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未成年刑事司法有其特殊性,加强对未成年的司法保护,是检察机关的重要职责,也关系到未成年的健康成长和国家的长远发展。经过多年探索,C市Y区人民检察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未成年刑事案件办理机制和未成年社会化保护措施,但受区域未成年人犯罪特殊情况、帮教专业化程度、配套衔接机制等因素的影响,实践中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破解当前未成年刑事司法面临的困境,应当打造未保专业化队伍,强化未成年人保护法律体系,延伸未成年检察职能。

  • 标签: 未成年人检察 特别程序 社会化保护
  • 简介:非犯罪化处理是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与保护的最佳途径之一。当前我国正处于未成年非犯罪化实体处理和程序处理的发展时期,在现阶段实体层面难有实质突破的情况下,完善程序层面相关制度设置尤为重要。就司法程序而言,在三机关非犯罪处理推进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便是检察机关守好"逮捕"与"起诉"这两道关口。然而,当前有关审查逮捕和审查起诉的立法与司法实践过于重权力配置,轻权利救济。故此,着重构建并完善援助律师辩护的有效和救济机制、检察官中立客观审查的保障机制、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机制,是提高审查逮捕和审查起诉质量的核心。

  • 标签: 非犯罪化 逮捕权 起诉权 保障
  • 简介:我国大陆地区主要通过行政干预矫正未成年的不良行为,目前未成年人犯罪性质团伙化、暴力化以及低龄化的现象表明行政干预的效果并不理想。我国台湾地区以司法干预为主对不良行为进行干预,将具有不良行为且有犯罪倾向的未成年界定为少年虞犯,通过设置多样化的干预措施以及配备专门的观护人员矫正不良行为,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本文从比较的视角出发,梳理台湾地区少年虞犯的立法与实践,分析大陆地区未成年不良行为干预模式之不足,从实体法以及程序法两方面对司法干预的构建提出建议。

  • 标签: 未成年人 不良行为 司法干预
  • 简介:未成年观护制度作为非监禁性的社区处遇办法,是社区犯罪矫治的重要一环。台湾地区观护工作开展较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国大陆近年来逐渐使用"观护"一词代替长期以来使用的"帮教",各地也积极开展富有特色的未成年观护实践,但是尚未从法律上确立观护制度。在大陆各地的未成年观护实践中,北京市海淀区未成年检察处探索的"4+1+N"少年检察模式颇具代表性,以其为典型观察对象,与台湾地区现有的观护制度进行比较研究,以期对我国大陆今后未成年观护制度的构建与完善提供借鉴。

  • 标签: 未成年人观护制度 海峡两岸 比较研究 “4+1+N”模式
  • 简介:自2015年7月党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对加强党对群团工作的领导提出了明确要求。本文以北京地铁通号分公司党建带团建工作为例,就公司党委对如何做好共青团工作,从加强共青团工作指导和组织建设、加强青工思想教育引导、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为进一步落实好总书记对基层党组织加强和改进共青团工作的要求提供了具体范例。

  • 标签: 企业 基层党组织 团组织 从严 党建带团建
  • 简介:今年是我国未成年人保护专门法规颁布三十周年。1987年6月20日,上海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我国第一部保护未成年的地方性专门法规——《上海市青少年~①保护条例》。199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国家层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标志着我国未成年法律保护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 标签: 法律保护 专门法规 监护制度 刑事责任年龄 责任原则 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