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T引导下选择性脊神经根阻滞对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方法:本院统计设定时间为2021年6月——2023年8月,筛选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计72例,按照就诊顺序不同分成平均两组,即常规组(先就诊者)、实验组(后就诊者),每组36例。常规组提供腰椎旁神经阻滞,实验组提供DSACT引导下选择性脊神经根阻滞,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组临床疗效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接受DSACT引导下选择性脊神经根阻滞作用准确,疗效可观,建议普及应用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症 选择性脊神经根阻滞 DSA类CT应用
  • 简介: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CTangiography,MSCTA)在Budd-Chiari综合征(BCS)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1例BCS患者进行CT平扫加三期增强扫描,11例患者在CT扫描后2周内均在DSA下行介入治疗,其中CT图像在工作站中进行图像后处理,其结果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1例成像均满意,不但清晰显示了肝脏、脾脏的病变,而且也清晰显示了肝静脉、副肝静脉、下腔静脉以及侧支循环血管情况。结论:MSCTA对Budd-Chiari综合征(BCS)的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对于临床治疗方案制定十分重要。

  • 标签: BUDD-CHIARI综合征 下腔静脉 血管造影 重建
  • 简介: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及人口老龄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CAD)的发病率越来越高。DSA作为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不仅费用高,而且是一种有创性检查,具有一定的危险性。研究表明,约66%行DSA的患者其目的仅在于冠心病的诊断,而不需要支架置入等进一步的处理。多层螺旋CT应用,特别是64层螺旋CT应用,不仅大大提高了空间分辨力和密度分辨力,而且明显缩短了数据采集时间,使得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应用范围明显扩大。本文以DSA为标准,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CTA)在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动脉造影
  • 简介:摘要:研究颅内静脉窦内血栓的临床表现。方法:对30例经 DSA确诊的颅内静脉窦内血栓的 CT、 MR及 DSA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第一周,脑静脉窦内有条带状或三角形的高密度影,有脑水肿的征象,有脑梗塞或出血性梗塞。MRI平扫显示有严重的脑水肿症状,有深的引流区、弯曲的浅静脉和皮质出血性梗塞。MRV显示静脉窦狭窄或阻塞。DSA主要表现为:静脉期循环时间延长,局部或广泛性静脉窦未显形,有局限性或广泛的侧分支静脉。结论: CT检查对颅内静脉窦血栓的早期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MR检查是一种有效的、随诊的方法.它可以弥补 CT的缺点.在阳性检出率和病变分布上与 DSA非常吻合.

  • 标签: 脑静脉窦血栓 CT/M DSA影像 特征
  • 简介:摘要:研究颅内静脉窦内血栓的临床表现。方法:对30例经 DSA确诊的颅内静脉窦内血栓的 CT、 MR及 DSA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第一周,脑静脉窦内有条带状或三角形的高密度影,有脑水肿的征象,有脑梗塞或出血性梗塞。MRI平扫显示有严重的脑水肿症状,有深的引流区、弯曲的浅静脉和皮质出血性梗塞。MRV显示静脉窦狭窄或阻塞。DSA主要表现为:静脉期循环时间延长,局部或广泛性静脉窦未显形,有局限性或广泛的侧分支静脉。结论: CT检查对颅内静脉窦血栓的早期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MR检查是一种有效的、随诊的方法.它可以弥补 CT的缺点.在阳性检出率和病变分布上与 DSA非常吻合.

  • 标签: 脑静脉窦血栓 CT/M DSA影像 特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DSA诊断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10月-2016年12月收治的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的CTDSA资料,共5例患者,对患者进行CT平扫和多期增强扫描。使用双臂DSA进行肝动脉造影检查。分析CTDSA检查结果特征。结果CT平扫时影像密度略低,CT值为62-69Hu,边界清晰,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时,动脉期强化明显(CT值为110-113Hu),强化程度不均,病灶影像呈条状或者放射状。门脉期密度改变(CT值为95-141Hu)。延迟扫描可见阴影低密度,强化。DSA显示均由肝动脉供血,表现为血供丰富的特点。动脉期肝动脉显示粗、曲状,规则分布,放射状,无血湖。实质期病灶染色均匀,中心呈放射状,无分隔阴影,边界清晰。静脉期病灶染色均匀,延迟排空明显,引流静脉阴影清晰,无动静脉瘘。结论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DSA表现特征明显,二者联合检查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可以提高诊断准确率,建议采取MRI或者核素检查辅助诊断。

