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68例院心肺复苏者进行分析,以期提高院心肺复苏成功率。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6月院心肺复苏术者68例,对其基础资料、发病时间、复苏开始时间、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和复苏效果等情况进行观察和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总结。结果:68例院心肺复苏术者复苏成功率与年龄、复苏开始时间和除颤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结论:院急救心肺复苏效果可能与心血管疾病、复苏时间等因素相关,在院急救中要注意对上述原因进行分析,尽可能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 标签: 院前急救 心肺复苏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急性脑出血患者院急救中应用院急救护理的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取98例急性脑出血患者进行分析,将其随机均分为(2)组,观察组给予院急救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各组49例。结果观察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急诊介入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4.08%,22.44%,差异明显,(P<0.05)。结论将院急救护理干预应用到急性脑出血患者院急救中,可明显缩短急诊介入时间,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护理效果比较显著。

  • 标签: 急性脑出血 院前急救 急救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院急救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院急救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6年9月-2017年1月期间呼救中心接收的260例脑卒中患者,根据呼救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130例以及对照组患者130例。对照组脑卒中患者按照常规护理进行救治,观察组脑卒中患者则根据院急救护理路径进行救治,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结局。结果观察组脑卒中患者的呼救至救护车到达时间为24.61±10.14min,对照组脑卒中患者呼救至救护车达到时间为30.62±14.15min,P<0.05;观察组脑卒中患者入院接受专科治疗时间为38.68±10.49min,对照组脑卒中患者入院接受专科治疗时间为46.72±12.49min,P<0.05;观察组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分别为9(6.92%)、5(3.85%)较对照组患者16(12.31%)、13(10%)有明显的优势,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采用院急救护理路径有效的缩短患者获得急救时间间隔,阻止病情的恶化,改善不良治疗结局。

  • 标签: 院前急救护理路径 脑卒中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护理中应用院急救护理路径的效果。方法抽取我院2016年2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83例为研究对象,以所用急救护理方式分组对照组41例采用常规急救护理,观察组42例采用院急救护理路径,记录两组抢救时间,评估两组抢救效果及家属满意程度。结果①观察组抢救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②观察组残疾率及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③观察组家属总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脑卒中患者院急救中应用急救护理路径,可缩短抢救时间,增强抢救效果,减少医院纠纷,值得借鉴。

  • 标签: 急性脑卒中 院前急救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优化院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院延迟影响的改善效果及临床影响。方法:抽选本院急诊2021年3月~12月期间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将21年3月~7月收治者设为对照组(n=31)行常规院急诊护理,21年8月~12月收治者设为观察组(n=29)行优化院急诊护理。比较患者院延迟时间、救治用时、住院时间、救治成功率、不良预后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院延迟时间、院内急救用时、入院至静脉溶栓用时、入院至血运重建用时、住院时间及不良预后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救治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化院急诊护理流程的实施可有效缩短患者院延迟时间,为其院内救治、专科治疗的快速实施争取救治时间,在提升救治成功率同时降低临床不良预后风险。

