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黑格认为,婚姻是由本身无限独特的两性人格自由委身所产生。婚姻的实质是具有法的意义的伦理性的爱,既不是性的关系,也不是单纯的契约关系,更不是纯粹感觉上的爱。婚姻的实现,当以两性特异人格之间的自由恋爱为前提,同时遵循与家长协商的原则,而且还必须通过举行婚礼来庄严而神圣地确认。婚姻的解体,源自婚姻作为一种直接、自然的伦理的属性,理性地面对解体是婚姻概念的内在要求。黑格的婚姻观在许多方面对中国当前的婚姻现实仍有启发意义。

  • 标签: 黑格尔 婚姻 自由恋爱 伦理 同性恋 法哲学
  • 简介:摘要逻辑与哲学同根异枝,作为人类最古老的两门学科在人类认知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当前学科划分日趋精细、学术派系林立、理论突破难度变大的学科发展新时期,探讨逻辑与哲学之间互动关系可以促进各自的学科进步,同时创造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环境和条件,以期突破理论发展的瓶颈,开辟新的发展空间。

  • 标签: 逻辑学哲学学科发展
  • 简介:摘要纵观马克思的整个哲学理论体系的历史,不难发现在青年黑格派的活动对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的转变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又由于马克思对青年黑格派的思辨哲学的批判是从对青年黑格派的哲学反思开始的,因此青年黑格派直接构成了马克思进行哲学批判或哲学革命的理论参照物。因而,对青年黑格派的研究的了解马克思哲学思想历程中必不可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本论文首先对青年黑格派的形成进行阐释,结合其代表人物布鲁诺·鲍威尔和费尔巴哈的主要思想,并从马克思对他们的批判中分析马克思与青年黑格派的决裂。

  • 标签: 马克思 鲍威尔 费尔巴哈 决裂
  • 简介:黑格法哲学是一种绝对的观念,而且是一种颠倒客观世界本质的世界观,但是其中所涉及到有关"市民社会"经济内容,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的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经济探究的缘由入手,对黑格法哲学的经济内容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黑格法哲学的经济对马克思经济哲学的影响。

  • 标签: 马克思经济哲学 黑格尔哲学 经济学 市民社会
  • 简介:“理论与现实的关系”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理论问题。马克思与黑格对何谓“现实”这一问题的回答即隐含着对这一关系的探索。二者针锋相对的“现实观”背后,根源是二者不同的思考立场及逻辑进路。黑格将其思辨逻辑框架运用到国家观上,形成一种“始于终点”即以历史意志的最终实现为主线、反向构建的“现实观”;马克思则突破“思辨”力图构建一个“成于开端”即一种以实际历史发生为起点、正向发展的“现实观”。最后,这两种逻辑起点和进路也决定了不同的现实关怀,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实践有重要启示。

  • 标签: 现实 反向构建 正向发展 国家 市民社会
  • 简介:与集中研究“人类解放”的理论内涵和实践内涵相区分,对《〈黑格法哲学批判〉导言》的研究应当更加注重“人类解放”的前提问题。“神圣形象”就是人的自我异化,其根源在于“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然而,只有无产阶级才能完成批判“非神圣形象”自我异化的根本任务。这就是“人类解放”的前提。从宗教批判出发,明确解放是人从国家和政治统治中解放出来。从政治批判出发,表明解放必须从“德国人”的政治解放上升到“人”的普遍解放。在对黑格法哲学的批判中,马克思指出哲学力量在于现实的变革,即无产阶级通过彻底的革命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 标签: 宗教批判 政治批判 前提批判 人类解放
  • 简介:黑格通过对西方近代自然法理论的批判和改造,完成了一场重大而深刻的法哲学革命。这场革命的基础是他洞见到自然法理论赖以成立的抽象的人性概念无法为法哲学提供坚实基础,为此,他用更加具体、真实的伦理取而代之,作为法哲学的基础。其后,他在重新接纳现代个体精神的前提下,一方面将自然法理论与经济结合起来,提出独特的市民社会理论,以克服自然法理论的不足;另一方面则在伦理的基袖上对国家进行重构。结果,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分离遂取代了自然法理论的法律和道德的分离,成为其后法学理论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 标签: 黑格尔 自然法理论 伦理 市民社会 国家
  • 简介:黑格把音乐理解为主体性的艺术,其标志是外在性向内在性的过渡,而主体性在这里意味着广义的意识或者内心生活。意蕴(内容)直接由声音表达出来,而人的声音最直接地昭示灵魂,它借助文辞而不依赖文辞。罗西尼的歌剧音乐启发了黑格对音乐艺术的思考,罗西尼重视音乐的独立性,重视歌唱家的创造性,歌声作为内在性的直接表达呈现了音乐的高峰,而这是当时的德国音乐无法企及的。

