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15 个结果
  • 简介:晚期狄尔泰哲学主题乃是对精神科学诠释学奠基,这一规划尤其体现在狄尔泰1900《诠释学诞生》和1910《历史世界精神科学中建构》之中.《诠释学诞生》导论和补充部分,业已出现了将诠释学从某种技术手段转换为某种哲学规划尝试,亦即探讨对生活表达之理解结构特征,但诠释学在此仍然是对持久固定文本解释和阐释.这一诠释学奠基方案1910达到高峰.《历史世界精神科学中建构》中,狄尔泰详尽阐释了自然科学精神科学区别,阐发了精神科学独特结构,亦即生活、表达理解之关联,最终落脚于客观精神和效果关联.客观精神是人类生存于其中超个体文化世界,使人们对他人理解得以可能,保证了理解客观;效果关联则刻画出精神世界根本特征,它塑造了客观精神,使其成为精神科学对象.只有在此基础上,对精神科学诠释学奠基才是可能.

  • 标签: 诠释学 精神科学 体验 客观精神 效果关联 狄尔泰
  • 简介:中国传统语境中,人之身体由内而外呈现"身体映像"是哲学建构重要诠释范式之一。诸多思想家以此为基点,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展开诸多经典命题重新阐释哲学体系创建。可以说,正是在对"身体映像"观照中,秦汉之际哲人们建构了与众不同"身体哲学";试图以源于身体认知经验理性去弥合天人之间距离,从而达到对天自然深度体认把握。因此,他们通过"身体映像"类比出"天地映像",提出了"同气"、"同数""同构"等具体诠释范式,完成了身体哲学体系化建构。这一点,无论是道家作品《淮南子》那里,还是儒家作品《春秋繁露》那里,乃至黄老作品《黄帝内经》中,均有较为明显表现。

  • 标签: 秦汉哲学 身体映像 身体哲学 同气 同构 同数
  • 简介:《哲学分析》杂志举行第四届论坛上,王凤才、徐长福和韩水法三位教授分别就俞吾金教授学术思想提出了相应理论质询.俞吾金教授一一加以回应:首先指出.尽管自己以往论著中从不同视角出发对马克思哲学做出了不同评价,但这些评价是自洽,相互之间并没有什么逻辑矛盾;其次表明,康德实践理性语境中,尽管理念在涉及至善这一对象时起着构成性作用,但在通常情况下,理念却起着范导作用。最后叙述了批判构成之间复杂关系:没有批判上深邃见解,不可能有构成上合理观点;反之,没有构成上合理观点,批判也难以击中要害:并指出,构成性观点也需要在具体实践活动中加以调整,不能教条式地加以运用。

  • 标签: 理解 批判 构成性的 范导性的
  • 简介:系统说理发展出专门论理方式。其核心论理词。比较一下“寻找钱包”和“寻找自我”、“把蛋糕分为平等两份”和“人生来平等”,不难看出“自我”和一个“平等”是论理词或语词论理用法。考察了几种主要论理用法。总体上说,论理词意义不尽受日常用法约束.多多少少是根据某些道理设计和规定,要掌握论理词的确切含义,就需要了解它背后理论。由于论理词较少受日常用海约束,若不加自律,论理领域很容易出现新语词新用法癌变.从而降低论理公共可理解。最后建议论理者尽可能少创新语汇、新用法。如确需新创,最好用可感语词及搭配创造合成词,尽可能与普通语言保持联系。

  • 标签: 论理词 普通用法 理论负载
  • 简介:宗教语言问题实质是“上帝”概念如何“人”赋义问题。以艾耶尔为代表逻辑实证主义者坚持“经验指称”赋义方式,认为“上帝”概念不符合基于经验事实“可证实原则”,故必须拒斥;普兰丁格则认为,“上帝”概念赋义应当始于人“信任”情感,只要相信者拥有这份信任情感,则“上帝”概念对他来说就是实在、有意义,这是一种“情感赋义”谈论方式。二者区别在于谈论宗教语言出发点不同:“经验指称”起点是人经验。“情感赋义”则始于人情感。不同出发点引导了人对“上帝”不同理解过程。

  • 标签: 宗教语言 上帝概念 经验指称 情感赋义
  • 简介:作为“规范、规则”意义上制度,其功能是对人社会行为进行控制。“控制”就是引导人社会行为,“引导”既包含“约束、限制”.也包含“激励、促使”。对人行为进行控制不同于对机器系统控制,人行为是由内控指令和外控指令相互作用进行控制。制度控制功能分为对人社会行为进行激励、迫使、禁止三种基本类型。根据制度功能.把制度分为激励型制度、迫使型制度和禁止型制度三种基本类型。这三种制度控制规则和控制机制是不同。有些制度侧重某种功能,而有些制度则具有综合功能。制度实施过程,就是用制度规则控制人行为过程。

