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针对2006年8月12日通辽市科尔沁区及附近的突发性暴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主要是由低层副热带高压西北侧的暖湿切变造成的,同时地面天气图上较强的风向切变等微小系统也起了关键的作用,另外从物理量场上也充分解释了这次暴雨的动力成因及降水机制。

  • 标签: 突发暴雨 分析 结论 探讨
  • 简介:1引言受高空槽和低层切变东移及地面锋区的共同影响,2007年6月13~14日龙岩市大部(漳平除外)出现大到暴雨过程(表1)。从12日20时至14日20时,全市50个自动站有37个站50mm,其中8个站≥100mm,最大雨量在上杭蓝溪126.8mm,其1小时最大雨量42.4mm。武平县受灾较为严重,全县直接经济损失约1.1亿元。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资料、自动站资料及新代天气雷达回波图对此次降水天气过程做了分析。

  • 标签: 强降水过程分析 龙岩市 降水天气过程 自动站资料 直接经济损失 常规气象资料
  • 简介:为进步了解2009年6月5日发生在安徽的飑线天气过程的流场结构,本文将两步变分法应用于安徽省合肥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的风场反演,并利用反演结果检验发生冰雹、大风以及闪电等强对流天气过程的预警条件。结果表明,该天气过程主要受到东北冷涡的影响,另外高空西北冷气流和地面暖气流以及深层的垂直风切变促进了该飑线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冰雹、大风以及闪电等强对流天气对应的些特征量关系符合相关预警条件。

  • 标签: 多普勒雷达 反演 强对流 冰雹 大风 闪电
  • 简介:利用逐小时自动站资料、TBB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7月24—25日河北承德地区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并利用高分辨率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对此次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此次河北承德地区暴雨天气过程地面自动站风场存在辐合中心,中尺度对流云团云顶TBB〈-60℃。雷达回波中心强度≥50dBz的红色线状强回波镶嵌在较强的片状回波中,并长时间随着回波主体移动;暖平流与风场辐合迭加的速度场配置及高低空急流的存在,是河北承德地区此次大暴雨产生的主要原因。WRF模式模拟了此次承德地区降水的水汽通量散度分布,低层水汽强烈辐合和聚集,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充沛的水汽;高层辐散大于低层辐合,抽吸作用使垂直运动发展,大量水汽从低层向高层输送,促进强降雨的形成和维持。

  • 标签: 暴雨 WRF模式 数值模拟 诊断分析
  • 简介:利用高空、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和内蒙古沙尘暴监测站的沙尘暴器测资料,对2010年3月19~20日强沙尘暴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观测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沙尘暴发生前,大气层结稳定并不利于对流的发展。但在700hPa至500hPa的强冷平流与850hPa以下层次的平流差异有利于温度垂直递减率增大,强冷平流的作用使其中心以下层次形成热力不稳定层结,是沙尘暴发生的有利层结条件。当干对流风暴发生并形成沙尘暴天气时,不稳定能量释放,使该层大气趋于中性层结即混合层,混合层可能是其间的个平衡态。对流层中低层冷平流的强度、位置和层次,定程度上影响着混合层的厚度和沙尘暴的强度。过程中混合层以下气层温度下降的比较快,加之沙尘暴顶层短波辐射有增温效果,在混合层顶(约500hPa处)出现逆温盖。强冷空气活动是引发沙尘暴天气的主要原因,沙尘暴天气的发生伴随着地面剧烈降温,相对湿度骤降,气压涌升,地面风速直接影响沙尘暴强度。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能更加精细的反映和描述沙尘暴强度的变化。粒子散射系数的变化趋势和PM10浓度的变化趋势非常致,沙尘暴阶段,散射系数基本在1000Mm-1以上,达到强沙尘暴强度阶段,散射系数基本在2000Mm-1以上。

  • 标签: 沙尘暴 PM10 粒子散射系数 观测
  • 简介: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采用天气学诊断方法,对2009年11月10—12日石家庄地区出现的历史同期罕见区域暴雪天气过程的环流特征和物理量场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此次暴雪天气过程属典型的东北回流型降雪,地面从贝加尔湖南下冷高压与中国河套低压倒槽、700hPa暖式切变线和500hPa高空槽是主要影响系统。低空西南急流与超低空东北急流耦合,在为暴雪提供水汽和热量输送的同时加强了抬升运动。水汽的垂直输送导致局地比湿显著增大,深厚的湿层和强烈的水汽辐合为暴雪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高空辐散、低空辐合"以及强劲的上升运动是暴雪的动力条件,降雪强度最大时段对应上升运动的强盛发展阶段。暴雪开始阶段云水含量的时空演变特征,方面显示了水汽的迅速增加与爬升,另方面也说明了地形的强迫抬升作用不容忽视。850hPa温度低于700hPa,有利于水汽经过此层时被凝华成固态。逆温层提前24h出现,而且暴雪最强时段内两层温差均为5℃以上,这对暴雪预报具有指示意义。