  • 标签: 优化院前急诊护理流程 急性脑梗死 院前延迟 临床效果
  • 简介:由高能量损伤导致的肢体重要神经损伤或主要肌群毁损后的功能重建一直是困扰创伤骨科医生的难题。当局部没有可供选择的肌肉、肌腱及动力神经移位重建时,具有疗效确切、恢复迅速等优点的游离功能肌肉移植已成为肢体严重损伤后功能重建的理想方法。薄肌由于具有肌腱长、延展性好、血供恒定、血管神经蒂长、供区部位隐蔽、无明显供区功能丧失、吻合一套主要血管蒂可以供养整块肌肉及肌肉表面的皮瓣等解剖特点,被认为是游离功能肌肉移植的理想供区,临床应用广泛。单一薄肌、双重薄肌、吻合单一血管蒂的长收肌-薄肌移植等各具特色而能满足不同的临床需要。同时,作为决定游离功能肌肉移植术后运动功能恢复关键的受区最佳动力神经,也一直受到诸多学者的关注。本文主要介绍游离薄肌移植重建肢体动力功能的发展、薄肌的应用解剖及其在肢体重要神经损伤及肢体毁损伤后主要肌群缺损功能重建中的应用,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 标签: 外科皮瓣 组织移植 创伤和损伤 显微外科手术 股薄肌
  • 简介:目的探讨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IA)治疗长段腘动脉硬化闭塞的临床疗效及其技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1年8月我院收治的20例TASCⅡC型、D型腘动脉硬化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SIA开通长段闭塞管腔,同时行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术,以踝/肱指数(ABI)、Fontaine分期、保肢率和通畅率综合评估临床疗效。结果SIA技术成功率为85%,临床症状改善率为90%,保肢率为95%,一期通畅率为83.3%,ABI从术前0.42±0.07提升至术后0.86±0.14,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随访12~24个月,18例临床症状改善的患者中有3例术后3~6个月症状复发,行第二次介入治疗,其余患者症状均无加重或复发。结论SIA在治疗腘动脉硬化闭塞症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方法安全有效,近期通畅率较好,远期通畅率尚需要进一步随访。

  • 标签: 股腘动脉 腔内介入 内膜下血管成形术 重症下肢缺血
  • 简介:患者女,54岁。1年前因心房纤颤在外院行射频消融术,术后患者自觉右下肢腹股沟处疼痛伴右下肢轻微肿胀,明显胀痛,伴皮肤温度升高,活动后较明显,休息后缓解,射频消融术后长期使用华法林。1年来,右下肢肿胀反复出现,性质及程度基本同前。患者9年前有右侧大隐静脉曲张手术史。患者为求进一步诊治入住我院。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股浅动静脉瘘 医源性 射频消融术后 术后患者 大隐静脉曲张
  • 简介:中文摘要 目的

  • 标签:
  • 简介:目的评价腘动脉硬化病变腔内治疗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09年6月收治的55例(57条患肢)TASCC型腘动脉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0例(52条患肢)施行经皮血管腔内球囊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应用踝/肱指数(ABI)、Fontaine分期、保肢率和通畅率综合评估治疗效果。结果腔内治疗技术成功率91.2%,围手术期死亡率5.3%,截肢率3.5%。腔内治疗明显提高患肢足背动脉AB(I0.38±0.17vs0.68±0.39,P<0.01)和胫后动脉的AB(I0.41±0.18vs0.72±0.50,P<0.05)。重症下肢缺血(CLI)的患肢数由治疗的36条(63.2%)减少至治疗后的19条(3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平均随访(11.4±6.4)个月,随访期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ABI分别为0.48±0.38和0.61±0.47,与术前和术后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CLI的患肢数(12条,29.3%)与治疗(36条,63.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后(19条,36.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腔内治疗TASCC型腘动脉硬化病变创伤小,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 标签: 动脉 腔内治疗 重症下肢缺血 保肢率
  • 简介:【 摘要 】 目的: 研究两种方法治疗急性髂静脉血栓 的临床效果 。 方法: 以 2017.06~2019.12 为研究区间,以此区间本科室接诊的患 急性髂静脉血栓病症患者实施研究,统计 76 例 。分为常规组 ( n=38 )和观察组 ( n=38 ),常规组以全身静脉溶栓展开治疗,观察组以逆行置溶栓管实施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 诊治效果、穿刺耗时及静脉畅通度。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相比于常规组具明显提升优势,比较成立,于统计学有意义 P < 0.05 , 研究表明,与常规组比较,观察组穿刺耗时显著缩短 P < 0.05 ,两组于静脉畅通度指标上无较大差异 P > 0.05 。 结论: 急性髂静脉血栓采取逆行导管溶栓诊治效果理想,可缩短穿刺耗时,减少并发症风险,可操作性强,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急性髂股静脉血栓 两种方法 治疗 对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