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2
424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重建成像技术在脊柱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6例脊柱骨折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把扫描后得到的原始数据传送到AW工作站进行3D、MIP、MPR和VR。结果多层螺旋CT重建成像能够直观、清晰地显示骨折的立体形态和解剖结构的空间关系。结论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为脊柱外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信息,有利于治疗方案的选择,是检查的首选方法。

  • 标签: MSCT 脊柱骨折 3D MIP MPR VR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双源CT肺灌注成像技术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7年12月我院放射科收治的85例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本组患者影像学资料,以CT肺动脉成像(CTPA)图像为金标准。结果CT联合肺灌注成像诊断诊断准确79例(92.94%),敏感性93.0%、特异性71.0%、阳性预测值72.0%、阴性预测值92.0%;依据手术病理为标准,CT联合肺灌注成像对肺叶肺栓塞诊断准确率73.0%,肺段肺栓塞72.0%,亚段肺栓塞82.0%,当该部位出现完全阻塞情况时,CT联合灌注成像表现该肺段灌注缺损样,在未完全阻塞时表现栓塞肺段灌注减低。结论双源CT联合肺灌注成像技术在诊断肺栓塞中确有较好效果,通过发现肺栓塞引起的肺血流灌注异常,明确栓塞部位、栓塞程度,特别在亚段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中准确率较高。

  • 标签: CT 肺灌注成像 肺栓塞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低剂量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指定具有专业知识及丰富经验的临床医学影像检查人员完成两组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工作,其中研究组给予心脏前置滤线器模式;对照组给予常规体部前置滤线器模式。结果研究组诊断正确率为84.17%,对照组诊断正确率为89.21%,两组对比结果并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CTDIovl、ED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应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低剂量技术可获得相关疾病较高诊断正确率,有利于降低人体接受射线剂量保障检查过程安全性。

  • 标签: 64层螺旋CT 冠状动脉成像 低剂量技术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磁共振成像在新生儿胆红素脑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酒泉市第二人民医院2015年9月至2016年8月期间收治的42例皮肤黄染新生儿的临床资料,针对42例患儿实施颅脑MRI检验,依照血清总胆红素分为甲组(10)、乙组(18)、丙组(14),比较三组新生儿双侧苍白球T1WI与T2WI。结果乙组左右两侧苍白球T1WI信号强度显著高于甲组,丙组T1WI信号强度显著高于甲组与乙组(P<0.05)。结论新生儿胆红素脑病显著特征在于苍白球T1W1对称信号上升,并且与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水平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新生儿胆红素脑病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弥散加权成像在新生儿早期脑白质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6月至2012年11月有围生期窒息病史患儿110例,同时选取颅脑磁共振及基础指标相同的正常新生儿110例作为对照,所有患儿均进行颅脑磁共振及DWI检查,对两组患者DWI相同位置异常高信号带进行ADC数值比较。结果HIBD灶状和弥漫性病灶ADC均值为(0.975±0.042)×10-3mm2/s、(0.948±0.038)×10-3mm2/s;HIE灶状病变及弥漫性病变平均ADC数值分别为(0.638±0.105)×10-3mm2/s、(0.623±0.113)×10-3mm2/s,实验组病灶平均ADC数值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脑磁共振及DWI技术能明显提高新生儿早期脑白质损伤的临床诊断率,为患儿提供早期防治措施提供条件,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新生儿 脑白质损伤 磁共振成像 弥散加权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肺血管成像(MSCTPA)对肺动脉栓赛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0例肺栓塞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进行总结性分析。结果全部患者都进行胸部平扫及增强检查。80例患者中,位于左侧肺动脉主干的有8例,位于右侧肺动脉主干的有12例,位于左下肺动脉及其分支的10例,位于右下肺动脉及其分支的30例,两侧或单侧多部位的20例。在CTPA上均表现为肺动脉内充盈缺损,病灶主要呈卵圆形、圆形、杯口状、条带状。部分伴有肺不张、胸腔积液等改变。结论640层螺旋CTPA是目前无创性诊断肺栓塞最佳的方法,其对肺栓塞病人的正确诊断及合理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肺动脉栓塞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3月—2014年1月于我院CT室进行肺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的150例患者,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以及容积再现(VR)技术显示肺动脉,记录下检出栓塞动脉支数,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进行研究的这150例患者中,有96例被诊断为肺动脉栓塞。其中左、右肺动脉干栓塞有19支,叶肺动脉栓塞136支,段及亚段肺动脉栓塞189支,偏心型175支,闭塞型96支,中央型41支,附壁环形型32支。在检测对段和亚段动脉诊断的时候,MRP重组技术要显著地优于其他的后处理方法。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中具有显著的价值,敏感性和特异性比较高,能够有效且直观的显示出肺动脉栓塞的位置、栓塞范围及栓塞动脉管腔通畅性等图像,是临床工作中用于诊断肺动脉栓塞非常有效的检查方法。