  • 标签: 暴雪 东北回流 切变线 上升运动 水汽条件 温度指标
  • 简介:针对北京市2016年12月16~21日的空气重污染过程进行了回报试验,探讨了该事件预报的目标观测敏感区。使用新代高分辨率中尺度气象模式(WeatherResearchForecasting,WRF)和嵌套网格空气质量模式(NestedAirQualityPredictionModelSystem,NAQPMS),针对初始气象场的不确定性,通过4套初始场资料识别了影响北京地区细颗粒物(PM2.5)预报水平的目标观测敏感变量及其敏感区。结果表明:当综合考虑初始气象场的风场、温度、比湿不确定性的影响时,发现改善黑龙江区域上述气象要素的初始场精度,对北京地区PM2.5预报不确定的减小最显著;当分别考察风场、温度、比湿的不确定性的影响时,发现初始风场精度的改善,尤其是黑龙江区域风场精度的改善,能够更大程度地减小北京地区PM2.5的预报误差,对北京东南地区的PM2.5预报误差的减小甚至可达到40%以上。因此,优先对黑龙江区域的气象场,尤其是该区域的风场进行目标观测,并将其同化到预报模式的初始场中,将会有效提高初始气象场的质量,进而大大减小北京地区PM2.5浓度的预报误差,提高北京地区空气质量的预报技巧。初始风场代表了北京地区该空气重污染事件预报的目标观测变量,而黑龙江地区则是该目标观测的敏感区域。

  • 标签: 空气污染 数值预报 目标观测 北京
  • 简介:利用改进型PSU/NCAR中尺度模式,以常规观测资料作为初值,较好地模拟了1993年“5.5”.黑风暴过程的重要影响系统中尺度飑线的主要特征,即近地面风场切变线,与切变线相伴的风核、狭窄强对流带、强水平温度、气压梯度带以及上述特征带(线)的形成、迅速增强的时间和移动方向,并模拟出这是条基本无降水的“干”飑线。飑线垂直结构的初步模拟揭示,飑线温度水平剧烈变化及垂直上升速度中心都在对流层低层的700hPa(地形高度在850hPa),垂直环流随高度向后倾斜。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模拟与沙尘暴相联系的中尺度系统,大气湿过程也许不十分重要。

  • 标签: 黑风暴 中尺度飑线 模拟
  • 简介:摘要:为贯彻落实神东档案管理标准化建设与服务群众相融合的举措,探索新时代企业档案管理的新模式,从2020年起,神东档案馆积极探索,开展“让群众最多跑”工作。编制档案标准化流程手册,通过手册将归档过程予以固化,提升档案收集的有效化、整理的标准化等基础工作;开发档案利用平台,公布档案检索目录,有效提升利用服务。此项工作的开展,有助于档案工作强化服务,优化机制,强化效能,促进公司世界流示范企业的发展。

  • 标签: 创新 远程查档 最多跑一次
  • 简介:针对强降水天气分析的实际需求,利用地面气象观测站、区域自动气象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6月30—7月3日海西东部区域强降水天气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水发生在新疆槽底分裂短波槽和高原南部低涡共同作用的有利环流形势下;受盆地地形影响,海西地区冷空气主要有两条移动路径,偏南路径的冷空气到达海西东部的时间较偏北路径早6h左右。短时强降水天气的出现主要取决于地面是否有冷空气活动;海西西部呈反气旋,青海湖南部有低涡活动也可以作为判断短时强降水天气的重要参考指标;强降水发生时段与散度辐合中心和上升运动中心基本对应,降水过程期间底层维持有较强的上升运动;600hPa水汽分布显示海西东部地区在降水期间有三个水汽输送路径,另外当高原东南部有低涡活动时,25°N附近的水汽可以在该低涡东侧东南风的引导下输送至海西东部地区。

  • 标签: 强降水 环流形势 短时强降水 水汽通道
  • 简介:从天气形势出发,结合物理量场、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等演变特征,分析洞庭湖附近生成的两个气旋波东移过程中在九江地区引起的强对流、暴雨天气。

  • 标签: 强对流 暴雨 云图 回波 分析
  • 简介:应用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区域加密站降水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水平分辨率为1°×1°,时间间隔为6h),对2009年6月8日发生在华北的强对流暴雨过程的湿位涡场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湿位涡的分布对强对流暴雨的发生、落区有较强的指示作用,MPV1"正负值区垂直叠加"的配置是强对流暴雨发生、发展的有利形势。暴雨出现在850hPa上MPV、MPV1、MPV2正负值过渡带附近,是对流不稳定与斜压不稳定相结合的地区。θse等值线接近垂直的地区有利于垂直涡度的增长,亦有利于强降水发生。