  • 标签: 声音 内在性 歌唱家 创作过程
  • 简介:逻辑的重要性不容置疑,但在当前遭遇了边缘化的困境也是事实。长期以来,我们希望从两个方面去解决这个悖境:其一是审视逻辑的人文性,将人文性内化为逻辑的内在品格,进一步提升逻辑的本质地位;其二是变革当前的逻辑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将逻辑规则与具体生活紧密关联起来,以面向生动活泼的日常生活的方式来提升逻辑实际功效和趣味。这两个方面的努力无疑是正确的,但也存在"各自为战"的问题。若能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解决这个悖境的效力就会得到极大增强。

  • 标签: 逻辑学 工具性 人文性 逻辑教学 逻辑解药
  • 简介:摘要黑格眼中的西方市民社会,具有“精神动物”的特征。一是市民社会作为家庭和国家的否定中项而存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二是市民社会将个人的“需要体系”凝聚为社会利益的共同体,同时,也引申出国家作为伦理实体存在的逻辑。三是市民社会有三个构成“需要的体系”—“司法”—“警察和同业公会”。四是以市民社会为基础构建的国家系统存在难以克服的缺陷,同时也导致第五个特征,即西方市民社会存在种种危机,难以克服。黑格的市民社会生成逻辑及其特征,为我们研究西方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经济问题,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理论框架。

  • 标签: 市民社会 伦理 理性
  • 简介:本文通过对《精神现象》中相关内容的分析与解读,具体展现出信仰的本质结构、启蒙对信仰的批判、启蒙的肯定命题以及启蒙如何走向绝对自由、如何由于自己的局限性而走向自己的否定。绝对自由的最大局限在于没有自己的限度,没有建立起自己的自律,而只是停留在自由的任意性之中,从而最终走向绝对恐怖。只有克服这些局限性,才可能建立起一个能够保障所有人的最大自由的社会。可以借鉴信仰里面某些积极因素,即信仰层面那种富有张力的矛盾对立结构,通过设立一个超越于现实世界之上的理想目标来扬弃启蒙精神的有限性,从而导致精神的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 标签: 信仰 启蒙 绝对自由 《精神现象学》
  • 简介:《安提戈涅》是古希腊著名悲剧,也是西方哲学史中的重要话语元素。在《精神现象》《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中,黑格和施蒂纳将《安提戈涅》作为理论架构的要素,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此进行了总评和阐发。黑格与施蒂纳在《安提戈涅》中的张力,意味着历史、价值、文化如何进入现代性的根本问题。因而,表面上马克思谨慎赞同黑格的对象化处理方式,但施蒂纳的《安提戈涅》阐述中蕴含了更具突破性的现代性意蕴,直接改变了马克思的思维轨迹。文章通过分析三者在《安提戈涅》问题中的思想纠葛,厘清马克思对两人的真正判定,一探马克思向现代性语境中虚无主义问题的转向。

  • 标签: 《安提戈涅》 现代性 悲剧 马克思 施蒂纳
  • 简介:我国讲述"普通逻辑"的很多教材中,讲述的"论证"范围过窄,似乎只是"把论证作为获得科学知识的方法来论述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论证"的范围要宽泛得多。认为:"论证不仅局限于‘求真’的范围;‘求真、论善、审美’都需要论证,在各种各样的日常生活中都存在大量的论证。"主张"论证就是谋求承认",并且强调:应该重视研究"论证",研究"承认",重视在逻辑教学中改进和加强有关"论证"的教学与研究。

