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甲状腺微小癌(thyroidmicrocarcinoma,TMC)的临床因素对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2002年1月~2009年1月通过手术治疗的106例TM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根据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分为转移组和未转移组,通过单因素分析进行研究。结果106例的TMC发生淋巴结转移率为24.5%(26/106),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以肿瘤最大直径≥0.7cm和甲状腺被膜侵犯对淋巴结转移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TMC分类分期及治疗原则尚未达成一致,对于肿瘤最大直径≥0.7cm以及甲状腺被膜受侵犯等高危因素患者,术中的细致探查及择区性淋巴结清扫对TMC复发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方法在诊断宫颈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自2012年01月—2014年10月期间,选取我院治疗的78例宫颈癌淋巴结转移患者,并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给予对照组多层螺旋CT平扫的方法进行扫描,给予研究组多层螺旋CT平扫+增强方法进行扫描,将CT诊断的宫颈癌患者的骼内、骼外、骼总与腹主动脉周围的转移淋巴数据,以手术后清除淋巴结手术的病理检查结果为标准进行临床分析。结果以病理检查为标准,研究组应用多层螺旋CT平扫+增强的扫描方法诊断淋巴结的转移的检出率分别为骼内组30.8%,骼外组33.3%,骼总组23.1,腹主动脉周围组10.3%,总检出率为97.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检出率79.5%,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平扫+增强方法诊断宫颈癌淋巴转移的检出率较高,具有较好的临床诊断价值,可作为医学临床诊断的主要方法。

  • 标签:
  • 简介:     摘要:目的:分析CT和超声在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效能,并对其进行对比研究,为临床手术术前评估提供科学的影像学依据。实验与方法:选取济南北城医院2022年9月-2023年1月的120例甲状腺癌的病例,回顾性分析120例甲状腺癌患者的影像资料,以病理检测结果作为诊断的金标准,分析CT和超声对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检出的准确性、特异性、敏感性。结果:经病理穿刺检测得出,120例患者中存在96例患者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超声组诊断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为75.5%,特异性为50.0%,敏感性为81.2%,CT组诊断的准确性为54.2%,特异性为16.7%,敏感性为63.5%。经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中最常发生的就是颈部淋巴结转移,在以病理检测结果为检验金标准的前提下,根据三项研究指标相对比及检验,得出超声检查相比于CT检查来说,对患者疾病的诊断效果更加显著,且无电离辐射对患者的随诊和预后效果更好。

  • 标签: 超声 CT 甲状腺癌 颈部淋巴结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能谱CT的影像组学模型术前预测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18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共196例经手术病理确诊的胃腺癌患者的临床及能谱CT影像资料,其中男143例,女53例,年龄28~81(59±11)岁,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并根据病理资料细分为淋巴结转移组和非转移组。测量并计算胃腺癌能谱参数值并进行淋巴结CT评估。基于不同能级(40、65和100 keV)的双期图像提取273个影像组学特征并建立组学标签。对能谱参数和组学特征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构建联合预测模型并绘制诺模图。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用于评价预测模型诺模图的诊断性能,不同数据集之间的曲线下面积(AUC)比较采用Delong检验。结果训练集和验证集中,淋巴结转移组的肿瘤静脉期碘基值均大于非转移组[训练集:22.98(100 mg/L)>20.31(100 mg/L),P=0.086;验证集:25.14(100 mg/L)>21.07(100 mg/L),P=0.009];淋巴结CT评估在两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联合预测模型中组学标签40 keV-动脉期、65 keV-静脉期、肿瘤静脉期碘基值和淋巴结CT评估作为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指标(P<0.05)。ROC曲线分析中,诺模图预测淋巴结转移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对应的AUC及95%CI分别为0.822(0.739~0.906)和0.819(0.732~0.906),且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能谱CT的影像组学对术前定量预测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状态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 标签: 肿瘤,胃 淋巴结 能谱成像 影像组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NCT)对ⅢA-N2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淋巴结转移率(LNR)的影响,以及分析LNR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胸心外科128例ⅢA-N2期NSCLC患者的资料,按治疗方式分两组,观察组(64例)进行NCT+手术治疗,对照组(64例)直接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和生存情况。根据LNR和N2淋巴结状态分亚组,进行亚组生存分析。并对观察组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观察组在转移淋巴结数量、淋巴结阳性患者率和LNR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3.8±2.1比4.9±2.4、92.2%比100%、19.1%比22.4%(均P<0.05);观察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低LNR亚组均比高LNR亚组具有更好的PFS和OS(均P<0.05)。观察组非多站N2淋巴结转移者具有更好的PFS和OS(均P<0.05)。观察组单因素分析显示低LNR患者具有更好的2年PFS和OS(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LNR越高,死亡(HR=2.178,95%CI: 1.025~4.626,P=0.043)和进展(HR=2.130,95%CI: 1.123~4.038,P=0.021)的风险越大。结论NCT能够改善ⅢA-N2期NSCLC患者的预后和降低LNR,LNR有望可能作为评估预后的指标。

