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黑格逻辑》从本质论向概念论的过渡历来是黑格哲学中最困难的问题,其实质是从必然到自由的过渡问题。以往人们(莱布尼茨、康德)都是从充足理由律来看待这一问题,但黑格认为这中间还缺少一个目的论的环节,因而必须先阐明从现实性到概念的过渡问题,而这是在《小逻辑》本质论的第三章"现实"中展开的。这里的关键在于对"现实性"(Wirklichkeit)这个词的理解,它不同于存在(Sein),也不同于"实在性"(Realitt)或"实存"(Existenz),而是包含有"工作"、"活动"、"创造"即wirken的意思。当我们从它的后果的直接存在去理解它时,它里面的自由创造的含义就被遮蔽了,而显得只是偶然的、与必然性相对立的;只有当我们深入到它的本质中,将它的实体关系、因果关系和交互关系都理解为绝对实体的自身反思或"自因",并把这种自因理解为现实的自否定,这才能揭示出自由与客观必然性的统一。这种现实本质的向内反思在基督教新教中获得了启示,上帝就在人的心中,必然性不再是外在的命运,而是人自身的自由意志的体现,是超越一切偶然性之上而对自身命运的把握(begreifen),这就是概念(Begriff)。概念"自为地就是必然性的威力和现实的自由",存在和本质都是它自身的环节并处于它的整体性的统一中。由存在论、本质论和概念论组成的黑格的《逻辑》因此便成为一个包含自身激活机制的有生命的范畴体系,一种高度抽象思辨的生命哲学。

  • 标签: 存在 本质 概念 现实性 自由 必然性
  • 简介:黑格早期作品中出现的"总体性"倾向只是其应对主题冲突的过渡性策略,更具根本意义的是在对现代社会问题的思考中逐步孕育的中介化方法。基于主题、方法和目标的多重转变,《伦理体系》所打造的中介化承认理论是黑格早期思想发展的重要转折点。耶拿后期出现的意识哲学转向在很大程度上是承认中介化思路的进一步完善。

  • 标签: 总体性 中介化 承认
  • 简介:黑格的"回忆"概念发展了柏拉图的回忆说,将之进一步理解为精神的内在化与深入自身的过程。这个概念是在对绝对知识的性质的描述与对科学的开端问题的论述中提出的,但它的意义却不仅限于对过程的描述,恰恰相反,黑格本人将回忆既当作展开的过程本身,又当作这个过程的展开所依据的原则,因此是方法论与存在论概念的统一。回忆概念的双重内涵既克服了相对主义对绝对的消解,维护了绝对本身的超越性;同时回应了对黑格体系的封闭性的批判,通过将矛盾对立内在化的方式在实现精神外化的同时证明这个过程本身也正是对精神自身的回溯。

  • 标签: 黑格尔 回忆 回溯 绝对精神 理性
  • 简介:黑格的国家学说之所以屡遭非议和曲解,根本原因就在于其扬弃了近代以来主流政治学说所依据的自然法传统。在黑格看来,古典自由主义者从契约论出发把国家看作是个人权利的消极保卫者,其内涵等同于处于应急状态中的市民社会,黑格因而称其为外部国家;它不但保留着自然状态的残余,甚至还会产生和加剧诸如腐化与赤贫相伴的现代性危机。与之相对照,黑格所神化的内部国家或理性国家以实体化条件和制度化机制来整合和保障市民社会中的个体性的自由,并将其扩展和提升到前所未有的范围和高度。黑格对于自然法传统的这一创造性转化不但用主体性的自由取代了现代权利观念与国家制度的自然基础,而且为建构当代的正义规范理论、超越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的争论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理论范本和思想准则。

  • 标签: 国家 市民社会 自然法 自由
  • 简介:黑格自然哲学思想是其宏大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哲学及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黑格自然哲学思想基源于对康德物自体思想的扬弃和改造。在黑格看来,自在之物是所有事物中纯粹的存在,它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不受任何特殊质、量和时、空的规定。黑格自然哲学思想还蕴含着丰富的辨证法思想。本文结合黑格关于物自体的理解,对黑格自然哲学思想的形成及其影响进行探讨。