  • 标签: 制度 控制 激励 迫使 禁止
  • 简介:人权侵犯涉及到人权不实现和人类行动者这种不实现之间特定、主动因果关系。这种因果关系可能是互动;但当行动者联合设计和施加一些制度安排,以此造成人权可预见和可避免不实现时,这种因果关系也可能是制度。现有证据表明:一、大约一半世界人口,其基本社会和经济人权尚未得到实现;二、较穷一半的人类正在遭受全球家庭收入份额迅速下降(目前份额低于3%),就其原因而言,超国家层面的制度安排承担重要责任。因此,有充分理由可以说,像我一样的人--有影响力国家富裕公民--联合起来大规模侵犯了全球穷人的人权。我们多数人觉得这个结论显然是错误,但这并不能抹杀这个结论,因为他们既没有调查人权不实现制度原因,也没有研究相关制度改革可能

  • 标签: 经济不平等(或经济两极分化) 人权短缺 人权的侵犯 制度性分析 消极义务和积极义务 超国家的制度体系
  • 简介:从越界视角审视胡塞尔现象学,不仅胡塞尔在意向性学说和范畴直观理论上突破得到了新理解,就连他在意识和自我这样核心概念上对近代哲学颠覆也可以更容易地为我们确认。从越界视角审视海德格尔存在论,我们会获得两个异于常识观点:海德格尔早期宣称对胡塞尔现象学越界是一种伪越界,他对存在、此及其超越理解胡塞尔基本思想相去不远,他对此生存论分析甚至可以包容胡塞尔发生现象学之中;海德格尔中后期逐渐认识到关于存在自身隐匿和归闭思想表明他已越过了意识现象学疆界。此外,从越界视角阅读两篇书评,评论中关于海德格尔早期思想价值、纯粹自我直观可能、意向相关项时间图型关联、还原合法以及反思两难等问题都可以得到别具一格回应。

  • 标签: 胡塞尔 海德格尔 现象学存在论 越界
  • 简介:2014127日—8日,由中山大学现象学、学术研究杂志社和《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版》编辑部主办"人是什么?——现象学文化哲学视角"哲学工作坊中山大学哲学系举办。2014适逢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ErnstCassirer)和马克斯·舍勒(MaxScheler)140周诞辰,"人是什么"这一问题在这两位哲学家毕生思索中一直占有显著位置。

  • 标签: 文化哲学 恩斯特·卡西尔 舍勒 哲社版 大哲 学术研究
  • 简介:哲学游戏看似毫不相干,两者却蕴藏着概念关系。首先,借助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可以发现游戏哲学之间诸多相似。其次,借助休茨关于游戏定义,也能将哲学归类为游戏。但将哲学视为游戏会面临诸多挑战。游戏中目的是微末,而非取效。但哲学应有一定实践意蕴。这也就构成了价值难题。即便面临这个难题,仍有诸多方式可以关联游戏哲学。

  • 标签: 元哲学 游戏 休茨 内在价值 工具价值 游乐之心
  • 简介:所谓“中止说理”,一种是强制中止.另种是自愿中止。所谓“实践智慧”主要不指前者,指后者。当然,实际情况往往居于二者之间。概略地说,问题包括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论理哲学活动模式,通过辩论、讨论、对话方式进行,其中说理原则上是不被中止;第二个层面是意识形态活动模式,通过博弈方式进行,其中说理是强制中止;第三个层面是实践哲学活动模式,通过协商方式进行。其中说理是自愿中止。这里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弱自愿中止,就是搀杂了强制中止要件自愿中止,以谈判(讨价还价)为模型;另种是强自愿中止,就是纯粹自愿中止,以协商(求同存异)为模型。

  • 标签: 中止说理 强制中止 自愿中止(弱自愿中止 强自愿中止) 实践智慧(实践哲学)
  • 简介:卢梭同时代人对追求幸福解释往往把幸福界定为减轻不幸或者通过娱乐回避不幸。数学家莫佩尔蒂试图用数学方法计算出人类生活幸福痛苦,从而主张追求幸福只会增加欲望满足之间间隔,进而用斯多葛式节制欲望方法来追求幸福;霍布斯认为没有完全满足欲望,幸福是从欲望到欲望权力欲求。卢梭则主张用当下享受来代替追求幸福,用新关注我们自身方式来代替娱乐并分散我们注意力,他认为,延迟满足不是追求满足才能经常增加幸福,从而为追求幸福提供一种新可能

