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通过考察1950年代胶东渔场的资源保护政策,反思了中国环境史学界的"破坏——保护"取向。很多资源保护政策的颁布与实施,往往伴随着高度规范性的政府权力。渔业机构为保护海参而采用了设置禁捕期、限制规格和设置保护区等相结合的办法,这些手段并非对资源危机的回应,也不能阻止稚参的大量生产,它们旨在避开低效的生产季节、截断非法的交易链条以及占据产量最高的参场。本研究表明,环境史学者应该走出"衰败论"的怪圈,揭示隐藏在资源保护政策背后的开发秩序与利益体系。

  • 标签: 资源保护 政府权力 胶东 海参 衰败论
  • 简介:清代恭城文庙频繁重修,仅康熙年间就有四次。文庙带动了当地科考和文化的发展,恭城不断涌现科考中式士子,进而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士绅阶层。士绅们活跃于当地社会,积极参与地方文化建设,推动教育发展,教化当地子民,并确立地方文化秩序。恭城文庙对当时社会和今天都有一定的影响。

  • 标签: 恭城文庙 士绅 文化秩序
  • 简介:里耶秦简中大部分是秦代地方的行政文书,为我们考察文书的运作形态提供了根据。从已经公布的简牍来看,秦代文书的运作形态十分规范。撰写公文由专门的书佐承担,并且要在背面左下角以"某手"的形式签署,此人即为始发公文的责任者。在中间每一步处理环节书写完毕都要紧接着处理意见签写其责任者的名,同样是以"某手"的形式。公文在抄写副本时也要将这些署名照录。收到文书后由责任者发阅,根据公文内容判断是否需要回复或转发。如果不需要,就直接在原简背面最左边写下收文记录并署名"某手"。如果需要回复或转发,就要另制作一份抄件副本,将来文内容抄于其上,并且将原文件的责任人署名照录于副本的同一位置,然后在背面左起第一行写下记录,这些工作完成之后再把来文的原件交给上级处理。在文书运作中,文书的性质也随着"传""别书"而发生变化。对于"某手"的理解,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书写者的签名,而应是文书的责任人。

  • 标签: 里耶秦简 行政文书 运作形态
  • 简介:山林川泽作为自然资源,原则上是对所有人无偿开放的。从整体上看,在殷周邑制国家时代,族长与氏族成员之间通过一定的规约对山林川泽资源进行共同利用,是真正意义上的“公私共利”。至迟从西周中期,开始出现山泽君主私有化的倾向,进入帝国时代之后,这一倾向又出现了扩大化的趋势。然而在专制王权下,“公私共利”的原则却依然存在。在山泽禁区内,历代帝王通过实施“弛山泽之禁”以实现所谓的“公私共利”,实质上是掩盖山泽私有进一步强化的手段。在禁区外的山泽区域,通过“公私共利”的利用规定,一方面是君主与实力阶层在山泽占有问题上达成的一种妥协;同时,亦是保障普通民众获得再生产手段的重要方式,但从实践层面而言,这种“公私共利”并不能真正实现,体现出古代国家权力在维护民众再生产方面的缺陷。

  • 标签: 山林川泽 禁区 弛山泽之禁 公私共利
  • 简介:1921年,在海军部的推动下,民国北京政府设立海界委员会,讨论海界划定及海界相关事项。海界委员会就海界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海界划分的原则与方法、各种海域的具体勘划工作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海界委员会的设立表明,民国北京政府此时已经意识到了海界的重要性。此次海界讨论虽未直接促成民国北京政府颁布领海界线法令,但还是具有积极意义。当然,海界委员会只是一个临时性会议机构,存在一些局限。

  • 标签: 海界委员会 民国北京政府 领海
  • 简介:针对近代广西农民的贫困问题,本文利用民国时期的一些统计与调查资料,以实证分析方法,从耕地和劳力使用的视角进行分析探讨。认为造成近代广西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压力大、人均耕地过少、不合理的土地制度,以及农村剩余劳力找不到转移方向致使无法有效利用关系紧密。