  • 标签: 肺动脉栓塞 64层螺旋CT 血管成像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护理质量对PET-CT检查成像质量的影响及处理对策。方法选取我院61例行PET-CT检查患者为研究资料,所有患者均给予检查前准备、药物注射、遵医嘱等护理,对所有患者的检查成功率及影响成像质量的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评价。结果61例患者的检查成功率为98.36%,图片质量以A、B、C、D进行判定,A占70.49%,B占18.03%,C占9.84%,D占1.64%。结论护理质量对PET-CT检查成像质量造成直接性影响,因此,在检查前,合理控制患者的血糖情况,检查中,加强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和行为干预,避免出现药液外渗的情况。针对配合度差的患者,给予其适量镇静剂以改善PET-CT检查成像质量。

  • 标签: 护理质量 PET-CT检查成像质量 处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研究MSCT(多层螺旋CT)和MR肺动脉成像诊断急性肺动脉栓塞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128例,依据抽签原则随机分为对照组(n=64)和观察组(n=64)。给予对照组患者多层螺旋CT诊断技术进行检查,给予观察组患者MR肺动脉成像诊断技术进行检查。对比两组患者的诊断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累及不同部位的检出率和间接征象发生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MSCT(多层螺旋CT)和MR肺动脉成像诊断急性肺动脉栓塞的效果相同,均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临床上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诊断方法。

  • 标签: MSCT MR 急性肺动脉栓塞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双源CT双能量肺灌注成像(DEPI)技术诊断肺栓塞的临床意义。方法62例临床疑诊肺栓塞患者应用双源CT进行肺动脉成像(CTPA)扫描,所得扫描图像经采用LungPBV软件处理得到CTPA、DEPI图像及两种能量成像的融合图像,将CTPA上所示肺动脉内栓子的数量、位置与相应肺叶、肺段、亚段肺组织灌注状态相对照。结果共有300个肺叶和肺动脉,1080个肺段和肺段动脉纳入分析。其中30个肺叶、103个肺段内有栓子存在。以肺叶为评价单位,DEPI共检出灌注缺损或稀疏28个,符合率为93.3%;以肺段为评价单位,DEPI共检出95个肺段有灌注缺损或降低,符合率为92.2%。当段、亚段PE充盈缺损为完全型时,分别有82.8%、53.3%表现为相应的肺段或亚段灌注缺损。而当充盈缺损为部分时,DEPI以肺灌注稀疏为主,少数表现为无灌注缺损或稀疏。另有3例4个肺段DEPI显示灌注缺损,而CTPA未见受累血管。结论双源CT双能量肺灌注成像能敏感地显示肺栓塞所致的灌注缺损或稀疏,可弥补CTPA显示远段肺栓子的不足,且可同时提供功能和解剖信息,两者联合起来有助于提高诊断肺栓塞的准确性。

  • 标签: 双源CT 肺灌注扫描 血管造影术 肺栓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膝关节外伤后低场磁共振成像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6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膝关节外伤患者,共50例,随机(就诊序号)分为两组(观察组n=25、对照组n=25),对照组给予X线片检查、观察组实施磁共振成像(低场)检查。结果观察组诊断正确率(92.00%、23/25)显著高于对照组(68.00%、17/25)(P<0.05);观察组评分结果与对照组对比P<0.05。结论利用低场磁共振成像对膝关节外伤实施临床诊断准确性高,有助于临床医生获得准确的诊断及治疗依据,值得今后应用。

  • 标签: 膝关节外伤 低场磁共振成像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冠心病患者临床诊断中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4年12月-2018年10月收治的37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时期入我院接受体检的37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使用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进行检查,对比两组患者检查结果。结果研究组患者右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左回旋支以及左主干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临床诊断中应用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进行检查能够有效提升临床诊断准确率,全面显示患者冠状动脉情况,有利于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的提升。

