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微创手术与左侧开胸食管切除颈部吻合治疗中下段食管癌的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于安阳市肿瘤医院接受微创手术治疗的46例中下段食管癌患者为观察组,另抽取同期来医院行左侧开胸食管切除颈部吻合的43例中下段食管癌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清扫淋巴结个数、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周呼吸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肺活量(VC)]。结果观察组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清扫淋巴结个数多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肺炎发生率(2.17%,1/46)低于对照组(13.95%,6/43),P<0.05;两组患者吻合口瘘、肺不张、胸腔积液、排空障碍、心律失常、乳糜胸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2周,两组患者FEV1、VC均较术前下降,但观察组FEV1、VC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左侧开胸食管切除颈部吻合治疗中下段食管癌比较,微创手术可减少患者手术创伤,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且对患者呼吸功能影响更小。

  • 标签: 食管癌 微创手术 左侧开胸 并发症 应激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上部癌行根治性近端胃切除食管吻合与双通道吻合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172例上部癌行根治性近端胃切除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47例,女25例;中位年龄为62岁,年龄范围为25~81岁。172例病人均行消化道重建,其中83例行食管吻合,设为食管吻合组;89例行双通道吻合,设为双通道吻合组。病人均由胃部肿瘤科主诊医师行根治性近端切除联合D1+淋巴结清扫。消化道重建由主刀医师决定行食管吻合或双通道吻合。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随访情况。采用门诊、电话或线上App等方式进行随访。术后1个月进行第1次随访,术后2年内每3个月随访1次,术后2~5年每6个月随访1次。采用反流性食管炎问卷调查、胃镜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判断病人食管反流和吻合口狭窄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2月1日。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结果(1)手术情况:食管吻合组病人手术方式(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淋巴结转移数目,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74例、9例、0,2枚(0~15枚),(12±4)d;双通道吻合组病人上述指标分别为65例、15例、9例,3枚(0~28枚),(11±3)d,两组病人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10.887,Z=-1.058,t=3.284,P<0.05)。(2)随访情况:172例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3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3个月,食管吻合组和双通道吻合组病人随访期间食管反流、吻合口狭窄分别为58例和14例、10例和1例,两组病人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51.743,7.219,P<0.05)。结论上部癌行根治性近端胃切除,双通道吻合更适用于大弯侧Siewert Ⅱ型食管结合部腺癌或位置偏下肿瘤;双通道吻合食管吻合比较,不增加并发症,且术后食管反流和吻合口狭窄发生率降低。

  • 标签: 胃肿瘤 胃上部癌 近端胃切除术 消化道重建 双通道吻合 食管胃吻合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结肠切除吻合大鼠动物模型。方法2019年9月至2019年12月将12只Sprague-Dawley大鼠通过随机数表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随机取3只,仅做剖腹探查;实验组9只,从结肠无血管区离断肠管并进行缝合。记录手术时间,术后监测体重变化。于术后第7天进行肠道造影观察肠管吻合口愈合情况。于第8天行剖腹探查大鼠腹腔内部形态学变化,测量吻合口爆破压力,并通过采集吻合口及周围组织,进一步观察吻合口组织学的变化,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结果该模型构建平均时间为22 min。大鼠的存活率为89%。造影显示肠管通畅,无梗阻。剖腹探查,肉眼可见吻合口存在轻微粘连,粘连部分可分离,吻合口周围有血管组织形成。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吻合口有新生肉芽组织形成,并有小血管生成,未发现结肠上皮、大肠腺的存在。马松染色可见胶原纤维沉积。结论通过该方法可成功构建结肠切除吻合大鼠动物模型。

