: 围手术期护理 颈髓损伤 加速康复外科 护理质量 德尔菲法
  • 简介:摘要:目的:对2例损伤伤病关系法医学鉴定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为相关案例的法医学鉴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例损伤伤病关系法医学鉴定案例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其伤病关系及参与度。结果:案列1中,被鉴定人认为外伤与自身退变共同作用致目前不良后果,所起作用基本相当,建议外伤为同等作用;案例2中,本次外伤系轻微作用,疾病占主要作用。结论:在损伤涉及伤病关系法医学鉴定过程中,应充分了解被鉴定人受伤过程及受伤机制后,根据被鉴定人伤后临床表现特点及与其伤前比较有无加重、影像学资料及电生理检查,明确脊髓损伤及自身颈椎疾病(包括颈椎退行性变、颈椎病及颈椎先天性椎管狭窄等情形)的严重程度,综合评定伤病关系及参与度。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参数对急性损伤(CSCI)患者术后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OO医院神经外科自2019年5月至2021年7月手术后接受系统康复治疗的急性CSCI患者23例(试验组),另外选择该院体检中心同期与试验组患者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22例(健康对照组)。术前1 d和术后3个月试验组患者均行MRI常规序列、DTI扫描及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评分、改良Barthe指数量表(MBI)评定。健康对照组受试者在入组后行MRI常规序列及DTI扫描。比较2组受试者损伤区、损伤区远端DTI参数,试验组患者手术前后DTI参数、上肢运动ASIA评分和MBI评分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检验试验组患者术前DTI参数与术前上肢运动ASIA评分、术后3个月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率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试验组患者术前各向异性分数(FA)值对术后3个月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预测效能。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者术前损伤区、损伤区远端FA值较低,表现弥散系数(ADC)值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损伤区远端比较,试验组患者术前损伤区FA值较低,ADC值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1 d比较,术后3个月试验组患者2个区域FA值、上肢运动ASIA评分及MBI评分较高,ADC值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SCI患者术前损伤区及损伤区远端FA值与术前上肢运动ASIA评分、术后3个月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率呈正相关关系(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术前损伤区FA值预测术后3个月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12(95%CI:0.783~1.000,P<0.001);术前损伤区远端FA值预测术后3个月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AUC为0.842(95%CI:0.682~1.000,P<0.001)。结论DTI参数FA值和ADC值是检测CSCI的敏感指标;术前损伤区FA值和损伤区远端FA值均可用于预测上肢运动功能恢复,但前者的效能优于后者。

  • 标签: 颈髓损伤 弥散张量成像 运动功能恢复
  • 简介:摘要系肉瘤是一种少见的肿瘤,是由原始或幼稚的系细胞在骨髓以外的器官和组织中浸润而形成的肿瘤。它包括粒细胞肉瘤、原始单核细胞肉瘤和由三系细胞组成的肿瘤,以粒细胞肉瘤最为常见。它通常表现为结节性包块,与各种急性性白血病(acute myelocytic leukemia,AML)或骨髓增生性疾病相关,可发生在任何年龄,累及身体的多个部位。少数患者在AML完全缓解后出现粒细胞肉瘤,提示白血病复发和不良预后。本例患者在AML-M1完全缓解6年后,共发生孤立性的粒细胞肉瘤7次。直到死亡,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骨髓计数都保持正常。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核细胞(nucleus pulposus cells,NPCs)外泌体对诱导人尿源干细胞(urine-derived stem cells,USCs)向核样细胞分化的作用。方法体外分离培养USCs和NPCs,提取NPCs外泌体,以Western-blot检测外泌体标记蛋白;以GFP慢病毒转染标记USCs细胞质、DAPI染料标记USCs细胞核以及PKH26染料标记NPCs外泌体;将USCs与NPCs外泌体共孵育12 h并观察摄取情况,采用NPCs外泌体和非接触共培养方法诱导USCs分化,检测各组核细胞标志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和450 nm波长处的吸光度。结果分离的USCs具备向骨细胞、脂肪细胞、软骨细胞分化的能力,高表达干细胞标志蛋白CD29(99.57%)、CD44(97.46%)、CD73(97.71%),低表达干细胞阴性蛋白CD31(0.59%)、CD45(0.19%)。分离的NPCs高表达核细胞标志蛋白COL2A1、ACAN、SOX-9。提取的NPCs外泌体高表达标志蛋白CD63、CD81、Tsg101。共孵育12 h后,NPCs外泌体与USCs细胞膜融合并出现在USCs细胞质中。共培养第3、5、7天时,外泌体组USCs细胞吸光度值(0.44±0.004、0.76±0.004、0.82±0.006)高于共培养组(0.39±0.022、0.63±0.035、0.69±0.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7、14、21天外泌体组USCs核标志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ACAN(1.80±0.31、3.50±0.21、5.35±0.31、7.46±0.12)、COL2A1(1.43±0.15、4.33±0.23、6.89±0.22、8.11±0.31)、SOX-9(2.21±0.13、3.13±0.11、3.96±0.14、4.52±0.26)、HIF-1α(1.45±0.16、2.14±0.21、4.31±0.41、4.01±0.25)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4、21天外泌体组USCs核标志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为ACAN(5.69±0.21、6.69±0.13)、COL2A1(6.33±0.17、7.89±0.15)、SOX-9(4.19±0.29、4.38±0.12)、HIF-1α(4.49±0.32、4.96±0.26)高于非接触共培养组ACAN(3.69±0.35、5.13±0.23)、COL2A1(3.40±0.16、6.79±0.19)、SOX-9(2.26±0.32、3.69±0.26)、HIF-1α(2.39±0.11、3.96±0.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核细胞外泌体在体外可诱导人尿源干细胞分化为核样细胞,与非接触共培养相比外泌体法具有更高的诱导效率,并可更好地保持核样细胞的增殖活性。

