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8 个结果
  • 简介:金东仁《土豆》(1925)和李泰俊《农民》(1939)是韩国现代文学中描绘华人形象代表作品。《土豆》中“王掌柜”是首次出现在韩国现代文学作品中华人形象,也是当时朝鲜社会剧增华人典型代表。然而,该形象被描写成非道德、反社会的人物,而促使这一形象生成中心媒介就是“金钱”。透过该人物形象,可以窥视到20世纪二十年代中期朝鲜社会对华人看法。《农民》中华人形象是聚集韩中矛盾焦点主人公。但是,评价以万宝山事件为背景出现这些华人形象时,需要了解当时韩中之间民族矛盾是由日本殖民政策和舆论炒作所造成,只有对这些深层次原因进行分析,才能以正确逻辑进行思考。但是,以万宝山事件为背景进行叙述小说《农民》并没有抓住这点,只以朝鲜人取得水路开垦胜利而收尾,并把与朝鲜人对峙华人集团塑造成暴力团体,可以说,这是创作过于疏懒结果。这种试图将超越意识形态问题集中在民族层面的文学形象化,对后来朝鲜对华(人)认识产生了不小影响。因此,有必要从批判视角来解读这部作品。

  • 标签: 韩国现代小说 金东仁《土豆》 李泰俊《农民》 华人形象
  • 简介:《大黄蜂》是奥地利当代著名作家彼得·汉德克成名作。汉德克早期作品以反传统叙事而著称。本文通过对《大黄蜂》解读,揭示汉德克反传统叙事实质在于消解以主观和视觉感知为主体虚拟叙事,重现对事物真实感知、对事件真实感受。“大黄蜂”既是小说叙事形式比喻,也寓指了作家对家乡和战争年代回忆。

  • 标签: 奥地利文学 汉德克 《大黄蜂》 小说叙事
  • 简介:才女张爱玲一生都是漂泊不定流浪者,在不断放逐中找寻自我。本文以张爱玲自译英文短篇小说StaleMates—AShortStorySetintheTimeWhenLoveCametoChina个案分析,探讨其在异质文化语境中如何借助自译这种对话方式,寻求自我同一性,建构文化身份认同历程。

  • 标签: 文化身份 自译 回归
  • 简介:什么是风情?风情是~种韵味,而不是卖弄;风情散发着妩媚和情调,但又是自然流露。美是风情一般性特征,而媚则是风情灵魂,是动态美,化美为媚,便会诗意盎然。自古至今,许多艺术家都在追求美,但只有极少数艺术家达到了美的极致,化美为媚。达·芬奇画蒙娜丽莎脸上浮现神秘微笑,就是媚浮现。美只是平凡世界难得一道景色,而媚,却是无法捉摸、无法表现永恒神秘幻境;只有媚,才是艺术巅峰。

  • 标签: 本土化 宁夏 创作 画家 美术 艺术家
  • 简介:在二十世纪早期英语世界关于中国诗歌翻译画卷上,《松花笺》(Fir-flowerTablets:PoemsfromtheChinese)毫无疑问是浓墨重彩一笔。1921年该书首次出版,引起了强烈反响,

  • 标签: 杜甫诗歌 译介 1921年 诗歌翻译 英语世界 二十世纪
  • 简介:伊迪丝·华顿在20世纪初期美国文坛享有很高声誉,被称为最后“文学贵族”。她小说多侧重于描写维多利亚时代末期纽约社会顶层一个特殊人群——老纽约。华顿早期小说《欢乐之家》讲述了该背景下主人公莉莉·巴特被上流社会抛弃和牺牲,最后孤独死去故事。本文从古老道德命题入手,重新从社会学、伦理学角度分析了华顿对当时社会道德危机应对,分析了华顿对理想社会知识和情感关注。

  • 标签: 伦理 习俗 社会达尔文主义 理想国
  • 简介:圣愚现象是一种特殊宗教文化现象,它自俄罗斯接受东正教时出现在俄国文化中。20世纪末,随着东正教复兴,圣愚现象在后现代主义文学中开始兴起,并获得了新文化意蕴:圣愚流浪和受难获得了新形式和新内涵;圣愚神圣性和崇高性减弱、游戏性和荒诞性加强;圣愚形象多元化、多义化;作者对圣愚形象持双重态度。圣愚现象丰富了当代俄罗斯文学的人物体系,拓展了作品情节内容。但其新文化意蕴也表明,当代俄罗斯东正教信仰沾染了一定程度自由主义色彩。

  • 标签: 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 圣愚现象 文化意蕴
  • 简介:在辽宁现代文学发生期,除了大量小说、诗歌涌现之外,文学批评文章也越来越多,很多评论家写作之余针对当时文学现象、创作心得,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大背景下新旧交锋等等展开讨论与批评,不乏一些有真知灼见评论文章。其中以穆儒丐发表得最多,很多已经涉及到文学理论高度。作为编辑和作家,他批评见地深入浅出,对读者和作者都具有指导意义。

