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大鼠原代神经细胞培养体系放射损伤敏感性与ROS含量关系以及依达拉奉的保护作用.方法:X射线单次照射来源于大鼠海马的原代神经元、星形肢质细胞以及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共培养体系,对比评价正常培养或依达拉奉干预与否条件下细胞死亡、凋亡以及活性氧(ROS)含量变化.结果:X射线照射引起原代神经元培养体系ROS含量及细胞死亡率明显升高.共培养体系细胞损伤较轻,星形肢质细胞培养体系则无明显损伤.依达拉奉通过清除ROS可以阻止细胞死亡.结论:放射损伤后,原代神经元培养体系ROS含量明显增高,导致神经元凋亡失调.依达拉奉通过清除ROS逆转这-病理过程而产生神经元保护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共培养 放射性损伤 活性氧 依达拉奉 神经保护
  • 简介:目的:从制剂稳定性角度对替罗非班致血小板减少不良反应的机制提出新的假说。方法:对接受替罗非班治疗的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监测大血小板比率,结合中国专利数据库中关于替罗非班注射剂制剂稳定性数据进行分析,探讨两者的相关。结果:替罗非班所致血小板减少与其存储过程中不溶性微粒的增加可能存在相关。结论:替罗非班用药过程中应严格按说明书要求,在规定的时间点监测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医院药剂科应针对其保质期短的特点,在流通和使用环节加强药品质量管理。

  • 标签: 替罗非班 血小板减少症 不溶性微粒 药物副反应报告系统
  • 简介:目的通过了解无心力衰竭症状风湿心脏病患者的病理,研究其早期心力衰竭预测问题,探讨NT-proBNP(N末端脑钠肽)对无心力衰竭症状的风湿心脏病患者的早期心力衰竭预测价值。方法对我院2010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风湿心脏病患者进行抽样,选取20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100例,测量其血浆NT-proBNP浓度,对比观察两组X线、心电图检查情况。结果在对200例患者进行研究后,发现观察组与对照组NT-proBNP、心动图指标存在明显差异,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T-proBNP对无心力衰竭症状的风湿心脏病患者的早期心力衰竭预测中有着较高的灵敏度,NT-proBNP与患者病情发展息息相关,早期检测NT-proBNP有利于诊断疾病,改善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标签: NT-PROBNP 无心力衰竭症状 风湿性心脏病患者 早期心力衰竭预测
  • 简介:目的探讨异甘草酸镁联合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成人传染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传染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120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异甘草酸镁联合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对照组给予阿昔洛韦联合葡醛内酯片治疗,疗程均为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体征的变化及肝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在临床疗效和症状改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甘草酸镁联合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成人传染单核细胞增多症能明显缩短热程和肝功能恢复时间,疗效显著,作用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成人 异甘草酸镁 单磷酸阿糖腺苷
  • 简介:目的:分析急性化脓阑尾炎切口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2月间收治的急性化脓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患者60例,进行病原菌检测及药敏试验,分析其病原菌分布情况和耐药性。结果:60例患者中检出病原菌9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64株,革兰阳性菌25株和真菌3株,其百分比分别为69.57%、27.17%和3.26%;革兰阴性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33株(35.87%),革兰阳性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5株(16.30%);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唑林、头孢曲松、头孢呋辛钠、头孢呋辛酯、左氧氟沙星、氨苄西林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较高(〉50%);不动杆菌对头孢唑林、头孢曲松、头孢呋辛钠、头孢呋辛酯、左氧氟沙星、氨苄西林、左氧氟沙星、头孢他啶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较高(〉50%);铜绿假单胞杆菌对头孢唑林、头孢曲松、头孢呋辛钠、头孢呋辛酯、氨苄西林、庆大霉素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较高(〉5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唑林、头孢西林、左氧氟沙星和庆大霉素的耐药率较高(〉50%)。结论:急性化脓阑尾炎切口感染患者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最为多见,其次是革兰阳性菌,常见致病菌的耐药性普遍较高,需加强监测。

  • 标签: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 切口感染 病原菌 耐药性
  • 简介:目的观察帕瑞昔布对人结肠癌SW1116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安全。方法建立人结肠癌SW1116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将24只BALB/C裸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帕瑞昔布组和5-Fu组。记录各组裸鼠的体重和瘤体积变化,用药30d后取瘤及脾脏,计算脾脏指数、抑瘤率,检测血清ALT和BUN,并用透射电镜观察瘤组织的形态学变化。结果帕瑞昔布组未见明显的药物相关毒副反应。帕瑞昔布能抑制SW1116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的生长。在干预前18d,帕瑞昔布组的肿瘤抑制率逐渐增加,但随着药物干预时间的延长,抑制率却逐渐降低。结论裸鼠体内短期应用帕瑞昔布(15~18d)是安全的,并能抑制SW1116细胞皮下移植瘤的生长。

