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高句丽壁画提供了丰富的发式、首服、身衣、足衣图像,依据四者不同搭配可将高句丽壁画服饰分成十型。高句丽壁画服饰含四种服饰文化因素——高句丽服饰因素、汉服因素、以(慕容)鲜卑为代表的胡服因素和上述三种混搭式服饰因素。中国高句丽壁画服饰与朝鲜高句丽壁画服饰呈现出不同的时空变化特征。高句丽壁画服饰的民族性差异、地域性差异和阶段性差异直观而生动地反映了公元一至八世纪高句丽高句丽社会及高句丽国家的沧桑。

  • 标签: 高句丽壁画 服饰 构成 族属 变迁
  • 简介:西汉哀宗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源于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内地,在以后的近2000年历史中,佛教几乎遍及中国全境,给予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以重要的影响。在其流传过程中,其本身不断地被中国化了,也就是说注入了中国民族文化的新内容,并深刻地影响了东北亚、东南亚相邻国家。佛教传入东北地区较早,波及的民族较多,尤其是建立北魏的鲜卑,建立辽朝的契丹,建立金朝的女真,建立元朝的蒙古,建立清朝的满族,这5个曾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所建立的封建王朝占南北朝以来1600年历史中的一半左右,期间都是佛教流传、发展、演变的重要时期。

  • 标签: 高句丽 传播 渤海 中国民族文化 佛教传入 2000年
  • 简介:在中华古源神话中有三仙女源神话,自成系列,虽有细节上的差异,但却表现出文化融合的痕迹。为探明三仙女源神话的系统、文化性质与文化内涵,并从中探寻中华民族文化上的多元辩证发展规律,无疑对中华文化史的研究是大有裨益的。

  • 标签: 殷商 高句丽 满族 三仙女族源神话 比较研究
  • 简介:佛教正式传到高句丽,是在公元372年。在这之前,不能说佛教不曾传来,只不过以它作个大致的划期。佛教传来虽在国内城时代,但在当日的王都集安,直到现在也没有确认出寺址的存在。但在平壤,确认为高句丽寺址的却有几处,而且在地方也知道有几处是高句丽的寺址。那么,作为其特征的,则是被视为塔的八角建筑物址或视为金堂的建筑址的存在,而后者的塔又是从三面围以伽蓝的布局。只是与百济或新罗比较,被确认的寺址则相当少。但是,与其说它原来就少,勿宁认为调查得不充分。下面拟对现已掌握的情况进行整

  • 标签: 高句丽 寺院 朝鲜 佛教 考古发现
  • 简介:高句丽后期的统治者,为了维护摇摇欲坠的统治地位,继续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对城民、谷民实行高压的统治政策。繁重的苛捐杂税和为防御外敌入侵,修长城、筑城增陴,民困木石之役,加上天灾荐至,年觳不登,城民与谷民流离失所。壮者流离四方,老弱饥饿卧死沟壑。在此败象之际,唐朝六次发兵攻打高句丽。又由于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尔虞我诈,四分五裂,从内部瓦解和削弱了政权机构,于公元668年,终于被唐朝击败,使称雄七个多世纪的高句丽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 标签: 高句丽 灭亡 政权机构 统治政策 唐朝 内部斗争
  • 简介:高句丽民族是汉唐时期活跃在东亚地区的一支重要民族,在其社会中存在一个特殊的“游人”群体,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包括狩猎业、畜牧业、渔猎业及采集业。“人”与“游人”共同承担国家的租税,两者缴纳租税的内容与数量不同,“人”每人每年纳谷五石、布五匹,“游人”十人每三年纳细布一匹。租税面向整个社会群体征收,根据土地多寡划分为三个等级。高句丽租税的制定充分结合了其自然环境,是因地制宜的体现,反映了高句丽人灵活的经济思想。通过对高句丽“游人”的解读对分析高句丽社会群体构成、社会发展模式以及经济结构提供了新的思考。