  • 标签: 结肠切除术 模型,动物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肘关节以下肌腱神经吻合的麻醉方式。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均选自2019年6月到2020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肘关节以下肌腱神经吻合治疗的患者,共82例,按照其就诊先后顺序进行分组,先入院的41例为参照组在施时通过浓度0.3%的罗哌卡因(25.0毫升)进行麻醉,后入院的41例为研究组例并在施时通过浓度0.2%的罗哌卡因(37.5毫升)进行麻醉,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结果 比较两组的感觉神经阻滞有效率,研究组与参照组相比无差异(P<0.05);比较两组运动神经阻滞有效率,研究组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 根据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以确认,对接受肘关节以下肌腱神经吻合治疗的患者采用浓度0.2%的罗哌卡因(37.5毫升)进行麻醉效果更为理想,能够有效提高对患者的麻醉阻滞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 标签: 肘关节以下 肌腱神经吻合术 罗哌卡因 不同浓度 不同剂量 对比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E-DCR)中吻合口应用药物支架的效果。方法前瞻性研究。以解放军第988医院2017年12月至2019年6月慢性泪囊炎行E-DCR 50例(60眼)为研究对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5例(31眼),E-DCR的吻合口处放置药物支架;对照组,25例29眼,中不放置药物支架。术后随访1年,进行观察比较。结果治疗组治愈28眼(90.32%),好转2眼,复发1眼;对照组治愈14眼(48.28%),好转8眼,复发7眼(χ2=4.000,P=0.047)。治疗组中出血(35±15)mL,少于对照组的(40±18)mL(t=2.152,P=0.035)。治疗组术后吻合口闭合者1眼,少于对照组的7眼。治疗组术后鼻部无需再用糖皮质激素类鼻喷雾剂,无疼痛感;而对照组术后8眼出现疼痛感。结论吻合口药物支架在E-DCR中应用,效果良好。

  • 标签: 支架,吻合口,药物 泪囊炎,慢性 泪囊鼻腔吻合术,鼻内镜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食管和管状食管食管癌术后食管反流的影响,以及 管状吻合位置和宽度与食管反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北大医疗潞安医院收治的88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研究组(管状食管吻合方式)和对照组(全食管吻合方式),比较两种手术方式对食管反流的影响,并分析管状食管吻合的位置和宽度对该症状的影响。结果术后3个月,研究组患者≥ 5 min酸反流次数及24 h酸反流次数均少于对照组[(2.5 ± 1.7)次比(6.2 ± 2.1)次、(17.3 ± 8.8)次比(31.5 ± 7.9)次],而pH值<4总时间及最长酸反流时间均短于对照组[(85.3 ± 30.1)min比(118.2 ± 32.6)min、(22.4 ± 6.8)min比(31.8 ± 7.4)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研究组患者反流性疾病问卷评分及食管反流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8.9 ± 4.6)分比(13.8 ± 4.1)分、6.7%(3/45)比23.3%(1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按手术位置和宽度所分为的四个亚组中,颈部吻合+宽度<3 cm亚组患者的反流症状发生率、pH值<4累积时间及反流症状次数最低,该组内镜下食管黏膜病理组织学炎性反应分级最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管状食管吻合式较全吻合更加有效地降低食管反流症的发生率,且用颈部吻合+管状宽度小于3 cm的管状宽度及吻合方式抗食管反流症最佳。

  • 标签: 食管肿瘤 胃食管反流 管状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食管和管状食管食管癌术后食管反流的影响,以及 管状吻合位置和宽度与食管反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北大医疗潞安医院收治的88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研究组(管状食管吻合方式)和对照组(全食管吻合方式),比较两种手术方式对食管反流的影响,并分析管状食管吻合的位置和宽度对该症状的影响。结果术后3个月,研究组患者≥ 5 min酸反流次数及24 h酸反流次数均少于对照组[(2.5 ± 1.7)次比(6.2 ± 2.1)次、(17.3 ± 8.8)次比(31.5 ± 7.9)次],而pH值<4总时间及最长酸反流时间均短于对照组[(85.3 ± 30.1)min比(118.2 ± 32.6)min、(22.4 ± 6.8)min比(31.8 ± 7.4)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研究组患者反流性疾病问卷评分及食管反流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8.9 ± 4.6)分比(13.8 ± 4.1)分、6.7%(3/45)比23.3%(1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按手术位置和宽度所分为的四个亚组中,颈部吻合+宽度<3 cm亚组患者的反流症状发生率、pH值<4累积时间及反流症状次数最低,该组内镜下食管黏膜病理组织学炎性反应分级最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管状食管吻合式较全吻合更加有效地降低食管反流症的发生率,且用颈部吻合+管状宽度小于3 cm的管状宽度及吻合方式抗食管反流症最佳。