  • 标签: 普通逻辑 论证 承认 断定
  • 简介:黑格作为“伦理生活”的实践探讨的是“伦理共同体”中的自我实现问题。哈贝马斯以语言交往为基础的实践哲学取代黑格意义上的精神的自我反思,把民主视为现代伦理生活的基础,实践和伦理生活都被囊括在交往行动之中。沿袭哈贝马斯主体间性的分析框架,霍耐特实现了从“语言交往”到为实现道德认同而进行的“承认斗争”的转向。然而,哈贝马斯关注的是语言交往和实践商谈的程序条件而忽略伦理的实质内容,霍耐特承认交往实践中的形式的伦理生活缺乏一种伦理的本真意义,“伦理共同体”的建构仍是一项未竟的探索。

  • 标签: 实践 伦理生活 主体间性 承认 交往
  • 简介:黑格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提出了“真正的民主制”概念,初步建构了自己的民主思想。马克思阐明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观点,为真正的民主制提供了哲学前提。马克思通过否定黑格的君主主权论确立了人民主权论,奠定了真正的民主制的理论基础。在马克思看来,真正的民主制将通过立法权和普选权实现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统一,私人利益和普遍利益的统一。

  • 标签: 马克思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真正的民主制
  • 简介: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曾被看作是哲学基本问题,黑格之前的近代哲学已经在不同路径上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但它们都没能真正确立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黑格哲学继承了这一学术任务,通过认识客观思想、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实现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并宣告了这一问题在近代哲学路径上的终结。黑格的方法也影响了马克思,马克思以"实践"这一中介形式实现了思有同一。近代哲学以来的解决思有同一问题的不同路径,反映了不同哲学体系的视阈转换。

  • 标签: 思维 存在 同一性 客观思想 绝对精神
  • 简介:同一个黑格,在不同学者眼中有着截然相反的两种形象——保守的国家主义分子和融合古代共同体主义与近代自由主义的调和主义者.特别是,黑格的后一种形象已成为当前学界争议的焦点,而市民社会中的贫困问题则是探讨这一难题的较好切入点.在《法哲学原理》中,黑格一方面赞同导致贫困的劳动所有权所体现的个体原则,另一方面又支持市民社会对贫困的救济所体现出的共同体原则,由此引发了一桩公案——市民社会是否解决了贫困问题?对早期和晚期两种不同解决方案的回顾,表明重建于中世纪行会基础上的同业公会,被黑格视为一种既不同于置贫困问题于不顾的个体自由主义,也不同于实施普遍救济的国家福利主义的理论构想.

  • 标签: 贫困 个体原则 共同体原则 警察 同业公会
  • 简介:青年马克思在克罗茨纳赫时期紧紧围绕着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问题,开始有意识地从唯物主义立场,把黑格整个唯心主义观点“翻转过来”,自觉地开始了由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转化。并随着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进一步深化,青年马克思开始用唯物主义立场来解释辩证法;把唯物主义运用到社会生活方面;给予共产主义思想以哲学的论证等等。这些关键性要素最终又孕育了青年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萌芽。通过对青年马克思共产主义理想启蒙的追索,使我们认识到新时代大学生必须坚持强烈的问题意识与实践导向,坚持人民根本利益的人文情怀,坚持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相结合,才能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谱写人生华章。

  • 标签: 青年马克思 共产主义 启蒙
  • 简介:共产主义"历史终结论"观点,与"颠倒"辩证法的错误理解有关。黑格的辩证法本质上是自我意识在时间逻辑中的运动与复归,体现为一种历史辩证法;马克思对其的颠倒,既从人与物质存在的辩证结构中看到了中介性的否定关系,也从历史的连续性中理解了中介性和暂时性,因此表现为一种历史-结构的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本质上是关于人实现其自身总体性的哲学;历史的相对真理性和个体性体现了人的未完成性和个性,而人的未完成性和个性驳斥了"历史终结论"。

  • 标签: 历史终结论 “颠倒” 实践 中介性 未完成性
  • 简介:哥德岛只有说真话的君子,说假话的小人,有时说真话、有时说假话的凡夫。他们的等级由高到低依次为君子凡夫小人。a说:我是凡夫。b说:a是小人。c说:我的等级比a高。

  • 标签: 哥德尔 逻辑 小人 君子 真话 假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