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2006年的金秋,我们纪念中国戏剧大师先生(1906—1994)诞辰一百周年;2005年,世界各地纪念了俄国戏剧表演艺术家麦科·契诃夫(1891—1955)逝世五十周年。那年11月,我应邀参加英国达汀顿基金会和达汀顿艺术学院举办的国际会议,并和来自洛杉矶的CharlesMarowitz、来自圣彼得堡的AndreiKirillov分别为大会作主题发言。Marowitz是盛誉欧美的名导演、名作家,

  • 标签: 黄佐临 诞辰一百周年 中国戏剧 表演艺术家 国际会议 艺术学院
  • 简介:采访者(问):黄老师,您小但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戏剧家,导演过很多戏剧,而且.在戏剧理论方面还有很多独到的见解。请谈谈您戏剧生涯的一些经历,也请您谈谈对戏剧理论的看法。

  • 标签: 访谈录 黄佐临 戏剧理论 戏剧生涯 戏剧家 采访者
  • 简介:一谈到戏剧,我们马上就会说“南北焦”,这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但是,对于中国戏曲的创新与发展来讲,这两位艺术大师的贡献更是功不可没的!早在上世纪三卜年代,我国著名的艺术导演大师先生还在英国剑桥大学留学之时,就试图将斯坦尼的“体验说”、布莱希特的“间离说”与中国戏曲嫁接、交融,但一直没能得以实现!

  • 标签: 黄佐临 昆剧 艺术大师 英国剑桥大学 中国戏曲 布莱希特
  • 简介:先生是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名誉院长、著名戏剧家。他耕耘剧园近六十载,在中国戏剧舞台上导演了《家》、《陈毅市长》、《中国梦》等百余部戏,可谓蜚声中外,誉满剧坛。然而,这位戏剧艺术大师与世长辞了,一颗剧坛巨星从此殒落!笔者曾多次采访过他,前不久还应《家庭教育》之约,又一次采访过他。每一次面对黄老都有仿佛面对一部经典,一尊铜像之感。然而,这一次即将进行的采访,

  • 标签: 著名戏剧家 戏剧艺术 黄佐临 戏剧舞台 陈毅市长 子女教育
  • 简介:岁月可以淡化许多东西,但真正珍藏于心的东西一定不会忘却。前不久,与著名电影导演蜀芹一起参加一个研讨活动,闲时聊天,聊着聊着,就说到了她的父亲一一戏剧大师先生。这一话题一打开,许多难忘、温馨的回忆马上就涌入了我的心头。我情不自禁地向导说起了自己曾经有幸聆听过,晦先生谈艺术、谈戏剧的往事,说起了先生曾经给予过我的许多关怀、教诲和鼓励。那一夜,灯光柔柔,我动情地说着,导关注地听着,我们都沉浸在缅怀先生的世界里,品味着他一生的戏剧探寻和艺术理想,感受着他独特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导听完我的讲述,要我把它写下来。说真的,我犹豫,我怕写不好。一个戏剧大师与一个小字辈的交谈和对话,留在自己心中是一份永远的记忆和思念;一旦要见之于笔端,我能对先生的思想精髓和为人言语表述清楚吗?但导鼓励我说,你就如实写、放开写。最后,我还是在先生的百年诞辰之际,心怀敬意,提起了笔。

  • 标签: 黄佐临 艺术理想 研讨活动 电影导演 人格魅力 话剧
  • 简介:在我国现当代戏剧史上,无疑是一位很有贡献、很有特色的戏剧家。今天来纪念一百年,我们要很好地继承他留给我们的丰富的遗产。他是一个很权威的戏剧家,在创作实践方面很有贡献。他的戏剧修养很全面:既擅长创作,又擅长理论;在创作实践方面,能编、能导,早年还能演;在对戏剧历史和理论的理解、把握方面,他颇能贯通中西,又能融会各种流派。

  • 标签: 喜剧精神 黄佐临 遗产 精华 情结 简论
  • 简介:蓦然回首,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十二个年头了。他在世时,剧院老少皆称他为“院长”。每次他到排练厅来,大家都会不由自主地站立迎接,直到他坐下大家方才落座。院长从不高声说话,大家对他的尊重都是由心而生。

  • 标签: 百年诞辰 黄佐临 艺术形式 话剧 中国
  • 简介:我不是戏剧圈子里的人,我是教师;但我也可以说是戏剧圈子的人,因为我是戏剧家协会的会员,我的入会介绍人便是先生。先生活着的时候,我一直当面叫他黄老,通电话时也称他为黄老,只有写信时加上三个字“尊敬的”——“尊敬的黄老”。今天我提到先生时,像他活着时一样,我仍然叫他黄老。

  • 标签: 戏剧家 黄佐临 介绍人 话剧 艺术形式
  • 简介:一、“写意戏剧观”还有迫切的现实指导意义先生不仅是位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不断实践的戏剧导演艺术家,更是一位放眼世界、珍视传统、通今博古、博大精深的戏剧学家。他强调“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生活、对待艺术”。他在考察中外戏剧流变、深思熟虑多年以后所提出的“写意戏剧观”,在我国戏剧学建设上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直到现在,其启迪和指导意义不仅没有减弱,反而更见其迫切。