  • 标签: 广西 农民贫困 耕地 劳力
  • 简介:我国南北地区的河流水文差异较大,南方地区受土壤、气候等影响,河道一般来说较为固定,洪枯期径流量总体上变化不大,便于建桥、摆渡;而北方地区降水集中,年际变化也大,河流含沙量高,善淤善决(尤以黄河、卫河、漳河、滹沱河、永定河等河流为最)。因此,北方地区河流之上搭设桥梁不如南方为易,多以渡口沟通往来,特殊河段只能搭设草桥或浮桥以便交通。

  • 标签: 漳河 交通 生态 清代 南方地区 北方地区
  • 简介:黄明信先生与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藏研中心)有着不解之缘。黄先生系藏研中心干事,《大藏经》对勘局顾问,《中国藏学》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过黄先生的多部学术专著,《中国藏学》发表过黄先生论文、回忆文章多篇。我们不妨以按年的方式展示黄先生与藏研中心的不解之缘。

  • 标签: 黄明信 中国藏学 顾问委员会 《大藏经》 对勘 北京图书馆
  • 简介:摘要:为制定临安水丘氏墓出土的三件唐代越窑青瓷相应的保护修复方案提供必要的依据,对其病害状态进行分类,结合对同期、同类青瓷标本进行微观形貌观察、瓷釉XRF分析、瓷器表面附着物的XRF及离子色谱分析等,以期对这三件越窑青瓷文物的病害与形成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批出土越窑青瓷在烧造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缺陷。很多生烧的器物,其胎和釉比一般瓷器较为疏松,更易受考古出土环境中可溶盐的侵蚀。存在的裂隙甚至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加剧。在此基础上,定义并且绘制病害图例,对其病害类型进行区分,以利于制定科学有效的保护修复措施,使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更具科学性、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 标签: 越窑青瓷 病害分类 标本 检测
  • 简介:博物馆的展示陈列和教育活动要以参观者为中心,使形式和内容导向符合观众的认知,这一概念已被广泛接受并应用于博物馆的各项日常工作中。本书是以参观者意向评估和调查的具体形式、手段和案例为主题的实用工具书,意在为博物馆和其他非正式教育场合中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了解并分析观众的思路和方法。

  • 标签: 教育场合 博物馆 工具书 非正式 评估 指南
  • 简介:针对敦煌莫高窟壁画起甲病害的发生发展过程,本实验采取了近红外高光谱技术进行分析和评估。高光谱技术由于其非接触、光谱信息丰富能够无损地应用于壁画的病害检测上。首先通过高光谱成像系统采集不同起甲病害程度下的壁画高光谱图像,提取出壁画从未发生起甲到碎片脱落的病害周期内各个阶段对应的光谱信息,从而建立起甲病害光谱数据库;然后分别使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主成分分析与支持向量机、主成分分析与人工神经网络三种评估模型对此光谱数据库进行训练,并且通过平均误差、决定系数的大小决定评估模型的优劣。实验结果显示PLSR取得了较好的评估结果,同时利用PLSR评估模型中的加权回归系数得到光谱中的重要波段;之后运用PLSR评估模型对未标注风险情况的壁画进行逐像素点的病害风险评估,获得壁画的起甲风险评估图。实验结果显示基于近红外高光谱技术能够对敦煌壁画起甲病害进行风险评估

  • 标签: 高光谱技术 敦煌莫高窟 壁画 评估 起甲
  • 简介:中国是文化遗产大国,为了能够更好地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需要准确认识和阐释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和遗产构成。通过对国外和国内的相关文献的分析研究,对比我国文化遗产价值评估及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申遗)价值评估与阐释,结合大运河申遗研究,探索和完善了一种具有实际操作性的评估与分析方法。文化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评估和遗产构成的确定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基本和核心的工作,本文介绍的分析评估方法可为文化遗产突出普遍价值评估和遗产构成分析提供一种参考。

  • 标签: 大运河 突出普遍价值(OUV) 遗产构成 方法研究
  • 简介:有关历史时期的数据大都有着复杂的生成过程,根据不同史料来源、计量标准、统计方法、估算依据所得出的结果千差万别。因此,进行量化历史研究时,有必要对基础数据本身进行一番细致的考察。已有的灾荒史研究中,由于对灾荒规律、文献特征、荒政制度等方面欠缺考虑,以及统计和估算方法上的粗糙与失误,相关的灾情、灾赈数据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在量化数据的获取过程中,不仅要充分考虑学术研究的现实需要,实现方法的科学化,更要注意把握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和文献记录的内在逻辑,实现方法的史学化。在数据的运用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数据之间的匹配关系及其适用范围。

