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1930左翼文学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实践有紧密联系,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启示。但30左翼文学更多是作家们出于像鲁迅所说的"目的都在工农大众"的"为政治"的写作,也是在广义的政治上、立足于政治"原点"之上的写作。它放射出来的真纯、与民众苦难保持深切联系的人性和人道光辉,以及在批判现实中奔涌出来的道德义愤,显示了"为政治"写作的精神风貌。

  • 标签: 政治 为政治的文学 左翼文学
  • 简介:1930是近代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知识分子精英群体的交往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各具特色的文化沙龙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为学人们提供了公共交往空间。本文以“太太的客厅”风波为中心,对这一时期北平文化沙龙现象及梁家茶会进行了回顾和梳理,剖析了“太太的客厅”风波发生的时代背景及缘由。在日益严峻的民族危机面前,单纯追求学人情趣而忽略学人责任的文化沙龙,争议在所难免。

  • 标签: 1930年代 沙龙 林徽因 冰心
  • 简介:19334月至19356月国民党共发现了32部“左翼电影”,它们主要出品于联华影业公司、明星影片公司、艺华影片公司、电通影片公司等上海几大电影公司。这些“左翼电影”或由左翼影人及其“同路人”编导,或为左翼影人撰写的左翼影评催生,表明其与中共存在密切关系。中共之所以能够影响电影界,是因为1932“一·二八”事变后政治环境的变动,使得中共可以组织左翼影人在公开合法的报刊杂志上发表左翼影评,甚至进入电影公司编剧、导演或主演“左翼电影”。

  • 标签: 1930年代 “左翼电影” 共产党 左翼影人 左翼影评
  • 简介:一般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还没有把1930的绥远文学包括进去。但实际上,这一时期,内蒙古西部地区(以绥远为中心,故本文将这一地区的文学活动称为绥远文学)已经有了较为活跃的文学社团。一批受到"左联"进步思想影响的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以手中的笔为武器,积极投身于革命文学运动,结成文学社团,以报纸副刊为阵地,创作各体文学作品,发表文学评论,宣扬进步文学主张,旗帜鲜明地开展进步的文艺工作和抗日宣传活动,为内蒙古西部地区的文学运动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 标签: “左联” 内蒙古西部地区 绥远省 报纸副刊 塞原社 中国现代文学史
  • 简介:20世纪30的诗坛涌现了一股“晚唐诗热”,构成当时新诗的一个独特现象。这一热潮的发生既表现在废名、林庚、何其芳、卞之琳等诗人对晚唐诗词的青睐、亲近程度,也表现在当时各种刊物、论著、文章对晚唐诗词的关注与推介热度,还表现在诗人们在大学课堂及教材中对晚唐诗词的重点推崇与理论阐释等方面。

  • 标签: 晚唐诗热 1930年代 独特现象
  • 简介:1930文艺大众化运动,“差不多和普洛文学运动是同时发生”,并贯穿于整个左联时期。它是左翼文艺界组织的一个重要的文艺运动,也是丁玲走向“革命”后所参加的第一个重要的文艺运动。自1931初春“左转”至19335月被捕,在两左右的时间里,丁玲积极响应左联号召,以自己作为“左翼作家”、“左联领导”和“左联机关刊物《北斗》主编”的多重身份积极投入其中,为这一运动的开展作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

  • 标签: 文艺大众化 文学运动 30年代 丁玲 文艺运动 左翼文艺界
  • 简介:1980起,经济史学家开始重新检讨世界大萧条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有观点认为1930中国出现的经济危机和世界大萧条并无直接关系,对当时中国经济真正的影响是来自日本对中国的军事袭击和世界银价的大幅波动。1930的中国,对于国民政府、英美日列强和中外商人来说,不是破产的年代,而是一个博弈的年代。国民政府恰是抓住此时机推行了币制改革,掌控了国家财政,"萧条"于中国有"危"也有"机",不可概以负面论之。

  • 标签: 世界大萧条 1930年代 中国经济
  • 简介:1930,林语堂在小品文的理论表述和创作实践中标举“个人笔调”,一时间颇有影响。然而,“个人笔调”并非如林语堂自己所说是个人思想情感的自然流露,乃是一套精心设计的文本策略。他通过将“个人笔调”从具体的内容和对象中剥离出来,成为纯粹形式层面上的“笔调”,一个自由的、独立的、无所不在的而且也是抽象的创作主体(“个人”)得以被建构起来。这个空洞和高度抽象化的创作主体,因此获得了最大限度的自由,也最大限度地保全了自己。

  • 标签: 林语堂 小品文 个人笔调 文本策略
  • 简介:摘要经历过大萧条时期的人们对那段时期的生活是记忆深刻的。就笔者收集的资料,关于在20世纪30期间人们社会的改变,美国学者通常采用叙事性研究的方法。本文有五个对大萧条时期家庭研究的成果,以供了解大萧条时期家庭的经济以及成员关系的变化。

  • 标签: 美国 大萧条 家庭
  • 作者: 佚名
  • 学科: 军事
  • 创建时间:2019-11-09
  • 简介:形成了启新公司、中国水泥厂、华商公司等国内主要水泥厂家的鼎立之势,启新公司上下同时对中国水泥厂发难,江南水泥公司是启新公司水泥资本向南扩张的结果

  • 标签: 公司水泥 原因初探 启新公司
  • 简介:本文考察1933丁玲被捕事件发生后,各方力量(左翼、自由主义、大众舆论)等对此事件的言说。从5月17日上海英文《大美晚报》首次报道丁玲失踪,至6月底外界普遍相信丁玲“已死”这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内,左联、文化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接连刊登宣言营救丁玲,当局则通过舆论坚决否认曾逮捕丁,不同地位、背景的个人,如鲁迅、沈从文、胡适等也都从自身立场对此作了反应,其各自的意识形态、亲疏关系、政治立场都从他们的反应中呈现出来,亦折射出1930中国文坛生态之“光谱”.