  • 标签: 高句丽 “游人” 租税
  • 简介:高句丽,经广开土王开疆拓土,到五世纪后半长寿王时代,已将版图扩展到最大限度。此时,王都已迁至平壤,如果以它为中心,则西北已抵辽河,东北已达现今吉林省农安与延边地区珲春相连一线,南方及于韩国的忠南北部至庆北北部相连一线,领土异常辽阔。之后,南方境界以新罗的成长而逐渐后退,但西北、东北的领土则几乎维持到最后。在统治如此广大领土的基础上,高句丽在各地构筑了山城,以之为据点和防御设施。

  • 标签: 高句丽 山城 苏子河 浑河流域 地理研究 朝鲜
  • 作者: 佚名
  • 学科: 军事
  • 创建时间:2019-08-08
  • 简介:高句丽王为,高句丽王,中原各王朝不再称其为高句丽

  • 标签: 高句丽中国
  • 作者: 佚名
  • 学科: 军事
  • 创建时间:2019-09-27
  • 简介:高句丽王为,高句丽王,中原各王朝不再称其为高句丽

  • 标签: 高句丽中国
  • 简介:高句丽民俗中,男女性关系远不如内地严谨,其后受中原文化影响,儒家思想盛行,但在这一点上还没有大的改变。考其原因,虽有人类社会进化次序的因素,但有一点,史家也不宜忽略:即高句丽的风俗,受到燕地影响很大。中原文化之人东北,也以燕地为主要渠道,而燕地风俗一直是比较淫荡的,高句丽民俗与燕地民俗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 标签: 高句丽 史家 风俗 中原文化 民俗 男女
  • 简介:集安市麻线河右岸河滩上出土了一通高句丽时期的石碑,花岗岩石质,碑身呈扁长方形,残高173厘米,宽60.6~66.5厘米,厚12.5~21厘米,下部有榫头,是典型的圭形碑。石碑的正面阴刻碑文,汉字隶书,共10行,自右向左竖书,前9行每行为22字,最后一行为20字,原文共218字,最初辨识156字,现可识读173字。碑文记载了邹牟王开创基业,高句丽诸王继胤相承和好太王统治的情况。同时记载了为高句丽王陵守墓烟户制度、相关法令。立碑的年代应在好太王时期。

  • 标签: 集安 新发现 高句丽碑
  • 简介:目次一、高句丽封土墓的分布特点二、集安、桓仁高句丽封土墓的形制、类型与年代三、集安、桓仁高句丽封土石室壁画墓的类型、分期与年代四、朝鲜境内的高句丽封土墓形制、类型与年代五、集安、桓仁封土墓随葬器物组合六、高句丽封土墓的相关问题。

  • 标签: 高句丽 分布特点 随葬器物 集安 年代 壁画墓
  • 简介:巫文化是认识高句丽社会风貌的一把钥匙。高句丽人崇信巫者,其生活的浑江、鸭绿江流域巫风盛行。巫者虽未留下姓名,但他们在国家军政生活中不可或缺。巫者在宗教祭祀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能够沟通鬼神、解释灾异现象并推动了五斗米道的传播。巫者能够通过巫术降神、事神、占卜、占梦以及驱鬼辟邪。巫者能够通过祈禳及其他方式为人治病。高句丽巫文化具有的普遍性及宗教性的特点,既保留了本民族的特色,又深受中原及其他民族政权文化的影响。

  • 标签: 高句丽 巫者 巫文化 巫术
  • 简介:琉璃王是高句丽第二代王,据《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下文称《丽纪》)载,他“讳类利,或云孺留,朱蒙元子,母礼氏”。初,朱蒙在扶馀,娶礼氏女有娠,朱蒙归后乃生,东明王十九年夏四月,他同母亲逃离扶馀,投奔父王,遂立为太子。中国史书将他的名字记为“间谐”、“闾达”、“如栗”,①《好太王碑》将其记为“孺留”,与《丽记》所载相同。

  • 标签: 高句丽 琉璃 《好太王碑》 中国史书 第二代 朱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