  • 标签: 康德 黑格尔 自然哲学 物自体
  • 简介:如何基于时代语境对法治内涵、实质及进路等相关问题进行理论诠释至关重要。法治的本质首先关切到人之自由问题,是促成行为者不仅在思维且在意志层面形成伦理普遍性的内在自觉,是衡量人能否自由的前提与保证。法治的对象是行为任性,任性就是形式自由或抽象意志,凸显的是行为者对伦理普遍性的忽视乃至忽略,是基于情感、偏好以及自然欲望的实践表征,其在实践层面的显现就是"损公肥私"与"假公济私"。法治的最终诉求在于单一物与普遍物的统一,所依赖的并非契约式的法制之刚性功能,而应诉求于以实体性为标识的伦理教育。

  • 标签: 法治 自由 任性 伦理教育
  • 简介:黑格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针对黑格的理性国家观展开的批判,然而人们对这部著作一直存有歧义,如果不从方法论上切入这部著作在认识上就会不得要领。该著作运用了以唯物主义批判思辨主义、以"经济人"假设反对官僚政治、以个人主义否定等级存在等方法。马克思正是借助这些方法对现代国家与社会进行批判性分析,既表现出马克思理论的深刻,也显示了其理论的片面。

  • 标签: 马克思 唯物主义 “经济人”假设 个人主义
  • 简介:为了寻求重构共同体的条件,黑格着重考察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他不仅发现了商品拜物教的秘密,触及政治经济的形而上学本质,而且揭露了政治经济所遮蔽的现实对抗。但在马克思看来,黑格仍'站在现代国民经济学家的立场上':一方面,他没有看到劳动的消极方面,即排斥人、敌视人的异化劳动;另一方面,他把物化的人扬弃为观念,观念变成主体。换言之,'抽象统治'使黑格和古典政治经济结成'神圣同盟',他只是以'最抽象'的形式表达了人类'最现实'的生存状况——'个人现在受抽象统治'。

  • 标签: 马克思 黑格尔 古典政治经济学 形而上学
  • 简介:摘要逻辑这门课程是高校普遍开设的一门课程,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通过正确的思维方式去进行思考,不断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但是由于逻辑被列为各个高校的公共课,学科地位远不如专业课,其应用性也很难能够体现出来,缺乏完善的内容体系,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逻辑教学的停滞不前。要想彻底地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在教学上进行创新,将逻辑的实用性真正地体现出来,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 标签: 高校逻辑学教学改革
  • 简介:黑格法哲学一直受到学界的广泛讨论,关于它的解读可以说是层出不穷。尤其是近三十多年来,国内外学者热衷于通过对黑格哲学的去形而上学化来复兴他的实践哲学,希望借此将黑格法哲学纳入当代政治哲学论争的语境中来,进而将其转化为应对现代性的困境与危机、建构当代规范性理论和为现代自由民主国家提供理论基础的思想资源。但是,这种去形而上学的解读很容易矮化黑格的哲学旨趣,使得黑格哲学中更为深刻的洞见被掩盖起来。实际上,黑格法哲学本身就是一种形而上学,是其绝对观念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问题意识始于其对近代理性的主观化(主观性形而上学)所导致的实然与应然之二分的不满,而着力于从理之本然或存在本身出发来讨论规范性问题,恢复古代的客观理性传统,以此证成理性的绝对性与必然性,确立合理性的终极标准和规范性的终极根据,从根本上来回应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挑战。

  • 标签: 黑格尔 法哲学 形而上学 规范性 观念论 绝对理性
  • 简介:在交叉学科发展盛行的当代,逻辑也毫不例外地实现了与多学科交叉融合,并开拓出许多新的研究领域。从数理逻辑思想的萌芽到笛卡尔实现其日渐成熟的过程中,不难看出这种交叉学科的发展有其很深的历史渊源,亦有其广阔的发展前景。这种逻辑和数学相结合形成日渐成熟的交叉学科——数理逻辑,将启发人类实现逻辑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的跨越式发展,带来科学研究引领学科建设的新时代。

  • 标签: 笛卡尔 数理逻辑 交叉学科 前景展望
  • 简介:现代国家是黑格和马克思共同用以表征资产阶级革命创造的政治形式的最基本概念,他们共同肯认现代国家是对封建专制国家的超越。对于资产阶级革命产生的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相分离的二元架构现象,黑格认为政治国家代表着社会普遍利益能够实现对市民社会特殊利益的整合,马克思则认为政治国家的实质仅仅是资产阶级特殊利益以普遍利益的方式在政治上的确认。黑格肯定官僚政治,马克思则予以批判。黑格推崇君主立宪制,马克思认为它只能是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并且后者也将被人民自治制度所超越。