  • 标签: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 CT检查 DSA检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DSA、Dyna-CT及MRI影像融合技术的开发与在脑脊髓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我院2011年引进的SiemensArtisZee所带Dyna-CT与2006年引进的GE-3100所带的Innova-CT及其后处理软件:双容积(duralvolume)、静脉CTA、三维融合(threedimensimalfusion)、计算脑灌注血容量(parenchymabloodvolumePBV)、SiemensiFlow、GE-Agioviz等后处理技术,在临床进行脑脊髓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断治疗时,在DSA造影后进行三维重建、三维融合等后处理,获得三维融合图像、脑血容量图像、脑血流全循环图像。结果利用两台DSA机器,进行了双容积重建,可以评价颅内、颈部植入支架后观察支架展开情况,可以评价颅内动脉瘤的栓塞效果,可以看清颅内动脉及动脉瘤有无钙化,颅内及脊髓血管病变在正位、侧位与轴位上与颅骨、颅底及脊椎骨质结构的关系;可以从静脉CTA评价颅内血管病变,如动脉瘤、AVM等,进行DSA双侧颈内动脉系统、一侧颈内动脉系统与一侧椎基动脉系统三维血管重建后评价脑血管病,尤其是AVM的供血全貌;通过降血压BOT(balloonocclusiontest,球囊闭塞试验)前后脑血容量变化找出了作为评估颈内动脉能否闭塞的金标准新的参考指标;建成了脑动静脉、静脉窦全循环像以及利用DSA与MRI影像融合后数据输入Mecromic神经导航行颅内深部动脉瘤与动静脉畸形的直视手术获得成功。结论DSACT、MRI影像融合后的三维影像对脑脊髓血管病的诊断、治疗有较大指导参考价值,甚至对科学研究及教学也有更直观、更有价值的帮助,多种影像融合是未来医学影像的发展方向。

  • 标签: 脑脊髓血管病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 核磁共振扫描 影像融合
  • 简介:目的探讨平板DSACT功能在椎体成形术(PVP)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8例椎体成形术,其中43例PVP在平板DSA下进行,作180度旋转采集数据,通过CT功能重建断层图像,进行定位、穿刺和观察骨水泥填充情况;25例PVP在传统型DSA下进行。术后行常规CT扫描了解骨水泥填充情况。结果平板DSA下44个椎体(PVP)中,38个椎体注射骨水泥的量超过椎体体积50%,5个椎间盘(11.63%)发生骨水泥外漏;传统型DSA下25例35个椎体PVP中,23个椎体注射骨水泥的量超过椎体体积的50%,12个椎间盘(34.29%)发生了骨水泥外漏(X^2=7.42,P〈0.05)。结论平板DSACT功能使DSACT功能相结合,可增加椎体成形术的成功率,减少骨水泥外漏。

  • 标签: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椎体成形术 骨水泥
  • 简介:目的分析囊腔肺癌的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4例囊腔肺癌的CT表现。所有患者均接受平扫,其中4例同期接受增强扫描。结果24例均为单发病灶。4例病灶CT表现为单纯囊腔,8例表现为囊腔伴周围磨玻璃密度影,7例表现为囊腔伴周围实性密度影,5例囊腔周围同时伴有磨玻璃及实性密度影;囊腔形态呈圆形或圆形9例,不规则形15例;22例囊壁不光整,2例囊腔壁光整。4例接受CT增强扫描者囊腔周围实性密度影可见中度强化。13例囊腔内可见壁结节,20例囊腔内可见粗细不均的分隔;出现分叶征18例,毛刺征12例,血管集束征9例,胸膜凹陷征10例。结论囊腔肺癌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对囊腔及其周围CT表现进行综合分析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诊断。