  • 标签: 丁玲 “丁玲事件” 左联 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 简介:精神分析学对20世纪30的中国剧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左翼戏剧界从文艺社会学的视角检视之,为30跻身于剧坛的左翼剧作者创设了借鉴的文化策略,也给左翼外剧作者的创造性接纳提供了堪可鉴戒的参照,而左翼外剧作家将之纳入多元化接受、创造性融汇的范式中。概言之,精神分析理论已渗入到剧作家的主体心理与艺术实践中。

  • 标签: 精神分析学 剧作家 接纳 重构
  • 简介:电影引进中国之初始,就与政治宣传密不可分。1927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电影成为一种有效塑造党国形象,让民众接受规训教育的快捷技术手段。从1930初开始,南京当局曾大力推动电影教育运动,杭州则是其重要地区。中国电影教育协会杭州分会及浙江省教育厅组织电影巡回放映队,深入全省城乡放映,电影成为民众了解“党国形象”的重要媒介,民众也得以接触到电影这种现代事物。当然,无论是教育影片的选择,还是放映活动的宣传动员,主要仍与南京政府“党国塑造”目标紧紧相连,不过,这种党国宣传实践也有其内在矛盾,浮光掠影般的民众教育基本上不能取得实际成效。

  • 标签: 电影教育 运动 党国 浙江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11-05
  • 简介:二、比尔兹利与海派颓废文学的人体描写那么比尔兹利及其作品对于这些海派颓废作家意味着什么呢,在海派颓废文学中女性人体作为商品的性质已经暴露无遗,比尔兹利、海派颓废文学与1930的商品文化

  • 标签: 商品文化 年代商品 文学年代
  • 简介:萧军、萧红、舒群、罗烽等东北流亡作家重新发现了白俄,并继承了左翼文学的叙事经验与话语规范。然而对于这些东北作家而言,白俄不仅是反革命的符号,也是故乡的印记。这些白俄叙事艰难生长在民族主义话语的破碎之处,并在无产阶级革命话语的间隙侧身前行。东北流亡作家讲述白俄,其实也就是探寻他们如何在那个特定的时代表述自己:这些东北作家背负着流亡的苦难,以一种若即若离的“中间状态”漂泊在关内文坛,艰难而隐秘地讲述着自己的流亡痛楚。

  • 标签: 东北流亡作家 白俄 故乡 革命 叙事
  • 简介:不论是鲁迅在《〈十二个〉后记》一文中所说的"我们有馆阁诗人,山林诗人,花月诗人……没有都会诗人",还是孙作云在《论"现代派"诗》一文中认为的"现代派诗中,我们很难找出描写都市、描写机械文明的作品",都是很难让人信服的。

  • 标签: 艺术个性 诗歌 30年代 馆阁诗人 徐迟 探险
  • 简介:今人研究清末民初的商业美术,多以《申报》、《良友》等为发端,因而研究视野主要落实于月份牌广告,即便是以整个民国商业美术为研究主体的论著,也多只论及平面广告、字体设计,而较少涉及其他类别。事实上,民国商业美术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如橱窗设计、室内陈设、服饰设计以及与之相关的展览画赛等,这一点从当时的画报对商业美术的推介及1935首届全国商业美术展览之内容可见一斑。然而,设计史研究者对这一时期的商业美术业态及其在近代中国设计史上承上启下的意义尚缺乏足够的理解,尽管民初期刊对此领域多有涉及,然相关史料仍亟待挖掘钩沉。

  • 标签: 商业美术 意义辨析 近代中国 美术形态 30年代 历史
  • 简介:由黎锦晖编辑的《俭德歌集》是一本赞美节约储蓄之美德的歌曲集,1935由上海绸业银行在上海市内悬赏征募。其研究价值有两点:其一,在民国时期上海城市研究这个微视的领域上,《俭德歌集》具体地指出了当时的音乐活动与经济社会活动如何联系在一起;其二,它说明了黎锦晖如何从事企业宣传的工作。歌集从歌词以及歌谱的演唱形式等方面体现了黎锦晖在音乐创作的理念,寄托了他的理想。

  • 标签: 黎锦晖 上海 1930年代 商业广告 俭德
  • 简介: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是现代文学诞生的标志,1930,白话文已经发展出了几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在此背景下,作为当时影响最大的学生刊物,《中学生》在指导学生作文的基础上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白话文观念。主张白话文是在生活语言的基础上提炼而成,淡化方言、注重文法、讲究锤炼文字、追求语调圆熟。这种观念对后来白话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标签: 白话文 叶圣陶 《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