  • 标签: 帕瑞昔布 人结肠癌SW1116细胞 裸鼠 皮下移植瘤 安全性
  • 简介:目的探讨高剂量人免疫球蛋白佐治重度小儿过敏紫癜对患者症状改善及复发率的影响。方法将204例重度小儿过敏紫癜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剂量人免疫球蛋白进行治疗,试验组采用高剂量人免疫球蛋白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症状消失的时间,随访1—3个月观察2组患儿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患儿在紫癜、消化道、关节等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3个月,患者生活状况恢复良好,复发率均较低。对照组出现轻度紫癜8例(7.84%),试验组出现轻度紫癜7例(6.86%),2组患儿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剂量人免疫球蛋白佐治重度小儿过敏紫癜疗效显著,可明显缩短治疗时间,复发率低,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与应用。

  • 标签: 人免疫球蛋白 高剂量 过敏性紫癜 重度 小儿
  • 简介:目的:分析甲氨蝶呤与依那西普联用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5年2月间收治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62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甲氨蝶呤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甲氨蝶呤与依那西普联用治疗,治疗12周后分析其临床指标值改善情况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所缓解,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和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甲氨蝶呤与依那西普联用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短期疗效较好,可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 标签: 类风湿关节炎 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 甲氨蝶呤
  • 简介:目的观察盐酸法舒地尔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短暂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疗效及对早期卒中风险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62例短暂脑缺血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脐周皮下注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盐酸法舒地尔静脉滴注,7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测定治疗前后ABCD2评分、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定量及血小板计数(PLT)的变化,记录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7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19%(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LT明显改善,并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PT及APTT升高但正常。治疗前,两组患者ABCD2不同危险层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低危人数显著高于对照组,高危人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接受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盐酸法舒地尔治疗动脉源短暂脑缺血,可提高临床疗效、减少早期卒中风险,且不良反应少、安全高,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短暂性脑缺血 盐酸法舒地尔 低分子肝素 临床疗效 早期卒中风险
  • 简介:目的:评价脱氧核苷酸注射液与胸腺五肽对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16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9例和对照组5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化疗联合胸腺五肽(10mg/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脱氧核苷酸注射液(200mg/d,化疗第1日至化疗结束)。评价化疗第7、14日患者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评估患者的免疫功能、体质量、生活质量评分、不良反应、中位肿瘤进展时间、成本-效果分析等指标。结果:治疗7d后,观察组患者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且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例数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d后,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中位肿瘤进展时间为(6.2±0.9)月,明显短于对照组的(8.5±1.1)月,观察组患者的平均生活质量评分为(56.8±10.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1.7±11.6)分,观察组患者平均增加体质量为(2.7±1.1)kg,明显高于对照组(0.4±0.2)k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成本-效果分析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脱氧核苷酸注射液可减轻化疗所致骨髓抑制程度,提高患者的体质量、免疫功能及生活质量,减轻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脱氧核苷酸 非小细胞肺癌 骨髓抑制
  • 简介:HIV-1侵入宿主细胞的过程中与一系列受体和协同受体结合。这些受体和协同受体都由HIV-1的包膜蛋白gp120识别,在病毒入侵过程中是重要环节之一。逆转录酶拮抗剂是最早针对抗病毒治疗的几个靶点之一,对其的改进对于寻找新型拮抗剂十分关键。许多天然植物如新疆一支蒿被报道具有抗病毒的生物活性。这些天然植物也许就是潜在的靶向针对包膜蛋白gp120上V3环或者逆转录酶的艾滋病毒抑制剂。V3环结构中的相对保守的肽段R15K可以被用来研究蛋白的相互作用。本研究利用毛细管亲和色谱方法研究了R15K与新疆一支蒿各种粗提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利用毛细管区带电泳法研究了逆转录酶与新疆一支蒿各种粗提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新疆一支蒿的氯仿层提取物与R15k和逆转录酶之间均存在较明显的相互作用。本研究提供了一种可以快速高通量筛选天然植物中抗艾滋病毒的活性成分的方法。

  • 标签: HIV V3环 R15K 逆转录酶 亲和毛细管电泳 毛细管区带电泳
  • 简介:目的:评价多西紫杉醇与卡培他滨联用对蒽环类耐药的转移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6月间收治的转移乳腺癌患者64例,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患者均给予多西紫杉醇治疗,观察组患者均给予多西紫杉醇与卡培他滨联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缓解率(TRR)为50.00%,明显高于对照组为21.88%(P〈0.05);观察组患者用药后消化道毒性为Ⅲ、Ⅳ度,骨髓抑制为Ⅲ、Ⅳ度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多西紫杉醇与卡培他滨联用对蒽环类耐药的转移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和不良反应较少,优于单用多西紫杉醇。

  • 标签: 多西紫杉醇 卡培他滨 蒽环类 耐药 乳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