  • 标签: 灾情数据 灾赈数据 《清实录》 量化研究
  • 简介:"国家与社会"作为近年来社会史研究的一个热点,主要表现出自上而下的"控制论"与自下而上的"自治论"的二元对立。然而,对于古代乡村秩序的构建,绝非这种单向度的控制与自治,而是在国家与社会二者的互动与交融中有序建立与推进的。以明清、民国山西民间戏资筹措为例,因其筹措的多元方式及其筹措过程中所伴随的乡规村约的实施,使其成为"国家与社会"互渗的场域,通过这一特殊场域,在国家与社会互动视野下即可对"国家在场"中的乡村自治及其过程进行有效探讨。

  • 标签: 山西 乡村治理 民间 国家与社会 方志 碑刻
  • 简介: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开始对日伪产业进行接收,在山西地区,中央和地方均有接收机构。河北平津区敌伪产业处理局在太原成立了办公处,经济、财政、交通部等部门在晋亦设立了派出机构,但收效甚微。地方接收机构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司令部及接收清理委员会成为接收权力的主导,而西北实业公司又成为工业接收的主体。在对付中央问题上,地方各部门互相配合,不遗余力。西北实业公司的接收资源终为当时地方最高统治者阎锡山再“接收”,西北实业公司未能获得正常发展,而沦为地方势力的战争机器。

  • 标签: 山西 工业接收 西北实业公司
  • 简介:该文以中亚回族(东干人)为主要研究对象,讨论了其在中亚居住逾百年的历史过程中地域观念与民族认同的变迁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认为中亚回族(东干人)民族观的内核是地域观念,在中亚生活的一百三十多年中,其地域观念历经官方民族主义、语言民族主义等语境的塑造,被逐步提升为民族观念。但这并非意味着他们已经成为寻求领土主权的民族共同体,因族群内部迁徙记忆的差异,其地域观念不仅延续下来,且苏联解体后在中亚建构民族国家的语境中反过来被民族观再塑造,衍生出新的地域观。文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中亚民族的民族观及其特点。

  • 标签: 中亚回族(东干人) 地域观念 民族认同
  • 简介:本文拟以土地数据考释为中心,把有关徽州地区历史赋税资料与现代统计资料数据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从而就载籍时间断面数据的考查、纳税单位与耕地数据的区分、耕地面积"峰值期"的确定等几方面来探讨徽州特定时期的纳税单位能够反映"真实"的耕地面积,并以此为基点对嘉道时期的耕地面积进行再估计.

  • 标签: 徽州 纳税单位 耕地数据 峰值期 土地利用
  • 简介:李塨不但是颜元的传人,更是颜元、河北夏峰北学及江南诸友集体培养的一个学者。正是李塨学术来源的这种多重性,使得他对颜元既有继承的一面,更有改造的一面。之所以如此,最重要在于颜元学术本身的缺陷和当时正在兴起的考据潮流的挑战,使得李塨不得不到处结盟各派为颜元弥缝。但在兼容并包中,由于内圣方面所兼容的各种知识资源路径无法调和,外王方面康雍之际波谲云诡的政局使其无处下手,李塨的努力最终归于失败。但即便这样,北学也没有随着颜李学的衰落而亡,只是重新又落实到以夏峰北学为主体的北方儒生的日常伦理道德实践中。同时,也正是在李塨的这种失败中,在帝制中国时代,作为取悦皇权以培养忠臣孝子的实学的实质得以彻底暴露。

  • 标签: 李塨 颜元 江南 夏峰北学 实学
  • 简介: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研究所IX域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CRARD,www.rard.org)成立于2005年。2006年组建中同科学院地理资源研究所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研究室。中心主任刘彦随研究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副主任龙花楼研究员、陈玉稿副研究员.中心现有固定人员11人,博士、硕士研究生及博士后研究人员20人。

  • 标签: 发展研究中心 地理资源 区域农业 农村 博士后研究人员 中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