  • 标签: 髓核 外泌体 干细胞 细胞分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外造血是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在骨髓外的扩增和分化,病理性外造血常伴有骨髓纤维化和地中海贫血等血液系统疾病。健康患者出现病理性外造血称为特发性外造血,本文报道了1例原发于后纵隔的特发性外造血并复习相关文献,对其组织病理学特征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进行分析,总结了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

  • 标签:
  • 简介:摘要急性系白血病(AML)是一种罕见但有潜在危害性的疾病,具有较高病死率。其标准治疗方案数十年未变;然而,近期发现的与白血病发生和疾病进展相关的分子因素,促成了新疗法的出现。目前正在进行的研究和临床试验致力于通过明确靶点、发现疾病或患者特异性危险因素,以及研发有效的联合治疗方案和药物来寻找个体化治疗方案。本综述重点关注AML诊断与疾病分类的重要更新,这些更新反映了对AML生物学、基因突变异质性、重要遗传和环境危险因素以及包括细胞毒性化疗、新型靶向药物和细胞疗法在内的新型治疗方案的新认识。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肾原发性外浆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发生于骨髓外的浆细胞单克隆增生性惰性淋巴瘤。本文报道1例原发于肾脏的外浆细胞瘤。腹腔镜下右肾输尿管根治性切除术,术后病理组织形态表现为肿瘤由分化较成熟的具有浆细胞特征的瘤细胞构成,细胞形状大小均匀一致,呈圆形或卵圆形,核偏位,光镜下呈现车辐状。免疫组织化学CD38、CD79α、MUM1、Kappa及CD56阳性。

  • 标签:
  • 简介:摘要母细胞瘤(MB)是儿童起源于小脑最常见脑肿瘤,因为脑组织仍处于发育阶段,治疗相关的致残率较高。MB可以进一步分为4个主要的分子亚型[WNT-MB,Sonic hedgehog(SHH),Groups 3和4],每一种亚型都有独特的分子特点及临床表现。毒副作用更低的治疗是改善儿童患者生活质量的亟需方案。面对如此挑战,我们需要对MB形成的分子机制有更深入地探索,以促进药物的研发。在MB标准治疗方案中,引入表观遗传学重组治疗,为降低MB治疗的毒副作用提供了新的希望。文章介绍了母细胞瘤基础及临床研究的现状,并指出未来可能研究方向。

  • 标签: 髓母细胞瘤 表观遗传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恒牙活切断术的治疗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主要从近两年于我院收治的口腔科治疗的60例龋源性露髓恒牙患者选取,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予以活切断术、根管治疗术,各为30例、30例,将治疗效果、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作为两组研究对象的评价指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为73.33%,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比之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22.00%,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仅为10.00%,差异值具有对比性(P<0.05)。结论:在治疗龋源性露髓的恒牙方面,活切断术的应用价值显著,不仅有助于治疗效果的提升,而且可以对术后不良反应率进行控制,给予健康牙髓组织有力的保证,同时保证患者较高的接受度。

  • 标签: 恒牙 活髓切断术 根管治疗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痛飞行人员颈部肌肉训练前后颈肌弹性应变值及肌强度的变化,探讨飞行人员肌强度与弹性应变值的关系。方法使用CME-1肌强度训练器,以等长和可变阻力及速度训练模式(changeable velocity and resistant,CVR)对56名飞行人员进行2周肌训练,比较训练前后颈肌强度及弹性应变值。结果飞行人员肌训练后颈长肌、头夹肌、肩胛提肌弹性应变值较训练前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54、2.348、2.745,P<0.001、P=0.040、0.006)。颈长肌、头夹肌、肩胛提肌训练后的平均弹性应变值的相对增长率分别为13.75%、4.18%、2.8%。肌训练后前屈、后伸、左屈、右屈各方向平均最大肌力、平均10 s最大冲量的均值比训练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64~8.284,P值均<0.01);各方向肌群的平均最大肌力均值的相对增长率分别为39.3%、34.6%、35.2%和28.4%,平均10 s最大冲量均值的相对增长率分别为51.4%、33.6%、42.7%和34.5%。肩胛提肌、颈长肌弹性应变值与前屈肌平均最大肌力呈负相关(r=-0.281、-0.387,P=0.036、0.004)。结论肌训练可有效提高颈部各肌群的力量及部分肌群的弹性应变;肩胛提肌及颈长肌弹性应变值与前屈肌平均最大肌力呈负相关。肌训练对增强前屈肌肌群活性以及保持颈椎生理性前凸具有一定效果。

  • 标签: 超声检查 颈肌强度 颈痛 飞行人员
  • 简介:【摘要】目的:在中青年股骨骨折治疗中有多种方法可以选择,现分析股骨动力交叉钉系统治疗的价值。方法: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取52例中青年股骨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依照抽签法分为均等人数的两组,分别为FNS组、空心螺钉(CCS)组。比对手术指标、复位质量、愈合和下地负重时间、髋功能、Barthel指数以及并发症情况等。结果:FNS组手术指标水平较CCS组高,但结果不存在差异(p>0.05);FNS组复位质量与CCS组比较无差异(p>0.05);FNS组愈合和下地负重时间短于CCS组(p<0.05);FNS组髋功能分值和Barthel指数均较CSS组高(p<0.05);FNS组并发症出现概率较CCS组低(p<0.05)。结论:FNS固定治疗方式在中青年股骨骨折治疗中,近期效果优于CCS固定方法,骨折愈合质量较高,加快早期自理能力恢复。

  • 标签: 中青年 股骨颈骨折 股骨颈动力交叉钉系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