  • 标签: 强对流暴雨 湿位涡 诊断分析 华北
  • 简介:利用天气形势图、物理量场和雷达回波资料,对2008年5月3日下午武当山索道雷击事故的天气条件和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造成本次雷击事故的雷暴天气的大尺度环流背景是高空低槽和中低层低涡的共同作用。同时大气不稳定层结导致大气能量的不断积累是引起此次雷暴天气的直接原因,雷达上主体回波的移动位置与雷暴发生的时间基本吻合.同时武当山特殊的地形作用也在此次雷暴天气中有着重要影响。

  • 标签: 雷击事故 气象条件 环流背景 物理量场 雷达回波
  • 简介:摘要:作为电网运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变电设备的关键地位不言而喻。通过实施变电检修,可有效提高设备的运行稳定性,充分发挥设备的实际应用价值,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电力能源的旺盛需求。本文就此展开了探讨。

  • 标签: 变电 一次检修 运行 问题
  • 简介:利用NCEP11再分析资料、常规天气图、全国自动加密观测资料和石家庄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资料,对发生在河北省中南部的短时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风速和风向在河北中南部的辐合促进了水汽的辐合。块状回波与带状回波交接处出现最大暴雨中心,逆风区和弱辐合区与较强降水相吻合。邢台次云区的形成与发展和北部主云区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邢台北部低于-42云区范围扩大,邢台狭窄的强对流回波带形成。地面加密风场的变化以及中尺度辐合线的形成均对短时暴雨的发生有较好的指示作用,带状回波在地面辐合线附近快速强烈发展,而且随着河北中南部地面辐合线的消失而原地减弱。

  • 标签: 短时暴雨 强对流 地面辐合线 带状回波 冀中南
  • 简介:利用青海西宁多普勒天气雷达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10年7月6日发生在青海高原东部海晏县境内的短时强对流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哈密附近沿西北气流快速东移南下的短波槽是这次海晏强对流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在雷达回波图上表现为有中气旋相伴随的强降水类型的超级单体特征。最大液态含水量第爆发式增长随即降低对应强降水开始,第二降低对应冰雹降落,风廓线图上40kft以下双层连续无资料区的逐渐破坏直到完全建立对应降水从开始到减弱的过程。强回波区〉50dBZ、在降水回波中包裹着中气旋以及"弓"型回波后侧的V字形槽口是此次过程中强降水超级单体区别于其它类型超级单体的主要特征。〉50dBZ回波高度伸展到-10℃层高度以上而没有到达-20℃高度,是这次过程中无大冰雹降落的主要原因。

  • 标签: 强对流 强降水超级单体 雷达回波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城市建设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标志这城市的现代化程度,因此建筑建造过程的工作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建筑建造过程中都需要用到混凝土进行浇筑建筑主体,而在混凝土浇筑的过程中布料是其中项非常重要的环节。而能够均匀的布料,并且把控好布料的时间也是布料过程中非常需要重视的重点步骤。

  • 标签: 混凝土浇筑 布料机
  • 简介:摘要:社会的发展推动了对电力资源的需要,提升并加强变电站的设计水平是当前工作的核心内容。本文针对变电站设计的基本要求进行了分析,介绍了设计的发展现状,并提出具体的改善措施。

  • 标签: 变电站 电气一次设计 改善措施
  • 简介:摘要:变电设备的状态检修是电力系统运行检修工作的项重要内容,电力检修系统可以及时排除电力系统隐患,当今社会中,电力应用范围较广、规模较大,将电力系统的隐患有效排除,才能为电力部门及时供电提供支持。基于此,笔者结合现场实际工作经验,分析了变电设备状态检修的基本原理及关键技术,提出了适用于实际检修现场的检修策略。

  • 标签: 电力系统 变电一次设备 状态检修
  • 简介:为了探索北京地区大气能见度变化规律,对2005-2009年能见度的监测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地区能见度年均值为10.17km,并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增长率为0.69km·a-1(决定系数R2=0.99,显著水平p〈0.01),同时霾天数则逐年下降,细颗粒物浓度的降低是能见度好转的主要原因。能见度的季节变化特征表现为春季最高,冬季次之,夏季最低。能见度与气象要素的相关和偏相关关系表明能见度与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地面风速的相关关系时正时负,表明风速对能见度的影响具有两面。大气颗粒物(PM2.5)的快速累积增长是造成大气能见度急剧降低的重要原因,通过相关分析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幂指数关系(R2=0.93,p〈0.01);要保持较高的能见度(〉10km),北京需将PM2.5控制在30μg·m-3以内,而PM2.5质量浓度的进步降低将大幅度提高能见度。天气形势分析显示当华北地区处于锋后的高压控制时,北京地区受偏北风影响,地面风速较大,大气扩散条件有利于污染物的稀释和扩散,致使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较低,大气能见度较高;而当华北地区处于高压均压场时,地面风速较小,大气层结稳定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局地源累积以及区域输送的共同影响,PM2.5逐渐累积,浓度持续上升,导致大气能见度持续降低。研究的结果提示提高北京地区大气能见度,需要控制的首要污染物为PM2.5。

  • 标签: 大气能见度 气象要素 PM2.5 天气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