  • 标签: 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 冠心病 冠脉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分析超声弹性成像方法与Itoh5分评分法,在乳腺实性肿块定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100例乳腺肿块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按照住院号尾号的奇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应用超声弹性成像比值方法进行检查,对照组应用Itoh5分评分法进行检查乳腺实性肿块定性。结果超声弹性成像比值法诊断乳腺实性肿块定性的准确性明显胜于Itoh5分评分法,差异显著,具有统计意义。结论超声弹性成像比值法对乳腺实性肿块定性的诊断价值优于hoh5分评分法,为超声弹性成像检查提供科学客观的诊断标准。

  • 标签: 超声检查 弹性成像 乳腺肿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对新生儿HIE早期诊断和预后的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35例HIE新生儿(观察组),另选取我院同期经MRI检查结果正常的新生儿35例(对照组),两组新生儿均进行DWI检查,比较其检查结果。结果两组新生儿经过检查后,观察组HIE新生儿的灶状病变以及弥漫病变ADC值分别为(0.63±0.11)×10-3mm2/s和(0.62±0.09)×10-3mm2/s,数据明显低于对照组新生儿,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对新生儿HIE的早期诊断中,采取(扩散加权成像)DWI检查能够对新生儿的病情进行准确的早期诊断,为患儿后期的治疗机预后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 标签: 扩散加权成像 新生儿 HIE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弹性成像评分标准对乳腺良恶性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本次医学研究随机抽取影像科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之间收治的168例乳腺肿块患者为观察对象,所有观察对象均接受超声弹性成像和手术病理检查,回顾分乳腺肿块患者良恶性检查结果。结果全部168例乳腺肿块观察对象,经手术切除组织病理检查和穿刺活检诊断的良性肿块96例,恶性肿块72例,超声弹性成像检查结果准确性为88.1%。特异性为87.5%,敏感性为80.6%。两种检查结果对比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超声弹性成像评分标准是一种较为准确可靠的乳腺良恶性肿块评定标准,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

  • 标签: 超声弹性成像评分标准 乳腺良恶性肿块 临床诊断
  • 简介:摘要本文从超声波扫描成像的机理出发,通过介绍医学超声的基本情况,描述超声波成像技术的原理和特点,说明了超声波扫描成像系统模型的组成、体元回波模型及系统参量的确定方法,以期对改善超声成像的质量有一定的帮助。

  • 标签: 超声波 扫描成像技术 医学领域 体元回波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研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急性期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比分析我院在2013年8月-2014年2月期间收治的78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及常规核磁共振检查。结果20例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脑梗死灶在弥散加权成像上能清晰显示,而在常规核磁共振成像上不能或显示不清;25例急性期脑梗死的脑梗死灶在两种检查上均能显示;33例亚急性期脑梗死的脑梗死灶在弥散加权成像上无特异性显示,而常规核磁共振成像能明确显示。结论对于超急性、急性期脑梗死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能更清楚更精确的显示脑梗死灶,有极高的诊断价值。

  • 标签: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急性期脑梗死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数字化成像技术在子宫输卵管造影的临床价值和技术优势。方法在透视监视下,缓慢推注76%复方泛影葡胺20ml,当宫腔充盈后摄一张片,观察双侧输卵管各段显示情况,造影剂经伞部溢入盆腔后,停止推药,15-20分钟后再摄片一张,观察造影剂的弥散情况,全部造影均在电视监视下曝光,IP板采集,CR系统处理、储存。结果120例不孕患者中,双侧输卵管通畅30例,壶腹部积水30例,伞端积水20例,子宫发育不良11例,输卵管结核15例,盆腔粘连14例。结论数字化子宫输卵管造影不仅可获得满意的诊断图像,还可以大大减少医生和患者所受的X线辐射,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数字化成像技术 CR 子宫输卵管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合成白藜芦醇的荧光衍生物并将其运用于肝癌HepG2细胞方法以丹磺酰氯和白藜芦醇反应合成荧光衍生物,激光共聚焦观察其在肝癌HepG2细胞的作用结果荧光衍生物荧光强度好、稳定,能与细胞膜上的小凹蛋白CAVI特异性结合成像。结论该荧光衍生物可用于细胞成像,并可能对白藜芦醇的具体转运机制与转运过程提供帮助。

  • 标签: 白藜芦醇 荧光衍生物 激光共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