  • 标签: 食管肿瘤 胃食管反流 管状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食管吻合双肌瓣成形在全腹腔镜近端胃癌根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20年1—12月中国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5例行全腹腔镜近端胃癌根治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5例均为男性;中位年龄为65岁,年龄范围为57~72岁。5例病人均行全腹腔镜近端胃癌根治-食管吻合双肌瓣成形。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术后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病人术后吻合口情况、食管反流情况、营养状态、生命质量、肿瘤复发和转移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2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结果(1)手术情况:5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316±41)min,食管吻合双肌瓣成形时间为(109±11)min,淋巴结清扫数目为(26±4)枚,中出血量为(48±12)mL,切口长度为(3.4±0.4)cm,食管切缘快速冷冻切片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阴性。(2)术后情况:5例病人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为(4.8±1.5)d,术后首次进食时间为(5.8±1.5)d,术后住院时间为(11.6±2.1)d,治疗费用为(5.5±0.4)万元。5例病人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为胃腺癌(中低分化腺癌4例、高分化腺癌1例),均为pT1a~3N0~1M0期。5例病人中,1例术后发生轻度肺炎,经抗感染、促进排痰等保守治疗后痊愈。(3)随访情况:5例病人均完成随访,随访时间范围为2~1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6个月。5例病人中,4例吻合口通畅,1例吻合口轻度狭窄,经内镜治疗后症状改善。5例病人均未发生反流性食管炎。5例病人术后1个月体质量指数为21 kg/m2(19~27 kg/m2)、营养风险筛查评分为2分(1~2分)、病人主观整体评估评分为2分(1~3分)、肿瘤病人生命质量评分为47分(42~52分)。5例病人均未发生肿瘤复发、转移。结论食管吻合双肌瓣成形可用于全腹腔镜近端胃癌根治,近期疗效好。

  • 标签: 胃肿瘤,胃上部 近端胃癌根治术 Kamikawa吻合 并发症 腹腔镜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痔疮患者采用开环式痔分段切除吻合治疗的价值。方法:筛选70例痔疮患者作为研究对象,70例患者均选自2019年8月~2021年8月,并按“随机抽样法”分2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外切内扎治疗,观察组采用开环式痔分段切除吻合治疗,对比2组临床指标、并发症率。结果:观察组疼痛程度、术后愈合时间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开环式痔分段切除吻合术 痔疮 并发症率 愈合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腹腔镜下全切除后消化道重建的两种方式(食管空肠手工缝合与器械吻合)。方法以“全切除和手工缝合”为关键词,计算机检索PubMed、CBM、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中有关手工缝合和器械吻合的临床研究,年限从2015年1月至2020年10月,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评价质量,提取数据,采用Review Manager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4篇临床研究,共74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提示,手工缝合组与器械吻合组手术时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8.32,95%CI(-5.94,22.57),P>0.05];手工缝合组的中出血量少于器械吻合组[MD=-9.54,95%CI(-15.54,-3.55),P<0.05];手工缝合组术后排气时间早于器械吻合组[MD=-0.38,95%CI(-0.59,-0.18),P<0.05];手工缝合组住院时间短于器械吻合组[MD=-0.88,95%CI(-1.23,-0.54),P<0.05];手工缝合组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低于器械吻合组[OR=0.23,95%CI(0.06,0.93),P<0.05];手工缝合组术后吻合口狭窄发生率低于器械吻合组[OR=0.14,95%CI(0.04,0.54),P<0.05]。结论全切除后,食管空肠吻合口在腹腔镜直视下,使用倒刺线连续缝合与使用器械吻合相比较更加安全、经济,同时缩短患者术后恢复和住院时间。

  • 标签: 胃切除术 腹腔镜 胃肿瘤 缝合技术 外科缝合器缝合 吻合术,外科 安全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内镜下双置管法治疗食管吻合口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肿瘤医院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87例食管癌或贲门癌术后发生食管吻合口瘘患者的资料,患者均在内镜下置入瘘腔引流管至瘘口,置入三腔营养管至空肠。术后观察患者瘘口情况及转归。结果87例患者均成功置入瘘腔引流管及三腔营养管,双管置入后,瘘口最终均闭合。瘘腔引流管留置中位时间为15 d(11~19 d),三腔空肠营养管留置中位时间为19 d(15~23 d)。87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咽部不适或疼痛,但均可耐受,无死亡患者。结论内镜下双置管法治疗食管癌或贲门癌术后食管吻合口瘘效果较好。