  • 标签: 黑格尔 现代国家观 马克思 批判
  • 简介:当前逻辑教学侧重理性知识的传授和理性能力的开发,忽略学生情绪体验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的提升,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教育者苦闷难言,学子们望而却步。从逻辑与哲学关系的角度对逻辑教学的价值导向及其关涉的情感教育问题进行分析,论证逻辑课堂中加强情感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在实践基础上提出在逻辑课堂上强化情感教育的途径,对进一步逻辑教学改革提出了相关建议。

  • 标签: 教学困境 学科分级 价值观 情感教育
  • 简介:作为德国观念论的后继者,批判理论不可避免地遭遇了内在性与超越性的对立。为了破解意识形态批判的自反性悖论,本文通过对黑格的理念与马克思的类存在物的互文解读,将内在性与超越性的辨证法重新定向为社会生活与自我意识之间的辩证法,后者不仅是社会批判的结构化特征,而且成为重构意识形态批判谱系的方法论支撑。面对诸种社会病理对人类自由理性生活的扭曲和颠倒,作者认为,对物质世界的超越有赖于某种体察历史的正统人类的指引,这也是为什么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批判必须遵循由黑格和马克思奠基的社会生活与自我意识之间的辩证法的原因所在。

  • 标签: 黑格尔 马克思 批判理论 意识形态 辩证法
  • 简介:摘要黑格的伦理精神的实现包括三个环节家庭——市民社会——国家。与以往哲学不同,黑格从实体性出发来考察伦理精神的现实性,对康德和卢梭只原子式地进行探讨,把婚姻看作是一种契约的观点进行了深刻批判。黑格通过“婚姻——家庭财富——子女教育和家庭解体”三个环节的辩证发展来构建他的整体家庭伦理观。婚姻是家庭的概念在其直接阶段中所采取的形态;家庭财富是婚姻的外部定在,是家庭的物质基础,也是家庭作为人格对其纯粹主观性的扬弃;子女是父母爱的实现,在子女身上,父母的爱获得了客观性。子女经教育成为独立的人格而进入市民社会,家庭走向解体。黑格赋予婚姻家庭以伦理性的实体存在,具有超越时代的合理性,保守和过时的地方是对于家庭妇女的歧视。

  • 标签: 婚姻家庭 家庭财富 家庭解体
  • 简介:作为一门兼有工具学科、人文学科和基础学科三重性质的学科,逻辑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在我国当前的环境和背景下,逻辑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地方性高校的逻辑教学更面临着大部分专业不开逻辑的窘境。要改变地方性高校逻辑教学现状,必须从上层的主管部门、逻辑自身的市场培育及逻辑功能的宣传三个方面共同展开。

  • 标签: 地方性高校 逻辑学 教学
  • 简介:通过对政治、宗教、文化之间的关联及其与黑格思想的关系进行解析,发现黑格创作《耶稣传》的根本原因是解决当时德国的现代性问题,即满足建立现代国家的文化需求。《耶稣传》以塑造耶稣新形象来解决这一现代性问题。对这一范式进行分析反思,得到理解黑格哲学及文明间借鉴等启示。

  • 标签: 黑格尔 《耶稣传》 耶稣形象 范式
  • 简介:黑格是西方近代最著名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美学家、辩证法论者。对其在西方哲学史美学中的崇高地位,很少有人会表示否认,但黑格对包括中国文化在内的东方文化的认识、评判,在许多人甚至是大部分人那里,得到的主要是否定和蔑视。本文对黑格的中国文化观进行了概述并对其中国文化观的成因进行了辨析,从而使我们能更清晰更客观地理解黑格的中国文化观。

  • 标签: 民族史诗 中国文化观 欧洲中心主义
  • 简介:黑格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既有本质分野,又是内在通约的。就世界历史的范围言,他们思考和讨论的是一部大致相同的世界历史;就世界历史的性质言,他们都强调了世界历史的物质性和实践性。黑格和马克思共享着一个根本的世界历史思想:世界历史无非是自由的实现史。

  • 标签: 世界历史 自由 黑格尔 马克思
  • 简介:《法哲学原理》所回应的是近代政治哲学中的一个根本问题:自由概念如何成为现实?它同时也是在追问如何在理论上创造一种启蒙时代的公共生活方式(它体现为一种政治生活和制度安排)。黑格在《法哲学原理》中考察了近代以来的两种权利学说(自然权利学说、道德权利学说)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最后提出了自己的伦理国家理论。

  • 标签: 自由 自然权利学说 道德权利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