  • 标签: 戏剧观 戏剧导演 历史意义 艺术家 戏剧学 黄佐临
  • 简介:有位记者不久前对我说:“你是一个幸福的人,因为你与戏剧结缘。”我觉得很有道理。没有一个领域像戏剧界这样,能有这么多有才华、有魅力的人。我回想起来,这种幸福的感觉最早是先生给我的。1981年,我在《电影艺术》发表了一篇《论电影的假定性》的文章,有一天,编辑部有人像报喜信一样地告诉我,蜀芹来了,说她父亲喜欢这篇文章。我当时就有一种幸福的感觉。那时我还没见到先生本人。

  • 标签: 《电影艺术》 幸福 假定性 编辑部 黄蜀芹 戏剧
  • 简介:凡戏剧青年,没有不知道大师的,我也是。1959年秋,初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便对这位上海话剧的标志性人物景仰不已,那时没有机会见到,心中的高山很遥远。1963年夏季,毕业前夕在天津实习演出,剧目是俄罗斯名剧《大雷雨》。同时,排演现代戏新剧目《霓虹灯下的哨兵》,学院领导竟然为我们请来了大师担任导演教师!全班同学的目光,把老师从走廊远处一直迎到教室里的导演席上。

  • 标签: 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 黄佐临 《霓虹灯下的哨兵》 《大雷雨》 标志性 话剧艺术
  • 简介:1977年10月17日,杉村春子女士率领日本戏剧家代表团第二次访华之行即将结束。在一次晚宴上,我初次见到了、丹尼夫妇。因为当时正值“文革”刚刚结束,中国话剧处于复苏时期,中、日艺术家们进行了长时间的恳谈,每每提及“文革”时的遭遇,在场人士无不声泪俱下(包括著名电影演员赵丹)。谈到1975年千田是也先生率领日本戏剧家代表团首次访华曾到过上海时,杜宣先生含泪回忆说:

  • 标签: 黄佐临 艺术大师 戏剧交流 使者 中国 话剧
  • 简介:几十年来,的“写意戏剧观”在戏剧界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乃至争论,然而并未引起美学界足够的注意。事实上,戏剧界之所以对他的“写意戏剧观”有争议,关键的原因就在于他大胆地突破了传统的美学观。推崇的是从中国古典画论中发现的“写意”二字,但他赋予了这一老概念新的意义,无形中挑战了一个长期在中国学术界被视为天经地义的理论模式,为一种崭新的美学理论播下了种子。

  • 标签: 美学理论 黄佐临 写意说 中国学术界 戏剧观 美学观
  • 简介:我是在1991年到1993年之间认识的。我每年夏天的时候会到上海找他。那时任广智先生带我去医院看,黄先生的女儿也在,我们还合了影。1994年6月时,我来到上海戏剧学院,听说已经去世了,我很遗憾没有跟他道别。我那年回美国以后,的女儿把一本纪念的册子寄到美国给我,在那时这是很麻烦的事情,不像现在那么方便。

  • 标签: 上海戏剧学院 写意 大师 幽默 黄佐临 先生
  • 简介:我们仍然怀着极大的乐趣,希望有朝一日实践一种布莱希特、斯坦尼体系和中国戏曲三结合的表演方法。这是我多年来追求的一种表演方法。还是早年我曾看过一折京剧(《写蛮书》,由京剧老前辈汪笑侬扮演李太白醉酒,手里拿着马鞭,喝醉了酒骑马,完全靠演员独到的腰功把身体上下两截区分开来。骑着马的两条腿并没有醉,而骑在马上的上半身则完全处于醉酒状态。这不正是把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和斯坦尼的进入角色结合得惟妙惟肖了吗!这是我多少年来不能忘怀的一出好戏。

  • 标签: 写意戏剧观 黄佐临 布莱希特 表演方法 中国
  • 简介:一在中国当代话剧研究领域,向来有着“南北焦”之说法。“北焦”当然是指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著名导演焦菊隐先生,他是一个戏剧实践家,对于中国现当代话剧的贡献功不可没。而“南”也就是我们今天要把目光对准的先生了。先生一生执导舞台剧上百部,即使放眼世界戏剧导演领域,这个数目也不可谓不高。而以今天戏剧界的标准和要求来察看,对于一个戏剧导演,

  • 标签: 戏剧观 黄佐临 现代理性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话剧艺术
  • 简介:借鉴戏曲的话剧舞台创造,集中表现在其“写意戏剧”的艰辛追求中。敏锐地感受到西方近现代戏剧的译介形成中国话剧演剧的刻板性和局限性,借鉴民族戏曲和布莱希特以力求拓宽人们的戏剧观念,并从中国戏曲出发去创造具有民族特色的话剧演剧体系。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他都在执著地探索着。

  • 标签: 话剧舞台 借鉴戏曲 现代戏剧 民族戏曲 黄佐临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