  • 标签: 肺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诊断 鉴别
  • 简介:摘要:DSA技术是一种先进的数字影像技术,该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目前,我国很多医院都配备了 DSA设备,它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操作也越来越简单。但是由于设备自身的局限性,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仍然会遇到很多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地解决这些问题就会影响 DSA设备的正常运转和使用寿命。因此,本文针对 DSA设备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如图像质量下降、图像采集困难、图像噪声大、图像模糊等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有效地解决措施,从而提高 DSA设备的使用效率和安全性。另外,本文还探讨了 DSA设备在实际应用中的技巧和注意事项。希望通过本文能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一些帮助。

  • 标签: DSA技术 图像质量 图像采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不同方法下特殊部位骨巨细胞瘤的成像,选择最优成像方法以提高诊断鉴别水平。方法选取我院近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9例骨巨细胞瘤患者资料,对比分析CT、MRI和DSA下的临床影像。结果CT无明显钙化,骨质破坏边缘清楚,有完整或不完整硬化边,无明显骨膜反应;MRIT1WI以等低信号为主,T2WI以等或稍高为主的混杂信号,信号不均匀;DSA可见肿瘤血管及肿瘤染色,肿瘤供血丰富且供血动脉增粗扭曲。结论充分认识骨巨细胞瘤的CT、MRI及DSA常见表现及各自特点,在诊断时运用合适方法对病历分析及合理利用资源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骨骼 骨巨细胞瘤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主动脉夹层多层螺旋CT诊断与DSA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本院自20169月至201710月收治的64例疑似主动脉夹层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多层螺旋CT诊断与DSA诊断,并以手术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对比两种诊断结果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结果:手术病理诊断结果显示主动脉夹层患者有60例;多层螺旋CT诊断发现主动脉夹层患者有58例;DSA诊断发现主动脉夹层患者有59例;诊断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两种诊断结果比较不具有明显差异(P>0.05);主动脉夹层主要参数比较两种诊断结果不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诊断与DSA诊断主动脉夹层中,均有一定的诊断标准,且两者均有较高的一致性,均可为临床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多层螺旋CT DSA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灌注评价原发性肝癌TACE治疗后病灶局部肿瘤生长的能力。方法选择TACE治疗后CT平扫不能明确有无局部肿瘤生长的病例50例,行CT灌注和DSA检查。以术后1个月为界分成2组,以DSA结果为标准,分析CT灌注对局部肿瘤生长的显示和确认情况。结果A、B组CTPI的敏感性为96.19%、88.9%,特异性为特异性为6.3%、81.8%,准确性为61.9%、86.2%。结论1、CT灌注对判断TACE术后病灶的局部肿瘤生长有较好的敏感性,术后1个月内不宜应用CT灌注;2、2个月后可以应用CT灌注进一步判断。

  • 标签: 肝细胞癌 断层摄影 X线计算机 血流灌注 动脉造影 介入放射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斜位造影在DS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38例均先作选择性或超选择性造影,对显示病变不完全的病例及对没有显示病变病例加摄斜位;对脑血管造影加摄斜位或行旋转DSA。结果87例次各动脉斜位造影中53例次斜位清楚显示病变。结论斜位造影有助于显示动脉开口、血管走行、病灶起源、形态及其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

  • 标签: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体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介入治疗中DSA的技术应用。方法常规采用Seldinger技术,选择好DSA不同技术参数、高压注射器、常规呼吸训练,利用“路径图”技术,将微导管超选至靶血管,进行造影及栓塞治疗时,对所采集DSA图像进行评价。

  • 标签: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介入治疗 放射学 介入性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与DSA诊断心律不齐的效果。方法抽取我院于2017年7月—2018年8月收治的79例心律不齐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入院后,接受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检查,行CT冠脉成像检查后1w,给予患者DSA诊断。结果DS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136段,冠状动脉正常488段。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检查显示冠状动脉狭窄151段,冠状动脉正常473段。以DSA为金标准,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冠脉狭窄敏感度94.67%,特异度为91.91%,准确性91.03%。组间差异不显著。结论心律不齐的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诊断结果与DSA结果较为接近,均可用于心律不齐的诊断。

  • 标签: 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 DSA 心律不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