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7 个结果
  • 简介: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对我国房地产发展现状分析进行因子分析,结果显示从2007年到2016年,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情况越来越好。以房地产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为研究对象,对二者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当滞后1期时,房地产是城镇化的原因,二者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当滞后2期时,二者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最后,对实现房地产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提出若干建议。

  • 标签: 房地产 城镇化 耦合协调度 因子分析 格兰杰检验
  • 简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非均衡发展导致了一系列经济社会矛盾,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失衡的历史性原因在于城市偏向的工业化发展战略;直接性原因在于农作制度改革的“单项突进”;现实性原因在于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的双重缺失;根本性原因在于城乡利益集团力量对比悬殊。新农村建设重在建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长效机制,统筹安排,整体推进,科学划分各级政府的责任界限,建立多元农村公共产品投入制度;同时建立农村基层民主化决策机制,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 标签: 新农村 物质基础 公共产品 非均衡性 长效机制
  • 简介:本文利用交易成本政治学的研究框架重新考察了转型期中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模式。并通过小样本调研案例论证了这种共同治理模式的现实可行性。模型表明,地方政府对于某些任务测度模糊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着激励不足的机会主义倾向,而社群的自组织机制弥补了政府提供不足的真空罅隙。从而形成转型期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有效共同治理机制。

  • 标签: 国家 社群 嵌入性 社会网络 交易成本
  • 简介:本文基于全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3375份农民工调研数据,考察了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愿望强烈的农民工和持有无所谓或不知道态度的中间人群这三类人群的群体特征,通过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其市民化意愿的各类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在众多因素中,农民工个体特征、收入消费水平、社会生活状况等因素对其市民化意愿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下政策建议:重视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代际差异,尤其要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险等利益诉求;统筹推进城乡改革,消除体制性障碍,形成有利于城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加大对农村地区高中及以上阶段教育财政投入力度,切实提高农民工工作技能和经验储备;完善城市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引导鼓励农民工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 标签: 农民工 市民化意愿 ORDERED LOGISTIC模型
  • 简介:分析黑龙江省国有林区人力资源现状,认为国有林区人力资源存在职工数量多而质量不高、老龄化严重、培训流于形式等问题。通过对森工集团4个林业局的微观调查,运用Logistic回归方法对影响职工农业技术培训意愿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大部分培训意愿较强烈,影响培训意愿的因素主要是家庭经济因素和政府科技供给因素。提出采取积极措施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制定多元化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和建立科学合理用人制度的对策建议。

  • 标签: 国有林区 人力资源 培训意愿 影响因素
  • 简介:当前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中,小麦、稻谷供需基本平衡,玉米作物出现阶段性供大于求问题,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自然资源环境约束压力,西北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重要性逐步凸显。本文运用区位熵法对西北五省玉米种植区位熵指数进行测算,通过测算得出以下结论:甘肃省玉米种植的专业化水平最高,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次之,接着是陕西省,最低的是青海省;专业化程度表现为上升趋势的有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专业化程度表现为下降趋势的有陕西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根据上述分析结果,提出我国西北地区玉米种植结构优化的对策建议。

  • 标签: 区位熵 专业化程度 玉米种植结构优化
  • 简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否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乡镇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文章利用1998—2005年江苏省四市一区11个乡镇的调查数据,从乡镇公共产品供给的种类、规模、结构、资金来源等方面实证分析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状况。研究发现,近几年中国农村乡镇公共产品的投资活动是比较多的,主要投向修路、修桥和修建学校等基础性的公益项目,并且乡镇财政负担了这些投资中的大部分(54%)。县及县以上的公共产品投资,更多的是投资于经济较为薄弱的乡镇。总体看,投资项目数和投资总额均高于经济较好的乡镇,这种投资政策有助于减少地区差异,促进均衡发展,但平均投资规模并不一定比投资于经济较好的乡镇大。研究结果表明,经济较好的乡镇公共产品供给的投资更多的是依靠本级财政。

  • 标签: 乡镇财政 公共产品 有效供给 农村建设 江苏省 投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