  • 标签: 追求幸福 消遣 卢梭
  • 简介:张祥龙以现象学方法对儒家思想重新解读已构成当代儒学一种新形态——现象学儒学。这一现象学儒学核心是“亲亲现象学”,即对于亲子关系现象学研究。“亲亲现象学”之首要特色是从时间出发来阐明亲亲之爱深层人性根据。时间思想是现象学基本内容之一,亲子关系或亲亲又是儒家思想核心根本,因此,当张祥龙以现象学时间构成思想为视野重新阐发亲亲之爱时,他就从根本上核心实现了现象学儒学会通。由此,张祥龙现象学儒学就具有双重思想史意义:一方面,它为现象学中国化或汉语现象学建立开辟了一条可能之路;另一方面,它也为传统儒学的当代转换打开了一种新可能。但同时,究竟是“亲亲为大”还是“时间为大”,也将构成现象学儒学或亲亲现象学内部可能张力。

  • 标签: 亲亲 亲亲现象学 时间 意义源头
  • 简介:如果要对三十左右伦理学研究做反思概括,我最强调是两个概念:一是“伦理”,一是“精神”,其集中表达和标志话语就是二者同一生成“伦理精神”。问题意识方面,“伦理”相对于“道德”,“精神”相对于“理性”,“伦理精神”相对于“道德理性”或所谓“实践理性”。相当程度上,它们是宗教型文化伦理型文化两大文明宏观视域下,试图发掘伦理型中国文化独特资源优势,建构当代伦理道德中国话语中国理论所做努力,也是试图为中国学术所做出

  • 标签: 樊浩 黑格尔哲学 哲学形态 现代伦理学 实践理性 君子好逑
  • 简介:当代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同时,价值系统却遭遇了迷惑乃至混乱。对于很多已经不同程度上富裕起来的当代中国人来说,今天我们怎样才能感觉到幸福?或者问得更直接一些:有了钱以后为什么还是感觉不到幸福?我们为什么还需要道德?我们该有怎样信仰?两百多年前(后世称之为"理性时代"),德国哲学家康德针对当时欧洲遭遇信仰迷局予以了系统哲学反思。重温康德关于幸福、道德和理性论述,对于遭受类似精神危机的当代中国人而言,无疑是适切而且及时。就此,华东师范大学李明洁教授采访了康德专家艾伦·伍德(AllenW.Wood)教授。伍德教授是欧美德国形上哲学和康德研究一流学者。曾先后任教于美国康奈尔大学和耶鲁大学,现任印第安纳大学哲学系讲席教授和斯坦福大学荣休教授,是剑桥版《康德全集》编辑和其中多卷英文版译者。代表作包括《康德道德宗教》(1970)、《康德理性神学》(1978)、《卡尔·马克思》(1981,20042版)、《黑格尔伦理学思想》(1990)和《每个人自由发展》(2014)等。

  • 标签: 艾伦 黑格尔伦理学 欧美德 一流学者 道德宗教 印第安纳大学
  • 简介:2018427日,由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天津社会科学院承办,天津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协办“思想解放社会发展:新时代哲学使命担当”全国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十九届全国社科系统哲学大会在天津召开.天津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陈浙闽,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张英伟出席开幕式并致辞.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俊莲代表地方社科院学者开幕式致辞.开幕式由天津社会科学院院长史瑞杰主持.

  • 标签: 地方社科院 系统哲学 社会发展 思想解放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简介:黄勇(以下简称“黄”):虽然是作为恢复高考之后第一批考生进入大学,但是当时并没有所谓“天之骄子”感觉,更多地是一种喜出望外感觉。1966取消大学时我刚进小学,所以在读书期间从来就没有上大学这样想法。

  • 标签: 美德伦理学 中国思想 黄勇 地域化 道德 教授
  • 简介:陈嘉映先生哲学道路中,“感觉”是一个重要论题、一个一直保持原点。他20世纪80代有一篇重要文章《从感觉开始》,最近著作《说理》则着眼于哲学科学区别,把哲学界说为“有感之知”,其中“感觉”还是一个重要论题,占了两章篇幅。

  • 标签: 哲学道路 “感觉” 20世纪80年代 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