  • 标签: 消化系统肿瘤 双置管法 吻合口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食管吻合肌瓣成形(Kamikawa吻合)在治疗肿瘤最大径>5 cm的食管结合部(EGJ)平滑肌瘤或胃肠间质瘤近端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中医院胃肠外科2017年9月至2019年3月期间,收治并施行腹腔镜辅助近端胃切除和Kamikawa吻合的EGJ平滑肌瘤和胃肠间质瘤病例资料。肿瘤均侵犯贲门齿状线,且最大径>5 cm;排除需急诊手术和合并有严重心肺疾病患者后,共4例患者纳入本研究,男性3例,女性1例,年龄29~49岁。患者接受腹腔镜辅助近端胃切除术后,把残提出腹腔外,距残前壁近端3~4 cm处亚甲蓝标记"H"形,并沿"H"形切开胃壁浆肌层,沿纵行切开线向两侧分离黏膜下层和肌层之间的间隙,制作浆肌瓣;将残放回腹腔,腹腔镜下将"H"形上边与食管后壁距断端4~5 cm处间断缝合4针;切开食管残端,在"H"形的下边切开黏膜下层和黏膜层,进入胃腔;腹腔镜下将食管断端后壁与残胃黏膜层和黏膜下层连续缝合,食管断端前壁与残全层连续缝合,将前壁浆肌瓣缝合包埋食管,完成消化道重建。观察患者中并发症和术后反流性食管炎和吻合口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手术中位时间为239(192~261)min,Kamikawa吻合中位时间为149(102~163)min,中中位出血量为35(20~200)ml。4例患者均术后第1天拔除腹腔引流管和管,并恢复流质饮食,术后住院中位时间为6(6~8)d。术后病理提示,3例平滑肌瘤,1例胃肠间质瘤。术后无吻合口漏及狭窄等并发症,未观察到反流症状。术后中位随访时间22(11~29)个月,4例患者复查胃镜均未见反流性食管炎。结论对于>5 cm的EGJ平滑肌瘤或胃肠间质瘤,近端胃切除术后应用腹腔镜辅助Kamikawa吻合进行消化道重建,安全可行。

  • 标签: 食管胃结合部肿瘤 手术,近端胃切除 手术,腹腔镜 食管胃吻合肌瓣成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鼻内镜泪囊鼻腔吻合治疗泪囊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于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鼻内镜泪囊鼻腔吻合的急性及慢性泪囊炎66例(68眼)的资料,术后随访半年至一年,观察临床效果。结果术后59眼(86.76%,59/68)治愈,6眼(8.82%,6/68)好转,3眼无效,有效率95.59%(65/68)。结论应用鼻内镜泪囊鼻腔吻合治疗泪囊炎,创伤小,手术成功率高,效果好。

  • 标签: 泪囊鼻腔吻合术 鼻内镜 泪囊炎,急性,慢性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循证护理应用于食管癌术后颈部吻合口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2021年2月间本院胸外科收治的86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并发了颈部吻合口瘘,前期接受常规外科护理的41例患者被设为对照组,后期接受循证护理的45例患者被设为干预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的发生率为26.83%(11/41),干预组为8.89%(4/45),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的瘘口愈合时间为(16.84±1.36)d,干预组为(12.56±1.03)d,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80.49%(33/41),干预组为95.56%(43/45),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循证护理应用于食管癌手术具有良好的效果,可减少颈部吻合口瘘和感染现象,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体现了护理工作的知识价值。

  • 标签: 循证护理 食管癌 术后 颈部 吻合口瘘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选择性痔上黏膜吻合联合外剥内扎治疗混合痔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20例混合痔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状况以及复发情况以及治疗效果。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发现对照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以及复发情况均显著高于观察组患者(P<0.05),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低于观察组患者,(P<0.05)。结论:在临床上使用选择性痔上黏膜吻合联合外剥内扎治疗混合痔患者,疗效极好,术后并发症以及复发次数少,值得普及与推广。

  • 标签: 痔上黏膜吻合术 外剥内扎术 混合痔
  • 简介:摘要上消化道重建术后的患者常因解剖结构改变而使标准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操作难度显著增大甚至无法完成。治疗性内镜超声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外科术后患者提供了微创胆管引流的新选择。本文报道1例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后病例,因内镜无法到达十二指肠乳头导致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失败,在内镜超声引导下行经空肠胆管穿刺引流,取得了满意的引流效果。