  • 标签: 药物疗法,联合 ⅢA‑N2期 非小细胞肺癌 淋巴结转移率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双层探测器光谱CT多参数成像术前预测胃腺癌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经新型双层探测器光谱CT检查且术后病理确诊为胃腺癌的130例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资料,男93例,女37例,年龄37~84(63±9)岁。根据淋巴结转移状态分为淋巴结转移组(104例)和非淋巴结转移组(26例)。测量光谱CT图像上胃癌肿瘤最大径、动静脉期40、50、60、70 keV单能量图像中病灶的 CT值(表示为CT40 keV、CT50 keV、CT60 keV、CT70ke)、碘浓度(IC)、有效原子序数(Zeff),并计算标准化碘浓度(NIC)值及光谱曲线斜率(K(40-70))。比较两组间各光谱参数的差异,并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特异度及最佳阈值以衡量每个参数的诊断效能,使用Delong检验比较各AUC的差异。结果转移淋巴结组在光谱CT上静脉期CT40 keV、CT50 keV、CT60 keV、CT70 keV、IC值、NIC值、Zeff、K(40-70)及肿瘤最大径、分化程度较低、病理T分期较高、癌胚抗原阳性占比均高于非淋巴结转移组[其中代表性参数为静脉期Zeff:8.4(8.2,8.5)比8.2(8.1,8.3);癌胚抗原阳性占比:34.6%(36/104)比7.7%(2/26)](均P<0.05)。由癌胚抗原和静脉期VZeff联合构建的回归模型预测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高于其他各参数,其中最佳参数回归联合模型的AUC、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835(0.759~0.894)、83.65%、73.08%。结论双层探测器光谱CT静脉期各参数及CEA有助于术前预测胃腺癌淋巴结转移,其中多参数联合模型具有更高诊断价值。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胃肿瘤 淋巴结转移 横断面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及胸骨劈开入路治疗性纵隔淋巴结清扫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纵隔淋巴结转移治疗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17年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胸外科与头颈外科联合,通过胸骨劈开入路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全部病例,对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分布、转移率、转移程度、手术方法、手术并发症及患者术后生存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入组31例患者,男16例,女15例,年龄46(19~65)岁,经部分胸骨劈开入路治疗28例,全胸骨劈开入路治疗3例。除3P、4L、7区未见淋巴结转移外,甲状腺乳头状癌纵隔淋巴结最远转移至6组,各组淋巴结转移率由高到低依次为2R(61%)、1R(39%)、3A(39%)、1L(16%)、2L(10%)、4R(10%)、5区(3%)、6区(3%)。同时,2R区阳性淋巴结比例也最高,达35%(77/219)。甲状腺乳头癌纵隔转移淋巴结结外侵犯常见(23%),易融合成团(23%)并侵犯周围血管神经(26%)。术中或术后因渗血或出血多而需要输血比例高达29%。全部患者术后1、3、5及10年生存率分别为94%、94%、87%、81%。结论除3P、4L和7区未见转移外,甲状腺乳头状癌可转移至纵隔其余各站淋巴结,胸骨劈开纵隔淋巴结清扫是甲状腺乳头状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有效治疗手段。

  • 标签: 癌,乳头状 甲状腺 淋巴转移 外科手术 预后
  • 作者: 王文彦 孟祥志 李霓 曾红梅 刘佳祥 冯柯昕 王丕琳 王昕
  • 学科: 文化科学 >
  • 创建时间:2021-07-24
  • 出处:《中华医学杂志》 2021年第27期
  • 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乳腺科,北京 100070,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北京 100021,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癌症早诊早治办公室,北京 100021,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登记办公室,北京 100021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T1期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淋巴结转移风险及相关预后因素。方法利用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监测、流行病学和结果(SEER)数据库搜索并筛选出2010至2015年T1期乳腺癌女性患者73 42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Kaplan-Meier生存分析观察总生存(OS)和乳腺癌特异性生存(BCSS);单因素log-rank检验和Cox风险模型进行预后分析。结果73 421例女性患者中N0期61 955例(84.4%),N1期9 995例(13.6%),N2期1 087例(1.5%),N3期384例(0.5%)。浸润性癌、组织学分级3级、T1c期、孕激素受体(PR)阳性、分子分型为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患者更易发生淋巴结转移(均P<0.05)。中位随访时间55个月,T1期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为93.8%,5年乳腺癌特异性生存率为98.2%。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回归分析结果提示T分期(HR=1.517, 95%CI:1.382~1.666,P<0.01)、N分期(HR=5.173, 95%CI:4.424~6.049,P<0.01)、雌激素受体(ER)(HR=0.774, 95%CI:0.607~0.987,P=0.039)、PR(HR=0.745, 95%CI:0.689~0.806,P<0.01)、分子分型(HR=1.439, 95%CI:1.078~1.478,P=0.011)是影响OS的预后风险因素,组织学分级(HR=2.100, 95%CI:1.766~2.483,P<0.01)、T分期(HR=1.310, 95%CI:1.193~1.439,P<0.01)、N分期(HR=21.230, 95%CI:17.980~25.060,P<0.01)、PR(HR=0.855, 95%CI:0.791~0.925,P<0.01)是影响BCSS的独立预后风险因素。结论T1期乳腺癌总体淋巴结转移率低,预后较好。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分子分型等指标有助于预测T1期乳腺癌淋巴结转移情况。

  • 标签: 乳腺肿瘤 T1期 预后 淋巴结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