  • 标签: 现代 发生期 文学批评 穆儒丐
  • 简介:从女性主义视角看,孙犁《风云初记》中李佩钟叙事,凸显了知识女性教养和文化气质。其女性身份映射了革命两类主体,即知识分子与职业革命家之间复杂关系。而李佩钟"革命",其实不过是一种爱情乌托邦艺术,其人生命运显示着文人知识分子叙事断裂和历史性吊诡。

  • 标签: 李佩钟 女性气质 革命 知识分子
  • 简介:口头传统一直被认为是美国南方文化基石,但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视觉文化迅速发展,在美国南方文化传承和重建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作用,南方文学中视觉元素对人物身份形成作用日益明显。本文从当代视觉理论视角出发,分析了美国南方女作家波特《老人们》和赫斯顿《他们眼望上帝》中照片等视觉元素,认为这些视觉元素在女主人公解构传统女性性别、种族身份,建构新独立身份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最后,本文指出视觉将为美国女性文学和非裔美国文学研究提供新思路。

  • 标签: 视觉 凯瑟琳·安·波特 佐拉·尼尔·赫斯顿 美国南方文化 美国南方文学
  • 简介:在创作《罗森克兰茨和吉尔登斯特恩已死》时,斯托帕不仅借用了《哈姆莱特》的人物和情节,还以《哈姆莱特》结尾一句话命名自己剧作,因而,《罗森克兰茨和吉尔登斯特恩已死》与《哈姆莱特》互文性是人们研究焦点,不过很少有人深入探讨此剧标题。本文以热奈特副文性理论为依据,分析该剧标题功能,阐释这一标题与《哈姆莱特》和《等待戈多》关联,揭示这个标题引领人们进入斯托帕戏剧世界独特作用。

  • 标签: 《罗森克兰茨和吉尔登斯特恩已死》 副文本 标题功能
  • 简介:范成大是一位山水田园诗人,年少时走出家乡石湖范成大晚年叶落归根。把自己对国家、百姓拳拳之心转移到田园生活上来,他《四肘田园杂兴》六十酋分别咏叹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目的田园生活,洋溢着热爱生活激情,他诗流露着浓郁平民意识和诗家的人文精神,融生活化乡土气息与典雅化书卷气息于一体,为山水田园诗开拓了新境界。

  • 标签: 范成大 田园诗 品鉴
  • 简介:纳博科夫用作画方式书写小说,将小说视作绘画。这一书写特征可从三方面把握:一是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画家画作,它们帮助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二是作家常刻意将故事讲述融入绘画框架内,让小说情节模仿画中场景,达到“以诗入画”效果。最后,纳博科夫视理想创作与阅读为绘画,自觉地用五彩文字进行着如画般书写。画入诗,诗入画、诗即画,生动地诠释了纳博科夫小说中“诗如画”书写特征。

  • 标签: 纳博科夫 画入诗 诗入画 诗即画 “诗如画”
  • 简介: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一文中向友人任安倾吐了自己之所以忍辱苟活原因,抒发愤懑之情,文笔逋峭,荡气回肠,是中国历史书札中不可多得奇葩。文中"人固有一死……最下腐刑极矣!"一段,为世人传诵,但经查诸多译本,发现释义均有层次不清之弊。本文从释义层次结构和古汉语语法结构两方面对此段做重新解读,以求更吻合作者本真强调。

  • 标签: 受辱表述 释义层次 语法结构
  • 简介:当下,对以扬·穆卡若夫斯基为代表布拉格学派文论译介与研究,是我国外国文论研究中较为薄弱环节。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已较为成熟,特别是俄苏学界研究。从总体上看,俄苏学界对布拉格学派文论研究起步较晚且总体规模不如欧美,但因为其悠久文论研究传统,加之与布拉格学派之间存在历史及学理上密切联系,所以他们研究有得天独厚优势。本文对俄苏学界不同历史时期在穆卡若夫斯基文论研究上几部颇具代表性文本进行考察,并结合欧美的研究现状,对俄苏学界布拉格学派文论研究历史及现状进行回顾,并对已取得成就和存在问题进行评述。

  • 标签: 布拉格学派文论 扬·穆卡若夫斯基研究 回顾
  • 简介:<正>2012年7月27—29日,由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战后世界进程与外国文学进程研究"课题组、南京大学当代外国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译林出版社主办"战后历史进程与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学术研讨会在江苏省无锡市召开。会议收到论文40余篇,近30位从事战后外国文学研究专家学者汇聚在美丽太湖湖畔,围绕大会相关议题进行学术探讨。

  • 标签: 现实主义文学 后现代主义文学 后后现代主义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外国文学研究 战后世界
  • 简介:译者主体性是指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作用。本文以明代归有光名篇《项脊轩志》及刘士聪先生译文为例,探讨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发挥译者主体性作用,以表达散文韵味。

  • 标签: 主体性 韵味 意境 白描 声响