  • 标签: 吻合术,Roux-en-Y 胆管引流 内镜超声引导下胆管穿刺引流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延续护理在鼻内镜下结膜囊鼻腔吻合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指导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9年6月武汉大学附属爱尔眼科医院收治的192例鼻内镜下结膜囊鼻腔吻合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6例。对照组施行出院前常规指导;观察组给予出院前常规指导和延续护理干预,包括组建延续护理小组,建立出院患者护理档案,定期电话随访,组建患者或家属微信群,开通公众号,举办医患交流会,开设复查门诊。施行6个月后比较2组患者复诊依从性、用药依从性、护理满意度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出院后1、3、6个月的复诊率分别是85.42%(82/96)、96.88%(93/96)、72.92%(70/96),对照组分别为62.50%(60/96)、73.96%(71/96)、43.75%(42/9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13.088、20.237、16.800,P<0.05);观察组用药依从率是89.58%(86/96),对照组为62.50%(60/9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19.326,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4.79%(91/96),对照组为78.13%(75/9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11.388,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88%(93/96),对照组为87.50%(84/9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5.858,P<0.05)。结论对鼻内镜下结膜囊鼻腔吻合患者应用延续护理,可以提高患者的复诊依从性和用药依从性,提高护理满意度,促进患者良好恢复,实现更佳的手术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延续护理 鼻内镜下结膜囊鼻腔吻合术 治疗效果 依从性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延续护理在鼻内镜下结膜囊鼻腔吻合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指导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9年6月武汉大学附属爱尔眼科医院收治的192例鼻内镜下结膜囊鼻腔吻合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6例。对照组施行出院前常规指导;观察组给予出院前常规指导和延续护理干预,包括组建延续护理小组,建立出院患者护理档案,定期电话随访,组建患者或家属微信群,开通公众号,举办医患交流会,开设复查门诊。施行6个月后比较2组患者复诊依从性、用药依从性、护理满意度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出院后1、3、6个月的复诊率分别是85.42%(82/96)、96.88%(93/96)、72.92%(70/96),对照组分别为62.50%(60/96)、73.96%(71/96)、43.75%(42/9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13.088、20.237、16.800,P<0.05);观察组用药依从率是89.58%(86/96),对照组为62.50%(60/9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19.326,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4.79%(91/96),对照组为78.13%(75/9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11.388,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88%(93/96),对照组为87.50%(84/9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5.858,P<0.05)。结论对鼻内镜下结膜囊鼻腔吻合患者应用延续护理,可以提高患者的复诊依从性和用药依从性,提高护理满意度,促进患者良好恢复,实现更佳的手术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延续护理 鼻内镜下结膜囊鼻腔吻合术 治疗效果 依从性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自体动静脉人工内瘘侧侧吻合的临床应用效果展开分析。方法:观察对象为自体动静脉人工内瘘成形患者,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展开研究,纳入50例患者,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25)与对照组(n=25)两组,前组施以侧侧吻合治疗,后组施以功能性侧侧吻合治疗,比较不同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结果:内痿指标(内痿成熟时间、术后肱动脉血流量、首次手术成功率)相比,两组患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观察组患者(4.00%)低于对照组患者(28.00%)(p<0.05);可穿刺血管长度对比,观察组患者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自体动静脉人工内瘘侧侧吻合在最大化利用血管资源,降低术后血栓发生率,延长动静脉内痿使用年限方面,效果明显,方案值得推荐。

  • 标签: 自体动静脉 人工内瘘 侧侧吻合术 临床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食管吻合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治疗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15年2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08例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食管吻合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研究组)42例,单纯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组(对照组)66例。两组患者均有脾大或脾功能亢进,中常规切除脾脏。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7±41) min比(143±27) min,t=2.81,P<0.05]。研究组术后6个月食管底静脉曲张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7,P<0.05)。研究组术后1、3、5年再出血率分别为2%、5%、10%,对照组术后1、3、5年再出血率分别为15%、21%、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49、4.27、4.31,均P<0.05)。结论食管吻合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断流更彻底、再出血率低,在治疗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中具有一定的价值。

  • 标签: 高血压,门静脉 食管和胃静脉曲张 胃肠道出血 吻合术,外科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